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生,加油!
“小花生加油!”在我女儿和我的加油声里,外孙在还不是他这个年龄段玩的过悬梯中用智力解难,用毅力、勇敢和坚持最终跨过了最后一道晃动的悬梯。跨越的过程中有智商的因素,更多的是情商的显示。
十八年前我和单位的一百多号人曾经观看过智商与情商的视频讲座。对智商和情商有了大概的了解。
所谓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IQ)。大多人的智商在85到115之间,均数为100。智力是遗传基因控制的,人为无法改变。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表现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目前认为智力由三种能力组成: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
所谓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几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我注意到女婿女儿对小花生的智力开发下了一些功夫,但更多的精力财力却用在培养小花生情商方面。他们用的一些方法在我眼里显得有些“毛骨索然”。一岁之前他们干过这些事。提着小花生的双脚头朝下,这还不说还前后左右晃荡。半岁时他们将小花生放在腿上翻来翻去,正翻反翻。自学走路开始摔跤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可怕的是他们让小花生游泳训练并完成潜水动作。然而,小花生于2016年5月28日获得了由SKY教练签名,盖有STARFISH蓝旗亲子游泳印章的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初步掌握轻松潜泳一秒、放松仰漂、坐立入水等技能”。2016年7月10日在“纽约国际儿童俱乐部”举行的“爬爬赛”中获得优秀奖。一岁后直至现在女婿女儿对小花生情商的训练更“恐怖”更“残忍”。什么过“悬索桥”那可是长160米,离水面50米高的桥。爬木梯也有一定难度,角度几乎是90度,每一步的距离超过小花生小腿弯曲后的高度,每爬上一层很费劲的手脚必须协调配合。“弹跳飞人”腾空四米更是严峻的考验,考验小花生的意志和勇敢。徒步过“一线天”峡道是对小花生耐受力、意志和勇敢的综合考验。不错,小花生经受住了考验。
智商是爹妈给的(当然不排除特殊变异),后天的训练只是把固有的智商挖掘出来。而情商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训练提高的。
若爱孩子就需要抛弃溺爱,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前途一片光明。
吊车和塔吊
我突然发现我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大概是三月初我和外孙一起玩“繁忙的建筑工地”游戏,误把塔吊说成吊车。
上周六去了趟北京的“善各庄”,这地方相当于十堰的花果与黄龙交界处,高楼不多处于建设之中,视野比较开阔,远处有几台塔吊,一时的兴致拍了几张。就因这几张塔吊的照片,我发现了我的这个严重错误。
今天上午外孙点名要玩“繁忙的建筑工地”这款游戏,我从玩具柜里拿出纸袋子,让外孙把袋子里的游戏模块取出来,他拿起袋子就倒了出来。首先,摆出拉土渣的工程车,又让他拿起铁锹并让他佯装着用铁锹往车上挥土。他一铲一铲的往车上挥去,虽然动作不标准,但意思已经表达到位。接着开始布交通标志,拿到施工禁止通行的标志时,外孙突然冒出一句“禁止通行”。玩到此大件塔吊该上场了,这时外孙说吊车,忽然我愣了,立即告诉外孙“这是塔吊”,外孙说“吊车”,我再强调这是“塔吊”,外孙还是说“吊车”。我再次说这是塔吊,他没有再说话。
收拾完游戏模块,我打开手机里那天照的塔吊照片,外孙兴奋的说“吊车”。我非常认真的告诉他这是塔吊,和吊车不一样,塔吊没有车,吊车的胳膊(我指着塔吊的吊臂)长在车上。
塔吊和吊车虽然功能一样,虽然仅一字之差,虽然不是原则问题,但对于幼儿的教育而言是个重大错误。
明天,我一定把塔吊的概念输给外孙。
有言之“细节决定成败”。
垃圾入桶
昨天的文章说了绿色生态的礼拜天,今天写篇与之相关的短文,记录的是让我有深刻印象的外孙将垃圾丢进垃圾桶的三件事。
第一次好像是在小区里,他走到一个有小白兔图蘑菇状的垃圾桶前指着它问我“啥呀”我说“垃圾桶,专门装垃圾,垃圾要放进垃圾桶。”说完他在地上捡了一片树叶丢进了垃圾桶,他认为地上的树叶就是垃圾。走到另外一个长方形的垃圾桶前他又问“啥呀”“我说也是垃圾桶,那个是圆形,这个是长方形”,他往前靠近了一步看了看这个和刚才不一样的垃圾桶。
第二次是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游玩了一会我们找了一个适合休息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下撑起了帐篷,外孙喝了点水吃了点水果,果皮和其它垃圾装入塑料袋内,小花生也学着将垃圾放到塑料袋里。喝完吃完外孙走出帐篷又开始他的第二轮游玩。在不远的路边有一个他见过的并联的长方形垃圾桶,外孙径直的跑到垃圾桶前指着桶喊我“姥爷,这是垃圾桶。”说完他就把刚才在松树下捡到的一个让他玩的松树果丢进了垃圾桶,他拍着胖胖而有力双手,一脸灿烂的笑,似乎干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对于大人而言这是应该的,也是举手之劳的,但对于一个介乎懂事又不懂事的小小孩,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应该受到奖励鼓励。奖励的东西是大拇指翘起来说声“小花生真棒!”
第三次是在“果时汇”基地参观,在动物园看动物时,外孙发现一新奇的东西。类似一个小汽油桶横再地上,桶上面有开口。外孙把我拉到桶前问我“这是啥呀”我走进看了看对他说“垃圾桶”。他仔细的瞧了瞧,(可能他的心里在想这也是垃圾桶)
里面确实装有垃圾,确定这是垃圾桶,于是他从装在木盒里拿起一片喂动物的白菜叶丢进垃圾桶,回过头他又去拿了一片白菜叶丢进垃圾桶。看似好笑的举动,然而折射出许多……
专家说三岁以内的孩子有N个关键期,里面就包含有意识的形成和行为基础的形成。
我想,外孙把垃圾主动丢进垃圾桶还不能上升为环保意识,但他已经知道垃圾应该放进垃圾桶。这已经是正确行为的好开端,也是正确意识形成的好开端。
搞笑的外孙
这是六月中旬在威海的海边“天尽头”拍的照片。因为阴天光线较差,手机拍摄的照片很不理想,但是,场景还是能看出名堂。
我抱着外孙撞响了那口声音悠扬的平安大钟。
完毕,发生了一段逗人的问答。
阿姨问:小花生刚才你玩的啥
外孙答:小木棍敲小铃铛。
我的天啦!世上真有这样的小木棍和小铃铛吗
公众号:车都文学
和儿子一起成长
似乎一转眼,儿子从一个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小婴儿长成了一个小男孩。现在的他,已经四周岁多了,身体健康,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回首孩子的成长,记得最准确的两件事就是2005年1月5日儿子出生和2007年9月3日儿子开始上幼儿园,其余记得的多是和儿子一起读书、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吃东西、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坐跷跷板等等日常生活的事情,其间多数是儿子带给我许多的欢乐、感动和收获,仿佛是重新回到童年,和儿子一起成长。现在拈取几件,和大家分享。
读古诗文
因为我是喜欢中国古代文化的,所以家里有一堆堆的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哲学、历史书籍。在孩子降生之初,我就有让孩子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希望孩子能够读千年美文,做谦谦君子。但是,孩子太小,不能看书不会说话,我就每天在他睡觉前读诵经典古诗文。有时中午,有时晚上,抑扬顿挫的读上几首,有时忘记了就去查阅《唐宋诗词鉴赏大辞典》,家人都笑我“老夫子”,说我的读诵就是儿子的催眠曲,因为抱着摇着念诵着古诗文,最后的结果是儿子很快就睡着了。我这样坚持着,很快,效果出来了。相比同龄的孩子,儿子说话早,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强,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能够背诵四十多首唐宋经典诗词,能够比较准确的使用常见形容词。有时候,和他一起摇头晃脑做诗词接龙游戏,我说上句,他接下句,我说前面四个字,他接后面三个字,父子之间心意相连,煞是幸福和得意。就是现在,晚上,我们父子俩有时会一起读诵《唐宋诗词》、《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只是现在多是让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我来听,遇到不认识的字,我来教读。我无意让儿子成为一个特别的孩子,但我有意让儿子在他儿童记忆最好的时候,多诵读一些古典诗文,多领略一些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多接受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璀璨文明。
打羽毛球
儿子从小就精力充沛,好玩好动,尤其是学会走路以后,只要醒着,基本上是在运动状态中,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和要求。如果一个人,看他一天的话,基本上被累的七荤八素。为了消耗他的“折磨人”的精力,也为了锻炼他的体魄,我经常在晚饭后带他到楼下散步玩耍。最初,他摇摇晃晃的走,有时还摔跟头,还要走一会儿,抱一会儿,渐渐的,自己开始跑,开始跳,开始蹦。因为他的运动量比较大,所以,吃饭比较好,饭量也很好,但却丝毫没有肥胖的迹象。如果单纯看他的脸蛋的话,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瘦的孩子,但是你一抱他,却是很有几分重量。散步,现在,只要不下雨,我们一家人围着小区走一大圈,一个小时。有时候一起跑,互相踩对方的影子,一起认路两边店铺霓虹灯上的字,一起到玩具店看各种各样的玩具。
我给他买过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球,有布球、塑料球,有排球、篮球、足球等。现在多是对足球、篮球感兴趣。
我家车库里有一副很多年的羽毛球拍子,一直在那儿闲置着。并没有想让孩子学打羽毛球,因为羽毛球拍对一个四岁多孩子来说,还是大了点。起初,他只是看,有时候摸摸拍子,捡捡球。渐渐的他开始抢拍子要打球,最初,能打到一个球是很艰难的。有时候,看着他一遍一遍的捡球,一遍一遍的失败。我们多是鼓励他,坚持着和他一起打,慢慢的他竟然能够打出一两个球,可以接一个,现在,最多能够接到四个球,当然得需要“喂球”。这段时间有近三个月了。几乎每天,我们父子或者他们母子都要打一回羽毛球,打了个好球,我们一起大喊“耶--”,打不好我们一起伸舌头做鬼脸。我觉得这几乎是我们家最好的亲子游戏了。
潘大婶夫妻是工厂内退的老职工,住在厂里分配的一套老房子里。房子和厂子一般老,陈旧旧的,斑驳驳的,一如潘大婶斑驳了的头发。
小区的旁边是一个很大规模的商品批发中心,云集了天南地北来的各地商贩。商贩们带来了商品,也带了家业和妻儿老小。苦于无人照顾孩子的顾虑,小区内那些退休了的大叔大妈们便成了商贩们首选的雇佣制保姆。潘大婶夫妻也是第一批入选的。帮一对夫妻照料一个不满一岁的小女孩,名字叫文丽。潘大婶便成了孩子生活中最主要的亲人,孩子亲切的称呼她“大妈妈”。
文丽小的时候,夫妻会每天晚上来接她回家,早上再送过来,好像送幼儿园一样。于是,文丽每天都会迫不及待等到家人来接的那一刻。她也会不断地去问大妈妈,自己的妈妈什么时候来呢? 大妈妈就会指着天上的太阳说“当你看到太阳藏到咱们家楼后边去了,你妈妈就会来了,当你看到对面小超市的牛爷爷关门了,你妈妈就会来了,当你看到门卫的张大叔端着饭碗出来,坐在大门口时,你妈妈就会来了。”于是,小小的文丽便会不时地仰起脖子,眯缝着眼睛,看看太阳走到哪里了? 蹦跳着向太阳呐喊:“太阳,太阳,你快点藏起来吧,那样我妈妈就能来接我了!”她也会跑到牛爷爷的店门口,问:“牛爷爷,你怎么还不关门啊? 你不关门,我妈妈就不来接我了。”搞得牛爷爷莫名其妙地瞪着小文丽。
文丽读幼儿园了,就会很羡慕其他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来接,于是她冲着来接她的大妈妈嘟起了小嘴,委屈的掉下了金豆豆。文丽也向妈妈撒娇,要求妈妈也来接她。可是,妈妈总说没时间,甚至都不会每天接文丽回家了,只是承诺她,以后会每周末来接她回去,然后给她买好吃的,买新衣服,买新玩具。孩子总是经不住礼物的诱惑,于是,文丽每天起床,就会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数着还有几天妈妈就能来接她回家过周末了。
文丽开始读小学了,妈妈说学习重要,也不再每周固定时间来接她回家了,只是说有空就来看她。文丽会常常地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就会敷衍着她:“宝贝,你乖啊,妈妈最近特别忙,这样吧,妈妈后天晚上来看你好不好?”于是文丽就激动地放下电话,蹦蹦跳跳的一路喊到厨房里,喊着她的妈妈后天就要来看她了,然后跑去日历旁,数着上面的数字,轻声念叨着:“这是今天,这是明天,这是后天!”在后天的日期上用笔重重地画个圈圈,再得意地晃着小脑袋,扭扭小屁股。后天,在文丽心中,是多么美好呢。
最初,妈妈也会兑现承诺,在约定的日子里来看望文丽,或者接她回家。再往后,妈妈就渐渐的开始爽约了,妈妈会说:
“宝贝啊,对不起,妈妈今天要进货,不能来看你,下次好吗? ”
“宝贝啊,妈妈今晚约了老乡打麻将,就不来看你了啊,你乖乖的。”
“宝贝啊,妈妈今晚有饭局,下次再去看你吧。”
“宝贝啊,妈妈要回老家几天,回来以后再去看你,你要听大妈妈的话哦!”
起初,听到这样的答复,文丽也会撒娇,也会哭闹,也会傻傻地去问大妈妈,“下次”会在什么时候?大妈妈无奈地摇头,文丽便会去翻日历,翻过一天又一天,数着“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然而,她根本不知道,哪一天会是她应该期盼的日子。
大妈妈心疼文丽,也会打电话给文丽的妈妈:
“文丽妈妈啊,你哪天来看看孩子吧,她想你了。”
“文丽妈妈啊,孩子昨晚又哭着醒来了,说梦到妈妈了,你哪天来看她啊?”
这样的电话,文丽妈妈的答复大约都会是:“哦,好,我知道了,我忙完了就来。“
大妈妈也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打电话过去:
“文丽妈妈啊,学校要开家长会,明晚的,我告诉你一下,别忘了。”
文丽妈妈一准儿回答:“家长会啊? 我没时间的,潘阿姨你替我去吧。” 于是,潘大婶就坐在满教室年轻家长的中间儿,感觉自己的脸都烧热乎了,觉得自己这个非亲非故的老人家坐在这里,简直是个尴尬的角色,以至于都不知道如何向老师介绍自己是文丽的什么人,大妈妈? 还是直接说保姆?
大妈妈依然会因为各种大小事情打电话给文丽的妈妈:
“文丽妈妈,文丽今天感冒了,有点发烧,你来带她去看病吧。”
对方答复:“哎呀,病了啊? 我哪里有时间过来呢? 要不,你带她去社区医院看看医生吧。”
“文丽妈妈,学校要搞亲子活动,要求必须是父母才能去的,你去吗?”
答复:“怎么那么麻烦呢? 我没有时间,告诉老师,我们不去了。”
“文丽妈妈,就要过年了,你哪天来接文丽回老家呢? 这个,我们也要回老家过年了”。
答复:“哎呀,我们最近忙死了,不知道哪天才休息呢。就不接文丽了。不然,你们就把她带回你们老家去吧。”
大妈妈摇着头,感叹着:“谁的孩子哦?”于是,她们带着文丽回老家过年去了。文丽便会每天不住地问大妈妈,什么时候回去,她怕妈妈来看她时,找不到她。大妈妈说正月初五就回去。于是文丽就每天看无数次日历,念叨着,还有四天就回去了,还有三天,还有两天,直到出发的那天,文丽兴奋的,好像真的跟妈妈约好了一样。 其实,那个春节,妈妈跟朋友们去旅游了,过好了正月十五,才回去的。
偶尔,妈妈会来,提着大包小包的`,然后大呼小叫着:“哎呀,我的女儿又长高了。哎呀,怎么小牙齿都掉了呀? 哎呀,最近怎么瘦了呀?” 哎呀着,哎呀着,从最初抱抱女儿,亲亲女儿,到后来只是摸摸女儿,看看女儿,到后来的只是哎呀几声,就一阵风似地离开了,文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亲亲热热,黏黏糊糊,到简单的亲一亲,抱一抱,到后来的只是叫声“妈妈”就不再说话了。
文丽长大了许多,懂事了许多,也不再纠结着妈妈什么时候会来看她?接她回家?看起来,这一切对她都不再重要,反正妈妈给了许多钱,足够她的衣食住行,又有大妈妈一家细心的呵护陪伴,看起来,文丽挺幸福的。
只是,没有人注意过,文丽抽屉里那个小小的日记本上,从歪歪扭扭的笔体到工整娟秀的笔迹,从密密麻麻到三言两语,记录着孩子所有的心事:
“ 我带上红领巾了,我好开心,可是妈妈不来亲亲我。”
“我考试三个100分,老师夸我了,可是妈妈都不夸我。”
“昨天的家长会,又是大妈妈去开的,哼,我的妈妈都不关心我。”
“明天又是亲子课,好烦,我又得请假,真不知道我是不是我妈亲生的呢?”
“多久没见到我妈了?不知道!”
日记本里的质疑和抱怨越来越少,文丽孤独的小心灵一点点尘封了起来。
又是一年新春到,文丽的父母挣了不少钱,老家也买了新房子,文丽也已经是初中生了。于是他们灵感突发,决定带文丽一起回去过年。文丽开始的心情是激动的,是兴奋的,好像要回归幸福的感觉。然而,回去才两天,文丽便又开始数日子了。这次是数着,何时能够回到大妈妈身边。她一点都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感觉妈妈的气息,妈妈的言语,都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感觉家乡也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文丽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太可怕。但是她抗拒不了对大妈妈一家的思念,她每天的心心念念就是回去。于是,她会不停地去问妈妈,问的妈妈烦躁起来,于是提前买了火车票,安顿了老乡把文丽送了回来。一走进那个熟悉的破落的大院,文丽整个人都轻快起来。当再次抱住大妈妈的脖子,文丽忍不住扭动着身体,撒起娇来。 是的,对于文丽而言,生在哪里,谁人生的,已经不那么重要。长在哪里,谁人陪伴,这才是文丽心中真正的亲情。
文丽初中毕业了,父母决定送她回去老家读书。文丽和父母狠狠争执了一次,她坚决不肯回去,她要跟她的亲人们在一起,跟这个破落的大院在一起。父母拗不过他,其实也是不想多操心,就遂了文丽的心愿,继续住在大妈妈家里。
城市规划变动,大妈妈家所在的小区要拆迁了,政府的安置房在偏远的郊区。文丽又继续哭闹,坚决不和大妈妈一家分开。于是在她的提议下,父母出钱,给大妈妈一家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住。有时,大妈妈会打趣着问:“文丽,你不如改了姓,做我们家女儿吧?”文丽便会满脸认真的回答:“好啊!我同意!”大妈妈笑着的面庞便会一点点缩紧,一如她缩紧的心。
大妈妈常说:“文丽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不在爹妈身边,孤零零的长大,我们可得对她好点。”
文丽常说:“我是个幸福的孩子,虽然我缺失了父母的爱,但是我从不缺少亲情一般的关怀,我有一个比亲妈还要亲的大妈妈。”
数日子的孩子,数着的是期盼亲情关爱的环抱;数日子的孩子,数着的是渴望拥有完整家庭的心。潘家大妈妈懂得!文丽的妈妈,你懂了吗?
朱自清写“父爱的纯真”,著名散文是什么
朱自清的《背影》
阅读文章这篇短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俩真情──父亲对孩子的疼惜与儿子对父爱的念及。它是世间至情。这也是社会公德,是大家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关键构成部分。
1、体会真切父爱。
想一想父亲那时候的困厄,对父爱的体会便会更为真切。那时候,父亲遭受双向灾难,奶奶去世了,差役也交卸了,失母的哀痛再加上危机,父亲深陷了窘境。朱自清是儿子,仍在高校读书,接任还早,还需要供奉,养家糊口重任压在父亲一人肩膀,他是如何急切做事啊。父亲在做事与送别二者之间再三彷徨,天平秤的一头是那么厚重,
他却把天平秤的另一头──孩子路程安全看得更重,爱得那么深子之心,简直情深意重!父亲亲自送别,照料得体贴入微,不惠顾到眼下,还为孩子一路考虑,离别归还孩子买橘子。买橘子要过铁路,那时候月台很高,站起来十分费力,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更好地孩子,再难的事儿他也甘心情愿。“它用双手缠绕着上边,两脚再往上缩;
他肥胖症的身体往左边微倾,凸显勤奋的模样”,他是那样费劲地过铁路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的明显,父爱的能量是多么的极大,那样的父爱令人感动。
《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些人说“我们在《背影》中见到的与其说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它是把父亲的形象绝对了,认为父亲便是严父,实际上 慈父的形象也是父亲的形象。
朱自清父亲性情中也有坚强的一面。听他应对双向灾祸的心里话:“事已如此,无须伤心,好在办法总比问题多!”有很大的五雷轰顶不低头的气魄。而浦口送别,则大量的主要表现他仁慈的一面。
看一下父亲爱子的个人行为方法,对父爱的认知会更深一层。在我国爸爸妈妈的眼中,小孩始终是小孩,几十岁的小孩或是小孩,朱自清的父亲也那样。虽然急切做事,最终或是决策自身去送孩子,究竟挂念,唯恐小孩有哪些闪失。讲价钱要自身讲,拣座位要自身拣,买橘子要自身买,力不胜任的事儿还要自身往前,能为小孩尽职尽责,内心便会觉得达到、温馨。
“背影”,为了更好地孩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恰好是我国慈父形象的停留。我国的慈父一直甘为孺子牛,自身可省则省,最好是的物品让孩子享有,一定要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孩子的是紫毛长大衣。
2、感受“我”当初的体会与创作本文时的体会。
朱自清那一年二十岁,北大学员,写《背影》那一年27岁,清华老师,它是内心强大水平不一样的2个年纪,因此对父爱的体会也相去甚远。二十岁时的思维还心智不成熟,27岁就较为成熟了。原文中一再写那时候如何自高自大,如今想起来十分后悔莫及,为何最初感受不上父爱,反倒对父亲的言谈举止不以为是呢?
一方面,由于我国爸爸妈妈不太了解孩子的独立观念,小孩长大以后,有较强的自强自力的规定,一直替小孩包办代替一切,不管小孩多少还要“抱”在手上,确实是出力不讨好,几代人中间非常容易起矛盾。另一方面,二十岁那般的年纪,又听话又不听话,非常容易自高自大,对父爱不易体察到,
对父亲的个人行为方法通常认为老旧而抵触。待到真真正正成熟了,才了解祖辈的个人行为方法是他那一个时期培养的,应当通过这类个人行为体察民情父亲的善心。创作者一再愧疚“那时候简直聪慧太过”“那时候简直太蠢了”。
“太蠢”便是半生半熟的情况,真真正正成熟了才算是真正聪慧,真聪慧才可以了解祖辈的个人行为方法,没去斤斤计较祖辈的个人行为方法,才可以体会父爱。
望着父亲攀登月台的背影,“我”的心遭受打动,领悟父亲的善心,“我”痛哭。“我”发觉了父爱,引来阅读者都感悟到父爱,良知激活了,情感兴奋了,内心净化处理了,这篇短文造成广泛的共鸣点。
为何切实描绘背影?也是如何突显背影的?这篇短文突显背影的书写对大家创作有哪些启发?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创作者印象深刻。那一回送别,全部全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力的,也是父爱主要表现得最明显的一刻。在父亲的很多益处中,此次送别是最突显的,在此次送别全过程中,过铁路买橘子是最突显的,在过铁路买橘子的全过程中,爬那里月台的背影是最突显的,
背影能够说成头等大事。切实描绘背影,能够明显的主要表现父爱,能够给人最深入的印象。头等大事,也是精彩的瞬间,形象的停留。突显这一瞬间形象,提到父亲,大脑里就发生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到从头至尾的诸多事儿。再者,背影这类角度也新。背影让人想象正脸形象,发展了想象室内空间,
无穷的想象更能造成情感的波澜壮阔。总而言之,将背影作为全片的聚焦点,能够凝结创作者对父爱的与众不同发掘和深入体认,给人留有挥之不去地印印象。
创作者为突显背影,好几处作了别具匠心的布局。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型,十分鲜活地突显了背影。开始一段便说:“我和父亲不相遇已二年余了,我非常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凸显“背影”不同寻常的实际意义,伏笔迫使阅读者集中精力探索这一背影的实际意义。
即将写到父亲攀登月台的背影,先作埋下伏笔,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令人想见他的身型;一处写他的衣服帽子──“戴着黑布小帽,衣着黑布大长褂,深青色夹袄”。
多处肖像描写分配在背影以前,便是要让阅读者把他们跟背影的特写融合起来。背影的特写,写了手的姿势,脚的姿势,全部形体的姿势,描绘得十分细致:;他肥胖症的身体往左边微倾,凸显勤奋的模样。”特别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登的起止姿势,不会再写下去,在强光照聚焦点中,变成形象的停留。
还用自身的感情反应去衬托──“这时候看见了他的背影,我的眼泪迅速地往下流了”,情感的明显主要表现将这一背影衬托得分外感人至深。
创作者又捕获另一个背影,分手之后,伫望着离开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渗入来来去去的人里,再找不到了,我便进去坐着,我的泪来了。”此时创作者心里,从来没有像如今那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起父亲的至亲至爱,想起自身此前的自高自大,想起父亲的运势,想起父亲的前途,简直五味杂陈。这一次对背影远去的回忆,包括无穷的挂念。
尾端回望父亲这些年的境况,回望这些年的亲子关系,最终又落身到背影上去,与开始映衬:“在晶莹剔透的泪水中,又看到那肥胖症的、青布夹袄黑布长褂的背影”,像一尊雕像一样屹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停留,长存在阅读者心里。
突显背景,是这篇短文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从而能够获得一个启发,写人记事,应当挑选最动心的一件事,写最动心的一件事又要突显最动心的一瞬间。
原文中写回家了吊孝,写南京瞎逛,都一笔带过,由于这种跟主题风格没有太大的关系。细写送别的全过程,在其中也分次序,买橘子的全过程写得较详尽,写背影的墨笔,又尤其详尽。由此可见,详略的标准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
分享适合亲子游发朋友圈的句子,有人生哲理类型,实时记录类型,诗情画意类型。
人生哲理
意犹未尽的一次亲子旅行,享受慌乱中的小小幸福,旅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平常我们会忽略掉的孩子的一些小细节,很欣慰。
旅游,尝试着走出去,你才会发现,世界远不是你在出生的城市一呆几十年所看的那样,你会结识不同的人听到各种曲折的故事交到一辈子的朋友。
带孩子去大自然里,他们会潜移默化的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前面有崎岖坎坷的小路,也有平坦开阔的大路;比如原来山里还有那么多公园见不到的花草树木;
也许孩子们在山石间迈出的一小步,在我们看来平常的行走,却是孩子人生第一次试探,对孩子的自信和勇气都会带来巨大的提升!带孩子去大自然中,让他她们心里的世界更大!
旅游是一种心情,自己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原来,千山万水,沿途的风景有多美,都比不上在你身边徘徊;千山万水,任时光飞逝,也只希望在你身边徘徊。这心情,你可懂得?
别说岁月漫长,长不过沿途的山脉,长不过彻窗外的阳光,长不过光线突然暗下来的隧道,更长不过下一个远方。
每一次旅行,每一次出游,都是想拓宽孩子和自己的眼界,见的多了视野就很宽,不管去哪里,都完全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
开阔眼界,拥抱未知,因为远方有故事。
实时记录
亲子游,大朋友小朋友过欢喜!
首次亲子游活动,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西坡千岛湖喜欢这片湖锦上添花,一次完美的亲子游
完美的亲子游,视野开阔,心情舒畅孩子更喜欢,养生沙滩躺在上面太阳公公照射下暖暖的爱。
纪念一下第一次亲子游结束~除了结尾的稍稍不顺!其他都还不错~小家伙除了不肯走路身体还算给力!
每天和爱人在一起说说话,看看电视,陪陪孩子和家人在一起有甜蜜的笑容这就是幸福。
希望有一天和最可爱的你,去踏青去看夕阳去赏花。
带孩子出游,春天来得有点晚,草没绿,花还没开,温度也有些低,不过也算是非常顺利的一次出行了。
春暖花开时节,带孩子多出去转转,放飞好心情,孩子一定喜欢!
趁着阳光刚好,微风不燥,带孩子来场旅行吧。
一个晴朗的周末,妈妈骑车带孩子出去游玩,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
正是踏青出游的好时候。春天是短暂的,好景也会一晃而过,别错过喽!
春天到了,带孩子出去玩变成了一年必要的,但绞尽脑汁的事情,多运动长身体!
春天出游的一大好处是,各种花儿和新绿很添彩头。
诗情画意
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时而阴雨绵绵,时而阳光灿烂,最近春姑娘很是任性。连日来,甬城持续回暖,阳光再次上线,气温节节攀升。
满院的迎春花扭动着身躯,张开渴望已久的嘴巴,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雨露。
我的心,早就充满了旋律,不管这世界阴晴圆缺,只愿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流转的时光,都成为命途中美丽的点缀,看天,看雪,安安静静,不言不语都是好风景。
春天来了,带上宝宝跟随着春天的脚步出门踏青了。花坛里的花开的好漂亮。
岁月缝花,时间煮雨,萌生些葱茏,盛放些欢喜,于生命绿圃,让花事烟火,随心而来,随风而逝,不论如何,一枚温善深情,不负你我,不负生命,就好!
四月的春天,湛蓝透明的天空,清新温润的空气,妩媚的阳光,天共水色。陌上的花,开了,巧尘中的梦,醒了。
繁花似锦,正是一年出游的好时光,快收拾好行囊,来一场约会春天的旅行。赏花、踏青、郊游、登山,山东枣庄处处是美景。
“你和你大舅家表哥这两年有联系吗?”母亲问我。
“没有,前两年还偶尔联系,现在不知道联系说什么。”我老老实实答道。
“哎!”母亲眼里闪现出一丝失望,深叹一口气,却不再说什么。
看到母亲的表情,本想着安慰她一番,而到嘴边却变成了一堆埋怨:“每次和他联系都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或者干脆不回,一次两次这样,次数多了我就烦了,干嘛非要上赶着他说话,他比我大,还是表哥呢,快四十岁的人连这点人情世故都不懂吗?”
母亲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脸上带着怅然若失的表情,久久没有开口,怕她老人家伤心难过,自己赶紧止住了话头。
小时候,对于大舅一家没有太深印象,因为每次过年去姥姥家,总看不到他们一家身影。而且母亲,小舅,大姨和小姨,一提起大舅就会打嘴仗。
姥姥姥爷过世时,大舅没敢出席他们的葬礼,小小年纪的我知道了农村对于不孝子女最难听的一句话“活不养死不葬。”。他们老一辈的事情,大概是因为,大舅结婚后,大舅妈就想分家单过,而且不承担债务。姥姥姥爷当然不答应,那时候小舅还没有婚娶,就这样,最后闹到决裂。姥姥姥爷和他说的很明白:“断绝亲子关系,活着不用你孝顺,死了也不用你打璠!”
具体的一些细节,母亲没有讲,但每年的家庭聚会,只要一谈起大舅,绝对不欢而散。
母亲和大姨一派,主张把这门亲戚在走起来,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主要是因为大舅的懦弱,大舅妈的强势,现在老人已经过世,不会再有其它纷争。
而小舅与小姨死活不同意,每次都会把过世的姥姥姥爷搬出来,声泪俱下痛诉大舅的种种劣形,并说原谅他就是对以前行为的翻盘,等于他犯下的错误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样天理难容,没有正义。
但每年清明,大舅还是去姥姥姥爷那里上坟,而且村里不止一人看到他,他常喝得酩酊大醉,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在姥姥姥爷坟地那里忏悔他的错误。
有一年清明节,母亲她们去上坟,碰巧遇见了大舅,大舅什么也不说,抱着大姨,一口一个姐,嚎啕大哭,旁边人也落了泪。
亲情就是这样,打断骨头连着筋,于是,母亲她们原谅了他,亲戚们开始走动起来,大舅每年都让表哥来我家拜年。
那几年,母亲过年最高兴的事,是等着年后初五表哥的到来。表哥一来,坐上最暖的热炕头,端茶倒水,瓜子花生,一个劲塞到表哥手里。那也是自己,与表哥为数不多亲近的日子。
慢慢我们到结婚成家的年龄,不知道为何,大舅妈又开始出来详打听着,每个孩子的结婚对象,但无一例外,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达官贵人甚至连个土财主也没有。
表哥那时候已经在我们现在的城市,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后勤工作,因为工作并不太好,没有发展前景,大舅妈见到我和同在这所城市的大姐,就会问,婆家有没有亲戚朋友能够调动工作。
我和大姐都是普通打工者,嫁的老公同样也是,我们都无能为力,但却被一直在农村生活的大舅妈误解为,我们不愿意帮助他们。
大舅妈又开始疏远了我们,表哥也不来我们家拜年了,母亲纳闷,这亲情咋就又断了呢?
后来的再次联系,是大舅妈主动打的电话:大舅脑血栓,家里经济困难,需要借钱。
母亲与大姨她们二话不说,把钱借给了他们,在大舅刚开始得脑血栓的日子里,因为半边身子走路不利索,说话也不清楚,由于精神上的无法接受,始终抑郁寡欢,不愿意出门,饭也不吃几口。
这可把大舅妈吓坏了,守着病人,精神压力也是最大的,经常三天两头给母亲大姨打电话,母亲把大舅接到我们家,领着他去和村里得过脑血栓的病友聊天,慢慢开导他,大舅从病痛中走出来,精神好很多。连大舅妈都感叹:还是亲姊妹最疼人,出了啥事都义不容辞的帮忙。
大舅的病情稳定下来以后,大舅妈又开始现出原形,不给她打电话,她绝不会和亲戚这边任何人联系。
母亲却忽然一下子又适应不过来,其实,经过这么多年她的努力,我总感觉她是单方面的付出,别人用到你就和你联系,用不到就晾到一边。大舅妈的强势和大舅的懦弱无能,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母亲知道他们老一辈的事情已经这样,不在抱怨,却每次我们一回老家,总是问:“你和你大姐,表哥都在石家庄,不忙时聚会不?现在去哪都这么方便。”
每次我都是实话实说,我想不到任何理由与他联系,而大姐也联系过几次,表哥只会回答:他知道了,然后就没有了任何然后。
我始终不理解这种强捏的亲情,但我也不会难过什么,因为打小和他们并不亲。母亲却始终把这件事放到心上,无法释怀。
自己小时候,母亲总会讲起她儿时的事情,提起大舅就难过:就他小时候老挨揍,不是因为不听话,而是因为偷生产队地里的红薯梗,还有田地里其它东西,姥爷是铁面无私的生产大队长,却不顾孩子们的死活,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连路都走不动。只有大舅不顾个人安危,把偷来的东西给了姥娘,偷偷做饭给母亲,大姨她们。要不是大舅,也许都饿死了。
这些老掉牙的陈年往事,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都慢慢忘却了,尤其在这个早已经能吃饱饭的年代,谁还会老去追忆。
母亲也老了,也不会给我讲了,而我每次听她问起,我和表哥有联系吗?脑海里却存不进任何关于大舅与表哥的事情,却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把两个姐姐舍不得吃的食物大快朵颐时,母亲总念叨着:等你长大了,要永远记住你姐姐的好,一辈子不许忘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