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芙蕖》与《爱莲说》比较阅读,第1张

《爱莲说》

(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1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2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

《芙蕖》

(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

(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

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

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

《爱莲说》

(一)文章主旨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二)文章思路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

(三)重点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

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2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3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

第二题1 多 2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3 更加 4 助词,不译

《芙蕖》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

(二)文章思路

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

(三)重点语句

1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

2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这样处理,使文章于短小精悍之中见新颖。

2 以说明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在文体分类上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与今天常见的科技小品相类似,在写法上,虽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本文对芙蕖生态的描写,说明它的“可目”;对芙蕖价值功用的议论,说明它的“种植之利”。

3 语言通俗形象,简洁生动。

如“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又如“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用双重否定句式对比,写得明白晓畅,读来琅琅上口,充满意趣。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1 适合人的心意 不止一样2 备:全部3 明年4 用在句中表停顿,不译预备,供给 5 勉强敷衍 因……而苦恼 连词 大概

第二题 ①在立意上,《芙蕖》具体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强调它的种植之利,并渗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表明自己夏季以莲为命的原因,抒发了自己不能广为种植的感慨:而《爱莲说》则是通过描写荷花清逸秀美,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特色,赞扬了所谓君子的优美品质和清高性格,表达了以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②在写法上,《芙蕖》属于科学小品(说明文的一种),以说明为主,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骈散结合,奇偶交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反问、反对等。《爱莲说》则属于散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方法,借物写人,托物言志,意在言外。

第三题 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用“可人”“不一而足”“备述”引出下文四个方面,然后2~5段分述芙蕖种植之利,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展开说明,最后6~7段抒发感叹,收束全文,表明芙蕖种植之利在百花之上。

 教学目标:

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教学设想:

理由(一)、

此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学生尚能自译,个别难句,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亦能弄懂。

 理由(二)、

此文虽以说明为主,但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律。如果仅把他当成一般说明文来上,停留在文字和结构的处理上,则将索然无味。

 构 思:

以体会文章结构之新、语言之美、立意之新为教学的主要 内容,以李渔的创作理论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来推进教学进程。在实施中,又以分析文章结构为突破口,以分析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情感起伏为重点、难点,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特 点:

此设想线索清楚,知识点形成块状而又衔接自然,符合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认识规律,并和单元知识《诵读的要领》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课文《自读提示》中对李渔创作理论的介绍,容易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速:

一课时

教学准备:

 一、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并熟读之,完成课后练习一。

 二、制作投影片。

1、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一张。

2、课文内容提示投影一张。

三、准备课文配乐朗诵带一盒(配古筝曲为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半节课的翻译,半个小时的朗读后,今天我们来上《芙蕖》这篇文章。

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在理学家的眼中,它是一位“道德君子”,在佛的世界里,莲是净土,佛们都端坐在莲台之上,

莲是崇高圣洁的象征,是人心灵的伴侣,人们赞美它,歌颂它,芙蕖因而获得“翠盖佳人”、“荷花仙子”的美誉。初中我们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背出其中描写荷花形象和品质的一句。

《芙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李渔,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作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他的创作理论,这节课,我们将结合一下李渔的创作理论,从结构、语言、立意上来欣赏这篇独具风格的小品文。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1、①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和“埋伏”在哪里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2-5自然段哪些方面

②出示投影:写戏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陪宾”。

③本文中“主脑”为何“陪宾”为何

2、①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

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嫋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8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 。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

②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学生回答有可能会把反衬当对比,可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反衬一主一宾,以宾衬主,对比一个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不同方面,无主次之分)。

③出示投影:“能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他要求语言要清新、活泼、平朴自然。

④教师小结如下: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 。

⑤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放配乐朗读录音)

3、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

明确: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从立意上看《爱

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

4、出示李渔创作理论投影,作结束语。

投影内容:“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xiao相似;像)于今,下不觊(ji希图)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云而止。”“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及稗官野史实有微长,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当时耳目为我一新”。

结束语: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思考的深入,对《芙蕖》一文的美和新,同学们还将有更深的体会。

三、出示课文朗读内容提示投影。听录音,合上课本学生轻声跟读。接着关上录音机,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附:课文内容提示投影

羣葩当令时,只 之数目,前此后皆属 。芙蕖则不然:自 ,便 ,及其 ,则又 , 。

有风既作 ,无风亦呈 ,是我于花之未开, 。

迨至 , ,自夏徂秋,此则在花 ,在人 ,及 ,亦 ,乃复 , , ,犹似 ,

与翠叶 ,不至 而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荷叶之 ,荷花之 ,避暑 ,纳凉 。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 而 者也。只有 ,

,乃 ,又备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 ,

无一物一丝 。有 ,兼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附:

板书设计:

羣葩

荷钱出水──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飘飘之态

可 目 嫋娜之姿

(主脑) 菡萏成花──娇姿欲滴

可 人 可 鼻 花之既谢──亭亭玉立

(主脑) 可 口 与翠叶并擎

可 用

便 则又 此则 乃复

感情起伏: 自 及 迨至 乃

1《芙蕖》是说明文

《爱莲说》是一篇散文

可鼻,可口,可目,可用

以花喻人,赞美坚贞正直的品德,厌恶争名夺利的小人

以物喻事,作者以芙蕖为例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2 为了作对比已突出后面芙蕖的优点

3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

4 一般的说明文,只要求语言准确、平易、朴实,比较强调科学性;而本文则属于科学小品(也是说明文的一类),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就得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多一点文艺气息。又由于作者对荷花有深厚感情,所以字里行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且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映衬、拟人、顶针、对偶、引用(暗引《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感(第3段由嗅觉升华到整个感官的感受“享受”)、排比、反问等,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则骈散结合;奇偶交替,使文章节奏明快、音调和谐。这一语言特色,使它既和一般的说明文有别,也和一般的古文有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6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