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惠特曼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美国民主主义诗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革新派代表。他创作了自由体诗歌,首先打破了传统的英式诗歌书写。《我自己之歌》选自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惠特曼在开篇提到: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承担的一切你也得承担起来,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都同样属于你。”
在结尾,惠特曼又写道:
“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请依然保持勇气,
一处不见就到另一处去寻觅,
我总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
诗中还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小节:
“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你在哪条道路上旅行,
你必须自己走去。”
全诗以“我”开篇,以“你”结尾,并且诗中“我”和“你”交替出现,虽然“我”承担诗作的主要叙述作用,但“你”始终伴随着歌唱这首我自己之歌。这样写一方面体现了惠特曼对读者角色重要性的认识,像是在和读者交谈一样,让其感受到在诗作中的存在性;一方面则代表着“我”和“你”的统一,是同一个人,同一种思想,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这种写法正是惠特曼在诗中秉承着的“全体性”的延续。
在《草叶集》的开篇,惠特曼写道:
“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一个单一的个别的人,
不过要用民主的这个词,全体这个词的语音。”
由此可见,惠特曼歌颂的是全体,“自我”和“全体”紧密相随,更像是同一个词,体现了二者的统一,二者的共命运。在诗作中,惠特曼也写过美国形形色色的人群:
“琴室里柔和的女低音在歌唱,
木匠在加工他的厚木板,刨子的铁舌头发出拼命高昂的尖叫声,
已婚和未婚的小伙子们骑马回家赶赴感恩节的夜宴,
舵手抓住主舵柄,用强壮的手臂往下推送,”
诸如此类的人物描写还有很多,几乎包括了美国各种职业,各种形象的人们,惠特曼歌颂他们,歌颂全体人群。正如他在这一节的尾段所写:
“这一切都向内进入我心中,而我向外走进他们,
正如这事物是这样的,我也或多或少地是这样的,
我用所有这一切编织成我自己之歌。”
我和全体人民的关系是紧密的,是一致的,我歌颂他们,我歌颂我自己。
虽然上文提到了“我”和“你”的共同作用,但诗作的主题叙述者依然是“我”,全文中也多次出现对“我”形象的刻画。由此可对“自我”内涵进行分析。
爱默生在1843 年 1 月发表在《日冕》杂志上的一篇演讲辞中指出:“哥尼斯堡的以马内利·康德在回答洛克的怀疑论 的人生哲学时, 首先使用了‘超验’这个词。”康德认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基础是从人的“先天性”得来的。康德的“先天性”是其先验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指出这种先天性的东西并非来自感觉或过去的经验, 而是一种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先于经验而先天存在的。这便是康德的“先验”思想。超验主义则是基于先验思想发展而成的文学流派,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以康德美学提倡的“以情感为本位、高扬想象之翼、提倡创作天才、追求审美价值”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理念。他们相信奇迹、相信灵感, 提倡个性的解放, 宣称每一个真实的事物都是独立存在, 从而呼吁美国文学的独立, 强烈要求美国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和诗人。下面我将从两个角度分析惠特曼的“自我”内涵。
惠特曼强调人认识的主体性, 强调直觉和灵感。超验主义提倡直觉知识的信仰, 注重人自身的价值, 提倡自然和精神的统一。在诗作的开篇,惠特曼写道:
“我闲游, 邀请我的灵魂一起,
我弯着腰悠闲的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自己在领略大自然的草叶, 寻求与草叶的同构同形。在谈到何为理想的诗人时, 惠特曼曾经说过:“理想的诗人首先要正直, 其次要与自然心灵相通。”他认为人与自然本来就应是和谐统一的。因此,“自我”在这儿寻求与草叶的同构同形。小草固然微不足道, 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 小草虽然平凡, 但它却展现了真正的自我, 从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夏天的草叶”正是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最完美体现, 夏草的浓绿折射了诗人无限生命力的扩张, 这就是诗人惠特曼精神的特质。这便是惠特曼精神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也是他“自我”的内涵之一。
第二点则在于“自我”的民族性。虽然在24节中惠特曼写道:
“沃尔特惠特曼,一个宇宙,曼哈顿的儿子,
狂乱,肥胖,多欲,能吃,能喝,善于繁殖,
不是感伤主义着,不凌驾于男人和女人之上,或远离他
们,不谦恭也不放肆。”
然而,诗人在自己的散文《堪回首》中指出“任何国土、人民和环境需要不同于其他而全然属于自己的诗人和诗歌, 都不像美国的土地、人民和环境在今天和将来急需这样的诗人和诗歌”, 而且“经过再三思考我才慎重断定, 这同一个人应当是我自己—而不能是别人”, 惠特曼努力去做的是重新定义美国的诗歌和美国的诗人。虽然诗中确有诗人对自己描述的同时, 但诗人希望大家理解的是当时的美国急需的民族诗人, 他所代表的是美国的个性, 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小我”在诗中存在。
平等,民主的思想在诗中也有大量体现:
“我猜想或者它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
它意味着,在或宽或窄的地区同样繁殖,
在黑人或白人中间一样生长,
凯那客人,塔克和人,国会议员,柯浦人,我给他们同样
的东西,我对待他们完全一样。”
草叶在哪里都一样生长,这寓意着平等的思想。作者以同样的笔触,讴歌全体的美国人。作者十分渴望自由与民主,也呼吁大家去实现这种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琴再次唱响我自己的歌——简析惠特曼《自我之歌》[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02):88-90
[2]王贵明,刘文杰《我自己之歌》中的超验主义思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67-71
英文还是中文啊?
《自我之歌》
(美)沃尔特·惠特曼
胡桑译
35
你可曾听说过一场旧时的海战?
你可知道月亮与星辰之战的获胜者?
让我们倾听我祖母的父亲,一个海员,给我讲的故事。
我们的敌人可不会偷偷摸摸待在船上,我告诉你,(他说,)
他的英勇真正是英国式的,再没有人比他更强韧更忠诚,从没有过,也决不会有;
跟随降落的黄昏他来搜寻我们那么恐怖。
我们与他短兵相接,战场一片混乱,大炮相接,
我们的船长亲自上阵疾速抽打。
我们的战舰遭受了水下十八英镑重的炮弹,
首次开火时我们的低层大炮甲板上两颗巨大的炮弹爆炸了,杀死了周围全部的人并在头顶扩散。
激战到日落,激战到黑夜,
夜晚十点,满月涌出,我们的收获是船的裂缝,据报进水五英尺,
卫兵士官释放监禁在后舱的囚犯,给他们逃生的机会。
守卫截住了进出弹药库的运输线,
他们看到众多陌生的面孔,不知谁该信任。
我们的战舰着火了,
对方质问我们是否需要宽恕?
一旦我们的舰旗被打倒,战斗就要结束?
此时我满足地笑了,我听到小船长的声音,
我们没有被打倒,他镇定地喊道,属于我们的战斗刚刚开始。
我们的大炮只有三尊还在使用,
一尊由船长亲自指挥瞄准敌人的主桅,
两尊装满了葡萄和罐头平息了敌人的步枪清理了敌人的甲板。
顶层的人以微弱的攻击支持着活力,尤其是主桅楼,
他们勇敢地坚持于整个战斗。
一刻不停,
在水泵的工作中船迅速开裂,火快要吞食弹药库。
其中一个水泵已被击毁,大家都知道我们正在下沉。
小船长平静地站着,
他毫不急躁,他的声音不高也不低,
他给我们比军用照明灯更多的光。
临近十二点在月光下他们向我们投降。
注:惠特曼的《自我之歌》有很多版本,本诗依据“临终版”(Deathbed Edition),原诗共52首,此处只翻译第35首。此诗原文时态比较特别,前四段用过去时,第五段开始均用现在时,一种逼真的现场感突然降临,翻译很难体现。关于此诗题解,赵萝蕤女士是这样写的:“这是作者听外祖母的父亲讲的。老人曾在约翰·保罗·龚斯手下服役。战争发生在1779年9月23日,作者也曾读过龚斯写给富兰克林的信,信中讲了这一战役。”此诗参照了赵萝蕤女士的个别翻译,在此我真诚地表达对这位已故乡党的敬意。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 德国文学
耶拿派:
1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
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
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 英国文学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代表作《古舟子咏》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齐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三 法国文学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夏多布里昂:
《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
《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史达尔夫人:
主要作品:《黛尔菲娜》、《柯丽娜》;理论著作《论文学》、《论德国》
拉马丁:诗集《沉思集》
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世纪儿的忏悔》(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乔治桑:
《安蒂亚娜》:成名作
《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具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
《魔沼》:田园小说
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四 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反专制、争自由)。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
普希金和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潮。
莱蒙托夫:(诗歌基本的主题:对自由的渴望)
《恶魔》:代表了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代英雄》:俄国早期小说的杰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的典型。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五 美国文学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见闻札记》
库伯(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 司各特”):
《水手》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
“边疆系列小说”包括:《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等。
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爱默生:《散文集》
霍桑:《红字》(长篇小说) 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
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被称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
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包括:
《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其它国家文学:
密茨凯维奇: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诗剧《先人祭》、长诗《塔杜施先生》。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自由与爱情》
术语解释
东方叙事诗:
1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拜伦式英雄:
1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2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
成熟的形象。
《该隐》(诗剧):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汉乐府中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古词曰: “将进酒,乘大白”,故《将进酒》其实也是“劝酒歌”。本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辞别太原元演,在洛阳巧遇从蜀中访道归来的元丹丘。李白念儿心切,原拟早回安陆,但抵不过元丹丘的盛情相邀,而南阳岑勋亦写诗相邀,李白遂再上丹丘的颍阳山居。他们登高置酒饮宴,相处甚洽,李白于酒席间写下了这首《将进酒》。
诗篇开端,连用二组排比长句,势如狂风骤雨,摄人心魄。从颍阳山居遥望黄河,蜿蜒东来,仿佛自天而降,故诗人由眼前景落笔起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经常运用的提示语。“黄河之水天上来”语带夸张,却也并非虚张声势,黄河上流落差极大,河水奔腾翻滚,其势汹汹,宛若自天而降。“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蜿蜒东来,东流入海。前一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挡;后一句则写黄河之东走入海,势不可回。这两句写眼前景观,写得波澜壮阔,摄人心魄,声势很大。这句是“兴”,同时也有“比”的成分,以黄河东走入海,一去不返,比喻光阴不会倒流,青春不再重来。有了这层“比”意,由空间的夸张很自然地转到了时间的夸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极度的夸张比喻人生的短暂,把人的一生说成是朝暮间的事,使人陡然而起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感。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但由于用了两个极有声势的排比长句,这份悲感就绝没有宋人的纤弱,有的只是盛唐人的悲壮。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既然人生短暂,青春短暂,五六两句又一转,说人生得意,就须纵情作乐,由悲翻作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很自然地写到饮酒放歌。这样就入题了。这两句前一句是直抒胸臆,用的是赋的手法,后一句则用形象抒情,又以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肯定语气,似乎有点及时行乐的味道。但李白自开元十四年(726)恣情快游(兼求仕),又何尝得意过,所以此实是苦中作乐,是借酒浇愁,发牢骚。
李白自由豪迈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就此消沉,故他用乐观的口吻,高唱了一曲昂扬自我之歌: “天生我材必有用”,把诗人个性中渴望自由发展、渴望伸张潜能的强烈愿望托出。话说得何等豪迈,何等自信。于此又是一转,从及时行乐的颓唐情绪中透露出了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精神。“千金散尽还复来”,纵情豪饮,何等潇洒,钱乃身外之物,李白从不把它放在心上,斤斤计较。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 “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这种与生俱来的豪情,一般人是难以学得的,更不要说寄托于诗篇了。有此豪情,必有相应的豪饮,故接着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山野小酌,本无此气派,但李白骨子里的豪情使生活得到升华。几杯入肚,不免有点晕晕然,飘飘然,话自然也多了: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俨然是酒席上的劝酒词。几个三字句,又加强了诗的节奏,维妙地刻划出了诗人的醉态,兴犹未尽,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唱一曲了: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
“钟鼓馔玉”,古时富贵人家宴会上常鸣钟击鼓作乐,食物精美如玉,此指富贵生活。诗人以为“不足贵”,这虽是酒后的狂言,是愤激之言,却也是酒后吐真言。以李白自由的个性,他决计不会耽于富贵,决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他虽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他向往的是鲁仲连式功成身退的侠客行径: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故接着说: “但愿长醉不复醒。”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寂寞”指默默无闻,不能建功立业,“圣贤”而曰“寂寞”,可见贤者有才者不受重用,无用武之地,自古如此。诗人自许有“管葛之才”,于今乃“寂寞”,因此才“但愿长醉不复醒”了。古人以善饮名垂青史的,当推陈王曹植,这里化用了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曹植本有经国之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被弃置不用,只有靠喝酒打发日子。诗人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都是不平之气。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心,故诗能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刚有一点牢骚之言,旋又回到“酒”字上了。至此诗人已经深有醉意了,但他还想喝酒,故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主人”句照应“千金散尽”句,并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沽酒买醉,以客人身份颐指气使,可见诗人放浪形骸,豪迈不羁,不拘小节的自由个性。诗情至此,狂放至极。末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端之“悲”关合。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 “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这首《将进酒》可以说是李白诗歌豪迈风格的代表作。全诗大开大合,忽喜忽悲,忽狂放,忽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全诗的感情表达圆转自如,达到了化工的境地。读之有回肠荡气之感,在不知不觉的情感体验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唐诗别裁》),这就是《将进酒》的独特魅力所在。
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太白素抱用世之才而遇不合,亦 解之词耳。(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如此将置风人于何地放浪诗酒,乃太白本行;忠君忧国之心,子美乃感辄发。其性既殊,所遭复异,奈何以此定诗优劣也太白游梁、宋间,所得数万金,一挥辄尽,故其诗曰: “天生我材必有用,黄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凌云,何容易得 (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惠特曼作为一名拥有强烈时代意识及民族意识的作家代表,他的人生经历出乎人们的意料,他的一生只有有限几年的上学经历,10多岁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他曾从事过多项劳动,包括排字工、水泥工、木匠、农村老师、报业编辑等。惠特曼热衷于学习,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他在诗集《草叶集》中,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赞扬了人民对劳动的热情,歌颂了标志着人类进步的美国的工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物质、精神文明,笔调新颖,愉快自然,令人耳目一新。《草叶集》是惠特曼以一名现代诗人的角色而亮相诗坛的典型代表,因为这是惠特曼首次将科技发展、城市繁荣以及物质文明视为美丽的想象融入诗歌中。
一、《草叶集》的影响
《草叶集》的出现在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诗坛激起轩然大波,轰动极大,它体现出来的创业及奋斗精神是空前绝后的,不管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部开拓性的革命作品。内容上倡导的民族自强和创新意识令当时的美国心旷神怡,同时,它奠定了美国奋斗梦想的坚实基础;形式上,摆脱了感伤主义者一贯的低沉含蓄的感情基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健康向上的旋律,从而开创了一种集豪放肆意与收放自如为一体的全新诗体。这种诗体以万夫不当之势,奔腾狂飙,穿越大西洋,来到欧洲、亚洲,淹没了旧的传统诗体,迎来了诗歌的新时代。受自由诗体影响重大的美国诗人还有金斯堡、林赛、庞德和克莱恩。英国的王尔德、丁尼生、叶芝、史文朋、萧伯纳等人极为看重惠特曼,并对他的诗集《草叶集》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文坛的佼佼者智利诗人聂鲁达也对惠特曼的成就大为赞赏。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也称赞他是令人震惊的诗人。由此可见,惠特曼的《草叶集》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艺术魅力,对“世界诗歌历史的典范”的称谓都当之无愧。
惠特曼的新诗体的种子也在中国生根发芽,清新的草叶日渐茂盛,他被中国人铭记,受中国人民的尊敬。他的诗集点燃了年轻一代的创作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激情。在他的影响下,郭沫若创作了革命时代振奋人心的《报晓曲》以及《女神》等传世巨作,音符高昂,音调激越。惠特曼对人类的美好未来充满期望,他将创新融于诗集的创作中,惠特曼在我们心中滋长,并跟我们一起为世界和平而努力,为社会前进而奋斗。《草叶集》中所蕴涵的民族奋斗及创新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它的精神财富及其价值永远不会被磨灭。
二、《草叶集》的主题思想
民主思想在惠特曼的诗歌中随处可见。惠特曼热爱劳动,劳动期间培养了他淳朴的感情思想,孕育了他在诗歌中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同情,也为他诗歌中的民主情感打下了基础。惠特曼的一生充满了对自由的追求,对平等的向往,对博爱的精神寄托,因此自由、平等、博爱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始终,而他的民主情结首先体现在他对废奴的支持态度上。他生活在美国阶级矛盾突出的时代,所以,当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的奴隶制度冲突尖锐时,他不畏强权,顺应历史,毅然参加了废奴运动,并用诗歌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他在《我为带电的肉体歌唱》诗中对奴隶交易深恶痛绝的同时,体现了对黑人奴隶的不忍之情。在《自我之歌》中讲述了他帮助奴隶逃脱奴隶主统治的过程,暗含了他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奴隶们深切的同情。南北战争爆发后,他撰写了《桴鼓集》,意在颂扬那些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美国劳苦大众。诗人在感情上与失去亲人的劳苦大众取得共鸣,打鼓,吹奏,唤醒沉睡中的人民走向战场,捍卫自己的尊严;他强烈唾弃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他的著名诗歌《哦,船长! 我的船长哟》就是为为了解放奴隶制度而牺牲的美国总统林肯谱写的,诗中体现了对死亡英雄沉痛的哀悼。他诗中塑造的人物角色多以劳苦大众为主,很少歌颂大人物,包括工人、士兵、农民等。在他诗歌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他看来,世界应该是平等的,没有种族、性别、贫富之分,因此各行各业的人物都能在他的诗歌中找到原型。
三、《草叶集》的诗歌形式
《草叶集》在形式上进行了巨大的变革,诗人大胆摒弃了传统诗歌的不足之处,在先前的音步和音律的基础上开创了自由诗体(Free Verse)的先河。它的独一无二却又无所不容的独特风格,对当时的诗歌界来说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自此以后,诗歌多以行中短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形式来表达诗歌内部暗含的节奏。在他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诗歌中,伴随着豪爽的情怀、恣意的想象和无所顾忌的言论产生的收放自如的音律、节奏。他的诗歌的的确确给我们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美感和一种全新的体验。
惠特曼不仅仅局限于诗体的创新,他还注意独特的诗歌语言的运用,他认为诗的实质来自于人的生命,人的灵魂,而不仅仅是韵律和格式。诗人在诗歌《草叶集》中用了大量的笔墨赞扬了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淳朴自然,新鲜活力,真挚热情”给诗人的创作带来无尽新意和灵感,这正是诗歌实质的真实体现,而所谓的格式和韵律,无非是诗歌的附属……诗歌中伟大的创作,对我们来说是等同的,因为我们也要从中获取美感,享受美感。所以说,相对总统而言,诗人才是广大群众的公断人。因此,《草叶集》是将民主诗歌语言应用于诗歌文学的典型,诗歌中“大众语言”的引入使得诗歌的表现形式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同时,在诗歌中点缀了“旧词新用”或“自创新词”的新形势,突破传统音步规则的局限,也从受约束的诗歌枷锁中解脱出来。因此,诗歌自由、平等的表现形式在《草叶集》里一览无余。
四、《草叶集》中的东方文化
惠特曼对各国的文化都有所研究,他善于在文化研究过程中汲取各族的文化精髓,他渴求美国民主文化独立,他在很早以前就接触过古印度诗歌,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1875年,他就收到一份来自他的英国朋友托马斯·狄克逊的圣诞礼物,一本古印度诗集,就是那本印度诗集勾起了惠特曼对印度文化的兴趣。他在《向世界致敬!》一节中提到“我听到印度人在向他的得意门生讲授三千年前诗人们所写并珍传至今的战争、格言和恋爱罗曼司”。说明惠特曼对印度的古诗歌情有独钟。能够排解困惑,激发灵感,给诗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创作灵魂的启迪。
东方文化对于惠特曼的诗歌创造意义重大,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东方宗教的身影,尤其是佛教的身影。他认为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救世主,指引者,圣经,并且说:“我属于每一种类型、等级、阶层与宗教。”说明惠特曼认同自己属于其中任何一表现形式的观点。在《草叶集》的部分诗篇中,都有“天人合一”的体现,其中最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就是《真我之歌》,惠特曼从中深深地领悟了自我与真我的相通性,因此他摆脱了幻想的局限,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扩展,灵魂加之肉体,使得惠特曼升华到另一种境界,一种超凡脱俗、至高微妙的境界,他感受得到万物间细微的喜悦。他的诗歌处处暗含了对万物的关爱,包含了对万物一体的崇高领悟,这与佛教的教义如出一辙。此外,惠特曼对不幸的人们坚持不懈地帮助与照顾以及对世间万物客观生动地描述,都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悟性,认同万物一体,且能够对世界万物关爱怜悯,甚至小到蚂蚁和极其微小的生命。
五、结语
惠特曼的“美国现代诗歌之父”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他建立了独一无二、坚不可摧的美国本土诗诗体,影响了全世界,自那以后一个世纪以来,虽然诗风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在精神上相悖,但实质上都脱离不了惠特曼的诗歌精髓,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在根基不变的基础上展示艺术上相对自由的诗歌表达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惠特曼可以跟贝多芬相媲美,他的诗歌《草叶集》是生气勃勃、香气弥漫的芳草,滋生于美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它是惠特曼毕生的创作结晶,也是一座遥不可及,不可跨越的里程碑,在美国的诗歌史上熠熠生辉。《草叶集》中的民族和民主思想蕴涵了深邃的精神意义,展现了惠特曼强烈而火热的激情。《草叶集》作为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影响着美国,影响着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聂秋雨论诗歌翻译的“忠实”与“叛逆”——惠特曼《最近紫丁香在前院开放的时候》四种中译文评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 卢晓白惠特曼的诗学思想及《草叶集》的艺术魅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1)
[3] 朱纯林狄金森与惠特曼诗歌中“草”的含义对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4] 赵彤沃尔特·惠特曼:美国诗歌史上的一盏明灯[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作者简介]
王艳玲(1978—),女,吉林市人,本科,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和语言学;王冬兰(1980—),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 1927-1980),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深度意象”)诗歌流派主将之一。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然而后来转向“新超现实主义”。五十年代末,他与罗伯特·勃莱等人一起创办诗刊《五十年代》(后依次改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他先后著有《我们将在河边会面吗?》(1968)、《诗集》(1971,该诗集于1972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两位公民》(1973)、《意大利之夏》(1976)、《绿墙》、《圣犹大》、《树枝不会折断》、《致一棵开花的梨树》、《这个旅程》等多卷。赖特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而著名于世,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力的意象和简洁的口语之上,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大自然的欲望,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 他终身在大学任教,1980年去世。虽然他去世较早,但他留下的诗作却产生了较大影响,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超现实主义是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诗歌运动,通常被归为后现代主义。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以法国作家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苏波等人为代表的法国超现实主义。新超现实主义者自己不喜欢这个名称,他们更愿意说自己创作的是“深意象诗”。
这一派诗人抛弃有意识的“自我”,也抛弃社会的存在,试图躲进“无意识的、唯我的宗教情绪”中去,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认识真理。他们运用深层意象、“思想的语言”和“梦的文法”,从超现实的、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和讽刺社会。新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同1968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超现实主义虽然是一个很松散的文学流派,但影响十分广泛,当代的许多诗人,尤其是30岁左右的青年诗人都热衷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其中伯莱和赖特是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深意象诗”诗人在艺术实践中刻意学习和模仿中国诗歌的意境和创作方法,形成了与法国超现实主义迥然不同的分割。
深意象诗是在意象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同意象诗有着类似的地方,它们都强调意象的并置和罗列,主张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力,在诗作中表现独特的感受。但深层意象诗更加重视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因而它描写的感受在表面看来常常是荒谬的。布莱曾说,深层意象诗是通过对无意识的开掘,使得想象的跳跃和比喻的转换成为可能,使意象从心灵深处跃起。也许我们可以说,深层意象诗人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受、又对这一感受做了主观的理性加工之后而成的作品。 |
、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 1914-1998):二十世纪墨西哥著名诗人、散文作家、拉丁美洲三大诗人之一,生于墨西哥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就读于墨西哥大学,三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在巴黎参加了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四十年代进入外交界,后来作为外交官出使法国、日本和印度等国,1968年为抗议墨西哥政府镇压学生愤而辞去墨西哥驻印度大使,然后到英美一些大学讲授文学,1971年回到墨西哥继续从事文学活动,先后创办文学刊物《复数》和《回归》,直到1998年去世。他一生著述颇丰,诗集有《在你明澈的影子下》、《灾难与奇迹》、《一首圣歌的种籽》、《鹰还是太阳?》、《狂暴的季节》、《法定日》、《火蛇》、《东坡》、《朝向开端》、《布兰科》、《回归》、《影子草图》、《内部的树》等;散文集和文论集主要有《孤独的迷宫》、《变之潮流》、《淤泥的孩子》、《汽笛与贝壳》等,他于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的创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语系的文学传统,继承欧洲现代主义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语言创造自由境界的信念,在他的诗歌世界里,强烈的瞬间经验和复杂的历史意识,个人的生命直觉和人类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强烈合一。他的后期诗作更自觉地将东西方文化熔于一炉,其诗作由繁复回到具体明澈,可以说是受到东方古典诗歌的启示。他翻译过王维、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诗歌大师的作品。
2
詹姆斯·赖特(James Wright, 1927-1980):詹姆斯·赖特,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即“深度意象”)诗歌流派主将之一,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然而后来转向“新超现实主义”。五十年代末,他与罗伯特·勃莱等人一起创办诗刊《五十年代》(后依次改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他先后出版了诗集《绿墙》(1957)、《圣犹大》(1959)、《树枝不会折断》(1963)、《我们是否在河边聚集》(1968)、《诗合集》(1971)、《两个公民》(1973)、《致一棵开花的梨树》(1977)、《这旅程》(1982)等多卷,其中《诗合集》于1972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另外他还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散文诗,散文结集为《意大利夏天的瞬间》出版。他终身在大学任教,1980年去世。
赖特以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而著名于世,他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力的意象和简洁的口语之上,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大自然的欲望,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虽然他去世较早,但他留下的诗作却产生了较大影响,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3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二十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之一,生于诺丁汉郡,父亲是矿工,中学毕业后凭着奖学金上了诺丁汉大学,后来成为小学教师。他于1914年与弗莉达结婚,过着流浪生活,先后到过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美国和澳大利亚,曾经多次试图建立逃避现实社会的理想公社,但终归失败。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主要有《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以及《恰特莱夫人的情人》等,其小说画面宽广,想象力气魄大,主题是婚姻中的两性关系,他深入而勇敢地探讨了两性关系的现实和意义,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从而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有早期诗集《情诗及其他》(1913)、晚期诗集《诗集》(1929)等。另外有一册《最后的诗》出版于他死后的1933年,他的好友、英国著名诗人理查德·奥尔丁顿为之写了序。他的诗作早期诗作多有意象派特征,画面清晰,语言自然流畅;中晚期作品则兼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色,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努力发掘人类的下意识,其中的复杂性体现出了极大魅力。他的代表作《死亡之舟》体现出诗人内心充满了苦闷而寻找出路的心情,整个诗篇充满了神秘的象征、哲理无穷无尽的寓意,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复杂曲折的内心世界,同时反映了现实生活。
巴勃鲁·聂鲁达( Pablo Neruda, 19O4~ 1973)智利诗人。生于帕拉尔城。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并起笔名为聂鲁达,16岁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 1928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后因国内政局变化,流亡国外。曾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回国,1957年任智利作家协会主席。1973年逝世。
聂鲁达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问题一:美国文学中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有哪些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人物及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问题二: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 人物 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 《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问题三:美国浪漫主义的介绍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是指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这一段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注重艺术效果。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问题四:美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 (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 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 (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 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 (Henry Wa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 (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
问题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要素是怎样在作品中起作用的 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内,由于人们受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体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及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外在影响因素,尤其是欧洲政治哲学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政治哲学基础;美国超验主义作为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之后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则催生了美国本土的哲学,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内因与外因合力,使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落地开花,并于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辉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问题六:浪漫主义可以分为哪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 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 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