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意义就是在时代里找到自己,摸清自己这一生在历史上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把握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和时代使命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一无所知,但却已经落在了历史的某个时刻里,这一生必定只能生活在漫漫历史里一个片段了。
那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怎么定位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时代?
那就要看历史发展到哪个程度了,未来还会怎么展开,我们处在承前启后的一瞬间,怎么把自己塑造成刚好承担这一角色,推动历史前进,或者适应时代呢?从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到全方位适应当代法律、文化、习俗和当代科技水平、伦理和起居住行、语言语义构成方式,成为一个这个时代的人,我们有很多事可以做,就是知道睁开眼,怎么处在已经存在的这个时代了。
什么样的人适应时代。假设两个人类生出在相距一千年的中国,他们从一张被格式化的磁盘到被写上新内容,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现实会有点复杂,时代造就人们的智识观念,人们的观念书写明天的历史,我们落在这个时代,就相当于强行被放在了已经书写了一部分的位置,而且,横向看,你身边全是处在这位置的人,想要生存,你要掌握这个时代的生产技能,还要能了解其他人,顺便还要和同时代所有人一起,创造历史。
怎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适应、引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里的人、物、情、法(或者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呢?有一个方法就是读历史。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可塑的,而且学习能力超强,随便把我们的“内存”格式化,放在历史哪个阶段,我们总能通过一定的实践方式对当代有基本的了解,并融入其中。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总有一些人,不是落后于时代,就是超前于时代,和主流格格不入,因为现实会有点复杂。
由于域宽,人又多,资源分布差异存在,就算是同一时间点上,社会或世界在各方面也会存在一定跨度,先进到落后,高贵到卑贱,开明和压制,我们只能是横向和纵向中的一个点,在这一个点上,横向来看,就是所有的现实了,这些现实是我们从中获得幸福的基础,有人所谓的想改变阶层,说白了,也只不过是在这一个横面上向“高阶”游一游。也有人想要超越时代,带领全部的文明前进,他们是在纵向上往前游。
读历史的好处是:1、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在寥寥众生中,找到自己所处的点(横坐标,纵坐标);2、我们学习能力强,适应基本的伦理习惯不在话下,可以在所处局部活得好,但在处理更复杂的现象、和不同的外物进行信息交互时,一旦生活圈有所不同,眼界不同,就难以定位对方所处的点,势必影响自己的发展。
就算是以上的第一点,就会有各种分化,有的人不理解当前的习惯规章,人情世故,他们向哲学心理学求索,有人干脆与世无争也不去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进深山老林修禅道,悟真理,有的人则处处超前时代,理解能力惊人,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们,他们受大部分人欢迎,引领人们创造,带着历史纵向革新。(绝不是几个乌合之众形成的圈子,投机倒把,不能容纳外界的低俗圈子,而是掌控着世界大部分发生着的事,理解大多数人和现象,具备一定改造思想的同等高度觉悟的人呆在一起形成的圈子,他们高尚,渊博,有智慧和视野,不是因低俗、愚昧而结在一起),这些人了解现在是怎么来的,沿着怎样的路径,其中遵循的规律,从而知道怎么做。历史在变,人性里也有不变或变化很少的东西,读历史可以让人明白,随着时间向前推进,哪些变得快,哪些不怎么变,有人不了解历史,但是在横向上非常精通,对所处的时代在横向上非常了解,领略了远近高低,相当于搜集了很多现成素材,他们再去读历史,就会全了,他能理解万物的存在,通过横纵比较,甚至还可以预测某些较落后的局部文明会的发展趋势。就算是你能带领一些较落后的思想向横向里已占领至高点的思想移动,你也会成为英雄,不愧于是历史中没白活。
要做成可以实现的事,明规律,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一旦你走到了别人前面,那么,在同一时代里,你知道别人身上的历史轨道,知道他人身上发生的前因后果,但是他们理解不了你,除非他们知道你的经历,这种经历的秘密,全部或大部分藏在历史里了。
由于纵向来看,我们每个个体近100年的存在相当于只是一瞬间,在这里,我们能改变的总有限,而且,对一个时间段(比如100年)进行横截分析,我们在横向层面上进行改造显得更有意义,历史所有的存在都被定格在一个横截面上,所以我们的改造无非是改造这个截面,想获得幸福,就算是了解这个截面恐怕会让人殚精竭虑了。毕竟我们太渺少,精力和学习能力有限,只能放弃很多细节 或者知晓冰山一角。假设我们个个是超人,可以迅速把所有知识和事实存进脑子里,还有超强的分析和计算能力,那这些就变得很有效果了。现实里,许多人说知道得越多反而不好,书读多了反而不好,实际上我们知道得越多肯定越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读的书越多越好,他们说不好,仅仅是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知道一部分,而知道的太少有时反而不好。从而来讨论又一个维度了——时间。我们的时间有限,很多事一考虑到时间,它的意义甚至会完全变样,时间太重要了。你如果要花一生去懂得历史的全部,横纵面上的信息做到了无限拓宽,那估计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实践,去践行已有的思考了。马克思读一万多本书,写成了《资本论》,同时,他也老了,走不动了,虽然很智慧了,但只能由后人继续这种认识改造了。所以,学历史会不值,它的时间成本太高,而只有懂得大量的历史材料后才能总结出那么一点规律,于个人,为了整个时代作这样的牺牲,代价太大。
读历史。包括大多数的一根筋性质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只是要量变才能引起质变,为自己带去回报和有效反馈。而这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取决于:时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有所褒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口,这是他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见于《史记》之《太史公自序》。
扩展资料: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有所褒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口,这是他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见于《史记》之《太史公自序》。
扩展资料: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通》包括内第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认为,“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主张对当时各种“杂史”应分别其短长而有所选择,对以往各种记载中存在的“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关于作史原则,《史通》鲜明地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其《直书》《曲笔》两篇,在认识上把中国史学的直笔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外篇的《史官建置》是一篇简要的史官制度史;《古今正史》叙述历代史书源流,间或也有一些评论;《疑古》《惑经》承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之余绪,对古代史事和儒家经典提出一些疑问,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批判精神;《杂说》等篇本是读史札记,涉及以往史家、史书的得失,有的地方也反映出作者在哲学思想上的见解和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