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文学创作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情感在文学创作的作用有哪些方面,第1张

可以使人感动,达到作者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使人物具有典型性与勾连性。

可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故事具有逻辑性。

可以使更好的表现中心主题,使文章升华。

但是情感具有片面性,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太让人感动往往会使读者忽视作者在文章中真正想要表现出来的内容,比如说对于社会的隐喻,对某件事情的嘲讽这样内敛而深刻的意味。

所以情感要到位,但不可泛滥。最好使读者卡到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处境与感情,但不放纵,能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我觉得鲁迅在这方面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家。

最后一点是感悟。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个人的情感,那么艺术家怎样把个人情感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情感需要艺术家通过艺术技术来实现。如何将个人情感和外在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是艺术家所追求的,通过传统技法、个人经验来完成。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家把释放的个性、情感通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来。作品创作的核心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家情感意识的产生、发展、升华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生命线。那么个体情感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处理好情感和形式的关系。首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而产生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形式产生的源泉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其次,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载个人情感。

        例如传通中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西方表现绘画在情感的表现形式上却大相径庭。中国绘画,在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上,依然努力地接近自然,对自然不失其基本的相似性与可理解性。西方经由古典的再现绘画转入现代的表现绘画,情感的表达可以完全脱离客观具象,是在对物象的否定中形成的,强调艺术是一种创造,把情感表现置于主要的地位。

        艺术用符号形式表现普遍经验或对生命的情感,因此艺术的含义就在符号形式自身,而艺术也可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一句话形式创造了艺术。除了外在形式以外,情感也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决定因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无法创作;情感是判断构思是否“合理”的标志;情感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但都以形象与情感的结合为最重要基质,任何审美创造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即使是再冷静的作品,艺术家的主观判断与相应的情感也是隐减在作品中可以仔细捕捉山来的。总之,个人认为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必须在艺术家的情感、形式两者统一协调的推进中得到形成,才能使艺术获得健康和好的发展。在人类的艺术世界的召唤下,艺术家需要不断激活审美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化成恰当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伟大得艺术作品。

        例如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西方音乐往往主客对立,往往是通过音乐来表现一个客观的事物,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或一个画面,然后通过这个事物的本身或悲怆或滑稽或优美的特点来给人以启发和触动,影响听众的主观情绪。然而中国音乐往往旷达悠远,情景交融,主客融合,有乐曲和演奏者精神上的和合,透过乐曲自身流露的情感去感染他人

①艺术创作与情感的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说:“艺术即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毕加索曾说:“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使他在他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都与他的个人情感密不可分。《格尔尼卡》就是他在听到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消息后,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的情况下挥笔创作出来的,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乐》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5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3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再终场以后感动得晕去。贝多芬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唐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当然这种情感也与艺术家的人生观、立场、境遇有直接关系。如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创作的饱含着浓厚的伤感情绪的词作,表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寄人篱下、终日以泪洗面的可怜虫的个人情感;而岳飞一曲《满红红》抒发的是民族大义。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魄,与李煜的悲悲切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再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相思病危之际,禁不住泪如泉涌,独自躲进一间堆柴的屋子里哭泣。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注解;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中的女主角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禁不住失声痛哭。有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我的包法利夫人死了。”

②艺术接受与情感的关系——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1876年,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福楼拜在短篇小说《一颗纯朴的心》中,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当女仆的乡下姑娘纯朴的心灵,描绘了她平凡而又惨淡的一生,表现了作家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同样有着丰富的下层劳动者生活体验的高尔基,被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从而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强烈情感共鸣。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注解;维特是个富有市民的儿子,才华出众。一年春天,他避居到城郊,在与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的交往中,他感到心情舒畅。不久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绿蒂是一位法官的长女,由于母亲早逝,担负起照顾全家的责任,绿蒂的音容美貌和体态举止都令维特神魂颠倒。绿蒂虽已订婚,却对维特非常倾心。此后,维特常沉浸在幸福之中,但绿蒂未婚夫的归来,却叫维特烦恼失望。为了摆脱这种心境,他离开了绿蒂,到一个公使馆当了秘书。不久,终因不堪忍受官场的庸俗丑陋,愤而辞职。他想从军,又得不到旁人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他感到才华无法施展,理想难以实现。时隔一年,他又回到绿蒂身边,而此时,绿蒂已为人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为避人言,绿蒂不得不疏远维特。绿蒂的态度使维特失去了生活信念,他给绿蒂留下了一封信,便开枪自杀了。这部小说描写了作者个人的感受,反应“狂飙突进”时代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迷惑、苦闷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出版后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

在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情感始终起到重要作用(情感不仅在艺术创作,也在艺术欣赏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家通过生活/艺术实践认识/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作品表现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艺术家对技艺/媒介把握。

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审美情感是伴随着审美认识而产生的特殊的心理现象)。艺术创作反映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一个真正艺术品的内容、形式、情感在结构上会融为一体,音乐听上去事实上就是情感本身,同样在那些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中,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形状、色彩、线条和体积等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甚至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但感知着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形象,而且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艺术家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艺术家从来靠的不是作品当中的说教、训斥或命令,艺术品的奥妙,即之所以能产生撼人心灵的威力是离不开情感力量的。

人民网-人民日报:艺术应表现中国精神

  摘 要 “漫游”作为古代文人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为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源泉,同时在主体创作情感和创作冲动的激发下,作家们自然而然烦地就会把漫游中的所见所闻诉诸笔端,形成了情感充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文学作品中的“江山之助”正体现了“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 “漫游” 文学创作 关系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1 何谓“漫游”

“漫”字含义很丰富,在这里指“随意”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漫”字第15条义项:随意;胡乱。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逰”和“游”本是两个词,两者的本意是不同的。

“逰”字:《诗·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来游。”毛传:“游,观也。”①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逰,逰必有方。”②

可知“逰”字最初的含义为游览、云游。

“游”字:《诗·邶风·谷风》:“就其浅兮,泳之游之。”③

《诗·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毛传:“顺流而涉曰‘遡游’。”④

可知“游”字最初的含义是指在水中游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的最早含义当是指在水里游泳,和今天的“漫游”有所区别。后来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渐渐的“逰”和“游”两个字通用了,意思也逐渐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漫游。

“漫游”:《辞源》作随意遨游。《汉语大词典》作随意游玩。

本文所使用的“漫游”一词,不能是指泛化的随意游玩,还要着重与“旅游”概念区别开来。现代学者给“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审美、游览、商务等非就业的目的而在异地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总合。⑥这个概念当中所包含的“非定居者”、“非就业目的”、“异地旅行”这几个特征都是我们所说的“漫游”也同时具有的,但是现代旅游还包括商业旅游、公务旅游等等,本文的“漫游”把这种形式的旅游排除在外。

这里的“漫游”是指古代文人进行的随意的游历山川、探寻古迹、观览名胜的的旅游活动。可以把“漫游”看作为旅游的一类,但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漫游的重要特征在于随意性,如上所论,漫游指随意游玩。随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时间上的,一为空间上的。一般来讲,漫游的时间也比较长,比如王勃在蜀地所漫游的时间长达两年以上,李白杜甫等漫游的时间也都是以年计算的。这也是漫游和旅游的重要区别。再者,在空间上,漫游活动的地域十分广泛,古人漫游活动的地域遍及海内,无论是西北的边关广漠,还是江南的灵山秀水,都有所涉及。

古代文人在漫游过程中的副产品——文章和诗歌,必然与漫游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2 “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览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⑦《王子安集注》卷十五:“野旷川明,风景挟江山之助。”欧阳修《和圣俞聚蚊》诗云:“江南美山水,水木正秋明。自古佳丽地,能助诗人情。”

刘勰的“江山之助”论,应该算作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说的是造化自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作家创作情感和创作冲动的激发。他所举的例证,便是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说法,也得到后代文学家和文论家的赞同。历数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二谢、李杜、王孟,韩柳等等,无不是走遍天下,遍游四海,见闻广博的大学者。

文学作品中“江山之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的新奇性:

山川的新奇性也就是异域事物的特殊性,清代赵翼《论诗》诗:“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里强调的是天工造化的新奇性,审美对象的新鲜度。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之下,一旦置身于陌生环境之中,便会对主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作者的审美感觉就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例如沈佺期《过蜀龙门》:“伏湍喣潜石,瀑水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作者看到龙门水石激荡,汹涌喷薄,作为长期在朝中为官的学士,他恐怕从来都没有见过此等雄壮的情景。这种视觉冲击力所带来的新鲜感立刻就起了作用,诗人把他的赞叹与惊奇诉诸笔端,写成诗歌,传与后世。杨炯《广溪峡》一诗写到:“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堰高百尺、瀑布千寻、惊涛拍岸、漩涡急转,使人读了以后感觉三峡奇险,历历在目,如临其境。作者的审美感受也来源于自然造化的新奇独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几句便形容内地人到了边塞,便感到景致也与中原差异的巨大,这种感受作家的加工,再经过审美的传达,就形成了“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千古名句。

(2)自然美的丰富性:

在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丰富的山水美景和人文传统。从大的方面来讲,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两个地域从地理地貌、民风民俗、语言等等各个方面都很不相同,甚至说生活在这两个区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区别。当然,这种区别对文学创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试看《楚辞》所使用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就可以知道,楚地文学创作和中原地区风格差异很大。从小的区域看,越中、江南、岭南、皖南、巴蜀、西北边塞、大漠等等,各地都拥有卓有特色的自然风景,所产生的文明成果更是丰富多彩。

例如江南和巴蜀同以山水著称于世,但不同的是巴蜀多山,江南多水;巴蜀以山水的奇险名世,而江南则以山水的灵秀著称。李白《陪族树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江上望皖山》写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而在他的《蜀道难》中描绘的蜀地山水风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暴流争喧豗”。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江南皖南的清灵俊秀和蜀地山水奇险雄浑之区别。

(3)主体情感的深挚性:

文学创作中反映了出游者的见闻和思想情绪。《诗经》反映先秦人民真实的生活和真情实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不适意的事情,可以通过出游来使自己的忧愁郁闷发泄出来。这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今天社会的人们在现实中失意时也会选择出游。很显然这出游并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仅仅就是去接近自然,感受造化所赋予人类的无穷无尽的山水美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解放感。有了这些见闻和感受,作家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它诉诸笔端,形成了情感充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徳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旅途思归之情和江上朦胧凄寒之景融为一体,构成了清幽的意境。使得景色更加迷茫,思乡之情更加浓郁深挚。

中国古代文人把漫游看成是超凡脱俗、完善人格或是求知寻美,对社会生活所造成生理、心理失衡的一种暂时补偿手段而加以推崇和追求。他们遍游名山大川,并以此为题材写作出大量的为世瞩目的传世之作。漫游因此也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极大烦人推动了文学创作。

艺术创作不是对情感作直接的描述,直接描述会造成概念化。通过某种技巧试图把情感本身直接描述出来,这实际上是给情感贴上了观念的标签,这样做并不能造成艺术作品。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力图让情感作为一种形象出现,这是艺术创作的直接目标。

你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好多的作家和诗人在落魄时能写出好的作品,当他环境变好后,写得作品就不时一个级别料。情感可以阻碍创作也可以激发创作。

人的灵感来自于情感,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的出名呢,是因为作者在他的表情上下了苦功。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时在欣赏他的画,而是欣赏他它的神韵,他拥有让人想不透神秘和了解不明白的意境和作者当时的感想

先艺术创作,才有艺术作品,最后才能成为艺术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造者,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一个性质。

跳开原有艺术这一单一领域,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人、生产、思想三者的关系。

要写论文的可以参照马哲,若单纯想对其进行些深度剖析的话,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吧。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与艺术客体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6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