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 过来人的留学经历分享

出国留学 过来人的留学经历分享,第1张

  演讲,留学生的噩梦

演讲在国外大学甚至中学都很常见,尤其是读管理类学科的同学们基本都会碰到,有时候是小范围的,有时候却是面对几百人的大课进行演讲,我记得我在英国读中学的时候第一次演讲真的是触目惊心!

在相当于高二的时候,英语课老师留了作业,10分钟演讲,题目自定,我的题目是运动与兴奋剂,这是我喜欢的话题,我进行了2周的准备,收集各种运动员滥用兴奋剂的数据、兴奋剂的种类和功效、被查出使用兴奋剂运动员的实例,又加上了自己的看法,演讲稿厚厚一打。在宿舍也进行了反复的联系,还找来好友帮我纠正发音和语法,到了“表演”时候,我满怀信息的走上了讲台,一抬头,坏了!

脑子突然翁的一声,好像身边特别的安静,看着下面做的几个天天相处的同学感觉是那么的陌生,由于是中国留学生,心底对英语的不自信一下子迸发出来,心跳加速,小腿肚子颤抖,手心冒冷汗。大概是10秒钟左右,也可能是1分钟,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后来同学告诉我,以为我在祈祷。老师的提醒唤醒了我,但之前准备的东西基本都忘了,一边看讲稿,一边时不时的捡起因为用力过度而折断掉到地上的粉笔头,一边还要确认者PPT是不是翻得太快了。

结结巴巴、颤颤巍巍的10分钟演讲终于渡过,英国同学们还真是有绅士风度,依然给我热烈的掌声,但是我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接下来的同学的发挥,当地人也一个个窘态百出。2年高中生涯,3年本科学习,在5年间,我能记住的上台演讲有20多次,有了第一次的磨难,后面一次比一次好,之后我的沟通能力也有所提高,对我来说再没有什么不敢说话的场合,也再没有什么紧张的心态。第一次的演讲绝对是留学生的噩梦,但是只有你自己做过这个噩梦,才能够得到无法替代的锻炼和提高。

在澳洲的第一份工作

我1998年来到澳大利亚读中学,2003年本科毕业回国工作,现在依然从事国际教育服务行业,想起5年的留学生涯,很多的事情历历在目,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澳洲打的第一份工。那是2001年,我上大学了,虽然家里能够支付所有的费用,但是总觉得20多了,该自己闯闯了,正好有一个机会,一个朋友的大理石加工工厂需要人手,我一听是工厂,当时就觉得这才是男人的生活!就很痛快的答应了。

第一天上班:自认为在澳洲2、3年了,哪儿都认识了,要了个地址就直接摸过去了,结果第一天就因为迷路迟到了,最后老板找到我才把我带到工厂,那叫一个惭愧。到了中午才发现,工厂所在的地区是工业区,生活设置很少,方圆几公里只有1个便利店,东西还特别贵,由于之前不知道这个情况,也就没有带午饭,只好硬着头皮去买吃的,一顿午饭吃掉了我2个小时的工钱…

第一次摸工具:我们的工厂是加工大理石的,比如厨房台面、窗台、台阶等石材制品,石头是意大利进口的,专门给装修公司(就是装修队)和设计师提供,老板也是北京人,对产品质量非常的看重,所以回头客很多,也很忙。第一天上班我的任务是看,和帮助搬东西,第二天才开始拿着工具练习,那个工具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其实就是小型的电锯,但是没有锯片而是砂轮,这是石材边缘抛光用的,我拿着属于我的工具,在废石料上练了1个星期。

第一个成品:经过1个星期的练习,我可以开始做产品了,是从抛光这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做,因为如果抛光出了差错是最容易补救的,打磨出错修补起来就很费劲,如果第一道工序切割就切坏了,石材就直接变废品了。我哆哆嗦嗦用了3个小时,抛光了一个窗台的台面,很是欣喜,老板来检查,看了看说:质量不错啊,不像新手的,弄了几块了。得知我3个小时弄1块后,就不再表扬我了,而是手把手的教我如何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提高速度。

第一张支票:领薪水了,我们的薪水是时薪,但是是每周发一次,而且是支票,拿着自己的支票看了半天那叫一个高兴,下了班就赶到市中心找银行对了现,然后给朋友们打电话,问他们当地人领了薪水第一件事儿是干啥(除了还信用卡),得到的答案是酒吧间,啤酒是必须的!2天的工资,没了…

第一次晋升:3个月过去了,我可以做打磨了!这相当于晋升,工资也涨了一点,据说我这是破格的,一般工人要半年才能通过老板的法眼开始做打磨,我也不知道是人手太短缺?还是因为我和老板都是北京来的?又或者是我做的真不错?管他呢,反正提升的滋味很好!

还有很多第一,比如第一次被骂、第一次出废品、第一次受伤、第一次加班等等,但我比较乐观,好的事情比坏的记得清楚,我在工厂做了1年的工人,因为打磨和抛光需要用水一直淋着石材,所以要穿雨衣、靴子、手套还要带护目镜工作,这样一来夏天被捂得很热,冬天又被水渗的很凉,粉尘还特别大,天天都变圣诞老人,有一天着急回家没有洗澡就上街了,还被警察叔叔问话,以为我到哪儿偷东西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打的第一份工是我目前经历过最体力上最辛苦的工作,还需要足够的细心,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知道了什么是苦,也更加珍惜拥有的甜。

是觉的你的男友很过分,即使先回家看父母也没错,但是在看完了父母,应该尽快的抽出时间去见你,我也在国外,我回去就是直接回女友的城市,接着回家,我觉的,女友等着我很不容易,不管怎样应该给女友一个心安一个惊喜,让她知道,我还是爱着她,她是我最重要的人,我的心一直在她那。像你这种情况,我作为男生,我觉的,你得男友是不是不爱你了,或是在美国有了别的女友,你可以向他发下脾气,看他什么反应,如果他真的在乎你,他就应该在你发火之后立即去见你的。不然就相反啦。

“海归搜索行动”调查结果昨天发布

 背景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约有70万名留学生赴海外求学。他们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学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全部学科门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士开始回国创业,形成了一股回国潮,一个新名词———“海归”应运而生。据统计,2003年度归国人员数目首次突破2万人,比2002年度增长了123%。截至2003年底,共有近1728万名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且人数还在增加。

 昨天(16日)发布的《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最多为“情感孤独”所困,他们也对长期分居态度悲观。

 今年10月中旬,一项名为“海归搜索行动”的调查在互联网上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门针对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的大型调查。调查引起海内外留学人员的强烈关注。参与此次调查的实名注册人员就有3000多人。

 ■16%的人选择分手或离婚

 调查结果首先让人意外的是,在留学生面对文化差异大、无法融入异国文化、经济压力大、学业压力大以及饮食不适应等异国的种种困扰前,多数被调查者都坦言,留学期间最为“情感孤独”困扰。根据调查,一方面有23%的人留学期间无伴侣,同时,在即使有伴侣的留学生中,多数人还是与伴侣两地相隔。

 而且,留学生对长期分居的状态态度悲观。有近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情侣如果没有一起出国,那么将来在一起的机会很小”,而认同“真正的感情不怕相隔距离遥远”的留学生只占两成,更多的人(501%)倾向于“国外生活的变化是国内的人不能理解的,回国后观念也不能再回到从前”。

 调查发现,面对长期两地分居的现状,尽管有六成留学生愿受相思之苦,但是,也有16%的人选择分手或离婚,有8%的人寻找情人。对于出国后发生的感情变故,留学生表现得很宽容。超过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感情的事不能用是否自私来衡量,大家都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做理性的选择”,认同“人都是自私的,遇到比现在伴侣更好的人当然应该重新选择”的留学生的比例则只有148%

 ■出国留学八成自费

 该调查显示,自费留学已经压倒性地成为中国青年出国求学的主要方式,在目前的出国留学大军中,有八成都是完全自掏腰包的。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公费留学的仅有5%,另有约16%的人拥有奖学金。而欧洲、北美、澳洲和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四大板块,其中留学英国和美国的中国学生无论公费还是自费均是最多的,占到参与调查留学生比例的383%而以奖学金方式出国的学生人数,则以美国为最。

 ■七成海归半年内找到工作

 在分析有关“海归”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发现,有713%的“海归”在回国6个月之内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一年以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02%至于一些留学生从“海归”变为“海待”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薪酬要求高”、“能力不够强”,以及“求职市场竞争激烈”是最主要的原因。

 据调查,目前的“海归”中供职于外资机构的人数最多,达327%;排在第二位的是民营企业,其次是高校与科研机构和国企,反映出我国民营企业吸纳海归人才的开放程度相当高。而“海归”供职的首选城市是上海,北京居第二位。

留学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数月后也许面临的最大问题既不是语言障碍,也不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而是心灵上的寂寞和空虚。身处异乡、社交圈子小、平日学业繁重、学费生活费昂贵、打工兼职繁忙,这一切的因素导致留学生把谈情说爱看成一种奢侈。

2009年中国发布的《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显示,在留学期间最困扰留学生们的是“情感孤独”,面对长期分居两地的生活状态,他们也持悲观态度。很多人曾拍着胸脯打赌,任何因出国而分离的恋人,最终将分手。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相隔浩瀚的太平洋,再热烈的爱情也可能冷却,国际长途和电子邮件不可能代替恋人间热情的拥抱。而这些,都是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留学生所面对的问题。

爱情,能否跨越太平洋?近来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中国留学生海外生存状况,一项名为“海归搜索行动”的调查近期在互联网上展开,这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门针对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的大型调查。此项调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留学生的关注,但调查结果却令人意外,多数留学生在面对文化差异、经济压力、繁重学业等各种困扰时,却认为最无法承受的是“情感孤独”。

调查显示,有23%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没有异性伴侣,而即使有伴侣的留学生,很多都是相隔太平洋。有近一半的留学生认为,“情侣如果没有一起出国,那麽将来在一起的机会很小”。相反,认同“真正的感情不怕相隔距离遥远”的留学生只占两成。

调查还发现,面对长期两地分居的状况,尽管有六成留学生愿受相思之苦,但是,有近20%的人选择分手或离婚,有近10%的人寻找新的恋人。

同时,在网上一篇关于“留学路上,我们失去了什麽?”的帖子成为了很多留学生热议的焦点,在12个不同的选择下,有超过五分之一的网友认为在留学的道路上,失去了曾经的爱人。

我们分手了,因为太遥远。面对年龄的增长、观念的改变等各种因素,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爱情经历和爱情观又是怎样?也许透过几位留学生的亲身经历,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不能再爱了

在纽约曼哈顿的一个餐厅内,笔者再次见到浩子(化名),他穿着一件黑色衬衣,牛仔裤,仍然戴着那副显得特别斯文的眼镜。上次见到浩子还是两年前,那时候浩子还在纽约攻读硕士。

浩子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2004年来美国之前,浩子毕业于中国一所名牌大学。在很多在纽约的中国朋友当中,浩子是一个有能力、责任心很强的人。浩子在学习和事业上也很出色,2007年经济危机还没有来到的时候,他被纽约一家证券公司录用作实习生。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到一个月,浩子告诉我说,他要回国了,他要回国寻求发展。于是带着朋友的祝福,浩子回到了中国。之后,偶尔听闻他的一些消息,知道他在国内发展很好。

数天前,听朋友说浩子又回到了纽约,相约见面。再次见到浩子,发现他比两年前离开纽约的时候精神了,人也壮了。我们的谈话一直很轻松的进行着。一阵沉默之后,我开玩笑地问:“你老婆呢?”,桌子的对面,只见浩子深深地叹了口气,苦笑地摇了摇头。

浩子从出国前就有一个相恋3年多的女朋友,浩子曾说过他们的感情很好,并说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后就回国,然后结婚。

浩子在纽约的时候,他们最开始每天都通过MSN、QQ等网络工具互相通信,后来两个人渐渐的都忙了,就变成1个星期。有的时候浩子的女友还从中国邮寄一些吃的用的给浩子,但是到了后来,她开始质疑他们的感情是否能够维持。浩子也很无奈,只能每次在电话中安抚电话那头哭泣的女友。

也许,大洋两岸之间的恋爱像是一场赌博。时间长了,他们变得争吵不断,终于有一天,互相都感到累了,应该解脱了,于是决定分手。事后当晚,浩子喝的大醉,哭了一晚。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浩子的心情很多人都能理解。浩子就这样在异国和她恋爱近4年的女友分手了,而这段感情按浩子的话说:“不是不爱了,是不能再爱了”。

也许是因为我唐突的问话“刺伤”了浩子。浩子主动谈起近来遇见的一个女孩,浩子说他认准了她,要让她做自己的女朋友。后来无意中看到这个女孩的照片才发现,这个女孩的类型和当初浩子出国前的那个女友一样,都是短短的头发,十分精神。浩子说,他喜欢的类型一直没有变。也许是对她前任女友的怀念,浩子说他的心里一直还有他前任女友的影子,可惜她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

出国留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够体验自己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的那种情怀,你走了那些因种种原因背离家乡的伟大人的情感,也感受到了外国的风俗与习惯,并且觉得外国人的这种,生活方式非常的慢,节奏安逸,和中国的那种快节奏生活完全不相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小伙伴早在中学就远赴重洋学习,我为大家整理了留美学生6年留学经历,欢迎阅读!

 作者自述了自己在美国高中和大学的6年留学经历,也讲述了一些令人感觉悲哀的现象:越来越富有的中国小留学生,在大洋彼岸的学校里上演攀比、拉帮结派、同伴欺凌的“闹剧”……远离父母,留学更像是一种成长,对自我独立生活、学习的考研。

  一、简单介绍

 我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父母都在大学毕业后去到哈佛求学。得益于此,我也在幼年体验到了美国的生活,并对新英格兰这片土地埋下了深厚的感情。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人文修养促成了我对文史的浓厚兴趣,还有承自律师父母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可是进入初中(国内公立学校)以后,注意力集中能力的缺陷逐渐显露并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在校成绩。

 在学校生存靠成绩,在社会生存靠金钱、相貌。在评判标准单一的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成绩班级倒数的学生,我早已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被打上了“低等人”的标签。

 引以为豪的文史知识被忽视,存在的价值被否定,这让曾经拥有梦想的我倍受煎熬,精神状态也多次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一片看似没有出口的黑暗当中,一次母亲在晚饭时偶尔提出的去美国读高中的建议突然让我看到了一丝光明。

 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对去美国留学[微博]的巨大热情让父母都感到惊讶。虽然半信半疑的父母不断向我强调在生理、心智未成熟之际一人闯荡国外的风险,但在做过充分调查之后,我写下了我的理由,并最终说服了父母。

 在母亲第一次提出留学建议的两个月后,我拿到了美国多个普通高中的录取,从中选择了一所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学校。

 第二年,在刚满15岁之际,我踏上了去美国的旅程。

 

  二、初来乍到

 初到学校,有对置身于新环境的不安,也有渴望证明自己的焦虑,但更多的是对在美国未来的期待。

 作为一所标准的私立寄宿高中,学校有将近400名学生,包括中日韩及欧洲留学生团体占到了学校总人数的17%。学校里不管是同级生还是老师都对我们关怀备至,并且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还与很多日本、德国同学结下了友谊。

 英语能力的提高虽然不如年龄更小的孩子来的更快,但是三个月后与美国人做基本的交流已经没有问题。为了让国际学生更好的适应英语语言环境,大多数的美国高中都开设有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课程,由有丰富的国际经验的美国老师来授课。

 所以作为初来乍到的国际学生,我第一年的课表中由美国本土学生选修的英语文学和历史就被两门ESL级别的课替代。除此之外,我还需学习科学,数学,还有一门艺术课(包括绘画,摄影,电脑制作)。

 自由的课堂环境,耐心热情的老师,还有友善包容的同学都让我感到了对学习、生活前所未有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我在美国第一年碰到的最重要的一个人是一位叫Nancy的美国老奶奶。在开学前通过订宾馆的契机偶然认识的一位房地产中介——Nancy和她的丈夫Hale还有整个家族,在我之后高中四年里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关爱,并且在我升入大学之后还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往来。

 作为一名喜爱中国文化的八十岁老人和虔诚的天主教徒,Nancy待人谦和热情并充满活力,而且她的女儿Kim还收养了两个中国女儿。

 在我学习取得成果之际,Nancy和她的家人会为我庆祝。在我踢足球受伤断腿之际,Nancy和她的家人又在十分关键的术后恢复期无偿照顾了我一个月。

 很多中国同胞也许很难理解一些美国人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付出的爱,但Nancy一家人的的行动告诉了我:

 爱是一种跨越国界和心灵的力量,为他人付出也是温暖自己。作为这份爱的受益者,我也决心将这份美国人教给我温暖带给我的种族。至此,我在美国的第一年顺利的完成了过渡也在这个小时候曾经生活过的国家再一次找到了归属感。

 

  三、心态的转变

 在美国高中之后的几年也过的非常顺利。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感觉当时在中国学校里被束缚的心,还有感受到的无尽的黑暗,已经渐渐被自由的呼吸和光明所取代。

 自卑感的消失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学习,我在文史方面的优势和语言的天赋也渐渐开始显露。继仅用半年就从ESL转入美国学生的英语课之后,我在高一后期(我从美国初三读起)的英语与历史课都升到了honor level。

 honor level代表在课堂中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作业比班里其他同学更难更多,但是相同的分数能获得更高的GPA。

 真正的挑战来自于高二,AP英文与AP历史的双重压力之下,我在两门课中的平均分一度下降到了80以下,历史的老师Mr Freeman还一度当面跟我说出了:“你的文章就像屎,作为国际学生你的能力不适合我教的课。”

 这样极其激烈的话。在有可以放弃AP课程的机会下,我还是选择了坚持。因此图书馆落地窗前的沙发成了我的专属。

 面对着新英格兰的森林湖泊还有绵绵山脉,我每天都要花费接近于同班美国同学两倍的时间完成所有阅读与作业,我也成了总是最后离开图书馆的那个人。

 学年结束的时候,我在AP英文和历史的平均成绩都达到90以上,而一年前还在训斥我的Mr Freeman成了我最喜欢和帮助我写作提高最多的老师。

 同时伴随我成长的还有足球队里的队友。从入队时的瘦弱可欺、失误连连到被教练和美国队友认可成为主力里勤奋、不可或缺的一员。

 我曾经看到过队友对我失望和嘲讽的面孔,经历过严重的伤病,背负过比赛失利的责难,但这一切都让我更坚韧和勇于担当。即使高中里经历过的挫败比成功要多很多,我还是非常快乐并感谢失败给我带来的锻炼。

 在四年的努力之后,我成功的进入了一所美国前30的大学。知晓被录取的那一刻,在狂喜而爆发的怒吼之后,我不禁感到想要流泪只因我靠自己的努力挣脱了从前学校给我戴上的枷锁和老师同学给我贴上的标签,并为了自己曾经的理想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长辈与朋友看来,我在美国的改变是明显的而这些正面的改变也理所应当的被他们归咎于美国自由的教育与社会环境。

 但是,在脱离了家庭的保护与国内学校资质统一的学生群体之后,如我孤军奋战的小留学生们势必会与更多语言、价值观迥异的人接触、碰撞,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故事并不是那么的快乐,有的甚至是阴暗。

 入学的第一年,和我一同前来的还有另外6名中国学生。除大部分为美国本土学生之外,还有十名欧洲学生,十多名韩国学生及七名日本学生。在最初语言能力还在成长的阶段,来自美国同学的嘲弄还有与人交流时的无力都是每个留学生的必经之路,只是区别在于有的人借此积极融入美国学生群、迎头赶上,而有的人却放弃了了解世界的机会、将自己困在了自己种族的圈子之中。

 因此,对于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如果语言障碍在短期无法克服,他们会不可避免的被紧紧的禁锢在中国学生的小团体之内。在我的留学经历中,与美国学生及他国学生之间交流和友谊都是逐年加深但与中国同胞的相处却一直都是一波三折。

 至此有些同学可能会发问:为什么在美国还要在意与中国同学的关系,如果相处不好脱离他们然后融入美国团体不就好了吗

 事实上在每个学生踏足美国之时,与祖国的距离感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去寻找讲相同语言和持有相同思考方式的人,这些同胞往往在留学生与当地文化、语言产生隔阂的时候充当了家的角色,给予了他们归属感。

 所以,不管在美国高中还是大学,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影响还是难以忽视的。更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性格、判断力、各方面认知能力还在发展的高中时期,这种同胞对同胞的影响对学生的性格有可能造成终身的干预。

 而在我的留学生涯中,碰到的情况大多可概括为“书香门第出身的文弱男女和普通富裕家庭出身的朴实孩子,对抗暴发户权势家庭出身的骄横子女”。

 诸如某暴发户子弟因为某同学不穿上千美元的名牌,而在同学中将其标为“下等人”之类的事例可谓司空见惯。在国内高中,学生来自的地区,背负的文化与价值观都较为相似,容易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国内学校对家庭财力的要求并不大,美国高中一年30万的学费则会让大部分的国内家庭捉襟见肘,阻挡了大部分中国学生来美留学的道路。

 因此,每个留学生在国外学校会碰到更多在国内不会接触到但相当富裕的同胞,而应对他们的经验更是微乎其微。

 在高中的第一年,不管是与中国还是美国同学的交往其实都较为平静,现在想来也许是大家在苦于适应新的生活和语言的过程当中与人的交往有所保留,抑或是每个人本来都很单纯,但是性格中的不同让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让有些人变的极端、傲慢、虚荣。

 只是人心变幻莫测,别人六年前的心理活动我不得而知。

 即便如此,在第一年表面看似波澜不惊的人际关系之下,中国同胞之间迥异的价值观和性格都在暗暗的相互摩擦。

 

  四、对于部分中国留学生的看法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勤俭即为美德。

 我会觉得理所应当地将父母的钱看作自己将来的所有物,这是对父母劳动的亵渎。可是在美国高中的中国学生中,我却遇到很多价值观迥异的同学。

 他们公然将父母的财富称为自己所有,用之为自己添置了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美元的奢侈品,以求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价值”,并妄图用金钱堆砌出来的外表凌驾于他人之上。

 虽然很多人会说人家有钱喜欢名牌是他们的自由,可是当这些人挥霍金钱的目的是为了贬低同胞展示优越感的时候,还是一个稚嫩的15岁留学生会为此无动于衷吗

 单纯、老实,容易受人支配的孩子十分容易受到此类群体的影响,有的进而走上花父母的钱与人攀比物质的道路,而这之中有些不甚富裕但渴望归属、认可的孩子,要与他们眼中的“强人”、“土豪”为伍的思想往往将他们侵染。

 对于这样的发展,家长[微博]自然是无处去了解。真正可以抵抗这些影响的则是那些深知自己目标在何处,性格坚定,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美国高中,中国学生的数量自然不比大学,少则10人以下多则60人以上。

 通常中国学生的群体只要两三张餐桌就可以容纳,久而久之这些吃饭的桌子就成了固定团体。就算是互相讨厌的同学也不得不在吃饭时相见,而那些喜爱炫耀财富的个体,常常会与持有相同价值观的人相互吸引,进而形成团体,攻击、奚落、孤立那些希望留在中国学生团体内但又不顺从他们的人。

 所以好英文基础和坚定的性格对于低龄的留学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语言能力可以让他们融入更多的群体,而刚毅的性格则可以帮助他们在困难的时候作出选择。

 

  五、对于中国留学的富家子弟延伸欲望的批判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加州留学生绑架案”,之中几个中国学生组成团体、恐吓、羞辱、虐待其他不顺从的学生的情节对我来说有些似曾相识,就如我在之后三年看到的情景。

 虽然并未有如此极端的事例,但是在第一届的6人之上又增加了近20个中国学生之后,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的个别人,开始热衷于用父母的财富堆积出来的“威严”去胁迫、压制看似比较软弱和不顺从他们的人,而屈服他们的人越多,他们掌控他人的欲望就会越膨胀。

 在个别人策划的“权利游戏”愈演愈烈之时,我也在临毕业之前的几个月切断了除几个好友之外的与其他中国学生的所有交往。

 进入大学几年后,我也从还在高中的中国朋友处听到了之后的发展:某入学之初就性格老实但软弱的学弟已经彻底沦为了暴发户子女团体的的小弟,成为了一个欺软怕硬,在物质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也不喜欢a和b啊,但是他们的道路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他们的方针”。

 好吧,我也只能佩服他的坚定决心。在我离开了两年后,听说还在学校的两个高年级的富家子弟闹了矛盾,在中国学生中建立了自己的帮派并规定自己派中的伙伴要与另一个团体势不两立。在我眼中,这又是另一个中国暴发户子女欲望延伸的缩影。

 

  六、对于中国社会对待这类事件的态度的批判

 有些人看到这里,或许以为我是在广泛抨击所有家境富裕的留学生,但是可以负担的起留美高昂学费的家庭,哪个没有一些可以被炫耀的财富我本人的朋友中也有很多喜欢收集昂贵名牌衣饰、手表的人,只是他们不会以此干涉、藐视他人的生活方式。

 但有些横行霸道的富家子女的根本独特之处在于:他们认为父母的财富是他们欲望的延伸、自信的来源,赋予了他们否定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的力量;不服从他们的人被他们标为“敌人”;不穿名牌的人被他们标为“穷佬”,就像从前在初中因为成绩不好学校的老师、同学给我贴上“下等人”的标签一样。

 多年来在美国,每当听到同胞因不当行为受到美国法律制裁的新闻,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愤怒和悲伤,因为在国外一个同胞的不正当行为有时会让整个种族蒙羞。

 中国社会单一的评判标准给了一些有才华的小人和粗俗无知的富人太多的空间去充实他们的欲望,因为很多人不在乎你是否独特或是善良,只有成绩和金钱可以impress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学生在美国会像“加州绑架案”中的中国孩子一样猖狂,因为她们的恶行在国内没有被制止,父母的钱可以摆平一切。

 

  七、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最后我想简短的说说,除了学术知识我还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在科学,工程,人文,和医疗方面的教育已不必多介绍。对我个人而言多年来受教育最多的还是美国的人文思想——批判性思维,博爱,还有社会的多元化标准。

 在大学选择历史专业的我虽然要比其他专业的中国同学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论文,但是学习历史对我分析能力,判断力,写作能力的打磨却是受益终身的。

 相较中国历史课堂强调死记硬背,美国教授回归历史的本身、让我们从各种旁观者的角度品味一个事件并观察在不同文化土壤之上各个种族的行为方式及其规律,在此之上寻找看似独立的历史事件之间那些常常被人忽视的连接,就如在上导师的课之前,我从未思考过郑和下西洋计划的废止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溃败之间的联系。

 所谓“审视过去预知未来”便是我的导师教授我的概念。就算是聪明、勤奋的中国朋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难免感到吃力,一方面语言的的屏障难以逾越,另一方面则是接受完国内高中教育的很多学生已丧失了自主思考和多面性分析的能力。

 实实在在的商科和工科技能也许可以带来财富,但缜密的思维却能被运用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让人纵使在疾风暴雨当中也可以平静的航行。

 相较于许多同胞的精打细算和在意得失,美国人的博爱看似天真又得不偿失,但是那却是一种邀请,一种让你打开内心的召唤。是否接受爱的召唤是每个人的自由,即使付出没有结果诸如Nancy这样充满爱的人只会去一如既往的关爱更多的人,因为这是他们希望活的人生。

 Nancy的价值在于她的爱,就像其他人在各种不同的方面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在美国社会中这些人都可以获得富有光彩和意义。

 你可以上名牌大学,普通大学,艺术大学甚至是不上大学,没有人会指责、奚落你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高中时有一个足球队的队友毕业后没有去大学,而是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消防员,因为那是他从小的梦想。

 利用美国学校的宝贵资源学习可以日后带来财富的知识很重要,但是不要忘了去学习你喜欢的东西、做你喜欢的事,从中释放出只属于你的光辉。

 这篇文章包含了我对多年留学生涯的回忆和对过去的审视,之中很多观点都非常主观和激烈。也许阅读的人会有很多异议,但这之中包含了我留学时所体会到的最真实的感情。

 每个留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对事物的简介,而我只是将我的记录了下来。

 希望每个已经在海外或是希望留学的学子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编织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值得,不在于它给我赚了多少钱,或者学历上有什么巨大的升华。留学对于我来讲,得到最多的是见到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生活态度和理念(也许这就是大家写作文都会惯用的“开阔眼界”吧)。由于见到的人来自于全球,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习惯都不同,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缺点,这也就是所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意思吧。

巨大的文化冲撞,更能激发我们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不同人的观念和美国人那种相信自己,试一试的态度,让我做了很多自己从未想过的事情,让我了解到自己是有多无懈可击。很多事情不是我不行,是我没有尝试过,努力过

细数这七年带给我的几点变化

自信

虽然我从小生活条件一直都不算差,但是我并没有很自信,老一辈的谦虚思想,让我成了典型的谦卑的中国女孩,但是我的内心却积攒了十几年未曾爆发的火山,出国后发现,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真心还是假意,大家都会夸赞你。

不论你身材好坏,是否漂亮,都可以穿你自己想穿的衣服,只要你足够健谈,那你就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尤其是黑皮肤朋友的喜爱。

记得有一次,我上学的路上遇到几个黑皮肤同学在rap,我刚好要经过他们所在的路上,我向他们打了招呼,他们用一串即兴的rap回应了我,向我问好。我身处那样的氛围也很想应和一下,于是用不地道的英文尝试了一下。是否押韵不知道,但是字数是凑齐了,最后一句实在编不出来了,就连国内的“煎饼果子来一套”之类的都用上了,黑皮肤朋友突然很吃惊的和我抱在了一起,和我击掌表示进一步的友好,渐渐地我们成了朋友。

那时的我知道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专业的,但这并不代表这个领域我们不能碰,只要敢试敢参与,不要一味的谦卑怕被笑而拘泥。相信自己,结果不重要,更宝贵的是你敢尝试,愿意参与。

这一点适用于留学生的交友、学习和工作,现在我认为也同样适用于我在国内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7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