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日子是你自己过,又不是机构帮你过。
很多人在失恋之后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就会弹出很多的情感挽回机构,这些推送的广告中很可能有着众多的骗局,在你看到这些所谓号称可以挽回男友的情感挽回机构之后,就会有人联系上你。
利用你这时候对于情感恢复的渴望,再告诉你有很大的机会帮你挽回,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做,这种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渴望爱情的回归而交钱,甚至会因为一时脑热根本不在乎服务费的多少就交了钱。
交钱之后他们所谓的服务就变成了给你发几份资料让你自己学习,再偶尔会教你如何聊天,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就会想退费,但是这些机构根本不会同意。
情感挽回被骗情感公司诱导骗了,需要的证据追回损失:
1、首先需要情感挽回服务合同或是协议。
2、与业务员和情感挽回的聊天记录。
3、向情感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
遇到情感挽回纠纷,及时地收集相关的证据,只要服务期没超过,遭遇情感纠纷案件寻求法律帮助挽回损失!
“海归搜索行动”调查结果昨天发布
背景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约有70万名留学生赴海外求学。他们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学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全部学科门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士开始回国创业,形成了一股回国潮,一个新名词———“海归”应运而生。据统计,2003年度归国人员数目首次突破2万人,比2002年度增长了123%。截至2003年底,共有近1728万名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且人数还在增加。
昨天(16日)发布的《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最多为“情感孤独”所困,他们也对长期分居态度悲观。
今年10月中旬,一项名为“海归搜索行动”的调查在互联网上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门针对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的大型调查。调查引起海内外留学人员的强烈关注。参与此次调查的实名注册人员就有3000多人。
■16%的人选择分手或离婚
调查结果首先让人意外的是,在留学生面对文化差异大、无法融入异国文化、经济压力大、学业压力大以及饮食不适应等异国的种种困扰前,多数被调查者都坦言,留学期间最为“情感孤独”困扰。根据调查,一方面有23%的人留学期间无伴侣,同时,在即使有伴侣的留学生中,多数人还是与伴侣两地相隔。
而且,留学生对长期分居的状态态度悲观。有近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情侣如果没有一起出国,那么将来在一起的机会很小”,而认同“真正的感情不怕相隔距离遥远”的留学生只占两成,更多的人(501%)倾向于“国外生活的变化是国内的人不能理解的,回国后观念也不能再回到从前”。
调查发现,面对长期两地分居的现状,尽管有六成留学生愿受相思之苦,但是,也有16%的人选择分手或离婚,有8%的人寻找情人。对于出国后发生的感情变故,留学生表现得很宽容。超过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感情的事不能用是否自私来衡量,大家都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做理性的选择”,认同“人都是自私的,遇到比现在伴侣更好的人当然应该重新选择”的留学生的比例则只有148%
■出国留学八成自费
该调查显示,自费留学已经压倒性地成为中国青年出国求学的主要方式,在目前的出国留学大军中,有八成都是完全自掏腰包的。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公费留学的仅有5%,另有约16%的人拥有奖学金。而欧洲、北美、澳洲和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四大板块,其中留学英国和美国的中国学生无论公费还是自费均是最多的,占到参与调查留学生比例的383%而以奖学金方式出国的学生人数,则以美国为最。
■七成海归半年内找到工作
在分析有关“海归”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发现,有713%的“海归”在回国6个月之内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一年以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02%至于一些留学生从“海归”变为“海待”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薪酬要求高”、“能力不够强”,以及“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是最主要的原因。
据调查,目前的“海归”中供职于外资机构的人数最多,达327%;排在第二位的是民营企业,其次是高校与科研机构和国企,反映出我国民营企业吸纳海归人才的开放程度相当高。而“海归”供职的首选城市是上海,北京居第二位。
个人认为最孤独的职业应当是建立在孤单的职业基础之上的职业,也就是说这个职业是非常稀少的,并且可能是以后会消失的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被历史遗忘的职业。
首先说一个新兴的职业,在日本叫做入殓师,这个职业孤独嘛?孤独,但不是最孤独的,因为这份职业虽然和死人打交道,但是待遇并不错,并且死者家属愿意请入殓师来服务死者,死者家属是很尊重入殓师这个职业或者过程的。
所以pass,那么最孤独的职业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是唢呐班子,这些在古代很火的职业,在红包事上古代人会请唢呐班子来吹唢呐,表达喜庆或者悲伤,但随着西洋乐器的兴起,这些老旧的职业已经开始不见了。
所以,这些职业的人更孤独,原因有三点:
一是职业人员发现同行越来越少,很难有交流和提升。
二是职业人员发现自己的职业被时代抛弃了,甚至自己赚不到钱了。
三是职业人员会伤感自己的这份职业无法传承下去,这也是对一种文化的遗憾!
譬如说(百鸟朝凤)这部**就是讲诉的这个职业。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周的话题,是由金老师抛出的关于孤独经济的讨论,我分到了白帽,讲讲这个话题的由来,以及利用大数据来如何认识孤独经济。
起初,在接到这个话题时,我也是一脸的茫然,这与我的经历可能有关吧。经过上网查询了相关的内容后,也让我对这个名词有了全新的认知。
“孤独经济”本质来讲是“孤独+消费”的经济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孤独感所催生出来的一种经济体制,能够进一步激发经济的活力。
屏幕前的你,不知道对这个场景是否熟悉:住在异乡的小户型出租屋里,作为“一人食”餐厅和外卖的常客,通过宠物、手游、短视频排解孤独……
这是许多在城市打拼的独居青年的生活缩影。这类针对当代“空巢青年”消费需求、以独居生活和个人情趣为盈利点的消费模式被称为“孤独经济”。
在我国,似乎正经历着与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有着相似的人口结构的转变,从出生率、老龄化率、单身人口数量等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个发展趋势。
前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再度创下了历史新低,而老龄化程度也创下新高,全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2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4%以上。
而我国单身人口数量逐年上升。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口已经达到3亿,年轻的单身群体数量庞大。
由于在外漂泊的处境、工作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交际圈难以拓展等,都让“孤独”成为常态,也让“孤独经济”迅速成型。
在《百年孤独》中有一段名言: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生命的一隅始终有你形单影只的痕迹。
面对孤独经济的到来,它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它为青年人提供独而不孤的空间。
通过在消费品的细节赋予情感和温度,打造仪式感来对抗孤独感。又以填充闲暇时光、精致时空缓解焦虑情绪。
不想做饭,手机下单外卖点回家;搬家租房都有线上预约,线下服务选项;购票定旅社做好攻略,一人游在如今的出游人群中已经占有很大比例;淘宝很大幅度的降低了一个人孤独逛街的身影;就连逛超市,都有线上购物一个小时送达的快捷。
它带动行业创新及产业发展。
孤独经济下的消费需求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也衍生出了很多新业态。
据《孤独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从孤独消费力上看,孤独人群称自己每月大概花费1000-3000元的占比最多,达到4157%; 3000-5000元占比3417%位居第二。
可以看出,每月因孤独消费在1000到5000元的人就超过七成,这样的购买力指向如买游戏装备等、买衣服、买**票、请自己吃大餐、KTV唱歌、给主播打赏、SPA等休闲消费、买零食、参加聚会等,这些消费行为构成了孤独人群消费的主要形式。
对于孤独经济,你是怎么看的,欢迎你的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