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舒服是什么感觉

人与人相处舒服是什么感觉,第1张

摘要:

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处舒适、放松是构建健康亲密关系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情感共鸣、亲密度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了如果与一个人相处舒适、放松,他是否会有相同的感受。研究结果表明,相处舒适、放松的体验在人际关系中是相互的,双方共同参与其中并互相影响。

引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与某个人相处舒适、放松,对于我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人们往往会思考:如果我感到舒适、放松,那么对方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呢?本文将从情感共鸣、亲密度和情感表达等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情感共鸣与相互作用

情感共鸣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感受和理解对方的情感状态。在相处舒适、放松的关系中,情感共鸣可以增强双方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共享体验。研究发现,当一方感到愉快时,另一方往往也会感受到相似的情感,这种情感传递和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亲密度的影响

亲密度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亲密程度和亲密感受。相处舒适、放松的体验可以增强亲密感,促进双方之间更深入的联系。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相处舒适、放松时,他们更倾向于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这种亲密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和互相支持。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表达是相处舒适、放松关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人们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对方也能够接纳和理解这些情感时,相处的舒适度和放松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情感表达不仅有助于增加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还能够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从而维系稳定的人际关系。

结论

通过对情感共鸣、亲密度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探讨,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与一个人相处舒适、放松,他也会有相同的感受。相处舒适、放松的体验是相互的,双方共同参与其中并互相影响。情感共鸣、亲密度和情感表达是构建健康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它们促进了情感的传递、理解和支持,增强了双方的连接和互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是独特的,有时候即使我们感到舒适、放松,对方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不断沟通、理解和关心对方的感受,以确保相互的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舒适度和放松度在不同类型关系中的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而深化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1、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似乎是一个高级的词汇,很多人不能理解它的用意?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复杂,大概意思就是一个公式: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感觉=情感共鸣。

这个女孩喜欢悲伤,寂寞,才达到情感共鸣。那么你应该适当的往这方面去跟她展开对话,可以谈论过去的事情、上学的事情等等。

如果是积极的,正能量的,就能达到情感共鸣,那么就可以从未来的发展计划入手,和她一起探讨。能够很好的带动起对方的情绪,想法很快得到认同。

2、制作关系

它是慢慢的在你和女孩子之间发生转变的一种关系。它绝对不是暴露你的情感,而是帮助先测试女孩的感觉。例如:描述朋友的情感生活,看她是否愿意参与话题和讨论。

扩展资料:

1、聊天的目的是为了约出来

因为最后你要她喜欢上你,成为你女朋友,和你滚床单,为你生孩子,和你结婚等等,网聊是实现不了的。网聊只是一种途经,营造愉快的聊天氛围,在约出来,吃,喝看**。这是恋爱的必经之路。

2、有明确的方向去聊天。

类似“ 今天要下雨,注意带伞” “ 天气凉了,注意多穿衣服” ,的短信,尽量少发。在吸引阶段,不要这么做。如果你们已经是男女朋友了,偶尔可以发一两次。

  托尔斯泰说:“作文就是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的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狄德罗说:“ 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产生情感效能。情感是作文的源泉,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巧设悬念,诱发情感

评书、相声、魔术、小品要想扣人心弦,都离不开悬念,即行话所谓的“包袱”。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有曲折,起波涛。怎样做到这一点?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巧设悬念”就是在作文中设置一定情节后故意不揭开谜底,写出结果。这种方法,可以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沿着作者巧布的谜局读下去。当然,设置悬念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符合人物性格,否则就会显得虚假。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此外,还可以运用“误会法”“巧合法”等,以凸显矛盾,增加波澜,从而深化主题。

2以情传情,情感共鸣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没有写作热情,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的。”由此看来,只有将情感渗透在写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写作真情流露,使文章鲜活灵动。因此,不断地引导学生调动情感、积累情感、丰富情感,乃是作文教学之本。教师要拥有童心,回味童趣,驻守童真,用自己不泯的童心去感染学生,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甚至是一次激动的啜泣,都会生动传神,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流露真情的同时,还要善于捕捉时机为学生创造表露真情的氛围,如在班级获得荣誉称号后的集体欢呼,在某个所谓“差生”做出精彩回答后的热烈鼓掌,在大扫除时的互相帮忙,在遇到误解又得到支持后的开心一笑……学生从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景,得到喜、怒、哀、乐的亲身体验,得到诸如生命价值、人间真情、做人真谛、生活激情等的感悟,有了弥足珍贵的“情感积累”后,再加上语言文字、作文章法方面的知识积累,就会内化为个人的语文素养。动笔习作时,就有了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活水”,就会催生出一篇篇说真话、诉真情,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好习作。

赞科夫也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好的情绪使学生振奋,而坏的情绪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表达难度较大的作文,有时还要立足学生,实现教师经历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一次自由习作中,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但文中却没表达出快乐,评讲时我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拨动他们情感之弦。我对学生们说:“老师也有过最快乐的一天,你们想听吗?”学生们一下子来了精神,齐声说:“想!”当我讲到多年失去联系的好友突然送来端午节祝福,电话中那种久别“重逢”的激动,嘘寒问暖,聊了一个钟头,学生不由得发出“哇”的赞叹;当回忆起和好友一同学习、玩耍的美好时光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充满了快乐和幸福。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语言的神奇魔力――虽然他们没有经历我的故事,却被我的快乐深深感染着。我刚讲完,学生就好奇地问:“真的吗?”我肯定地说:“真的!”只有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记录下自己的体验,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的情感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

在我的引导下,几个反应快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他们这次讲的明显比作文本上好多了,不光取材广泛,在言词中无一不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有的不光神采飞扬,还手舞足蹈,甚至讲到高兴处有同学还笑出了声。可见,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才会写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才会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3以景传情,情景交融

以景传情,是用特定的景物,传达作者某种情感的一种写作技法。“情”是核心,“景”是载体,“景”只为“情”服务。运用以景传情可具体分为:(1)选取具有特定意义的景物。(2)选取不同色调的景物,传达不同的心情。(3)使用不同的修饰语,或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景物与你的心境吻合。比如有学生在《想念我的好友》中这样写道:“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又到了栀子花开的季节,空气中弥漫了一股清幽的香味,我又想起我们一起在校园读书的情景。这里的一切几乎没怎么变,只是多了几声鸟鸣,天空还是那样蔚蓝,阳光还是那样温暖,我亲爱的朋友,你在哪里?”寥寥数笔,就把对朋友的思念勾画纸上。

4以美传情,情满胸怀

世界是美好的,人生也是美好的,反映主客观的文章也应该多写美好的人生和景物,陶醉自己,也感染读者。生命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美不息追求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过程中,要时常关注和感悟其中的美,并把它再现出来。美和情一样,不是孤立的,它是客观景事物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引起的愉悦。因此,感受美和表现美,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景事物及情,才能有较好的表达效果。

如一位学生在《秋天的校园》中这样写道:“枯黄的杨树叶随着袭来的阵阵秋风,打着旋儿飘在空中,就好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美极了。不大一会儿就给树下的‘串儿红’穿上了柔软的彩鞋。‘串儿红’火红火红的,犹如天边洒落下来的片片红霞,点缀着操场的四周。”小作者从对落叶的姿态描写到树下的“串儿红”的颜色描写,细腻逼真,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反映出了秋天的美。

5以理激情,陶冶情操

理,主要是指哲理。哲理,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对宇宙万物、人生世事,总会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看法。把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看法系统化、理论化,就是所谓哲理。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辩证法,充满着哲理。哲理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借写花生给我们阐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形象生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充分的感受和思考,教他们在谈天说地、写景状物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而不是让他们说大话、空话、假话。重点教他们如何融理于情、于景,不用大段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三言两语,点睛之笔突出文章主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情动而后辞发,要想以理服人,必须重视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沟通。

6以神传情,内化品格

作文是学生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生命体验的倾吐和主体人格的坦露。鲁迅先生也曾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我们在辅导学生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情感的流露必须是健康的高尚的,有人文性的,决不能是低级庸俗的。作文的命题尽量做到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如:我被( )触动了心灵,学生可以填充动物、植物、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眼神……在他们进行作文构思的同时,也在内心里重新审视了自我,校正了自己的精神航向。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产生创作的灵感,激发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写 调查报告 ,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其具有健全的人格。

“言为心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生内心的这些潜在的情感,鼓励他外化成文。于漪老师说过:文章不应该是硬写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会生意盎然。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挖掘,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机活力。

一个人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遇到不同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而我们作为人类传递情感的方式,还是有很多的。而音乐却是最容易可以给我们传递情感的一个东西了。

音乐其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感情共鸣。这件事情其实我也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在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谈恋爱。然后我对象说十分的喜欢丫头这首歌曲,我们俩就经常在一起,听这首歌,却感觉和我俩十分的般配,因为我要宠她我要照顾她,他就是我乖乖坏坏的丫头呀。感觉这首歌曲的每一个歌词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这首歌曲的轻松愉快的曲调,让我们十分的开心而快乐。可是有一天我们真的分手了,我的心情十分的低落,也许默默的打开了音乐播放器听了两首歌。突然听到了孙燕姿的一首歌曲再也不见。这首歌曲讲述了两个相恋的人,从此形同陌路,各走天涯。两个人从此之后变成了陌生人,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突然感觉和我自己真的好像啊!真的和我自己演出的一模一样,我当时差点哭了出来。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他可以渲染着我们的悲喜,带动着我们平时的情绪。也许当我们听到英雄联盟的主题曲的时候,我们会十分的豪迈。音乐因为它特有的声音,以及歌曲形式。而且是用主创人的心血写出来的作品,这样的音乐才可以感染到我们,才可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甚至音乐的评判就是是否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所以只有好的音乐才可以让人们感觉到这样的情感共鸣吧。

现在的音乐参差不齐,而且音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了。几年前的一首十年,便可以撑起整个音乐的半边天。但是现在各种音乐层出不穷,我们更应该学会加以鉴赏,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音乐。

身体吸引:研究表明,身体吸引是人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的伴侣被你的外貌、身体特征或气味所吸引,那么这可能是他们对你产生喜欢的原因之一。

社交需求:人类是社交动物,伴侣之间需要建立社交关系以满足彼此的需求。如果你的伴侣在你们相处的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愉悦,并且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想法、感受和经历,那么这可能是他们对你产生喜欢的原因之一。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你和伴侣之间产生的共同情感体验。如果你们在彼此的情感体验上有共鸣,那么你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关系。例如,如果你们都喜欢音乐、**或书籍等共同兴趣爱好,那么你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价值观相似:价值观相似是指你和伴侣之间在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似或者接近。如果你们的价值观相似,那么你们可能会更容易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并且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行为。

情感需求的满足:最后,伴侣对你产生喜欢的底层逻辑可能是因为你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例如,如果你的伴侣在你们相处的过程中感到被关心、被支持、被理解,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容易对你产生喜欢。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底层逻辑都是不同的,这些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这些原因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和偏好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底层逻辑。

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注意、期待、知觉、想象、领悟、情感、回味等心理活动,并使之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须遵循以下要求。

一、 综合活动,审美主导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是审美活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歌德的《浮士德》、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为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陶醉,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享受。

当然,文学作品鉴赏不是纯粹的审美活动,它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主、包括实现其他价值在内的综合活动。“艺术具有一种二重特征;它既是一个摆脱经验现实及其社会效果联系而超乎其上的独立物,然而它同时又落入经验的现实中,落入社会的种种效果联系中。于是显示出这种审美现象,它是双重的,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现象的(faitssociaux)。”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除实现审美价值外,还有许多价值成分,诸如认识价值,道德伦理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等等。

例如,在认识价值方面,恩格斯就曾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还称赞读《人间喜剧》比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例如《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表现出的伦理道德教育价值,《最后一课》表现出反对外族侵略的政治价值等等。

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是以实现审美价值为核心而融汇了其他价值的有机活动,其中融汇的认识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等等同审美价值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而且,其他价值的实现,都是在审美价值的实现中实现的。

所以,“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活动”。

二、 关注局部,顾及整体

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整体中的一个有机单元。朱光潜先生把一篇作品的整体布局比作兵家所谓的“常山蛇阵”。它的特点是: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各个部分共同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整体把握作品,不能仅把作品中的某些场面、某些情节、某些细节孤立起来进行鉴赏,并以此去评判作品的优劣。

比如“我来迟了”,作为一句完整的话来看,无所谓优劣。日常生活中,它表述的是言说者的一种行为,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但同样的话置于《红楼梦》中,让它由王熙凤的口中说出,其含义就不一样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在这里,“我来迟了”就不仅是王熙凤的一个简单的行为动作。联系上下文,考虑王熙凤在整个贾府中的身份和地位,我们知道,这句普普通通的话语背后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既可以从中感觉到王熙凤风风火火、泼泼辣辣的性格,也可以体会到王熙凤在贾府中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身份,还可以领略到王熙凤放肆的语气中所包含的炫耀和盛气凌人的气势,认识到王熙凤“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独特气质。在那种场合,这样的语言只能从王熙凤的口中说出。

再比如“绿”、“过”、“到”、“入”、“满”这些字,从语义的角度来比较,我们很难说哪一个字更好一些。但在作者感情的参与之下,经过作者的巧妙安排,毫无感情的文字就传达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审美感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容斋随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为什么“绿”好呢?从科学的角度讲,风一般只能以听觉、触觉来感知,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诗人用“绿”去描写它,化不易传达的听觉、触觉而为触目成色的视觉,既见春风的到来,又惊异于春风到来后江南水乡的变化,形象生动,一举两得,这就是诗歌创作中通感的妙用。就整首诗而言,“绿”字与其它几个字相比,更能强化诗意:青山绿水,碧野春风、明月孤舟,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图啊!

孤立地来看,下面的这段语言是非常罗唆的: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当鲁迅把它放在《社戏》中,用来表现“我”盼望小叫天出场的急切心情的时候,它却是传“情”妙笔。

在文学作品中,某些场面、情节、细节孤立地来看可能是丑陋的、恶俗的、不健康的,但从整体来看,它们有时却是作品的必需。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那种不顾整体,单纯寻章摘句的鉴赏方式,“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一吹嘘或附合,说是怎样超然物外,与尘浊无干,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 所以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只有顾及全篇,把部分放在整体中去品味、去鉴赏,才是正确的鉴赏方法。

三、 联想想象,虚实相间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留有许多空白。接受美学把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称为“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把文本中的符号、概念变成具体的形象的时候,文本才成为作品。那么如何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如何使一般的语言符号变为生动的形象呢?接受美学认为:必须用联想和想象。接受美学的这种观点对我们谈论文学鉴赏的要求很有启发。文学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描述都是虚实相间、留有很多空白的,这些虚的空白的地方就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去填补,否则,文学鉴赏就无法进行。我们看两段描写: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寡妇出现了,网纱做的便帽下面,露出一圈歪歪斜斜的假头发,懒洋洋的趿着愁眉苦脸的软鞋。她的憔悴而多肉的脸,中央耸起一个鹦鹉般的鼻子,滚圆的小手,像教堂的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膨脝饱满而颠颠耸耸的乳房,一切都跟这寒酸十足而暗里蹲着冒险家的饭厅调和。她闻着室内暖烘烘的臭味,一点不觉得难受。她的面貌像秋季初霜一样新鲜,眼睛四周布满皱纹,表情可以从舞女那样的满面笑容,一变而为债主那样的竖起眉毛,板起脸孔。总之她整个的人品足以说明公寓的内容,正如公寓可以暗无示她的人品。┅┅罩裙底下露出毛线编成的衬裙,罩裙又是用旧衣衫改的,棉絮从开裂的布缝中钻出来;这些衣衫就是客室,饭厅,和小园的缩影,同时也泄露了厨房的内客与房客的流品。她一出场,舞台面就完全了。50岁左右的伏盖太太跟一切经过忧患的女人一样。无精打采的眼睛,假惺惺的神气像一个会假装恼怒,以便敲竹杠的媒婆,而且她也存心不择手段的讨便宜┅┅。

第一段见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第二段见于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第一段的空白是作家采用白描的缘故,第二段描写,作家采用的是细描,两段都有诸多空白。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一幅憔悴而多肉的脸,但脸的形状呢?脸的黑白呢?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着一个像耗子一般胖胖的身材,但到底有多胖呢?通过描写我们知道了伏盖太太有一双四周布满皱纹、无精打采的眼睛,但眼睛的大小呢?是豹子眼还是丹凤眼呢?眉毛呢?是浓浓的八字眉还是细细的柳叶眉?……总之,仅靠这些实的描写,不能够构成一个可以用视觉感知的完整图像,这就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形象进行补充和想象。只有这样,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面才可能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从而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因此,鉴赏者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根本无法鉴赏文学作品。夏丏尊、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的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譬如说吧,‘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好句子,但这八个字的所以好,并非白纸上写着的这八个字特有好处,乃是它所表托的景色好的缘故。我们读这八个字的时候,如果同时不在头脑里描出它所表托的景色,就根本不会感到它的好处了。”

四、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文学创作需要感情的投入,文学鉴赏一样需要感情的入乎其内,进入角色,与作品描绘的对象融为一体。文学鉴赏者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而应当把自己化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爱人物之所爱,怒人物之所怒,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理解作品,获得审美愉悦。否则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魅力。《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的,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闰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这段描写说明,在文学鉴赏中感情专注与浮光掠影所获得的审美效果是不一样的。林黛玉开始由于“未留心去听”,所以偶尔听到一句两句,她只感到“倒也十分感慨缠绵”。当她被戏里的妙词所吸引而侧耳细听的时候,她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先是“不觉点头自叹”,继而“不觉心动神摇”,后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随着她感情投入程度的加深,她所受到的感染也越来越强,获得的审美愉悦也越来越强烈。

需要说明的是,文学鉴赏既需要鉴赏者入乎其内,也要鉴赏者能出乎其外。如果鉴赏者一直沉浸在作品所描写的世界里出不来,就不可能对作品作出客观的深刻的分析和评介。应当说,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能说读了李后主的词就闲愁万种,读了琼瑶的小说就想入非非,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某一人物。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要自杀,看了《少林寺》就想出家……我们看一下吴俊忠先生对崔颢《黄鹤楼》诗的鉴赏和分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已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者初读这首被誉为‘绝唱’的七言律诗,很自然地会被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旅思乡愁,以及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会驱动自身的人生和情感体验,或遗憾‘空有大志,人生无成’,或感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渐入诗中之境而流连忘返。但鉴赏者不能沉湎于此‘诗境’,必须反复吟诵,调整视点,跳出境外,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理解诗的意蕴和内涵。读着、读着,鉴赏者把此诗放到当下的文化视野中来‘解读’,若有所悟,忽生新感:自然万物均在变与不变之中,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触景生情,见物思事,乃人之常情,然而生何种情,思哪些事,乃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和情绪心境,与其感叹山河不变人事非,倒不如睹物思人,更上层楼。黄鹤楼巍然屹立,白云悠悠缭绕,并不因黄鹤已去而失色,阳光下树木葱郁,青草碧绿,江上烟波迷茫,好一派自然风光,即使因天晚而望不到故乡,有此自然美景,足以慰思乡之情,又何必触景生愁。山河不变人事变,有志者当珍惜时光,努力奋发,不应在无为的忧愁中虚掷时光。”

这样分析,就跳出了诗外,而不至于使自己沉迷在诗歌的愁绪中。空灵的艺术需要空灵的心境去领会其中的美好,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需要鉴赏者的慧眼。

五、 逐层深入,体味深意

优秀的作品一般都有言外之意,题外之旨,弦外之音。文字传达给读者的字面意义几乎没有差别,为什么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呢,原因是不同的鉴赏者面对文字叙述有着不同的心理体验。林兴宅先生把文艺作品的审美层次分为三层:①各种形式因素唤起的意象;②意象所指示的历史内容;③象证意蕴。 其意思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意义上。比如《蝇子透窗偈》这首诗: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表面上看,它是写蝇子从来路钻出窗外的事,没有什么意思。而实事上并非如此,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在于:通过蝇子钻窗的过程,告诉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程中若用眼而不用心,就会被假象所误导,也就是说,眼看不如心悟。很多读者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总是追求情节的生动性、趣味性,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色彩、社会意义、作家意图、文化意蕴……视而不见,岂不知这些才是作家的真正用心和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要用眼,而且更要用心,只有这样深入体会,才会领悟到作品的题外之旨、弦外之音。

1一直忘了告诉你,我有多幸运,遇见的是你。我想有一天挽着你的手,去敬各位来宾的酒;明明知道会痛,却还要一如既往的去闯,直到失去了,才明白,失去的就不再回来,错过就很难再拥有;失望只有两种可能:选错了人,或是怀有不该有的期待。于是,我们选择装傻来感受那一点点叫做幸福的东西。

2是因为你错过了,别人才会遇见:因为别人错过了,所以你才有机会拥有。人不该在一个不在乎你是谁的地方,浪费你自己的人生;你是怎样的人,你自己懂就好了;你过怎样的日子,你自己享受或者承担就好了。苦日子苦过,好日子享受,没必要令所有人都懂得和了解;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人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百炼成精,淡定从容。

3到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意的“朋友”,但同时应该拥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和刻在生命里的坚强;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请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坚持才是王道,每一个你羡慕的收获,都是别人努力用心拼来的。你可以抱怨,也可以无视,但记住,不努力,连输的资格都没有。

4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以为彼此不可替代;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那样用力的爱,直到哭了出来;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吃肉。从来不会背叛,从来不会欺骗,吃一斤,长一斤,永远真诚相待;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每天醒来,面朝阳光,嘴角上扬。不羡慕谁,不讨好谁,默默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5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就如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所以,如果想看灿烂的风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选择;和好容易,如初太难,与其互相猜忌,不如各奔东西,笑的大方,走的坦荡;爱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就会留下一个伤口,永远都会隐隐作痛。而且有些失去是注定的。

6曾经的相逢,如今却散落天涯,这莫过成了一种悲哀,那看似无坚不摧的城墙却也终抵不过时间的冲刷;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你聊的大部分女孩,可能跟你之间没有太多相似的经历,所以共鸣主要是情感上的共鸣。

要寻求情感上的共鸣,当然要选择感性上的话题,明星八卦、美食、书籍、**、音乐、旅行经历、情感经历都很不错;

其次,感性的话题走向。

跟女孩聊天,不要评论,要分享感情,其实跟我上面说的道理是一样的。

比如,女孩说跟室友吵架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评论:这件事她错了,那件事你错了,你应该给她道歉,或者你应该联合起其他室友一起打压她。

其实,该怎么做,女孩心里不是没想过,而且,她如果真的没主意,也会主动问你的。女孩子跟你说这样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心里憋屈,不开心,找个人诉诉苦,所以你要做的,就是陪她解闷,让她把心里话都说出来,畅快一下:我知道出了这种事,你心里很憋屈,有种被背叛的感觉,Blablabla。然后话锋一转:其实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想当初Blablabla。这样不就好了。

第三,发掘相同点。

你要敏锐的把话题引导到你能掌控的领域:比如对方聊到了旅游,正好你去过某个著名景点而且很有故事和感触,比如黄果树瀑布,那么你可以引导到那里:你去过xxx,那里离黄果树不远,你去了吗?

如果对方没去过,那么你可以把你的故事作为罐装材料讲述出来,让话题变得更加积极有趣;如果对方去过,那么这就是一个共鸣话题。

第四,共鸣不必着急。

面对一个大的共鸣话题,例如上面说的,双方都去过某个旅游景点,可以分享的事情很多,那么不要很着急的说:你去过黄果树啊,我也去过,我去的时候是x月,你是几月去的?最好的做法是,你先让对方讲述自己的经历,然后慢慢吐露自己的经历,让对方去发现:啊,原来他和我有这么多相同点啊。 比如,你可以先让她讲述自己的旅行经历,然后顺着她的话说:嗯,是啊,上了山就是xx旅社,你也住那里的吧,你去的时候老板家的那个娃娃还是穿开裆裤吗,Blablabla。

这样的契合,比上面那种“你去过我也去过”自然很多,也会让对方更有感觉。然后你可以过一会儿,或者过半天、一天,再拿出一个饰品来,跟她说:你记得老板家旅社门口那个摆摊的老奶奶吗,我这个就是从她那里买的。这样一来,可以延长共鸣话题的内容和时长,让对方一直处于和你积极的充满美妙回忆和共鸣的谈话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8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