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对于女性的审美观

各个朝代的对于女性的审美观,第1张

古代中国美女的容貌,究竟是以什么作标准呢? 中国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着重于装饰。魏文帝喜欢打扮华丽并将头发挽成蝉翼形的妃子。唐朝是开放社会,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粗壮结实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柔弱细腻 人们注重女性面部形象,男人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内外兼修 这一时期,人们重于装饰,对美貌的欣赏玄学化,审美达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学高度,如曹植《洛神赋》。到了南北朝,中国的美女观完成了一轮循环,从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态雕饰。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的美尚未取得独立的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也许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女性的服饰较为古朴,衣服、鞋子和男子无多大的差别,身上没有巾、带等饰物,头上也只是挽一个简单的发髻,没有任何装饰,但这个时期的女子已经知道一白可以遮百丑,开始使用妆粉。古老的粉有米粉和铅粉两种,米粉是以米粒研碎之后加入香料做成的。铅粉是糊状的面脂。汉代以后,铅粉被吸干了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的形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先秦、两汉时期的上衣下裳的服制、粉白黛黑的服装、丰肉微骨的体型,奠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隋唐时期:雍容富态、健康自然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健康是当时人们欣赏的一种妇女之美。这一时期,女性穿着相当暴露,大有西方现代“性感”倾向。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荀粲曾说“妇女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在这种美德独立宣言的鼓舞下,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厚道》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 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 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 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

天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 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 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 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自然环境本身不 是山水文化,而是它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晶。 山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创造的过程,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各个方面的进步,人对山水的 需求和关系自然也在演变。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优越的客观自然条件。中国位居欧亚大陆的东 部,太平洋的西岸,深入大陆腹地,背山而又面海,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位置十分理想。中国到底 有多少山?历来各说不一。据今人统计,大山名山主峰达779座,既有高插云天的世界屋脊,又有连绵起伏的 莽莽林海,也有奇峻峭险的山岳,还有幽邃秀丽的层峦叠嶂,构成各种异彩纷呈的奇山胜景。是的,如果说大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中华民族的母亲就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

人与山水的关系发端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在这种对象关系中实用性具有至上的意义 ,人类的文化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在中国山山水水中,留下了中华民族利用、改造自然的许许多多遗迹和传说 。这些遗迹和传说,反映了我们的先人开发锦绣江山的丰功伟绩,使山水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光辉, 渲染上古老而神奇的色彩。

宗教活动和山水的开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山水文化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宗教内容。在文明发展的初期, 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川有播风雨的神力,从而开始了最初的山川祭祀。此后,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 思维能力的发展,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当帝皇出现后,与天地相交通的职权也随之为最高统 治者所掌握,天子祭祀天地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显示出从自然崇拜走向神道设教的政教结合。所谓“五岳” 、“四渎”,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世上名山僧建多”。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山林幽深,云雾缭绕,寺庙坐 落在这样的地方,更显出佛的尊严和神秘,同时也适合佛徒修心养性。佛因山而显赫,山以佛而著名。从东汉 明帝永平年间起,五台山就开始兴建佛寺,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名山。此后,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相继崛 起,形成举世闻名的四大佛教名山。此外,佛教各宗派的祖庭也多在山青水秀的地方。中国佛教名山数以百计 。这些佛教名山不仅记录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又是各代文物荟萃的场所。历代的建筑家、雕塑家、绘画 家、书法家等各色艺人和能工巧匠,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历代高僧、名士、文人学者的遗迹,也引起 人们无限的兴趣和追念。佛教名山同时又是保存着形形色色的文物的文化宝山。佛教信仰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古老宗教,和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道教 于四川鹤鸣山,曾在青城山、龙虎山等清幽之处修道炼丹,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又 承袭了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道教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神仙信仰起源神话传说,古代 神话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都和山水联系着。道教认为,除了升天的神仙,还有一些“地仙”,居住于十洲 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在四海之中,三岛就是蓬莱、方丈、瀛洲;洞天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包括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自古以来,一些洞天福地成了人间的佳境,道侣期荫仙风栖息于此,游人仰慕 名胜寻迹而至。为道教所染迹的山水,其中就沉淀着中国特有的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 个基础上,我们的先人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需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山水美是 一种精神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人与山水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 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征。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我们的先人超越实用观点和宗教观点而以审美 观点看待自然,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周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天 与人是相通的,认为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象”昭示着人事,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这种思想包含着原始宗教 的自然崇拜的性质,但已注意到了人与自然精神上的感应,显示出向审美关系的过渡。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 把对山水的崇拜升华为一种审美境界。孔子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 之处,人们在山水的观赏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老子厌恶黑暗的社会,他主张返归自然 ,以保持纯真的天性。庄子向往和追求自由,认为山水正是返归自然的理想场所,《庄子》中说:“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到了魏晋南北朝,人对自然美的观赏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山水的审美需求随之发展,这在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渗透在山水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游览山水之风日渐兴起,许多奇山胜景吸引着游客,庐山、 黄山、雁荡山、武夷山、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等,逐渐成为著名的风景区。与此同时,以山水为 表现对象的文学艺术应运而生,五彩缤纷的山水审美文化蔚为大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才能的 发展。中国以山水之美著称,又以诗国名世,山水引发出无数诗篇。山水诗形成于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在 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到了唐代,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涌现出一座座高峰,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此后,经久不衰,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这类作品 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绘写锦绣山河,多方面展示作者的审美体验,各具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名篇佳制层出不 穷。中国的名胜之地,随处都可见到楹联。它熔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于一炉,可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 形式。历代才识之士置身大好河山之中,往往触景生情,抚今怀古,题词兴联,留下自己的观感和情思。许多 楹联佳构,有的描绘景色,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蕴哲理,有的借题发挥。虽然寥寥数语,但往往洞幽烛微, 收画龙点睛之效。这种种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审美创造的结晶,又都为山水增辉添彩,使描写对象名扬四海, 而又从多方面沟通人们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在世界上,中国又是山水画出现最早和最发达的国家。黄宾虹《山 水画语录》指出:“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历代著名 画家的山水杰作,为中国山水文化作出了极其可贵的贡献。中国的山水园林也很有特色,它是从欣赏山水发展 来的。一些著名的山水园林,以假山、池水、花木、建筑为主要因素,善于在造景中运用各种手法,以咫尺山 林显示大自然的风光,使身处堂筵而能坐赏山水林泉之乐。这一切显示出中国山水文化日益丰富的内容,也反 映出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山水文化形成中的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山林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又一动因。山林文化也可称为隐逸文化、闲情文化 ,是相对庙堂文化、载道文化而言的。一般说来,儒家文化属于庙堂文化,道家文化属于山林文化。两者在思 想体系上具有不相容性,但又有相成的方面。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儒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而,儒 家又主张“士志于道”,《论语》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所以,在儒家人生哲学里又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凭征聘和科举 进入仕途,宦海浮沉,升迁不定,进退莫测。他们不仅需要积极有为的精神,又得有消极恬退的思想准备。一 些读书人,或仕途失意,或不满时政,既要坚持“志于道”,又希求自由和解脱,山水之间就是最好的去处。 儒道两家的传统在他们的心灵中交融,又适应对山水的审美需求,往往隐居林泉,寄情山水,读书著述,随性 所致,从而留下他们的种种遗迹。同时,当隐士有时也是一种入仕之路,一旦名气大了,可以平步青云,所以 有“终南捷径”之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逐渐形成习业山林的风气,深山幽谷出现了一些私人隐居读书治 学之处。宋初,经连年战乱之后,官办的学校遭到了破坏,学者们择名山胜地建立书院,作为聚徒讲学和研究 学术的场所。这种书院在当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它们的诞生是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长期以来,我们的前人从认识、利用、改造山水出发,对山水采取科学态度,遵循自然规律使之为人类服 务。这里不说都江堰、大运河等的科学文化意义,单如千岛湖,是拦截新安江而建成的大型水库,“湖在山中 ,湖中有山”,一千多个山峰成了岛屿,因而获得这样的美名。千岛湖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河水清澈,群 山叠翠,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誉为这里的“四绝”。龙山位居湖心,满山为葱笼的林木所覆盖,宛若苍龙 出水。山上有海瑞祠,还有龙山书院和观音洞等遗迹。许多岛上还放养着多种动物,其中有鹿岛、猴岛、鸟岛 、蛇岛等。风光迷人的千岛湖,成为富春江—新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环境保护和科 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建立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高山植物园等,为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从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本质。简言之,山水文化就是蕴涵在山水中的文化沉积,以 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文化现象,也可说是以山水为载体或表现对象的文化。从哲学意义上说,山水文化就是人化 的山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晶,其中包括实用的、认知的、宗教的、审美的层面,它们之间相互联 系,彼此制约,或使山水改变面貌,或使山水人情化,孕育出多种多样的山水文化现象。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 力量,他的感知的能力和掌握对象的能力,制约着他的需求和目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现实的需求和目的,选择 对象不同的局部、方面、层次作为开展对象活动的客体。由于主体本身的需求、目的和对象化能力不同,指向 同一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有不同的意义,建构起不同性质的对象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推进, 人们掌握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与山水的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山水文化总是处于继往开来发展之中 。中国山水文化,就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实践中与山水形成各种对象性关系的产物,凝聚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 意向、智慧、力量和情感,展示出对于真、善、美的不断追求,这宝贵的财富是自然和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厚赐 。

二、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和形态

中国山水文化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结晶,在物态形式上往往以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和谐统一为基本特征 ,构成一个个闪耀着独特神彩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4处 。1988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0处。1994年,国务院审定公布了第三批国家重点风 景名胜区35处。此外,还有更多的省、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集中,环 境优美,具有观赏和文化价值,可供游览参观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北京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 秦始皇陵、莫高窟、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已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颁发的证书中说:“列入此名录说明此文化自然景区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因而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应对 其加以保护。”此外,还有一些名山胜景,也将被推荐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山水文化的特点,由作为 载体的山水和中华文化的特点构成,在神彩各异的山山水水中,溶入了深厚的、古老的、多样的、民族的文化 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起来的,都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中 国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与自然发生多种关系而形成的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而又很有特色的部分 。从纵向的历时性的角度看,生动地显示出中华民族不断探求、进取、创造的精神;从横向的地域风貌特色看 ,如同五光十色的明珠散嵌在中华大地的四面八方。中国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足以构成一部形象化的实物百 科全书,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侧面记载着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的智慧和功绩。

中国山水文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 象的文化形态。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所谓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 文化内容。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 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在中国的众山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五岳地处神州大地的东南西北中,都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 岳之首的泰山,以文化、自然混合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说,五岳可视为中华传统文化 的一种缩影。

佛教名山,在中国众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有佛教名山二百多处,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列入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十多处,佛教文化最集中的当推四大佛教名山。你要感受一下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国 的发展,知道佛教文化有哪些内容,那么佛教名山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佛教名山又保存着形形色色的艺术。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的建筑,就在佛教名山之中。中国古代雕刻、泥塑、壁画等的精华,也需到佛教名山 中去探访。

道教名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文 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如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十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 分丰富,为道教正一派发源地,有著名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子孙历代张天师世居这里的天师府。武当山是 很有特色的著名道教名山,这里层峦叠嶂,峰奇谷险,洞室幽邃。“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宏 大的道教建筑群隐现于山麓涧谷之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 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风景名山,指的是以审美文化著称的名山。诚然,美是中国名山共同的特点,上述几类名山都有很高的审 美价值,只是风景名山这方面最为突出。“天下名景集黄山”,古往今来的游人,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视为黄山“四绝”,素有这样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堪称世界公园。庐山的风 光也极有魅力,飞瀑泻泉,云雾缭绕,自古就是人们探奇寻幽的胜地。雁荡山向以奇峰、怪石、飞瀑、幽洞、 深谷闻名于世,历来号称“东南第一山”。“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画图”,游武夷山,既可放筏九曲 观光,又可攀援登山探胜,使人们沉醉在武夷山水之中。“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美景胜桂林”,泛舟漓江之 上,穿行群山之间,宛如置身于一幅漫长的山水画卷。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 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 ,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还有一些名山的文化沉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例如,面对骊山这个历史悠久的游 览胜地,不禁想起这里似乎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舞台。

所谓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 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江河文化,这淤积在江河两岸的文化现象,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黄河为什么被誉为中 华民族的摇篮?为什么被视作古老文明的象征?她孕育出了什么样的灿烂文化?黄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 降,横跨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她奔流直下,沿途 有哪些雄险的奇观?刘家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等,对黄河水利的开发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应当知道的。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古到今,多少才华出众的 人物在万里长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此外,那打帮河上的黄果树大瀑布,蔚为雄奇的壮观,历来为游人所激赏 。那钱塘江口的涌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大大小小不同的江河,往往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孕育成各自 的文化。

湖泊文化,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形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湖泊为主体的就有近20处。我国的名 湖风姿万千,大都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伴随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双重美。从黑 龙江的五大连池到广东的七星湖,从杭州的西湖到大理的洱海,都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

海滨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走向海外的历史,留下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遗迹,如今又是对外开放的象征。胶 东半岛的蓬莱,以“海市蜃楼”驰名中外。蓬莱仙岛,自古就寄托着炎黄子孙向往大海的理想。丹崖山巅蓬莱 阁,面海凌空,气势雄伟,是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之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方士徐福率领数千名 童男童女入海东渡采仙药。徐福就是从崂山境内的小岛登上航船的,这里后来就命名为徐福岛,中华民族走向 海外就是从此开始的,如今徐福岛也就成了很有意义的纪念地。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给日本带去了华夏文化, 就在那里定居和繁衍。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农耕、医药之神,关于他的业绩日本史志也有记载。近年来,随着 徐福故里等的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关注。厦门南部的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 称,四季如春,环境幽雅。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收复台湾就在这里操练水师。鼓浪屿日光岩陡峭的巨石上 ,镌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右上方刻着:“郑延平水操台故址”。日光岩山麓还有郑成功纪念馆,陈列 着收复台湾的文物。旅顺口,周围峰峦环绕,口外礁岛棋布,自然风光绮丽,而又是海上门户。景区内文物古 迹很多,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各种遗迹,是中国近代史的见证。

中国山水文化的又一重要形态,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从审美需求出发,以对山水的 审美体验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的审美创造的结晶。这一形态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园林、山水诗文、 山水绘画等。

园林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园林史上,有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两大类。汉代的皇家苑囿,开始 模仿自然山水,反映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自汉代以后,私家园林逐渐发展起来。从此彼此参照,相互渗透 ,至明清发展到高峰。除京城以外,苏州、无锡、扬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当时园林荟萃之地。现存的环秀山 庄、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寄畅园、个园、何园等,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园林主要由假山 、水池、花木、建筑组合而成,是一种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 形成了完善的园林艺术理论和精湛的造园技巧,使中国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山水诗文,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以后,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以月照春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开启了山水诗的新曙光。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 ”,许多名山胜水都有他留下的诗篇,令人为山川的神奇秀丽而惊叹,为山水诗创作开拓了广阔天地。杜甫对 祖国山水也倾注了无限深情,他写的《望岳》、《登岳阳楼》等堪称千古绝唱。孟浩然和王维被誉为唐代山水 诗派的双璧,高适和岑参则以描绘塞外风光著名。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中国历代山水诗异彩纷呈,许多风 景名胜区都召来了历代诗人的吟赏,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汗牛充栋的山水诗,从各个方面发掘和 体现了中国山水之美,也扩大了风景名胜的影响。与山水诗并驾齐驱,描摹山水的游记也渐渐发展起来。唐代 的元结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奠定基础的当以柳宗元为代表,宋代诸名家各辟蹊径,明清山水小品绚丽多彩 ,一直发展到当代而历久不衰,各具时代特色的名篇佳制层出不穷。在各种形态的山水游记中,大致可分为两 大类:一类重在抒情和议论;一类重在考察和写实。前者的特点是使山水役于人,将山水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 。柳完元开创了以山水游记抒写人生感怀的优良传统。到了宋代,这类游记更为人们所普遍重视,时而还将叙 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后一类的特点是探索山水的“真”、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在忠实地描述山 川地貌上。《徐霞客游记》可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发扬了郦道元《水经注》开创的传统,又吸取了陆游《 入蜀记》的经验,达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的融合。在他的游记中,不但看到美妙传神的景观描写,而且更可 见出他那“志在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精神,与他一同感受攀登的艰险,分享到达佳境的乐趣。

山水绘画,是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又一重要审美创造领域。在世界上,中国是山水画出现最早的国家。魏 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宗炳、王微等都从事山水画创作。到了唐代,山水画更走向繁荣,出现了青绿山水、 水墨山水等多种流派。历代山水画的大师们,既重视“外师造化”,又强调“中得心源”,主张采山川之灵, 向大自然探求画理和画法,留下了灿烂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水画遗产。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 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高峰,使之具有新的时代特色。中国山水画,是绚丽的山水孕育出来的,而又 使山水得到审美表现。

总之,中国山水文化以人化的山水的面貌出现,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它是美丽的景观和辉煌的文化的结 晶,与哲学、宗教、美学、文学、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有密切关系,使多种文化 现象融为一体。

三、中国山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把中国山水文化视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去进行系统的开拓研究,目的是为了继往开来。一方面 ,认识我们绚丽多姿的山水文化,总结我国山水文化建设的丰富经验,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积极发 挥它的多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适应我们时代的需求,继承和发扬这方面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设我们时代的新型的山水文化。

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 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 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 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 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第 一层面的价值。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国自古就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 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 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上,中国山水文化体 现出的一种主导的积极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从人出发,重视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协调。社会在前 进,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动态系统。今天,发扬中国山水文化的优良传统,既应积极地维护原有的遗产,又 需开拓新的山水文化。这就需要立足于当前的现实,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td>

审美愉快是指在美的欣赏过程和美的创造中,审美主体通过对美的认识所产生的情感愉快的感动,是通过自身美感意识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活动而获得的一种满足、喜悦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继《千手观音》之后,张继钢又导演出《一把酸枣》,这是一部具有山西味道、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带给人的是一种审美愉快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心灵深处,是一种精神上的陶醉。

一、 故事情节:哀婉凄绝之美

《一把酸枣》是中国舞剧史上第一部反映晋商文化、演绎晋商爱情生活的舞剧。它运用浪漫与浓烈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个晋商家族的爱情悲剧:清末民初,山西晋中富甲一方的殷氏带着儿子傻少爷苦苦支撑着岁月时光。殷家大伙计嫌贫爱富,为侵吞殷家财产,处心积虑地维护私生女酸枣做傻少爷童养媳的地位。美丽善良的酸枣与勤劳聪明的小伙计真挚相爱,一把酸枣私订终身。他们抗争并试图改变命运,然而,一把象征爱情的酸枣却被大伙计投放剧毒,酿就了茫茫西口古道上一对生死恋人的千古绝唱。

类似的爱情悲剧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从刘兰芝焦仲卿到梁山泊祝英台再到罗密欧朱丽叶,或婉转或缠绵或浓烈。这个故事则选择了我们山西最普通最常见的酸枣,作为反映晋商文化的一个载体,整个故事情节哀婉凄绝。酸枣是剧中女主角的名字,也是她和小伙计相爱的定情物,是贯穿全剧的一根红丝线。可以说,酸枣是所有漫漫古道上晋商女人的缩影。矮矮的酸枣丛,遍布荆棘,生性抗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一点点立足之地,无论崖畔还是沟壑,它都能蓬蓬勃勃地长起来,将故事女主人公命名为酸枣,可见用意极深。

从全剧看,酸枣私生女的出身在大伙计点破之前,可能没使酸枣受更多的心灵戕害,但丫环的地位,使她处于卑微的境地。她与小伙计一把酸枣私定终身,并坚决鼓励小伙计远在他乡学做生意。小伙计心有不舍半道返回,酸枣斥其不争将他逐出家门,之后小伙计刻苦学习,本事大长,回归字号,被委以重任,再次远行。如果说剧情就此发展则波澜不惊,撕裂我们的心情的是,酸枣被逼嫁傻少爷,此前,心术不正贪婪委琐的大伙计,向酸枣揭穿了他们之间的父女关系。对爱情忠贞不渝、心地纯洁的酸枣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崩溃了。然而,她毕竟是酸枣,有着酸枣般生生不息的顽强秉性,在漫漫西口古道盼郎回归,终于和自己心爱的人相见,最终相依相偎死在一起。此时留给人们多少遗憾,成功了的小伙计带着无数的财富,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不再美丽的酸枣,而是一个世事不晓不认得恋人的疯女子。荡气回肠的故事,慰藉我们的灵魂,生动的舞姿充满了生命的激情。正像余秋雨所说,一对大墙下的恋人的生命很渺小,但这是永恒的。哀婉凄绝中,它表达了一种文明过程当中的人性价值、一种传统美德。

最动人的要首推第五幕。成就大业的小伙计荣归故里,途中与历经磨难酸枣相遇。残阳如血,小伙计惊愕万端,心痛不已。情急之下,掏出了酸枣送给他的荷包,里面珍藏的正是他们的定情物酸枣,他要唤回他可爱的酸枣。已成疯女的酸枣一下子像被唤醒了什么,她回到了热恋时,拿出一棵棵酸枣喂小伙计,不明真相的小伙计误服毒酸枣,绝望的酸枣也随之而去。一对恋人惨死在茫茫西口古道上,用生命书写出永恒的绝唱。这段戏是全剧的高潮,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心一次次揪起,与台上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舞蹈也不例外。正是小伙计和酸枣的这种纯真的情感,才拨动了观众的情感心弦,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二、人物心灵:丰富坚贞之美

面对时下一些文化品位下滑、民族属性淡化、审美倾向媚俗的作品,这部舞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情节的吸引力和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更多的是一种由人物心灵展示出来的丰富坚贞之美而带来的震撼激情,以及文化的深层思考。有人评论说,舞剧是流动的音符,像飘逸的诗篇。该剧就是在丰富的舞蹈语汇和强烈的视听觉中,彰显了人性之美,将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

小伙计好学勤快,是个有头脑有想法的聪明人,他情深意重,与酸枣情投意合。他想走西口改变现状,又割舍不下心爱的酸枣,竟中途返回;外出学徒,手脚勤快,脑子活络,在伺候人打扫送水中忙里偷闲,一眼一眼偷偷地学,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众人,就是靠着这种艰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年终结账遇到难题时,他小试锋芒,双手拨珠一通噼哩啪啦解决了问题,不禁令人叫绝。卧薪尝胆小有收获,他这才美美地回忆在酸枣林和心爱的人私定终身的往事。小伙计在生活的磨难中一步步成熟起来,这种成熟更多的是从他的可爱机灵招人喜欢,以及他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等这些方面来表现。《一把酸枣》中既有小伙计学习生意、求学读书、练习算盘、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的细节,更多的是通过他,反映了一代代晋商是如何艰苦创业的,用他和大伙计形成鲜明对比,警示世人,中国商人的经商之道是要经商人先做人。

人性美的坚贞丰富在酸枣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美丽聪颖的酸枣,有着中国女人坚韧顽强果敢的性格。她对美好的生活和甜蜜的爱情充满了希冀,并付诸于行动,让小伙计走西口经商学本事。当小伙计半道返回,她喜惊交集,爱恨交加,逼着小伙计又上了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小伙计的成功很大程度是由于爱情给了他力量。如果说酸枣追求爱情、送情人远走学商,是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话,那么她在逼婚反抗中,表现的就是想捍卫爱情把握自己的命运了。《盘鼓舞》集中体现了酸枣的无声呐喊与抗争。铿锵的鼓声一阵紧似一阵,犹如酸枣的内心涌起的一阵阵不平的风暴。编剧选择了变形的脚这一肢体动作,让舞者运用脚的张力做生动逼真的表现,可谓是独具匠心。

余秋雨在接受记者的专题采访时说,“《一把酸枣》刚开始,无数男男女女在台上告别时,我已经非常感动了,因为这是几十年前我探寻过的情感。当设计的故事慢慢延伸下来到最后的大悲剧,我看后仍然热泪盈眶。那不是一个个人对剧中感情的投入,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流失了的感情洪流重新抓回以后的感受,所以我很感谢这样一部作品。”他所说的这份重新抓回来流失了的感情,正是这部舞剧想表达的中华民族至真至纯的那种爱情的坚贞。

三、表现手段:细腻磅礴之美

舞蹈是无声的语言,素有国际语言之称,它的功能是抒情,媒介是身体。它用故事化的方式,通过凄美的爱情悲剧,表达了最原始、精粗犷、浑厚和深沉的民间乡土情结,心灵的诉说和情感的表达,都要借助处处充满了飞动的神思和情韵的肢体语言,它的表现极为细腻。然而,舞剧毕竟是融文学、戏剧、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该剧音乐、舞美、服装、道具、化妆、灯光、音响等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设计在场景的铺排表现上,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先进手段,呈现出了极为壮观的磅礴大气,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力。

柴可夫斯基在谈及歌剧《奥涅金》的创作时说:“当我写这篇音乐时,由于难以借用笔墨表示的欣赏,我甚至完全都融化了,身体都在颤抖着。”(转引自捷普洛夫著《心理学》第七章第125页东北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作为普通观众,不会产生出柴可夫斯基的这种创作时美感的愉快和满足,但在观看《一把酸枣》时,能够深深体会到类似于他的审美情感。

这部爱情悲剧有一种悲怆的情怀,小伙计成长为大掌柜的个人奋斗史的砺练,恰恰可视为商场精英看晋商百年的一个缩影。全剧用荒荒的大漠、气势万千的城墙、汇通天下的招牌、大红灯笼高挂的大院、古道西口的落日黄昏、驼铃叮当的商人队伍等深刻丰富的场景,大肆夸张渲染的宏大场面铺陈,展示了晋商崛起艰难、奋斗精神和称雄海内外的辉煌业绩。用编剧、编导张继钢的话说,则是用大墙、屋顶、牌匾、算盘、帐本、酸枣林、祠堂、雕梁画柱、大漠……形成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动的环境,高墙冷月下的人性撕裂、大院商号两地情感的纠葛、阴暗角落里的阴谋制造、残阳如血的古道上的生死相依展现了那个时代。第五幕中,浩浩荡荡的驼队连绵不绝满载着财富走来的这一场景,最震撼人心。这一场景气势磅礴宏大壮观,色彩斑斓奇异。在音乐声中,一队队的小驼队、大驼队,逶迤而来,款款而去,动作非常简约,但蕴含的内容非常深刻厚重。财富、富裕、衣锦还乡的背后,既有晋商文化的影响积淀,又有一代代商家的奋斗历程,如剧中的殷家沧桑变化、男主人公小伙计起早贪黑、刻苦学艺以及一对恋人的生离死别,正是当年无数山西人走西口的折射反映。舞蹈用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对晋商文化主题进行了阐释。百年字号、商铺林立是什么、骆驼的灵魂是什么,在宏大的背景中,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内心不时涌动着一种自豪满足。

全剧处处体现细腻之美,几乎每个舞蹈细节设计都充满了美的张力。《走西口》告别的人儿心中的万千依恋与不舍,《红灯贺喜舞》张灯结彩浓浓的兴致与喜悦,《饥童舞》充满生存欲望的渴求,特别是《团扇舞》的款款碎步、鱼贯而出等,通过演员的手、脚、腰、胯、眼等的舞蹈语汇,表达了主人公不同的情感状态,给人一次又一次的美的享受与震撼。再如以下这个细节也很有代表性:年终,各字号的掌柜们携带着丰厚的礼品回到殷家,小伙计带回的却是获得利润的账本。他一一问候了殷氏和从各地回来的掌柜,高兴地背起傻少爷转圈,一方面出于他的善良,一方面流露出他的孩子气。就要和朝思夜想的人相见了,没有辜负酸枣的一片苦心,难以掩饰心中的豪情与激情。此时的小伙计志得意满,他的眼睛一直在逡巡着寻找着什么。酸枣脸含羞心中喜,适时上前从小伙计身上将傻少爷背下,两人在这种情形下见了面。通过演员可视可感的外部动作、顾盼生情的眼神,以及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形象地演绎出人物内心的意蕴,将人物此时此刻的复杂丰富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细腻真实。

我们知道,山西素有“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和“民舞的故乡”美称,有着非常丰富的艺术资源。在这部舞剧中,音乐的旋律美同样打动人心,对整部作品的贡献功不可没。它体现了山西民歌浓郁的质朴厚重风味,又结合了时尚音乐的华丽,做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特别是一开场《走西口》的哀婉凄清、肝肠寸断的二胡主旋律后,如山崩地裂、排山倒海般宏大的音乐从天而泄,给人强烈的震撼,最为动人的是《双人舞》的爱情主题音乐缠绵悱恻、凄美动人。在凄惨的二胡主题音乐中,观众的泪水一次次潸然而下。此外,《想亲亲》、《夸土产》、《桃花红杏花白》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以其或千回百转或热烈明朗或抒情舒缓的旋律,给人无限的美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感人的就是至美的,《一把酸枣》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是心底的震撼和绵长的回味。

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中国民族舞蹈的形象性

中国民族舞蹈的地域性

中国民族舞蹈的意境美

中国民族舞蹈的情感美

中国民族舞蹈的律动性

                      ——以上资料参考自舞研艺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剪纸 、

单色

剪纸

染色

套色

染色剪纸 就是先用一种白 纸剪成各种形象, 纸剪成各种形象,然 后再逐次染成所需的 颜色 套色剪纸 就是在事 先剪好的单色 剪纸上再套上 各种色纸作衬 托

单色剪纸 就是用一种色纸剪出来的

十 二 生 肖

婚庆喜福

松 鹤 延 年

鸳鸯戏水

讨论:以下两幅作品有什么寓意? 讨论:以下两幅作品有什么寓意?

喜上眉梢

一帆风顺

2、年画 、 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 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河南 朱仙镇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朱仙镇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

天津杨柳青《 天津杨柳青《莲(连)年有余(鱼)》

桃花坞木版年画《无底洞老鼠嫁女》 桃花坞木版年画《无底洞老鼠嫁女》

山东杨家埠年画) 赐福生财灶王 (山东杨家埠年画)

河南朱仙镇年画) 刘海戏金蟾 (河南朱仙镇年画)

3、刺绣, 、刺绣,

又称丝绣,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又称丝绣,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以剪纸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显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 以剪纸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 氛。

苏绣

湘绣

粤绣

蜀绣

4、玩具:利用农村俯拾皆是的泥木竹 石、纸草布皮之 、玩具:

类的平常物料,创造出精美的玩具。 类的平常物料,创造出精美的玩具。人们在玩耍的欢乐中 受到了民族审美情感的熏陶。 受到了民族审美情感的熏陶。

比较突出的种类有: 比较突出的种类有:

(1)风筝 ) (2)布玩具 ) (3)泥玩具 ) (4)活动玩具 )

坐虎 (陕西凤翔泥玩具) 陕西凤翔泥玩具)

5、民间雕塑

(1)石雕、砖刻: )石雕、砖刻: (2)木雕 ) (3)泥人、面人 )泥人、 (4)面塑 )

炕头狮 ( 陕西) 陕西)

牛轭门 (陕西面花) 陕西面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6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