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上阕和下阕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

九年级上册语文沁园春雪上阕和下阕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第1张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不知不觉我从陈旧的书架中找到了当年的精装本《毛主席诗词》。我看着老领导那明快流畅的墨迹,读着毛主席那气壮山河的诗篇,不知是老领导一片深情厚意的缘故,还是自己年龄大了些的感觉,记得年轻时,我读《沁园春·雪》不知有多少遍,可今再读《沁园春·雪》,别有滋味,分外有感。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再读《沁园春·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这首诗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表。它隐藏了太多的奥秘,包含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天寒地冻,漫天大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经查中国***历史有关章节。1936年2月7日,毛主席率中国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百余里,东距黄河约八十里。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是诗人脑海中的意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塞;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正屯兵百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长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围攻解放区。而中央红军刚刚到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粮弹短缺。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中国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面对列强欺凌,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忽然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寂静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但与天意对抗,需要怎样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呢?静默的群山起舞了,沉睡的高原觉醒了,化作了千军万马,在大地上纵横驰骋。群山在他心中成了强大的武器,高原在他眼里就是进军的号角。那字里行间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毛主席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他以惊人的智慧,催发出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那力量无与伦比,只能用群山和高原来比拟;那力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整个大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经过万里长征的锤炼,工农红军已成为一支无敌劲旅。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弹指间,已是云开日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毛主席早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结局,向全世界发出了胜利的预言。那笔墨深处透露扭转乾坤的气魄,洞悉时空的慧眼。中国革命注定是一场极其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斗争,但人民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雪后必然会天晴。

经常有人把“红装”误写成“红妆”,或认为两词意思相近,其实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红色代表着激情、忠诚、鲜血、革命,是我们党旗、军旗、国旗的主色。而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了人民革命的彻底胜利。红装与素裹,象征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坚强团结,无往而不胜。  

革命的胜利绝非偶然。虽然他依靠的是一个破破烂烂的中国,统帅的是一支工农组成的军队,装备的是一些战场缴来的枪弹,但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战胜中国人民。在随后的十多年里,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接连战胜了凶残至极的日本法西斯,横扫了蒋介石百万大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在他面前最自豪的一句话:“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美,历史造就出无数英雄。爱国与英雄之间总有一根红线相连,国家危难时刻,对祖国博大深厚的爱必然转化成誓死捍卫的决心。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使人热血沸腾,一种爱国责任感,使人激情满怀。我们要叫所有侵略者知道:中华是一块英雄辈出之地,神州是一块不可征服之地!

多么炽热的赤子情怀。早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立志报国,身无分文徒步游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民族危亡关头,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率领红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革命战争时期,他转战于大江南北,有六位亲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朝鲜战争爆发,他把儿子派到前线,壮烈牺牲后埋葬在异国他乡。

多么忠诚的赤子之心。峥嵘岁月里,中国***汇集了全民族最有才能和骨气的精英人物,组成了一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他们曾无数次弹尽粮绝,他们曾无数次濒临险境,他们曾吃草根树皮维持生命,他们曾面对酷刑从不屈服。他们有理想信念,他们会英勇善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立国当以文武之道,武能平定乱世,文可富民兴邦。武力统一是前提,在混战中是不可能安心建设,在动荡中是不可能发展经济。而只有文治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国家走向强盛,才能使山河更加壮丽。诗词中以“文采”、“风骚”、“大雕”作点缀,量词用“略”、“稍”、“只”,真是妙笔生辉,折射出历来统治者重武弱文的要害。

武功曾经几度辉煌。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这些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把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得那样烟波浩渺。历史不仅论证了这个古老国度的强大实力,更为我们树立了驱除一切敌寇的自信心。

他喜欢握笔而不喜欢摸枪,一生与书为伴而一生未发一枪。投身革命后,残酷而沉痛的现实才使他不得不抓起了枪杆子。有记载,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缝了一个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他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可以说,他是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碎了一个旧世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一句惊天之语!言有尽而意无穷,堪称为点睛妙笔。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举,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流露了对光明前途的无比信心。那一刻联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俱往矣”,写的是封建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交替,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了,帝王们乘着历史的航船渐渐远去,永不复返。***人要平定乱世,一扫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和灾难,更要开创盛世,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只有***人能肩负起使祖国大地繁荣昌盛的万钧重担,能肩负起使中华民族重铸辉煌的历史责任。

是什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呢?诗成时,毛泽东思想已经基本成型,他完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寻找,他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无比辉煌的光明大道,他已经远眺到了一条升腾而起的东方巨龙。自豪感、愉悦感等人生顶峰体验奔涌而出,让他怎能不引吭高歌!于是冰雪有了诗情,山河有了画意,于是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诗词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上篇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描绘了一幅辽阔的北国雪景风光,更隐喻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下篇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中华历史长卷,更暗含了建设国家的全盘大计。纵横几万里,上下数千年,时空交织而又浑然一体。艺术上足以令人神醉,情感上抒发拳拳至爱,军事上吹响胜利号角,政治上评说文武之道。 

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伟人。具备了伟大的智慧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诗人将自己的胸襟、情怀、战略、战术和意志注入了诗中,才成就了这不朽佳作。它彰显了诗人精神世界深层中一些寻常难见难及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伟人超凡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感受到伟人对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心、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

诗词使我们认清了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山河、英雄的儿女!它所蕴含的正是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华,正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财富。它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它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相契合,它与时代步伐相熔融,它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每一个中国人都喜欢上它,点燃起心中永不熄灭的圣火。

我怀着敬意之情再读了这首诗词,使我对历史的感悟又得到了新的提升。我怀着敬意之情写下这篇读后感,使我再次领略伟人的丰功伟绩和艺术风采,从而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沁园春·雪》,历史巨诗,气壮山河,永载千古,越读越回味无穷,充满力量。当今盛世,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请年轻的朋友们抽空之余,不妨读一读《沁园春·雪》,也许会给人有新的启迪,给人一种新的魅力,在时代竞争中驰骋万里。

《沁园春·雪》的感情基调: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上阕“望”统领的内容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

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

下阕“惜”字统领的内容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

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

反映了中国革命曲折而豪迈的历史进程,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乐观的革命情怀

表达作者对祖国的壮丽山河的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气概的歌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信心表达作者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下阕中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阕议论结合抒情,寓情于议全词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以形象而精确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争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1、《沁园春·雪》主要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和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2、《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该词上片营造的是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沁园春·雪》—毛泽东近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的白话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扩展资料:

《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参考资料:

沁园春·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