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怎样的品质有什么区别?

一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怎样的品质有什么区别?,第1张

一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怎样的品质有什么区别通过鲁迅的一篇文章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大上的优秀品质可以说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欣赏和玩味情感就是抒发和表达心情品质就是由内到外散发的一种正言正语正能量愿我们的国家拥有这种品质的人越来越多

“我劝天公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希望自己被破格重用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释义:

我奉劝天帝(这里是指朝庭)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作者采取对天公拟人化的方法,用“劝”与天公对话,强烈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有

救国救民的人才出现的希冀

一次交费,学会为止,不限制材料1对1教学!蛋糕_西点_面包

mhongqubakingcom广告 

哪里学蛋糕_新手轻松学_烘趣蛋糕

一次交费,学会为止,不限制材料1对1教学!蛋糕_西点_面包

mhongquba

相关问题全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希望自己被破格重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希望改革现状,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己亥杂诗》中的第220首。这首诗最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一、厡诗:

 己亥杂诗(第220首)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三、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四、《己亥杂诗》简介: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220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收录。

71 浏览4495 2018-11-05

《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体会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急用!!!!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人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1、《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2、《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3、《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过客

4、《小巷》(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5、《重量》(韩瀚)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6、《弧线》(顾城)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7、《远方》(三毛)

远方有多远?

请你,请你告诉我,

到天涯海角,

算不算远?

问一问你的心,

只要它答应,

没有地方,

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8、《乡愁》(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9、《抉择》(席慕容)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後再缓缓地老去

10、《盼望》(席慕容)

其实我盼望的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你的一生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如果能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那麽再长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回首时

那短短的一瞬

意思是心里珍视的东西虽然没有物理上的重量,但是为生命赋予了深刻的内在意义。这句话是一句抒情的话语,用来表达心中珍视的东西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意义不仅在于其表面的物理形态,更在于其象征意义和心理感受。

原文:

泪的重量〇林希 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

那是一种发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人的泪中也许还含有伪,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魂魄的泪。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被那一滴泪珠惊呆了。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所专有。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只是它们因为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为之感到惊愕。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原来更有一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我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那是我家一只老猫的泪。这只老猫已经在我家许多许多年了,也不知它生下了多少子女,也不知它已经是多大的年纪。只是知道它已经成了我们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全家人每天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和它在一起戏耍。在它还是一只小猫的时候,我们引得它在地上滚来滚去,后来,它渐渐地长大了,我们又把它抱在怀里好长好长时间地抚摸它那软软的绒毛。也许是我们和它亲热得太多了,它已经一天也离不开我们的抚爱。无论是谁,只要这一天没有摸它一下,就是到了晚上,它也要找到那个人,然后就无声地卧在他的身边,等着他的亲昵。直到那个人终于抚摸了它,哪怕只是一下,这时它也会心满意足地慢慢走开,就 好像是它为此感到充实,也为此感到幸福。

只是,多少年过去,这只老猫已经是太老了,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行动已经变得迟缓;尽管到这时我们全家人还是对它极为友善,但,也不知是一种什么感应,这只老猫渐渐地就和我们疏远了。它每天只是在屋檐上卧着,无论我们如何在下面逗引它,它也不肯下来,有时它也懒懒地向我们看上一眼,但随后就毫无表情地又闭上了眼睛。

母亲说,这只老猫的寿限就要到了。也是人类的无情,我们一家人最担心的,却是怕它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们怕它会给我们带来麻烦。就这样每天每天地观察,我们只是看到这只老猫确实是一天一天地更加无精打采了,但它还是就在屋檐上、窗沿上静静地卧着,似在睡,又似在等着那即将到来的最后日子。也是无意间的发现,那是我到院里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只是看见这只老猫在窗沿上卧得太久了,就过去想看看它是睡着,还是和平时一样地在晒太阳。但在我走过去靠近它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就在这只老猫的眼角处,凝着一滴泪珠。

  爱情不是只有甜蜜幸福的一面,它也有沉重痛苦的一面。承受不了这种痛苦的人,爱情也就走到了尽头。能够背负着种种痛苦走到最后的人,才能得到爱神的祝福。请你相信我会一直爱着你,所以这些爱的重量,我要和你一起承担。

 当我还作着不切实际的爱情梦时,你走进了我的世界。在我的眼里,你就是我的白马王子,你会英勇地保护我不受任何伤害,你会浪漫地为我带来惊喜和体贴。事实上,你也的确在我们的爱情里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你总是细心地替我考虑周全,我完全不需要担心和害怕,只要全心全意地依赖你就好了。

 我以为这就是爱情的全部,以为我和你会这样一直走到生命的终点。可是,我们一帆风顺的`爱情还是遇上了风浪。你说你累了,为了照顾我你耗费了太多的心力;你说你倦了,我们并不适合;你说你厌了,不想再像保姆一样爱着。我不知所措,我以为这就是你想要的爱情,因为你从不对我要求什么,一直默默地为我打点一切。

 原来,我一直把爱情的重量全部都压在你身上,虽然你一直努力地扛着,但是你总会疲惫。所以当我冷静下来,我决定了:你累了,我会学着帮助你,为你减轻负担;你倦了,我会体贴地不去打扰你,给你一个安静的空间;你厌了,我会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请你相信,我会为了你改变自己。我会和你并肩作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躲在你身后,自私地享受你的付出。爱的重量,我要和你一起承担。

表达了作者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和对根据地新生活的无比热爱,同时也表达了革命者对革命战争的乐观主义情感。

出自:《菩萨蛮·大柏地》是现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3年夏创作的一首词。

原文: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译文:

天上挂着一条七色的彩虹,像是有人拿着彩色的丝绸在翩翩起舞。阵雨之后又升起了希望的太阳,苍翠的群山又时隐时现。

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子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墙壁。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的景色打扮得更加美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毛爷爷《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毛爷爷诗词讲解》收录。

一九二九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一月十四日,毛爷爷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军引离井冈山。

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二个团,才打破危局。这是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创建之始。这首词是毛爷爷重经大柏地时所作。

赏析: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

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

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历史事件:

大柏地: 圩镇名,在江西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1929年1月初,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集约三万人,准备对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

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并解决给养、冬服等问题,红四军主力三干六百余人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下,于1月14日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

由于致以重兵围追,红四军沿路五战皆失利。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红四军在大柏地麻子勒布下口袋阵,伏击尾追不舍的敌赣军刘士毅部,自是日下午三时激战至次日正午,终将敌军击溃。

俘敌八百余人,缴枪八百余支。陈毅同志在当年9月1日向党中央所作《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称:“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

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暗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作者介绍: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

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

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5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