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咏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第1张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扩展资料:

赏析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参考资料:

-咏柳

柳谐音留,在送别朋友亲人时,以折柳为意,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垂柳枝条柔韧,随风起舞,也常常引发文人们的兴致例子

青门柳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其实有很多相关内容的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在此期间,写下了《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杨柳枝词》和李商隐《柳》都借咏柳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果说“白诗表达了自伤迟暮的思想感情,李诗则表达了对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就是李代桃僵。因为白诗“一树春风千万枝一树春风千万枝一树春风千万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嫩于金色软于丝嫩于金色软于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永丰西角荒园里永丰西角荒园里永丰西角荒园里,,,,尽尽尽尽日无人属阿谁日无人属阿谁日无人属阿谁日无人属阿谁”,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借痛惜永丰柳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李诗“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青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身世的生动写照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杨柳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人们常把一些感情寄托在柳树的的身上,由此柳树就获得了特殊的意义,即表达人们托物言志的感情。所以,对杨柳而言,与其说是睹物思情,倒不如说是借柳抒情。

中国人历来对杨柳具有特殊的感情,从一些诗歌中就可见一斑。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到众所周知的"咏柳"一诗,无不表现出中国人对于杨柳的热爱。杨柳最初的意义是寓意着情意绵绵和挽留之意,如汉代灞桥的"折柳送别"就是典型的送别友人、寄托感情的例子。到了宋代,折柳之风盛行,因此,"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在杨柳意义的发展历程中,杨柳逐渐被具象化,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最为典型的就是以柳言愁、借柳抒情了。俗话说,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因而杨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得志的文人骚客寄托感情的事物。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婉约词派的柳永了,柳永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就寄情于柳树,将柳树作为自己的感情抒发点。从"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到柳永本人将自己的不得志寄托在了杨柳中,借杨柳来抒发自己的落寞之情。杨柳也同样寓有情思缠绵、男女之爱的感情。如白居易的"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就表达了这种感情。

《咏柳》古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柳树的赞美,并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早春时期的杨柳,把春风比喻成剪刀,赞美了柳树美丽的姿态,也表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扩展资料:

《咏柳》的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6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