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一、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三、出处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四、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扩展资料天净沙·秋思
元代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是元曲(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再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静谧而又温馨。而作者的家乡、亲人却又离作者十分遥远。他们是否安好?天气渐冷,他们是否加衣?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于此!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希望对你理解有所帮助!
表达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扩展资料
原文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
马致远(约1250-1321前后),元代著名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人(今北京)人。早年热衷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漂泊生涯而是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元曲中的“绝唱”。马致远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这首《天净沙·秋思》被人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修辞解释]
鼎足对:开头三句,每句写三种景物,词语结构相同,三句对应工整。
[赏析一]
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铺排景物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作品中前三句全都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径地; “瘦马”,是他所极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二十八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读者心头。作者所选择的自然景物也是那样的愁苦,任何一个漂泊在外的人,见此情此景,都会心情为之一动,油然产生归家之意。
秋思是指一种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这里的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黄昏归巢的鸦;在那小桥流水边,有炊烟袅袅的人家,但那是别人的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在这九个事物的前面,为什么都贯以让人生出无限凄凉的情思的定语呢?因为在那夕阳西下的路边,有一个沦落天涯的断肠人。从空间上说,这里的“景”是“天涯”之“景”,不是故乡之“景”;从时间上说,这里的“景”是黄昏之“景。这种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景物,最容易激起人悲秋的情思,何况见到这些景物的人,又是一个有家不能归的天涯游子呢?此类联想不是对单一事物进行思维活动,而是将若干个看似无联系的事物、意象组合在一起,用诗人的情、意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意境。
诗中直接排列意象,不用关联词语,构成意境,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并不常见。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原本不相关的九个事物靠时空关系的处理组合在一起,就空间说,景是天涯之景,而非故乡之景,就时间说是日落景黄昏之景,从而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氛围,极充分地表现了秋思的主题。它以郊野日暮秋景,衬托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情怀;“断肠人在天涯”点明整篇的主题。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全篇突出的艺术特色。
长期以来,此曲备受称道,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赞它为“秋思之祖”,王维国《人间词话》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赏析二]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