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与咨询师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唐玉起初只是有轻度抑郁情绪,渐渐有了自杀的念头。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向多家机构投诉,咨询师最终被平台下架。
在心理咨询领域,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目前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准入门槛低、过度市场化、缺少强制监管机制等问题,让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维权者则面临比寻求咨询帮助之前更为艰难的精神困境。
文丨魏荣欢
“ 很特别的来访者”
第二次做心理咨询时,女孩唐玉说得有些口渴,她拿起杯子,才发现边缘留着一枚口红印——这是咨询师喝过的杯子,但对方没有阻止,或给她一杯新的。这种亲昵,唐玉不知道女咨询师常凤茹是有心还是无意,因为对方明明知道,自己喜欢女生。
接下来的见面里,唐玉常常听到“你是一个很特别的来访者”之类的话,常凤茹甚至提议把见面增加到一周三次。咨询之外,唐玉偶尔会收到对方发来的心理学文章,伴随一两句问候和“亲亲”表情。那时,她还不清楚咨询师私下联系来访者,是违反工作伦理守则的。
在那间称不上环境优美的咨询室内,唐玉一点一点袒露着自己。大学毕业两年,她仍然不知道未来想要做什么,陷入焦虑,待在家里不愿见人。在一次崩溃大哭时,唐玉得到了一个拥抱,这个拥抱使她的情绪平复下来,也让她对个子不高、长相普通,甚至一开始没留下什么印象的咨询师加深了依恋,把常凤茹看作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后来,常凤茹在咨询室里直接问她:“你为什么不承认你喜欢我?” 唐玉的脸红了。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唐玉抱着“被治愈”的期待推开咨询室的门。她不曾预料,与“被治愈”交织发生的,还有不断发展的亲昵与暧昧关系。
这不是寻常的爱恨情事,在心理咨询中,“爱情”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2014年,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星波与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多年后女孩在网上发帖,形容那段日子“像是堕入地狱”,可起初,她以为那是真爱。
后来女孩实名投诉,王星波被“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中国心理学会成立的会员监管系统,简称“注册系统”)永久除名。这是国内第一起,也是迄今唯一一起被“注册系统”公示的违反伦理案。按照《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咨询师不可以跟来访者恋爱,除非是结束咨询关系后三年以上。
唐玉经过一年多的心理咨询,和咨询师常凤茹互相表白,相爱。但她的精神障碍更重了,常凤茹一时约定三年后见,一时又忍不住约见面,反复刺激下,唐玉有了自杀的念头。
她开始同时服用好几种精神药物。有一种情绪缓释剂,吃了不能静坐,每天不得不在楼下跑圈,几天下来腰腿酸痛。换另一种药代替,终于不用跑圈了,又出现极度饥饿——刚吃完一顿大盘鸡,又去点200元的海底捞,肠胃不适只有药效减退后才会感觉到。
唐玉每天要吃的十粒药。
2019年春天,唐玉向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注册系统”以及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发起投诉,她保留了信件和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常凤茹接受过CAPA的培训,该机构最终给出处罚——取消其会员资格,且五年内不接受申请。常凤茹入驻的心理咨询平台也将其下架,还发了内部通报。
这件事在心理咨询圈子炸了,因为这是为数不多能够获得证据支持的投诉。2017年政府部门取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后,这个行业基本处于没有明确主管单位的野生状态,大多数类似的投诉都止于证据不足。
据产业研究报告数据,目前我国约有8000万需要服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咨询与帮助的心理障碍人群已经过亿。但是,这个行业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失去它最重要的资源 —— 来访者的信任。
除了移情产生的亲密关系,隐私泄露也在加速破坏这种信任。来访者可能想不到,自己的故事会走得多远。
去年3月,某知名心理咨询平台发起过一场线上直播教学,10余名业界大咖参与督导(督导通常为资深咨询师,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帮助咨询师,也起到监督作用),99元就可围观100场督导示范教学。“注册系统”当时发出了伦理提醒——网络平台参加者人数“上限一般以40人为宜”,但这对新手咨询师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活动没有因此停止。
五个月后,教学视频被违规的咨询师发到了外网,几天内就有2万多人观看。虽然每个案例在上报时,都有来访者的知情同意书,但来访者是否知道使用场景?咨询师彭烛璇在知乎上发贴,认为来访者需要知道,在两个人、十几人的范围内被讨论,和在几万人的范围内被讨论,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后者几乎可以等同于:我要把你的故事写一本书发表,你同意吗?”
面对来访者隐私泄露的质疑,相关文章下也有不少这样的留言,“哪个咨询师的成长不是靠不断伤害来访者长大的?你要是学医学临床,也得知道,大体老师是多重要。”
“万人督导”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年3月,2021年度的100场督导课即将开始,大咖从11位增加到15位。根据官方宣传,今年新增了保密协议签署,视频也会加密存储。质疑声还在:这样就能防止信息外泄吗?
还有的来访者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了。在唐玉和常凤茹关系亲近的那段时间,两人会很自然地聊起其他来访者。因为同在一个地方咨询,互相打过照面,又有着相同的小众爱好,唐玉想要打听到对方的名字很容易。
而且,当她得知常凤茹的督导也知晓她们这段特殊关系,自己在督导那里被称为常凤茹的“情人”,唐玉忽然觉得自己像是赤身裸体地被一群人围观。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被控制的、难以自证的
很多来访者跟唐玉一样,在走进咨询室前,对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几乎一无所知,敲开那扇门,只是一心想被拯救。
与家人之间难以处理的关系,待业的迷茫,唐玉的这些感受和行为背后,埋着最隐秘的秘密和最羞耻的念头。分享给咨询师,在专业的分析和引导下到成长经历中寻找线索,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有点像是解剖自己。
这时来访者往往会出现“移情”,预示着咨询师对来访者而言正作为一个依恋对象。在精神分析疗法中,“移情”通常是来访者的内心映射,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解释,咨询师要做的是帮来访者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分析原因,探寻和修复过去的伤痛,从而治愈来访者。
但在咨访关系这类权力机制特殊的关系中,边界混乱和滥用权力,都会造成对来访者的伤害。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曾发表论文阐述:“如果发展了亲密关系,通常是咨询师没有很好把握专业的边界。咨询师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种种需要,于是在咨询关系里进行满足,某种程度上可谓近水楼台了,但这是滥用了咨询关系。”
当唐玉查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里关于咨询室里不可以恋爱的规定时,她开始感到不安,多次问常凤茹:“你这样操作是正确的吗?” “你觉得我们现在究竟是什么关系?” 有几次唐玉生气说不要咨询了,常凤茹都会笃定地看着她,“我知道你一定会来,因为你受不了不见我。”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她还写了一篇文章发给唐玉,第一句话就是——“如果第一眼就爱上你的来访(者),那对咨询师来说是什么?” 文章标题是「对来访情欲反移情的几点探讨」,常凤茹记录了自己的感情变化过程,认为“这是一份相爱的关系在治愈来访(者)”。而在唐玉看来,这是对“我爱你”的深层表白。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移情”是来访者的责任,甚至连来访者自己也这么认为。留美博士生王顾芹曾深陷于此,对自己的咨询师终日牵念。而咨询师对她的评价是——“你是偷懒的、狡猾的、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想不劳而获的”。
这让王顾芹对自己十分失望,咨询过程中积极地检讨和反省,“每次都像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汇报自我觉察的心得,渴望着肯定、好评甚至安抚。” 有几次她的讨好让咨询师很欣慰,对方回应说,“你其实还是会顺从的”。
这位咨询师在自己的公号里自称“上师”,且“接受来访者的供养”。他还公开发表过与来访者产生了亲密关系的文章,但评论区的留言不是声讨而是赞赏,赞赏他的坦荡。陷入这种不对等关系的来访者往往难自知,更难的是自证:如何证明自己具备正常的判断力?
“因为一开始大家就把你当精神病人看。” 王顾芹说。尤其当她把事情公开到网上,帖子优先吸引的就是来“练手”的咨询师,给她贴上各种诊断标签:偏执分裂、全能感、表演型人格……
作为深陷心理疾病的患者,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意味着要遭受各种评判。2019年4月,唐玉把自己的故事发到社交平台,不少人质疑截图的真伪,说整件事情是假的,也有各种诊断标签贴上来。唐玉硬憋着不回应,“如果绷不住跟他们对骂,这些内容立刻就会被拎出来,然后说你看这个人果然有病。” 那个月,她一直在书房打地铺,“只有书房能给我安全感”。
为了了解和证明是否受到“剥削”,来访者们往往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图为三位来访者的书架。
在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群中,唐玉属于社会功能受损轻的,仍可保持清晰的条理与人交流。有很多来访者讲起话来思绪纷乱,更难说清自己的经历是真实的,把经历分享到网上,很容易遭遇“社会性死亡”。这也是大部分来访者在遇到咨询师的违规操作时,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美国历史上,这样的误解也曾持续多年。弗洛伊德曾在《移情之爱的观察》中讲到,以前美国法院都会选择相信咨询师的申诉,认为不当性关系的指控起因于精神不稳定妇女的性幻想。1975年Barbara Noel指控她的治疗师性剥削,警察的最初反应也是“你肯定是在做梦”。
在很多受害者和学者的坚持下,心理健康领域才开始赞同禁止从业人员与来访者发生性接触,直到1981年,美国心理学会制定了第一部伦理规范,才明令禁止。被判定违反规范的从业人员或组织,可能会被暂停执业或吊销执照。
不过,来访者的控诉都是客观成立的吗?心理咨询师王雪岩说,在咨询中,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会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很多愤怒是来自对“被完美养育”的期待,“而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父母不是完美的养育者,咨询师也不是完美的帮助者,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来访者感到委屈、愤怒,跟咨询师吵架,甚至说不来了,都是一个修复的过程,“当他能够直接表达这些而不隐藏起来,实际上也是他的信任能力、自我保护功能等在逐渐成熟的过程。”
王雪岩介绍,临床中并不鲜见的情况是:一个来访者恨了咨询师多年,感觉咨询师在伤害自己,多年后,他才能够理解,是自己对世界的恐惧让自己处处提防被伤害,才把咨询师的帮助判断为伤害,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之前他没有积累起“被善待”的经验。
但真正的伤害一旦发生,想再修复、重建信任十分困难。和这些来访者一样,在学习早期,王雪岩也曾作为来访者经历过来自不成熟咨询师的伤害:“面对一个信任的人,内心无从判断是这个人在伤害我,还是我自己内部的创伤引发了伤害的再现。这样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对自己对他人无法信任。重建信任的过程,就像把没接好的但已经长在一起的骨头再掰开了重新接,痛苦而漫长。”
投诉无门
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一些专家和从业人员,正在寻求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守护住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北大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曾在期刊上讲述,《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总则第一条,就要求咨询师要使来访者从其专业服务中获益,“此类性关系(咨访之间亲密关系)从最根本上影响了来访者,使其不但不能从咨询服务中获益,而且受到伤害。”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但是,这部《伦理守则》仅对“注册系统”内几千名人员具备约束力,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唐玉发起投诉时,常凤茹正在申请成为“注册系统”的会员,她的投诉才获得受理。
但调查尚未开始,唐玉已经受不住了,因为此前她已经接受了三轮调查——由于缺少统一的投诉渠道,常凤茹从业的两个平台和CAPA都要投诉一遍,接受调查时,同一个细节要回忆三遍,每次都是一身伤。最后投诉成功,但其中一个平台在结果通报的开头,直接点明了唐玉的微博与知乎ID,“一瞬间不知道通报的是我还是咨询师”,唐玉说。
心理咨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引入我国,很多咨询师没有相关受训背景,除了一级心理咨询师,报考并没有专业的限制。“国外咨询师在整个受训期间,只要与个案接触,就会有督导。即使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期内,如果表现不符合标准,仍然得不到许可。而在我国完全看考试成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侯志瑾的论述显示。
而且,开设伦理课程的高校和培训机构也很少。心理学考研讲师孟莎莎说,“伦理道德”只是心理咨询书里的一个章节,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的书,更没有专门的课,“想考心理学专业硕士的人,因为考纲里面没有这部分,即使你教也不听。”
去年孟莎莎花了5400元报培训班,通过了考试,在心理讲师头衔外又增加了一个身份——婚姻家庭咨询师。“其实我一节课没看,一道题没练,就是通过网上搜题复制粘贴就拿到了证书,你说我会不会做婚姻家庭咨询?” 孟莎莎心里清楚,如果自己真的去做咨询,来访者是分辨不清的。
遇到滥用咨询关系的咨询师,多半会像王顾芹这样投诉无门。即便是“注册系统”中拥有会员资格的专业咨询师,最重的处罚也只是永久除名,无权吊销执业证书;对“非注册系统”的人员而言,是否遵守《伦理守则》目前只能看个人自觉。
在加拿大,自1960年起就有明确的官方渠道接收和审查投诉。居住在加拿大的华人心理学从业者许梦然介绍,此外还有一个纪律委员会做进一步庭审和惩罚,一旦被认定违规,轻则吊销执照,重则可能坐牢。被处罚的详细信息会显示在咨询师名字旁,一直跟随其从业生涯。
我国直到两三年前才出现第一起心理咨询隐私纠纷诉讼案,在此之前司法领域一直是空白,能保护来访者的只有《精神卫生法》中的两三条。2018年,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赵明月在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有一次情绪崩溃,提出增加一次会面的请求,结束时咨询师说:“你知道你这样给我们带来多大的麻烦吗?”
“我们?” 赵明月愣住了,追问之下她才知道,自己的案例每周都会在内部督导会公开分享,就连没有专业背景的前台也参与其中。去咨询的学生没几个,而她已经持续了两年,大家很容易知道是谁,“自己的秘密可能连前台都知道了!”
资料图,源自视觉中国。
赵明月一气之下把校咨询中心告上法庭,但那些让她愤怒的对话内容由于没有录音无法成为证据。2020年12月15日,她收到法院的终审判决,驳回起诉请求,认为咨询师属职务行为,没有侵犯隐私。赵明月的遭遇不是孤例,但诉诸法律的这是第一例,以败诉告终。
“这个是很无奈的一个事实。”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说,遇到争议,法院也没办法找到一个权威机构来帮助做判定。他曾声援过不少网上公开维权的来访者,但渐渐没了心气,“它是整个监管层面的缺失和漏洞,靠声援一两个案件也没太大意义。”
公开在网上发布自己经历的来访者越来越多,作为咨询师,王雪岩并不赞同那些简单抨击咨询师的行为,“愤怒很容易唤起共鸣,读者很容易从他人的愤怒里感受自己是个受害者,但被伤害的感受并不等于被伤害的事实。”
在她看来,网络“维权”也可能是情绪宣泄,会积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愤怒。“咨询师不是神仙,当他愤怒的时候,担心被网络‘追杀’的时候,还有多少心理空间去帮助来访者?而那些被大量‘咨询师是坏蛋’的信息淹没的准来访者,怎么还有勇气去寻找专业的帮助?”
自从公开了自己的经历,唐玉收到很多来访者的私信。她发觉这不是个案,于是找了八名来访者,又写了文章《八位受到二次伤害来访者情绪纪实》,希望呼吁立法与监管的到来。只是这次没有突破圈子,他们的声音没有传出去。
她时不时还会被药物的副作用折磨,但开始试着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给黑白色调的家里买一幅彩色的画。偶尔,她梦到常凤茹,会在醒来时默默点上一根烟。被平台下架后,常凤茹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依然在做咨询。唐玉已经不关心了,“处罚信息没有公开,新的来访者又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呢?”
(文中唐玉、常凤茹、赵明月、王顾芹、孟莎莎为化名)
心理专业较好的大学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是中国的心理科研和教育的重要基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系以来,现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应用于一体的心理学卓越人才培养中心。该校的心理学专业在国内心理学教育界首屈一指,其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特色优势学院之一。该学院以拥有最优秀的师资团队、最先进的教育和科技工具及高质量教育培训而出名。该校还设有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包括认知与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多个专业方向。
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研以及人才培育工作十分强劲,南京师范大学跨学科心理学系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心理学系之一。该校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还设有广泛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包括心理学基础、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人格与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
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人民日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学专业正面临若干机遇。从就业市场来看,心理专业毕业生因所需技能内容多元化,可以在众多领域寻找满意的工作机会。多元文化与医疗、教育等各类组织面对压力也更加增加,这为心理学专业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具体包括以下领域:
1、医院和临床:这是心理学毕业生常见的就业方向。在医院、诊所等地工作,例如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医生、康复师、老年照护及残障人士服务、职业治疗师等。
2、企业与人力资源:大部分企业都有HR专员负责员工的招聘、岗位培训以及绩效评估等。因此,民办的“职业测评”公司亦越来越受到欢迎;大型企业更设有内部咨询团队,跟进管理层或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情感冲突或心理健康等问题。
3、教育机构:除了基本的教育学科之外,家长逐渐对孩子学习时间、社交能力、人际沟通、兴趣爱好等问题感到关注和焦虑;再加上国家重视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在此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来自于第四轮学科评估官网。
假如你知道她爱你,那你还会受不了她工作忙吗?你是因为她工作还是介意她的爱呢?有时我们之间会产生很多误会,比如你女友忙,连续几天不联系你,你肯定会怀疑她对你的爱了!还是试着和她沟通了解她心里的真实想法吧!祝你成功,获得幸福!加油吧!
论外语教学中的情感策略
邓小英
(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 情感是制约学生外语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外语学习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消除不利学习的情感因素。
关键词:情感;外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情感因素的理论研究以Krashen,Brown和Arnold等人关于感情的论述最为著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以人为本,注意社会的情感氛围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情感因素是学习者内部生理, 心理一种活动,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系统 认真研究情感因素在“教”与“学”中的介入对提高外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 避免语言僵化将起到催化的作用。
二情感的内涵和作用
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制约行为的感受、感觉、情绪、态度等。在外语教学中,情感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等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观的学习情绪等,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树立起自信心并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个人品格。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使每个学生得到关怀和重视,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就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消极的情感(如绝望、失败、羞辱等)则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状态从而阻碍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心者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我们知道, 外语学习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学科, 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 其中的诸多因素对学习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学生而言,其内部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时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仔细观察和及时调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就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Krashen 认为”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学得 最佳情感条件有三:学习者强烈的动机;2学习者充满信心;3心情轻松, 无焦虑感。
1 学习动机
Gardener(1985)认为, 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最根本的情感因素, 是生成学习目标的内驱力和产生语言学习的愉悦态度的联合体。Gardner和Lambert(1972)将动机分成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大类 前者指学习者为达到某种目的, 如通过考试, 找到一份好工作等。而后者为了融入目的的语社会而学习目的语。一般来讲, 后者学习动机比较强烈,也能够持久 但无论哪一种动机都可以激活学习行为, 维持学习者的兴奋状态, 加强学习效率。以马斯洛(AHMaslow), 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量学强调学习过和中人的因素, 关注学习者的意愿, 情感和需要以形成情感融洽, 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使他们能更加持久地进行语言学习。
2 自信心
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众所周知, 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 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充满自信,敢于实践, 就会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而一个学习一旦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就没有勇气战胜学习中的困难, 也就无法取得好成绩。语言学家Garfield和Wells曾这样总结:“一个过去取得过大量成功的学生也很可能会尝试再次成功的机会。 如果他失败了, 他的自我形象能“承受”得起, 而一个长期被失败困扰的学生则不愿再次失败的风险, 因为他受伤害的自我形象不能再承受这样的失败了。因此他的失败则会逐渐损害学习者的自尊,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3焦虑
焦虑一直被看作是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个人因达不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某种困难而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折造成的。 在外语教学中,焦虑的程度与不同的教学法有关, 比如在语法翻译教学法中,由于不强调学习者的口头表达,只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所以焦虑程度较低。 而在如今盛行的交际中,则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要求学生的口头参与极强,因而焦虑程度较高。 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焦虑可分两种:“促进性与妨碍性焦虑”。“促进性焦虑”又称“正焦虑”, “妨碍性焦虑”又称“负焦虑”。 “正焦虑”可转化为学习的动机,促进学习者进步,而“负焦虑“往往会妨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
四.情感策略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策略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策略,可以人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有人甚至认为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指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动力,如对所学科目的喜好,对老师的喜欢是最直接的驱动因素。不过,即使学生已有了内部动机,要使其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也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 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的需要由潜伏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成为实际上起作用的动力。
2 克服焦虑感,巩固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意志力薄弱。在英语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继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焦虑。不少研究结果证明:学生的焦虑感越强,外语学习成绩往往越差,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下降。因此积极的学习情感和适中的焦虑水平对提高整个英语学习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建立与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Rogers的人文教学理论指出: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互助的学习环境。 要调动课堂气氛,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使用幽默、丰富、而又富有美感的语言。教师应不该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表扬通常比批评更有效。
3 教师应树立事实的情感观
外语教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不仅要兴趣广泛、视野开阔、胸怀博大、知识渊博,而且要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气质。面对学生时,他应注意自身的言行和情感态度,乐于与学生交往、以获得真情。教学中应该深入观察、细心分辩、敏感、准确、及时地做出自己应有情感应对,从而以情感染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和重要手段。托尔斯泰说;“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4.增加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57)曾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类比较高的愿望和需要,它远远高于衣、食、住等最基本的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会使学习者多一份成功的喜悦,对自己向更高目标挺进多一份自信。
五. 结语
总之,英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过程。师生之间不单是英语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而且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如何了解并把握每个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每个英语教师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Gardner,RC& Lambert,W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Newbury House, Rowley, Mass, 1972: 163-164
[2] Arn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CallMEAuditory Short-term Mernory, Listening Compre-hension,ang the Tnput Hypothesis[J],TESOL Quarterly 19,1985
[4] 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p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5] 文卫平,朱玉明,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邓小英 (1963--), 汉,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爱是双方的事情,要好好谈谈,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没有也不要自卑,这是个现实的社会,女人易老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的,男要选对行,女要嫁对郞呀!好好生活,一定会找到自己如意的另一伴呀!
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热门院校排在前三名的院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大学。
全国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热门院校整体排名如下:
1 北京师范大学
2 西南大学
3 北京大学
4 华南师范大学
5 华中师范大学
6 陕西师范大学
7 华东师范大学
8 浙江大学
9 中山大学
10 天津师范大学
11 中南大学
1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名单
哪些大学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呢?以下是开设心理学专业的详细院校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学校名称 专业名称 重点专业
1 北京大学 心理学 是
2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3 北京林业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4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5 北京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6 首都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7 中央财经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8 北京体育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9 中国政法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10 南开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11 中国民航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1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13 天津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 是
14 天津商业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15 天津体育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16 河北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17 河北北方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18 承德医学院 应用心理学(本科) 是
19 河北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 否
20 河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 否
21 保定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22 唐山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23 廊坊师范学院 心理学 是
24 石家庄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25 邯郸学院 应用心理学 否
26 山西大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 是
27 太原科技大学 应用心理学 否
28 长治医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29 山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30 太原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31 山西大同大学 心理学 是
32 晋中学院 应用心理学教育 是
33 忻州师范学院 心理学 是
34 内蒙古科技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35 内蒙古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36 内蒙古民族大学 心理学 是
37 赤峰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38 辽宁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39 沈阳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40 鞍山师范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41 吉林大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 是
42 延边大学 心理学 是
43 吉林农业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44 东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45 北华大学 心理学 是
46 通化师范学院 心理学 是
47 吉林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48 黑龙江大学 应用心理学 否
49 哈尔滨工程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50 佳木斯大学 心理学 否
5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应用心理学 否
52 牡丹江医学院 应用心理学 是
53 哈尔滨师范大学 心理学 是
54 齐齐哈尔大学 应用心理学 是
55 牡丹江师范学院 心理学 是
56 哈尔滨学院 心理学 是
心理学的开设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心理学的开设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
小编推荐:心理学类包括哪些专业
2心理学专业介绍

专业类别 毕业五年平均薪资 工作地点 男女比例
心理学类 ¥6396
薪酬超过43%的专业 北京市
17%在北京市工作 女生较多
男31%-女69%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等。
就业方向: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
心理学专业全国排名前三的院校
1、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的学部,为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2005年,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心理学部。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科学心理学的发源地,她的心理学本科教育始于1900年。1917年,在蔡元培校长倡导下,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基地。北大心理学院是目前国内第一个进入ESI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心理学院系。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理学院一直位列大陆高校心理学院/系的榜首,在QS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心理学科排名世界第47位。2017年,心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心理学A+单位。
3、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心理学系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基础心理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该学科点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被学校批准为“211”工程建设项目,2003年9月,被批准为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国内外一直享有较高声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