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的诗意和全诗赏析

十五夜望月的诗意和全诗赏析,第1张

shí wǔ yè wàng yuè

十五夜·望月

táng·wáng jiàn

唐·王 建5261

zhōng tíng dì bái shù qī yā

中庭地白树栖鸦,

lěng lù wú shēng shī guì huā 

冷露版无声湿桂花。

jīn yè yuè míng rén jìn wàng

今夜月明人尽望,

bù zhī qiū sī luî shuí jiā

不知秋权思在谁家。

白话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你好,《十五望月》是一首寄予愁思的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阴历十五正是月圆,月光皎洁照的庭院很亮,作者从视觉上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庭院画卷:皓月、庭院、树、鸦、冷露、桂花,由于月光的皎洁所以呈现出地白,所以作者可以模糊地看到树上还栖息着乌鸦。冷露则表现出了秋天的清冷,而冷露无声衬托出了一个静字,从而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李白曾经也写过“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表现出是一份动的秋思。秋风吹起,落叶聚散,带来寒鸦惊

 《十五夜望月》抒发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全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月夜图,情景如画,寓情于景,渲染了中秋月夜的环境气氛以及诗人心中因别离思聚而生的情意。

 《十五夜望月》的创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原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展现出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全诗以中秋节思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在中秋佳节独自赏月的景象。诗人由身边凄清孤寂的景象,引出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情境,从而抒发出诗人在中秋时心中的思亲愁绪。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王建一生贫寒潦倒,直到46岁才入仕,担任过县丞、太常寺丞等职责。王建在乐府诗上与张齐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

 《十五夜望月》的全诗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是七言绝句,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沾湿了庭中的桂花。这一幅清雅、静美的图景不禁诱人遐想:今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仰望那一轮明月吧,可是不知道秋天那浓浓的愁思落在了谁家?此诗表达了中秋之夜的思乡之情。

《十五夜望月》是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全诗的字面意思: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全诗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97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