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雕塑简史

罗马雕塑简史,第1张

罗马雕塑融合了古典希腊雕塑的理想化完美与对现实主义的更大渴望。它还吸收了东方的艺术偏好和风格,以石头和青铜制作图像,这些图像是古代最好的作品之一。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在一个巨大的帝国中工作,公众的品味不断变化,罗马 雕塑以其多样性而著称。

除了他们自己的独 献,罗马雕塑家还通过他们对早期希腊杰作的流行复制品,为后代保存了宝贵的作品,否则这些作品将完全消失在世界艺术中,尤其是希腊艺术家用珍贵的青铜制成的作品。

进化

与希腊雕塑一样,罗马人使用石头、贵金属、玻璃和陶土,但最喜欢青铜和大理石作为他们最好的作品。然而,由于金属一直对重复使用的需求很高,因此大部分幸存的罗马雕塑例子都是大理石。

罗马人对希腊和希腊雕塑的品味意味着一旦原始作品的供应用尽,雕刻家就必须制作副本,而这些副本的质量可能因雕刻家的技能而异。事实上,在雅典和罗马本身有一所专门用于复制著名的希腊原作的学校,后者由 Pasiteles 以及 Archesilaos、Evander、Glykon 和 Apollonios 领导。学校作品的一个例子是公元前 1 世纪的俄瑞斯忒斯和伊莱克特拉大理石雕像,现在位于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罗马雕塑家还制作了许多希腊原作的微型复制品,通常是青铜器,艺术爱好者收集并陈列在家中的橱柜中。

然而,罗马雕塑确实开始寻找新的艺术表达途径,远离他们的伊特鲁里亚和希腊根源,到公元 1 世纪中叶,罗马艺术家正在寻求捕捉和创造光影的光学效果更大的现实主义。到了古代,甚至出现了使用光和抽象形式技巧的印象派。

雕塑也变得更加具有纪念意义,其中包括巨大的、超乎寻常的皇帝、众神和英雄雕像,例如马可·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骑马的巨大青铜雕像或更大的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雕像(只有头部、手部和一些四肢幸存下来) ,两者现在都位于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到了帝国末期,人物雕塑往往缺乏比例,尤其是头部被放大,人物往往更扁平,从正面呈现,显示出东方艺术的影响。

正是在肖像画中,罗马雕塑才真正脱颖而出。

区分罗马雕塑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也很重要,第一个是贵族统治阶级对更多古典和理想主义雕塑的品味,而第二个更偏僻的“中产阶级”市场似乎更喜欢更自然主义的雕塑和情感类型的雕塑,特别是在肖像画和丧葬作品中(尽管远离较大城市中心的艺术家的局限性也可能与风格差异有关)。两种方法的有趣比较可以在罗马的图拉真纪念柱和 Adamklissi 纪念相同达契亚战役的奖杯中找到。

雕像和肖像雕塑

与希腊雕塑家一样,罗马人喜欢用雕像来代表他们的神。当罗马皇帝开始宣称自己是神性时,他们也经常成为巨大而理想化的雕像的主题,通常描绘的主题是向群众举起手臂,并采取适当的权威立场,就像在Prima Porta的奥古斯都一样。

雕像还可以用于家庭或花园中的装饰目的,它们可以小型化,尤其是银等贵金属。罗马人特有的一种此类雕像是Lares Familiares。这些通常是青铜的,代表着保护家庭的精神。他们通常成对陈列在房子内的壁龛里,是年轻的人物,举起双臂,留着长头发,通常穿着束腰外衣和凉鞋。

然而,正是在肖像画的特定领域,罗马雕塑才真正脱颖而出,并与希腊艺术家和其他艺术传统区分开来。罗马肖像雕塑中的写实主义很可能是从在祖屋中保留已故家庭成员的蜡葬面具的传统发展而来的,这些面具是哀悼者在家庭葬礼上佩戴的。这些通常是准确的描绘,甚至记录了特定面部的缺陷和不那么讨人喜欢的身体方面。转移到石头上,然后我们有许多私人肖像半身像的例子,它们远离早期雕塑的理想化肖像,将主题呈现为陈旧、皱纹、疤痕或松弛;简而言之,这些肖像说的是实话。

再一次,对于统治精英的官方肖像,与下层阶级主题相比,主题继续被理想化,例如,奥古斯都作为 Pontifex Maximus 的雕像让皇帝看起来比他实际更年轻和新面孔在雕刻时(公元前 1 世纪末)。然而,到公元 1 世纪中叶的克劳狄斯时代,在尼禄和弗拉维安皇帝的统治下更是如此,官方肖像画有时会争取更多的现实主义。在同一时期,女性肖像也以其精致的发型而闻名,她们无疑是时尚潮流的主要煽动者。

在哈德良治下,出现了对理想化图像的回归,例如古典希腊雕塑(例如公元 130 年的安提诺斯的巨大雕像),但在大理石作品中眼睛的更自然渲染方面有一项重要的创新。以前,瞳孔和虹膜只画在雕塑上,但现在这些也像青铜和赤土作品一样被雕刻。

安东尼斯再次回归现实主义,鱼尾纹和松弛等特征回归。当时也有一种趋势是抛光大理石的皮肤部分,特别是与头发形成鲜明对比,头发被深深地雕刻而未抛光。此外,在这个时期,拥有完整的躯干而不仅仅是头部下方的肩膀变得时髦。(例如,参见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中公元 190-2 年作为大力士的康茂德半身像)。卡拉卡拉的半身像 (约公元 215 年)在同一博物馆中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精英肖像画中放弃理想主义的皇帝有剪得很短的胡须、坚定的转头、受过教育的嘴巴和看起来很卑鄙的眼睛,这显然出卖了他的性格。

到了帝国晚期,精英肖像画变得公式化,并放弃了所有试图真实地捕捉主体物理属性的尝试。例如,戴克里先、加莱里乌斯和君士坦丁一世等皇帝的画像(见卡比托利欧博物馆中巨大的青铜头像)几乎没有任何可区分的相貌特征,这可能是为了表明皇帝与凡人的距离和与神的接近

建筑雕塑

罗马建筑上的雕塑可能仅仅是装饰性的,也可能具有更多的政治目的,例如,在凯旋门(最常庆祝军事胜利)上的建筑雕塑详细记录了关键的竞选活动,强化了皇帝是一位胜利和文明的信息代理遍及已知世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约公元 315 年),它也展示了被打败和奴役的“野蛮人”将罗马优越的信息强加于人。同样,在诸如Trajan的Column之类的列上(约公元 113 年),这座雕塑可以将皇帝展示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精心准备、军事创新并适当地激励他的军队。建筑雕塑中这种对真实人物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描绘与希腊雕塑形成鲜明对比,希腊雕塑通常使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如亚马逊和帕台农神庙上的半人马,以隐喻形式呈现伟大的军事胜利。

祭坛也可以用来以有利的方式展示重要人物,也许第一件这样的作品是来自罗马的 Domitius Ahenobarbus 的祭坛(公元前 100 年),它可能描绘了演说家马库斯·安东尼乌斯。最著名的祭坛是罗马的奥古斯都的 Ara Pacis(公元前 9 年完工),这是一大块砖石,描绘了宗教 的观众和参与者。与后来的官方雕塑不同,皇帝的形象被低估了,但使这座纪念碑意义重大的是人物在行动状态下的渲染。好像他们是在一个瞬间被捕捉到的,就像照片一样,一个孩子穿着长袍,奥古斯都的姐姐告诉两个喋喋不休的人保持沉默等等。

丧葬雕塑

葬礼半身像和石碑(墓碑)是罗马世界最常见的雕塑形式之一。这些雕塑可以描绘死者独自一人、与他们的伴侣、孩子甚至奴隶在一起(参见公元 1 世纪玉米商人 Ampudius 的墓碑,现在在大英博物馆)。人物通常穿着长袍,女性可以将手放在下巴上保持耻辱姿势以示懊悔。墓地祭坛也很常见,这些祭坛可以刻画死者生平或股票场景的浮雕场景,更富有的人可以描绘不同世代的家庭成员。

从公元 2 世纪开始,土葬(与更传统的火葬相反)变得更加普遍,因此石棺市场发展起来。这些都是用石头雕刻的,并且经常在四个侧面甚至盖子上都雕刻有高度浮雕的神话场景。“亚洲”石棺是装饰最高级的,几乎是圆形的浮雕。Proconnesian 型在少女手捧花环的上方有雕塑,而“罗马”型则有一个空白的一面,可以将石棺靠在墙上。到公元 2 世纪,雕塑还可以包括居住者的肖像,通常以英雄的形式出现,也许是胜利的将军,或者,后来仍然是在前面的专用面板或 tondo 中。

杰出范例

从凯旋门的两个大型浮雕板提图斯在罗马是著名的首次成功尝试雕塑创造深度和空间。画板描绘了公元 71 年皇帝在犹太战役后凯旋的场景,一幅描绘了提图斯骑着四马战车,而另一幅描绘了耶路撒冷神庙的战利品。通过使人物后退到背景中,使人物越靠近前景,以更高的浮雕雕刻人物,使浮雕朝向场景中心更高,并使面板的背景略微向内弯曲,就成功地实现了透视。从而创造了一个深度和运动的繁华场景。

马可·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 高 352 米的镀金青铜马术雕像是现存最雄伟的古代青铜雕像之一。它可能建于公元 176 年至 180 年之间,位于罗马的一个未知地点。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皇帝在公元 176 年战胜日耳曼部落或在公元 180 年逝世。雕像的非凡保存归功于皇帝可能被误认为是君士坦丁。公元 1980 年代后期进行了急需的修复工作,因为这座雕像在露天慢慢枯萎,但现在它在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的一个专门建造的房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康茂德作为英雄赫拉克勒斯(约公元 190-2 年)的肖像是罗马艺术中的精英肖像画如何同时具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突出例子。皇帝的五官清晰可辨,他的表情呼喊着旁观者的自信冷漠。然而,艺术家也有意无意地暴露了这位臭名昭著的皇帝的傲慢和软弱。在 Mortimer Wheeler 强有力的描述中:

光滑而柔弱的皇帝,双臂虚弱,他那张被钻孔和过度理发的光环笼罩着他那张松弛虚弱的脸,散发着发油的气味,那只纤细修剪整齐的手上有财产的狮子头皮和棍棒以及小小的“Hesperides 苹果” , 是一种精致但残酷的表现力的游戏。毫无疑问,正如它所揭示的那样,它让这个被它忠实地永生的虐待狂变态高兴。(1964, 170)

结论

因此,罗马雕塑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希腊杰作的无价记录,而且还以其自身的力量贡献了伟大的作品。对艺术形式的独 献包括在肖像中使用历史叙事和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这些肖像可以采取装扮成神的宏伟皇帝的形式或更卑微的对小凡人的描绘,通过渲染特定的身体特征和情感表达,允许我们感觉更接近一个生活在很久以前的人。

凯尔特人的建筑和雕塑有哪些特征?

凯尔特人的建筑和雕塑有哪些特征?

凯尔特人是一支源自欧洲的古代部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包括建筑和雕塑方面。他们在这些领域表现出来的特点不仅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还反映了这个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凯尔特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石头圆顶房屋、地下墓穴和石头壁垒等方面。他们的房子以粗犷、简洁、耐磨的特点而著称。在居民区中,人们经常使用石头建造房屋。这些房子的顶部通常是圆顶或锥形状的,由石头或木材构成,以确保居民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温暖。

凯尔特人喜欢在战争后,用石头修建起墓穴纪念英灵,这些墓穴由迷宫式通道构成,并延伸至带有墓碑的房间。据说,这种趋势预示着他们的信仰,即生命之树合法人类的身体、心灵和灵魂。古代野蛮的凯尔特人将他们的阳台拆卸后用石头筑起汽车和城墙的防御;同时,凯尔特人是工匠和木材工人,他们利用木材和生铁制作出适合战斗的弓箭、头盔等武器。

而在凯尔特雕塑中,经常刻画神话传说及宗教主题。雕塑表现了凯尔特人的生活以及人类基本的欲望和情感。凯尔特艺术家常常在部族的建筑物上刻画起源传说,比如凯尔特文化中的生命之树、爱尔兰传说中的半人马和其他神话生物。此外,在凯尔特人的雕塑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其艺术的风格也总是表现出宏伟、神秘和高贵的特征。

在总体上,凯尔特人的建筑和雕塑具有生动的特色,反映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他们注重实用性,也深谙美学,这一古老艺术风格一直不断地从一个世纪流传到另一个世纪,在我们今天的艺术领域也有所体现。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高中美术《石雕》教案模板,希望大家对大家有帮助!更多精彩教案请关注!

  高中美术《石雕》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2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1 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2 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分:石雕 木雕 泥塑、 陶塑、 金属雕塑 。

 (2)按形态分: 圆雕、浮雕 、透雕(镂空雕)。

 (3)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 、纪念碑或纪 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3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魂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是升入“天堂”。于是人们就修陵墓,并且将其设计成象征天界的模样,埋葬死者时要引魂,通过陵墓进入“天堂”。所以,帝王陵墓建筑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围墙,设神道,建石阙门。石阙、石兽(神兽)在墓地组成天界的象征。

 陵墓雕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是按一定礼仪确定的,有华表、神兽、鞍马、狮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纪念性题材,是为了纪念死者特殊的功绩设立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宽2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

 无论那种题材的雕刻,都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华表象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 头上长独角的称“麒麟”,只能用于帝王陵墓。)既是帝王高贵非凡的自我标榜,又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是天下万民供奉天子的化身。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 产生崇高感,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例如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在重视雕刻的整体感的基础上,都十分强调艺术的夸张和变形,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 使整个石兽的形体显得更单纯,更富有表现力。例如,《萧景墓石辟邪》,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在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

 因。这些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陵墓雕刻服从于一定的程式,并遵循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例如,人、兽都雕刻成富有装饰性和富丽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点。这种程式规范的艺术造型,隐含着统治者祈盼社稷江山永久稳固的心理。 (放映录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火山、雷电、山洪、地震等),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 能理解,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慌和缺乏信心,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有时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惨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总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人们的思想,阻绕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列宁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人民大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鸦片既是毒品,又是药品,这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 术。所谓石窟,是指依山开凿的佛教寺庙。源于佛教诞生地印度,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崖开凿洞窟,并雕塑佛像和绘制佛教壁画。

 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势波折如云,故名云岗 。云岗石窟依山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洞窟53个,佛龛1100个,大小石雕造像51000余身。1500年来,云岗石窟经风雨地震虽有损坏,但近百年中人为破坏更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从中盗窃的佛头达数百之多 。

 课本所选第20窟佛像,由于地震,该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大佛高135m,面相广圆,两颊丰满,鼻高宽厚、直通广额,眉长弯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表情含蓄,于庄严中流露出慈祥,于和蔼中显出威严,具有稳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外着袒肩袈裟,衣纹条条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练,显示出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气魄,艺术成就极高,为云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和云岗石窟的象征。

 2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口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满佛教石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0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奉先寺建于唐代最盛时期,是最大的像龛。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后被毁。龛南北宽36米, 东西长41米。龛内主尊卢舍那坐佛是释迦牟尼报身像,通高17 14米,头高4米,耳长1 9米。保存完好的佛像头部造型,饱满秀丽,轮廓极为优美。雕刻者突破佛经束缚,融进中国女性优美的外部特征:螺形发髻,额部宽广,眉如弯月,丰颐秀目,鼻梁笔挺,厚唇小嘴,嘴角微翘,带有笑意,身姿端庄稳重,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和雄图大略的英雄气概。其形象与记载的武则天“广额方颐”的相貌相吻合,实质可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难怪大佛宛如高贵慈祥的中年女性。11躯雕像整体为对称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众星拱月般烘托主尊,结合为富有变化统一的整体,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3大足石刻:

 大足宝顶山位于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18处,造像10000余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养鸡女》即为代表。这一反映农家日常生活场面的雕像,极为生动亲切,富有生活情趣,将严肃的宗教内容表现得极有人情味。

 三小结。

  关键词雕塑艺术;本土化;中国化;世俗化;大众化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与绘画艺术相比较,它更富有立体感、真实感,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魅力,人们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到已进入鼎盛时期。唐代统治者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统治,追认李聃为远祖,唐高宗还特封道教祖师李聃为“太上玄元皇帝”,敕令全国各地建造楼观,供奉老君造像。在位时期,依附佛教控制百姓思想,与佛教形成了长期的凝固的同盟关系,建寺造佛之风颇为盛行。时,曾指令名匠在京城太上老君像前雕刻皇帝本人的玉石雕像,同时在全国各地还塑造了儒、道、佛三教的各种偶像,并广建寺庙楼观以供祭拜,因而有力地推动了雕塑业的蓬勃发展,使唐代雕塑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雕塑技艺都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精彩的篇章和重要的地位,也形成了鲜明的唐代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本文仅就唐代雕塑艺术的本土化与中国化,世俗化与大众化的风格特点浅谈如下: >1 唐代雕塑艺术的本土化与中国化特点 >初唐时期的雕塑在继承魏晋传统风格和融汇西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因素,创新了更趋本土化、民族化的雕塑艺术风格,创造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具有明显的中国化特点。如初唐时期献陵的石雕,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细节刻画又注重修饰;石窟塑像造型丰腴饱满,线条舒缓自然,这些都有着明显的中国写意的风格,反映了初唐石雕艺术的风格特点。盛唐时期,经济日益发达,政治长期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思想自由活跃,社会的深刻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各民族、各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艺术频繁交流,相互融合,特别是伴随着丝绸之路传来的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巨大的影响,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整体发展。盛唐时期的雕塑充分接纳外来文化和创造求新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自己的雕塑中,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外来艺术的风格,创新和发展本民族的雕塑风格,使外来雕塑艺术本土化、中国化。如中国的佛像雕塑,唐代以前大都是以印度人的形象出现的,几乎没有中国本土的佛教造像,雕塑风格多取自印度笈多造像的薄衣贴体风格。唐代雕塑在借鉴外来佛教造像技法等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将印度人的形象改造成中国人的样子,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技法与审美观融入到佛像雕塑中,大量使用传统的镂雕与圆雕手法,使用凹陷的阴刻线和凸突的阳刻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使得佛像雕塑造型各异,形神各异,形象逼真,。从而中国人形象的佛像雕塑代替了印度人形象的佛像雕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唐代佛像雕塑种类繁多,主要有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佛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以及金铜造像等。与唐代之前佛教雕塑艺术的肃穆与出世相比,唐代的佛教造像很好的把理想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既有内涵博大凝重的一面,又有风格典雅鲜活的一面;既有神情威武有力的一面,也有体态温婉柔美的一面。人物雕塑很注意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在处理群雕的人物关系时,很好的把握了人物之间的内在情感交流,能从各自表露出的不同神态中,看出人物各自不同的心情,达到了形神兼具、声情并茂的效果。总之,唐代雕塑中,各类雕刻构图新颖,技法娴熟,既能注重整体设计上的造型准确,又能把握细部刻划上的工艺精巧;既能在大气中突显精神,又能于精细中见出灵气;既形象丰满,神情毕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构想奇特,造型夸张,富有浪漫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唐代雕塑风格本土化与中国化的特点。 >2 唐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与大众化特点 >唐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大众化是指唐代雕塑所表现的宗教性、神秘性的成分淡化减弱,而艺术性、群众性的东西不断强化,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贴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和社会生活,贴近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更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要。唐代雕塑不仅官府设有专门的机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石窟、庙堂、陵墓等大型工程,如昭陵石雕,敦煌石窟等,而且全国各地开设了民间作坊,雕塑各式神灵菩萨、随葬俑类等人物、动物、植物、器具的造像,雕塑成为了当时兴盛的一种社会行业。例如,唐代用俑随葬的习俗逐渐普遍化、社会化,在唐代礼仪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用俑随葬的等级差别,以显尊贵卑贱,并且普通老百姓的丧葬用品只能私自准备俑类,只有官员的丧葬用品由官府配备供给俑类,如果供给的俑类满足不了需要时也可从店铺中购买。然而购买的俑类大量的来自民间作坊,由此可见丧葬用品的民作与官作同样兴盛。这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观念和现实生活,而且充分体现了唐佣雕塑的兴盛繁荣和普及程度以及唐代雕塑艺术明显的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的特点。此外,唐代的佛教雕塑,在人们把佛教人物作为可以解除自己的痛苦、拯救自己的命运的神灵之后,发现神灵的形象过于离奇怪异,荒诞不经,离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太遥远了,可欲而不可求,虽求而不可信。为了拉近佛教人物与普通人的距离,使大家觉得菩萨神灵就在自己身边,并使佛教人物的形象更加的亲切可信,于是将菩萨神灵的形象拟人化、世俗化、生活化,这样创作出来的雕塑形象本身与现实生活似曾相识,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教诲,更加容易接受佛教的观念,更加相信佛教的善意。因此,在佛教雕塑中或通过对神灵天堂的奇特幻想寄托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理想与美好愿望,或通过对石窟群雕的精心创设艺术地反映当时的人们生活与社会现实,或通过对女性神像的塑造有机地渗透时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风尚……总之,不论从表现技法、形象塑造等方面还是从题材选取、内容表达等方面都更加重视现实生活,更加突显现实因素,更加注重易于接受,从而形成了唐代佛教造像写实的制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如以女性形象出现的佛像雕塑中,对于衣饰的刻画与描绘符合现实生活中女性身体修长,裙带飘逸的身姿样式,造像具有丰满健壮、圆润端丽、形态匀称和谐、表情生动细腻、雍容华贵的特点,充分表露出整个姿体的形象美,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摆脱了宗教神秘的色彩和“非人”的特征,融进了更多的普通人的形象特征,富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富有更多的时代和生活的气息,明显地呈现世俗化、大众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唐代雕塑艺术不仅有极大的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而且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它能够以自己的面貌与主观精神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改造,形成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同时也能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淡化宗教灵界的神秘色彩,增添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世俗化、大众化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光耀千古的大唐雕塑文化。

 

1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印度的装饰性雕塑与中国的写意性雕塑交融,形成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特有风格,并呈现着由装饰性为主向写意性为主的转化,这是石窟雕塑的总趋势。

中国雕塑往往有背景的描绘,独立的圆雕毕竟在表现空间体量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背景中图像的雕绘可以起到意蕴方面的补充。

中国特有的塑绘结合的艺术,寓装饰性于空间感中,那山水画一般的空灵意境之表现,使得有限的空间深远化、无限化了。

以形写神,重表现以及情感因素

传神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要求。

面部表情是最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佛的庄严、观音的慈祥、愤怒的天王、骡悍的力士都要通过人的眼神、嘴唇的微妙变化传达出来,当然,眼睛离不开五官的谐和,神态也离不开身姿手势的表征。

除个体形象本身的传神之外,传神还表现在人物关系之间及巨幅造像的整体意境中。

石窟艺术中那些最为美丽的人体雕塑,盛唐的飞天、菩萨、供养人往往衣着华美而富有表现力。

中国的人体雕塑很注意在服装刻画上下功夫,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不仅雕像衣服质地的轻薄、厚重之感能真切地刻画出来,人们更常常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人体绅动态、身段,甚至巧妙地利用衣纹的特征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性格。

而西方雕塑多为裸体人像,没有用衣饰来充当表现人物情感的工具,

一切都通过 于外的筋肉及面部表情、外在动态姿式表达出来。

这也构成中国雕塑的一大特色。

线的艺术

中国绘画重线条的表现力也影响到中国雕塑的风格。

以体积为主要表现手段,并辅之以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这就使中国传统雕塑在世界雕塑中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风格。

与突出团块、光影效果的雕塑造型方法相比,突出线条作用是一种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

中国雕塑运用抽象于万事万物的形式枣线条概括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圆满的立体效果。

这个效果不在雕塑实在的形态上,而超乎于形表之外,它产生于观赏者的头脑,是一种由主体精神补充上去的立体空间感。

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的线条刻画出迎叶的“瘦”与天王的“猛”,用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肤的丰腴细腻。

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见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

如麦积山16号造像碑上的佛龛造像,线条的表现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龛内三世佛的宽大衣裙因坐势而簇集垂聚成皱褶层迭的状态,坚硬的石头竞被刻成轻盈柔软的织物,像绸缎又像丝绒,石质竟然产生纺织品的光泽。

这些线条常常表现得如毛笔般得心应手,衣裙层迭的线条宛转自如,衣内人体的动势巧妙地表现出来,且线条本身的美感和生气也通过这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得到充分流露。

中国雕塑塑线条作用而造成的不拘泥于形体形表的空灵的空间感中,有着一种与西方团块雕塑的实在空间感大异其趣的美感。

程式化倾向

但是受佛教仪轨和思想制约的中国传统雕塑在题材、造型和审美范围内,长期摆脱不了印度佛教雕塑之“制”的影响。

制;是程式化题材和表现形式的规范,包括题材内容、造型约定、配置原则。

尽管佛教造像的题树很丰富,但都可以从佛经中找到出处和造型根据,在这点上讲,从事佛像制作的艺术家是没有创造自由的,必须受“制”于经典、范品和粉本的规范。

人物造型五种规范模式(大小等级、正侧面、空间经营位置、色彩配置、人物动态)也造成了人物形态的类型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匠师的写实能力的提高。

上述各方面的造型规矩限定了佛教艺术的基本表现效果。

它以一种恒定的面目反复深化其宗教内容和审美功能,达到独特的造型效果。

它们既代表宗教理想也代表了审美理想。

佛教雕塑艺术的成熟与程式化几乎成了同义语,愈到后期,这种程式化倾向愈明显。

毋庸置疑,它对中国传统雕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内容上由以表现人和动物为主题,变为着重表现佛、菩萨的宗教信仰崇拜。

在技巧上由简明朴质发展到了精巧圆熟。

在风格上由雄伟、挺秀转为庄严、富丽。

2西方现代雕塑艺术

西方雕塑发展的历程中出现过三个高峰:古希腊、罗马是第一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菲狄亚斯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峰,雄居峰巅的是米开朗基罗;第三个高峰是公元19世纪的法国,

雄居峰巅的巨匠是罗丹。

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和罗丹所创造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

现了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

罗丹为传统雕塑艺术划了一个句号。

此后,西方雕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雕塑时代。

所谓“现代雕塑艺术”,是指罗丹、马约尔之后的西方雕塑艺术,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

的束缚,追求新观念、新价值,并采用新的表现形式。

这种艺术流派,统称现代派。

现代派的

艺术家们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开始“脱离自然”,“安排自然”,“表现自然

”,“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总的说来,现代派艺术家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用感觉代替观察,运用综合、抽象和

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发掘自我心灵的形,否定艺术的功利性,

认为艺术只是有意味的形式。

现代艺术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在艺术家精神

上反映的产物。

综观公元20世纪西方美术创作的基本倾向,出现了表现、抽象和象征三种趋势。

在这类艺术

家中突出的是布朗库西,他对于现代雕刻的影响犹如马蒂斯和毕加索对现代绘画的影响一样。

未来派雕塑

未来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意大利的文艺思潮,由诗人马里奈蒂发起,波丘尼等积极

参加组织,他们共同发表了一个混乱而难以理解的宣言。

这个宣言宣称:必须蔑视一切模仿的

形式,歌颂一切创造的形式;必须反抗协调与风雅这种字眼的制约,运用这些非常富有弹性的

措辞,就能打垮伦勃朗、戈雅和罗丹的作品;艺术批评无用或者有害;必须彻底扫除一切发霉

的、陈腐的题材,以便表达现代生活的旋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和疾驰的生活;

必须把那些曾经用来钳制创新者的“疯子”,当着一个高贵的、荣誉的称号;绘画中的补色主

义具有绝对的必要性,正如诗中的自由诗和音乐中的复音一样;应该把万物运动论运用到绘画

之中,作为一种动态感;忠实性和纯真性比其他任何品质更为重要,为解释自然所必需。

未来派强调静中表现运动,他们认为一匹奔跑的马不是4条腿而是20条腿,它们的运动是三

角形的。

根据这种理论,他们画人和动物都画成多肢体,处在连续的或者放射状的安排之中。

未来派用无约束的构图,狂乱的笔触、色彩、线条表现“动感”、“力感”、“速度感”;未

来派还要求表现暴力,歌颂赞美战争、恐怖、杀人、冒险和破坏,认为战争是世界上唯一最卫

生的事业,是伟大的交响音乐。

他们还主张用骚动、喧闹、速率、闪光等作为新艺术的韵律

超现实主义雕塑

公元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兴起规模巨大、影响深广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它涉及文学

艺术的各个领域。

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根据,是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梦幻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说。

据这种学说,超现实主义者宣称,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的世界,这便是无意识或潜

意识的世界。

他们倡导把现实同梦境结合起来。

布列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说:“我相信,表

面上大家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终究是可以解决的。

”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的方法表现客观

的、物质的世界是古典艺术家已经完成了的任务,超现实主义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究

过的那部分心灵世界,以扩大和开辟艺术的表现领域,使潜意识世界(指下意识的活动、偶然

的灵感、心理变态、无目的幻想、梦境)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超现实主义者主张艺术家表

现“纯真的心理动力”,“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摆脱所有审美或道德的偏见”,否定人

的理性活动,宣扬神秘主义。

他们企图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以及象

征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介于现实与臆想、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是怪诞的、神秘的。

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刻家主要是毕加索、亨利·摩尔和贾柯梅蒂。

超级写实主义雕塑

超级写实主义,又称照相写实主义,主要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超级写实主义的美术家

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极为细致地再现日常生活场景和普通人的形象,仿佛照相机摄下的物象一

样。

超级写实主义的雕塑作品如同真人一样,代表性的雕塑家有杜安·汉森和约翰·迪安德

列亚。

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家塑造的人物如真人般大小,它们在展览会上展出时,有站有坐有卧,观众

首先觉得它们是真人,因为太活灵活现了。

雕塑家把人物都塑成真人大小,用聚酯材料和玻璃纤维翻造,然后用颜色描绘真实细节,安上

头发,有的裸体,有的穿上衣服,佩戴手表,还拿着购物用提包。

这些形象不受时间限制,却有

生动的姿态,可以流传久远,使人真切地认识一个社会时代的人。

“乱真”是超级写实主义的

主要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1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