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压力过大、焦虑、躁郁等情绪,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让大家正确了解、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防控中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对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下我为大家提供了关于疫情期间常见心理问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疫情期间常见心理问题 篇1
1、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睡眠过多,作息时间不规律,又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办?
睡眠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但是,过尤不足,如果睡眠过多,反而会让人头昏、没精神。疫情期间不能外出,但是,可以在居家空闲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作息不规律会打破身体的内循环,降低免疫力,因此要按时起床、吃饭,保证良好的睡眠,同时加强自身的锻炼。
2、疫情发生后,总是感到绝望、崩溃和恐惧,怎么办?
首先,承认自己的担心、绝望、愤怒是一个特别正常的反应,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情绪打趴下,良好的情绪是免疫力的第一重保障。
其次,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信息,对治疗和疗效保持乐观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科研人员,大家都全力以赴救助,所以暂时无法及时就医的问题会很快解决。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在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有效的药物,所以对未来疗效要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要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如果发现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就主动情绪调节。可以在条件允许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活动;将脑中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或向他人倾诉;如果真的悲伤、低落或恐慌,尽情地大哭一场也可以;回想自己以往的类似经历及成功应对的方法,将其应用于当前环境。
3、信息铺天盖地,家人也很恐慌,怎么办?
不良情绪会相互传染,这时家人的相互安抚、相互鼓励很重要;同时尽量控制自己和家人每天接收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睡前也不要过分关注信息,不道听途说,多看权威、专业的报道,减少杂音。恐慌和焦虑可以向亲友表达出来,电话和网络是与他人保持联系的便捷途径,从而获取他人的支持和力量,增进面对疾病的信心。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所有的变化,接纳自身发生的一切,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正视变化,心态就会慢慢阳光起来。
4、看到疫情人数下降,有时会放松警惕,产生心理麻痹,怎么办?
当人们看到疑似人数、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在下降,治愈人数在快速增加时,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心态,从而放松已有的警惕,以为病毒很快就会被消灭,很多人甚至心存侥幸、放松警惕,急不可待地想走出家门。如果这样想是十分危险的,虽然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疫情风险仍然没有解除,对此,我们建议:一定要克服麻痹心理,保持高度警惕;克服厌战情绪,始终做到精神不懈怠,思想不放松,可以通过关注疫情数据、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警惕意识,积极与疫情斗争下去。
5、担心自己被传染患病,每天都不停地测量体温,怎么办?
疫情发生后,新闻报道、小区管控、周围环境变化巨大等因素,每天我们的大脑主动或被动的摄入大量疫情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或多或少会让我们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并未过度影响我们生活,其实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能帮助我们提高警惕,加强防护,减少被感染的可能。但如果悲观情绪过重,已经影响了正常的作息生活,就要重视起来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现代化通信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对身边的人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生活在亲善友爱的社会环境中,既能疏导负面情绪,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增加抵御疾病的能力。或是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热线电话或网络获得专业支持,积极调整心态。
疫情期间常见心理问题 篇21、过分担心自己和家人身体状况,身体不舒服就是肺炎?
首先,学习权威的病毒学知识以提高控制感。疑病或恐慌的时候是由于我们对于病毒的病理学、典型症状、诊断标准和防护手段等知识的储备不够,容易产生低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建议学习一些科学的病毒以及防护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这些病毒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我们自己及自己的家人是可以通过有效防护手段进行防护的。
其次,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大家接触到各种来源的信息,身体一有点不舒服不由自主地往新冠肺炎上想。疑病心理的出现很多都是消极的自我暗示的结果。时不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身体稍有不舒服,是正常的反应,无需过分担心”,“新冠肺炎是可以医治的”等,能缓解我们的集虑。
最后,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生活尽量有规律。不要因为不上班不上课就破坏生活的规律,生活规律的打破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烦躁。把自己的生活尽量安排好,睡眠充足,饮食均衡,把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与生活区分开,少看手机,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来,让自己的年活有规律。
2、已有明显症状但无法及时就医,或已经就医担心无法治愈。
首先,承认自己的担心、绝望、愤怒是一个特别正常的反应,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情绪打趴下,良好的情绪是免疫力的第一重保障;其次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信息,对治疗和疗效保持乐观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科研人员,
副大家都全力以赴救助,所以暂时无法及时就医的期问题会很快解决。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在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有效的药物,所以对未来疗效要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
3、孩子上中学,马上开始在家上网课,我们家长又复工了。我有点担心没有人监督他会偷懒,网课学习效率不高影响成绩。
近来,宅家无法如期开学的神兽们,纷纷“上网了”,比如可能影响邻里和谐的:楼群里18楼家长说:嘿嘿嘿,希望19楼不要跳,我们孩子在上网课。19楼家长回复:不好意思,我家正在网上上体育课。
下面几个方法非常有用,家长朋友们,记它,记它,记它:
第一招:只动口不动手。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无法操控“这么难”的网络系统,请放心,如果孩子们连“开黑”、“吃鸡”、“第五人格”这些高难度的游戏都可以操作,他们一定能操作简单的学习系统,你要做的是在旁边指导。
第二招: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制定时间表,适时检查孩子作业。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计划表,列出每天的学习任务,并且记得回家后要验收。不要总是埋怨孩子拖沓,往往拖沓的孩子背后,存在两个拖沓的父母。
第三招:眼不见为净。爸爸妈妈们要换个角度想,其实这些真实的场面每天都在学校里上演,孩子在学校里就认真听讲了?没有思想开小差了?把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记下了?和同学和睦相处了?其实,只是你没看见罢了。孩子们一样在健康茁壮的成长,该学的知识也都没拉下。所以,该复工就复工吧。
最后一招:学会放手。家长们经常会为孩子铺路,直到他们长大。其实,适当地放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一下自己,培养孩子主人翁的精神,有时你们会发现“原来孩子们都长大了”。所以现在是一个好机会,请放一下心,放一下手吧。
4、疫情很多天了,天天在家,太无聊了,无聊到难过。我不出去,心里就难受,我该怎么办?
答: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人都无法出门,造成情绪低落。感觉到无聊,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想出能够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变得迟钝,这种“钝感”造成了我们无法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改善自己的心情。
(1)善用运动,带动情绪。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从而提升愉悦感。虽然不能出门,但是宅在家里,我们也有许多方法可以运动。这一类运动技巧资源很多,可以去网上找一些靠谱的推荐。
(2)善用想象,增添乐趣。虽然无法出门,但是我们的想象却可以飞得很远。想一下,当疫情解除后,你想要去哪里玩,跟谁一起?有没有什么具体计划?可以把这样的画面变成攻略,甚至可以画下来,这样也许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3)善用正念,提升敏锐度。正念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态度,它指的是我们要平衡理性与感性的信念,有目的地觉察当下,并且不加评判。负面的情绪,通常就是因评判导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呼吸训练、身体扫描等正念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觉察当下,减少评判。
;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一些人不免出现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你是否也被这种负面情绪包围了呢?有什么样的心理调适方法能够摆脱负面情绪?下面,小北来传授你一份“心理秘籍”。
一
适度关注疫情,提高控制感和信任感
虽然我们会通过收集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以提高控制感,但疫情早期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过度关注只会适得其反。网上夸大或不实的信息传递更多的是恐慌,让人更加焦虑、更加感到失控,受到次级伤害。
要学会信息管理:一是要信任国家和权威,关注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二是要对疫情关注适可而止,可增加对其他感兴趣信息的关注或增加活动;三是要理性甄别信息,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更不要随意传播无法确定真实性的信息。
二
识别、面对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影响下,我们会出现负面情绪十分正常也可能是必要的。例如焦虑、恐惧的情绪可以使我们提高警惕、避开危险、预防威胁,但我们应留意和识别负面情绪的失控。
如果我们的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存在而难以调整,甚至不断加重、泛化而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就需要重视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在向疾病方向发展,此时我们要直面、接纳而不是否认、忽视这些负面情绪,并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
三
接受疫情所致变化,关注积极方面
疫情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状况,也切实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多人因疫情导致生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原本比较固定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受影响较大,有人也会因变化而不适应。其实,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变化是普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调整原来的节奏和计划来适应变化,并积极做好这种改变在将来一段时间都持续存在的准备。
另外,有的变化本身是中性的,只是打乱我们原本的习惯而使人感到不适,要学会发掘和关注变化中的积极方面。毕竟危机也是机会,我们可借此重新安排生活,让生活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四
积极寻求资源
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政府和社会机构也提供重要保障,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平衡的重要资源。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或有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要积极向他们需求帮助。
如果我们心理受到了严重影响,可以向专业机构寻求心理援助,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起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系统,可关注国家或当地的心理干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也可直接去医院专科就诊。
五
责无旁贷与乐于助人的精神
抗疫战役的阶段性胜利依赖于全民的同心协力,不论是一线奋战的英雄,还是捐赠防护用品的热心民众,乃至注意佩戴口罩、认真汇报行程的你我,都在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正是这种责无旁贷的抗疫精神,使我们有最终战胜疫情的底气,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更有价值和意义。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生活开始回到原有的节奏,针对广大普通人群复工后可能会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的心理专家有以下建议。
1
Q:
复工后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不想开工怎么办?
A:
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不想开工是拖延的表现,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的不好习惯。为了克服在职场中常出现的拖延行为,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增强对未来的实感
人们对于未来的时间是没有实感的。但如果换一种计时方式,可能会让人们更好地体会时间的流逝,用“天”来衡量时间,会让人觉得未来更加紧迫。因为天比星期,月或年更短。因此,也有研究者建议用倒计日甚至是倒计钟来帮助人们更好的体会时间的流逝和任务的到来。
(2)克服失败恐惧,实践“立即行动”哲学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压力、害怕失败的焦虑、认为不是最好就是失败的完美主义。“立即行动”哲学,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时间去做合理的事情,拒绝那些拖拉冲动,找出容易做的事立即行动。
(3)挑出最重要的事情
一般来说事情都是由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决定的,把这些因素挑出来,可以让你的决策既快速又有效。同时你也可以为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设定小奖赏。但这个奖赏也必须要分清楚,是不是对自己已完成的成就的过度满足。
2
Q:
因疫情影响担心今年业绩受影响怎么办?
A:
首先,疫情对今年的业绩会产生影响,而且不同行业和领域差异较大。国家及各省市出台了延期复工、限制人员流动等一系列政策,确实对企业短期业务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这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必须的措施。对此,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应对特殊时期的具体情况。其次,凡事要看两面,福祸相倚,在全国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疫情挑战之时,新的变革和机遇或许也蕴藏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
3
Q:
回到单位,感觉和同事比以前疏远了怎么办?
A:
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彼此之间有了间隙,而是疫情中隔离措施造成了同事间的人际距离增加。同时,工作场所的防疫措施(戴口罩、工位隔离等)会进一步增加人际距离。除此之外,由于担心疫情而产生的焦虑、无助等消极情绪,也会削弱人际交往的意愿,让我们与同事之间的人际距离更加遥远。人际距离的增加会让同事之间产生一种疏远感,过于远的人际距离会削弱员工的工作热情,造成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下降。
与同事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感,从而抵御人际距离增加导致的消极影响。在与同事沟通中,以下方法可以有所帮助:找到共同关注的话题、模仿对方肢体语言、掌握倾听的艺术。
4
Q:
为什么有些同事看起来很平和,而我却总焦虑、烦恼?
A:
这次疫情影响范围广,让我们许多人感到焦虑、烦恼,甚至无心工作,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身边有些同事却可以很平和地应对,令人羡慕又疑惑。这些同事,是真的没心没肺,不关心自己的和他人的安危吗?当然不是。这一现象源自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又称为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所表现出良好适应的能力。简言之,心理韧性强的个体,能更好地应对应激性事件,通过自身的保护性因子,获得良好的适应,保持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指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挖掘和培养的。主要有以下策略:
(1)“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
由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其中“我有”是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是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我能”是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
(2)情绪控制和表达策略
一方面,可以通过回避、注意转换、认知重评等方式,控制自己对应激性事件的情绪反应,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如:少看或尽量不看疫情相关的报道(回避)。另一方面,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自我反省;或者通过唱歌、听音乐、跳舞、画画、诗歌、哭、跟朋友聊天来表达情绪,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
(3)运动策略
日常生活中,可以坚持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还可以和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参与一些集体运动的项目,培养彼此间的默契,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4)建立支持系统策略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互动;其次,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培养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最后,可以寻求社会上相关组织、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
5
Q:
疫情导致工作改变所引起的焦虑需要治疗吗?
A:
疫情导致很多人的工作受到明显影响,如推迟上班、返工后面临工作任务的加重,这些影响均易导致产生对工作的焦虑。这些焦虑情绪需要评估后决定是否给予治疗。根据现实事件对当事人的情绪反应、行为、认知、社会功能、持续时间各个方面的影响,评估其属于正常反应还是病理性反应。如果是正常反应但当事人有情绪困扰,并愿意主动求助,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释放情绪;如果评估结果是病理性的,则需要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
素材来源 | 健康南京
编辑 | 冯秋璐
发布 | 徐雅莹、游堃
审核 | 王馨
疫情改变了原有的学习计划,所以一些学生及家长在面对中高考时,会出现一些心理改变。一方面,中高考学生的思维基本接近于成年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遇事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尤其在疫情影响下,他们不能外出,不能与朋友进行见面交流。
就会出现伤心、愤怒、焦虑甚至一些过激行为,有的孩子会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另一方面,家长也因疫情长时间待在家中,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学习上,他们期望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当孩子看电视或看手机时,就会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不停在孩子面前唠叨。
“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有的威胁孩子要把网络断掉、把手机没收,有的家长直接把手机摔了,在家中经常会与孩子吵架。”家长出现的愤怒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对于学生本身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
一是要意识到这是异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避免长时间阅读和讨论负面信息,寻找自己以前面对紧张、恐惧时用的缓解方法,发掘自己的潜能。“因为我们每个人自身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
二是保持健康的作息。按照上学期间作息规律,保证每天蛋白质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坚持锻炼身体,每天40到6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周4到5次;
三是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有计划地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可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四是提高信息判断能力。
每天留出固定时间了解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学习疾病防治知识;五是维护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利用电话、网络与同学、朋友、老师保持联系,当自己有情绪波动时,可向他们或家长倾诉,也可以为有压力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情感支持。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保持情绪稳定。家长要学会聆听、听听孩子的心声对他们出现的情绪反应要给予理解。孩子的焦虑大多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给自己制定的高标准。让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接纳他们的情绪尤为重要。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比如每日的三餐、水果。
疫情防控期间对自己心理 健康 的觉察,我是这样做的:
1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疫情突如其来,我们防不胜防,宅家这么长的日子,还是第一次,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就应该积极面对,积极的心态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种积极的心态、开阔的心胸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人生正确的方向。
2保持对自己的觉知。
要随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问一问自己的状态怎样?有什么感觉?情绪如何?理解自己非常态的情绪原因。
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觉察,其核心是:找到自己在哪里?怎么做的?进而让自己体验到自主性和掌控感。有权力筛选应对生活的方式,并做出决定,然后执行。
3理解自己非常态的情绪原因。让情绪归位,找到情绪背后的缘由。是因为当前事件?还是以往经历?还是旧有 情感 体验?
当你觉知自己的状态后,情绪依然失控,或者情绪归位困难,可寻求专业的帮助,借助外力推动觉察,及时做出调整。
4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这次疫情期间,我参加了北京幸福公益和清华大学心理援助培训活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学习中,领略了心理学大咖们的风采,学习了他们身上敬业博学的学习品质,受益匪浅。充实的学习,使我站在更高处觉察自己,明确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自己的人生奠基。@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从过春节至目前,小区封闭,过着宅在家里的生活。既来之则安之,除了安排好一日三餐,在家中利用有效空间做运动,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学习自己感性趣的知识。生活充实心情愉悦!少出门,不给国家添乱不给家庭添乱! 健康 的度过这次疫情难关!
突然爆发的疫情,给每个人的心理都带来很强的冲击,疫情之下,有人虽然宅在家里,却及时体察内心,趁此机会,修炼自己的内心,自我疗愈,抚平创伤。这类人有很强的自省能力。
《保持觉察 活在当下》
1疫情是灾难、是危机,当我们这样我定位事,允许我们的情绪涌现:恐惧、莫名烦躁、焦虑、担忧、愤怒等,适度反应是调动我们身体来应急外在突如其来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
2疫情下我们可以尝试去做:
对情绪、行为、身体保持觉察,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看看内在是否有什么卡住了?
身体是否过度消耗?
情绪是什么?给它取名
它在身体哪个部分驻留?
与情绪对话,看看情绪背后是什么需求未被满足?
用腹式呼吸让身体放松下来,允许自己情绪涌现,如大海边的波浪来去如是;
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听音乐、瑜伽、运动、画画、做 美食 、收拾房间、做手工、学习新的技能、主动和家人朋友沟通等
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我们全心投入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忘却自己的烦恼,给别人带去帮助时自己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多的是我们被别人需要的快乐更持久。
如果情绪持续时间长,超过了承受能力,和现实情境不匹配,身体有过多的消耗,影响正常生活,如惊恐不安,过度回避,睡眠质量差,饮食不正常或暴饮暴食或吃不下消瘦,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这就需要找专业帮助,这是关爱自己的勇敢行为!
2020年一场疫情,改变的所有的计划和行程,未来不给国家添乱,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家里待着,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就是睡觉,但是跟病毒抗争,我们不仅需要 健康 的体魄,也需要 健康 的心理,快来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这些症状
01焦虑多疑
疫情出现后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变化,将自身各种不舒服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系起来,怀疑自己是否生病。
02惶恐不安
可能会出现“疑病,不敢按电梯和触摸门把手”“反复洗手、消毒”“不出门,更不敢去医院”等行为及想法。
03愤怒暴躁
在压力下变得极度敏感,因一点小事就急躁、发脾气,甚至出现冲动行为等。
04抑郁悲伤
每天都十分疲劳、精神不振,整天郁郁寡欢、情绪低落,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还可能出现睡眠问题。
05恐惧害怕
由于对疾病本身具有恐慌情绪,加上对网上各种谣言,出现恐惧害怕的情绪。
06盲目乐观
抱有“疫情很遥远,不会有危险”“我抵抗力强,不可能感染”的错误想法,更有甚者认为事不关己、不听朋友及家人的劝说、不做防护。
07孤独寂寞
部分特殊人群,由于疫情可能导致自己一人在异乡隔离,感到孤独寂寞。
08冲动激惹
许多人压抑的情绪不能释放,可能导致一些冲动的、不理智的情绪及行为。
有这些情绪的小伙伴别着急!教大家几招,下次焦虑不安时可以试试哦
①学会情绪管理,适当转移注意力。
②从官方渠道了解疫情信息。
③积极调整认知,用更多时间和家人相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④规律作息,增强体质,加强自身锻炼。
⑤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按照既往节奏生活,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由家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照料。
一、腹式呼吸
1用鼻子均匀吸气,使小腹隆起。
2用口均匀呼气,使腹部平缩。
3可用双手放于腹部,感受呼与吸间的一起一落,以放松心情。
二、冥 想
在安静的空间里,放松自己身体,找个舒服的坐姿,开始冥想。
在脑海中模拟出一个平和的场景,逐步 探索 它,直到你获得彻底的宁静。
你可以想象一片温暖的沙滩,一片繁花似锦的草地或一片静谧的森林,伴随着想象的意境,感受到有股暖流在身体内运动,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归于平静。
三、蝴蝶拍
1双臂于胸前交叉,轻抱自己上臂或肩膀。
2双手轮流轻拍,左右各拍一次为一轮。
3用合适的轻重与速度轻拍,4-12轮为一组。
4轻拍过程中不断告诉自己“我是安全的”。
疫情期间,返回工作地,由于是跨省,所以被迫居家隔离14天,期间由于身体偶有不适,但不是感染新冠病毒,心理波动很大,经常怀疑自己中招,网上查找新冠的症状,自己往里面套。
出现明显多疑、敏感现象,经常对于某个症状的感觉十分强烈,例如,总感觉自己身体发热,有一种紧张的感觉,从而引起身体感觉很热。而实际测量,体温正常。感觉好像胸闷,然后觉得好像呼吸困难,而事实并没有呼吸困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是常说的心理作怪。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时间长,加上疫情的严峻情况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正常疏导和防控。例如:
一、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良好的睡眠和饮食,是隔离期间的基础保障,能够有效维持身心的 健康 ,减少烦躁的心理出现;
二、适当进行户内的运动,隔离期间,由于空间影响,人容易长期躺在床上,缺乏相应的运动,导致睡眠过度,从而引起精神状态紊乱,建议学习一些室内简单的运动教程,适当舒展和运动身体。
三、适当 娱乐 ,分散注意力;
四、和朋友聊天,排忧解难。
疫情的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体现了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不怕牺牲嗯,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嗯,挺身而出,大爱在线嗯的高贵的品质,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很多医护人员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