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情绪特点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影响

青春期的情绪特点会给青少年带来什么影响,第1张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一、自我意识高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其作文及日记中常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例如,同是以“我看到了什么”为内容的作文,小学生是纯粹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景象,而初中生虽然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但在他们的描述中,却带有十分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基调,在作文中更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

又如,同是记日记,在小学生的日记中,主要记述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对此的肤浅认识;而且记日记的态度也不自觉,经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去完成;对于日记的保密程度也无过高要求,甚至有时主动提供给别人看。日本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初中生的日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在日记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期望等;其次,初中生记日记的态度也是自觉自愿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内心需要;第三个变化是,他们开始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细心加以保管,不许别人翻看。初中生日记特点的变化,表明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也恰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师多看了他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二、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一)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生理学家曾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态。但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苏〕T·B·鲍里索夫编,刘洪芝译:《少年身心发育之路》,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的刺激强度与神经系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性,两者应是相互协调的。但在初中阶段,这种依存关系受到了影响,致使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强烈的反应。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所以,可以说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二)反抗心理的表现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几乎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初中生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为。

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如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从属的地位。

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第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较快地随之消失。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若罔闻。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

3.反抗的迁移性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这种反抗的迁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惑,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成长带来不利。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 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痕迹。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会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了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在这种交往中,儿童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伙的时代。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突出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初中生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二)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场所不尽相同,感情所指向的对象也有区别。

幼儿主要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构成一种心理上的交往关系。

小学儿童虽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陈梅曾以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一项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之一是:“你平时将自己内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并要求被试将所列对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顺序,小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而初中生的反应则是:朋友、兄弟姐妹、父母。由此不难看出,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陈梅:《儿童与青少年的交友需要及团组特征》,《心理科学》,1991年)。

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得到支持和帮助。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这种交流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初中生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某些场合下,好朋友之间经常要制定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若违反了方针,就要受到严厉的遣责。他们认为,能否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初中生在交友上还有一个多层次的特点,随着他们志趣和爱好发展得越来越广泛,内心生活越发丰富,就越难在一个朋友身上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所以,他们可能与某一个朋友的交往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与另一个朋友的交往又只限于另一方面的兴趣。

初中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男生之间的友情强度较大,而女生之间的友情却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

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三)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们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由于性别意识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调查表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个永久的秘密。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初中阶段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初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当一个初中生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少年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如果这种关系无限度的发展,就会妨碍初中生的正常进步。

(四)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童年期以前儿童的眼光里,父母的形象至高无尚,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

1.情感上的脱离

初中生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

2.行为上的脱离

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3.观点上的脱离

初中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一方面,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却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五)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友好的。一般来说,小学生们可以接受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

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动上对这些教师做出最好的反应。例如,对于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会努力去学习;对于这位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会十分认真地去执行;对于这位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会毫不怀疑地去接受和吸取等等。

同样,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也总有一两位他们最不喜爱的教师。在心理上,初中生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

五、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合过程。心理整合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持续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发展变化而来的,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统一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各方面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般认为,个体要到25岁,甚至再晚一些,才能完成这种心理整合任务,达到心态的稳定和平衡。

初中生随其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都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出现一些消极心境。

(一)烦恼突然增多

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增添了许多烦恼。

1.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外观形象的变化,使初中生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变,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对许多类似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样才能将与父母的关系再度恢复到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程度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等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初中生们。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

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强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维持自己过去曾拥有的优越地位,但很困难。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优越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对此似乎没有太深的消极感受。进入初中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这种愿望困扰着那些从没有过上述切身体验,而且各方面能力略显不足的学生。

(二)孤独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三)压抑

压抑也是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压抑是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时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但总体来讲,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心境中,消极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特别需要父母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和帮助。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例如,对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的情绪体验、对个人前途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学习重要性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

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 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基本形成,对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是针对什么性质的事物发生的。例如,有的同学的情感经常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发生,有的同学则是对生活琐事发生。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倾向变得较为固定。

3.情绪的强烈性。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4.情绪仍不稳定。 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

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如下:

(1)情感波动性大: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常常出现情感上的波动。他们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轻松地从开心转到沮丧。

(2)感觉强烈:青少年对周围环境和个人经历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和敏锐度,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来自同龄人的影响。

(3)非理智性行为:青少年往往缺乏充足的认知和理性思考能力,容易冲动、盲目跟从和妄自菲薄等非理智行为。

(4)自我意识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关于自我,这会导致情感上的转变和精神巨大压力。

(5)易感受孤独感:青少年常常被自己认为其他人或社会机构的不理解或排斥而感到孤独,并产生消极情感。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并且青少年情绪和情感具有波动性、强烈感受、非理性行为、自我意识增强和孤独感等特点。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变化,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保持平衡情绪状态,更好地应对生活。

1、丰富性和细腻性,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日益丰富和深化,对人际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也变得情感细腻,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变得敏感起来;

2、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

3、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

4、外露型和内隐性,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爱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极致的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

5、心境化和持久化。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成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 教育 演讲稿 ,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演讲稿相关内容推荐↓↓↓

建设美丽家乡的演讲稿

三分钟青春励志演讲稿

读书点亮人生的演讲稿

诚信做人演讲稿

年会主持人演讲稿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1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 社会实践 经验 ,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 方法 。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 家庭教育 ,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 对子 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 总结 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请关注你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习或工作负担重,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系复杂,越来越多的人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地威胁或损坏。有的人程度轻微,有的人程度严重。在我们的周围,有的人脾气暴躁,常常无端发火,因琐碎小事甚至与人争吵;有的人感到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整天无所事事,迷恋网吧,厌学情绪严重;有的人自卑,心理脆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的人目空一切,惟我独尊,对人苛刻,认为别人都不如他,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和劝告拒不接受。

所有这些都与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密切相关。心理是否健康,小而言之,影响着一场考试的得失,影响着一场比赛的胜负;大而言之,影响着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影响着班级、学校的和谐,社会的安定。

一、那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自卑,不要自负。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存在差学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要正确面对挫折或失败,再漫长的路总有尽头,再绝望的事总有希望,要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能有所作为。

其次,要正确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于对别人的爱心,来自于对别人的尊重。把你的爱心与老师、同学分享,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把你的意见与别人沟通,你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忠告;与人分享快乐,快乐会加倍,与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多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送人鲜花,留已芬香,多尊重别人,多体谅别人,多听取老师、父母、同学的意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经常真诚地对人微笑,真诚地微笑充满着你的自信,表示着你的礼貌和对别人尊重。

各位同学,让我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一起来关注心理健康,做一个全面健康的人,共同营造健康的校园、和谐的校园。谢谢大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3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培养健康心理,走向成功人生”。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多数人一定会说:"健康就是没有病呗!"的确,长期以来,人们健康的观念局限在"生理疾病"方面其实,健康的人既应是"生理健康"的人,又应是心理健康的人

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共同构成我们迎接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人们常常把心理疾病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许多心理疾病被当成是思想认识问题去解决,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是人,便有心理,便会产生心理疾病,而中国人却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因为观念中,我们常把"心理疾病"同"人品"等同起来,发现有人产生了"心理疾病",便会骂人家是"神经病"错之,错之;缪之千里在美国,一个成功者身边总有两个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学家这足以说明美国人是很重视心理问题的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 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1989年,一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得知这一消息,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统计出了差错,实际是名列榜首。还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来自于学士和专业技术,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1976年奥运十项全能冠军詹纳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演进和人生长河永恒不变的规律,"不相信眼泪"已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励志 口号 。只有那些拥有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祝愿同学们能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成功的人生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4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 国旗下讲话 的主题是心理健康教育。

说到健康,大家想到的就是身体健康,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

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同学脾气暴燥,因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甚至与人争吵,拳脚相加;有的人感到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人自卑,心理脆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承受不起挫折或失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就要学会沟通。说到沟通让我想起了一个 寓言 故事 。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小小的钥匙之所以能打开坚实的大锁,凭借的不是它的蛮力,而是它对锁心的了解。我们与人相处也该是如此。

沟通从心开始。那么如何打开心灵通道呢简单说来,一是要向他人敞开心扉——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理解,或是适当的赞美鼓励,或是及时的建议纠正。二是向自己敞开心扉——自我暗示,自我欣赏,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爱上生活。

其次,是要学会信任和理解。

信任,先是要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不自卑,不自负,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正确面对挫折或失败。再是要信任老师、父母。老师,培育你成长的人。师者,父母心。老师和养育你们的父母一样,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你们的人。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多,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任劳任怨的老师父母,就是你们的肩膀。

理解是心灵之间架起的桥梁。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但在此之前先要学会理解别人。理解是一场春雨,滋润友谊的鲜花;理解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的相互尊重呢”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心理健康,做一个全面健康的人。

谢谢!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5

各位老师、同学:

你们好!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小测试:第一个,你习惯怎样走路了是抬头走路,还是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人可以看到眼前的大片风景,那是内心自信、愉快、乐观、开朗的表现;而低头走路的人看到的只是脚下那一小块土地,那是内心忧郁、苦闷的写照。第二个,你的面前有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半杯水,你会说杯子里只有半杯水,还是会说杯子里还有半杯水呢显而易见,前者是消极态度,而后者则是一种积极态度。

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乐于学习;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学习工具外,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2)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合理发泄。例如打球、跑步、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而真正是天生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对同学道句“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一定会为你赢得不少朋友;对老师说句“您请”、“您辛苦了”、“谢谢您”等,会拉近你和老师的距离;在家里,给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你会觉得更加温暖。

5,考试焦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 毕业 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虑,使考试前无法进行有效的复习,考试中无法正常的发挥,感到脑袋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使得我们考试后,感觉到失落、失望。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如何去应对呢下面提供一些应对方法,供大家参考。

深呼吸及自我暗示。如出现考试焦虑,可以先闭上眼睛,然后做多次深呼吸,缓吸缓呼,把心神凝于一点,用以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意地让自己想像愉快的事情;同时,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能发挥我自己的水平,我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心理紧张。

现在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就说:“不可能”,“我不会”。那么今天我想对大家说今后不要再说此类话。你可以暗示说:“我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如何培养自信心,以下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1,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2,每天清晨醒来,静静的看蓝天坚持看五分钟左右。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3,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4,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5,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

6,要多行动,不要只是想象,做什么事一定要行动胜于言语。

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作用,让我们一起大声说:“我能行”!

愿同学们每天都有好心情!相信自己:我能行!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相关 文章 :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5篇

★ 青少年心理健康演讲稿五篇

★ 心理健康教育国旗下演讲稿5篇

★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演讲稿5篇

★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演讲稿5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演讲稿五篇

★ 心理健康演讲稿三分钟五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中学生情绪情感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的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心理学家曾把处于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情感情绪形象地比喻为“像一个钟摆”,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摇晃于两极之间,这主要与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 青少年学生情感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体验、自我监控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

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表现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成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青少年的许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烦躁、失望等)往往具有情绪心境化色彩。

影响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身心因素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是同其整个身心发展特征密切联系的。中学生的整个身心发展都处在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地位和发展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常常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具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

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情绪和情感发展的最重要的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迅猛

中学生处在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从外形上看,他们身高猛长,体重猛增,到青年期已经达到成人体型。

从内部机能看,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机能虽然不及成人,但远远比儿童强;内分泌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特别是性腺的发育和性成熟,对青少年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认知水平有很大提高

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以及同认知发展有关的各种心理成分的发展与成熟,中学生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认识远远超过小学生。

(三)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随着认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很大发展,成年意识成为左右其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

(四)活动领域拓宽

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活动领域更为宽广。他们摆脱了家庭和学校的束缚,进入社会,并力求摆脱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影响,独立地评价社会现实,从而上升到再认识社会现实的阶段。

(五)社会交往增多

小学生同成人的交往带有相当的依附性,中学生同成人的交往则带有更多的独立性。随着性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中学生进入异性交往、异性相爱的时期。

丰富性和细腻性。青少年学生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习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学生的道德感和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日益丰富和深化,对人际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也变得情感细腻,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变得敏感起来。

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极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比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心理。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哪些表现学会这一招 孩子叛逆问题轻松解决

外露型和内隐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经验的积累,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爱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极致的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点

青春期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关键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情绪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渡阶,情绪十分不稳定。

情绪变化迅速,但不持久。

比较强烈,但相对脆弱。

容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

情绪起伏大,给人阴晴不定的感觉。

早期荷尔蒙的大量释放,是导致青少年情绪起伏和情绪感受强烈的直接原因。

大脑发育的区域差异使青春期压力反应激烈、冒险行为增多的主要原因。

大脑中负责情绪产生和处理的区域(边缘系统)最先发展和活跃起来,使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增多增强;而可以对情绪或压力进行相应的调控的前额叶,大脑皮层区域则会到青春期中晚期才开始大规模的发展,两个区域连接的强化也是到中晚期才开始完善,中后期情绪状态会逐渐稳定。

情绪表现 :

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的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青少年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波动性很大,常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情绪来得骤然,去的迅速,可能这一刻心情还“阳光明媚”,下一刻就“暴雨倾盆”。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反应剧烈,表现夸张,他们往往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容易狂喜、暴怒、容易极度悲伤、恐惧。当取得成功或者受到表扬鼓励和肯定时情绪高涨,兴高采烈,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容易陷入极端苦闷的状态,心情低落,无精打采。

常见情绪表现:

1爱发脾气

青春期孩子的妈妈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来那个情绪一直很温和的孩子,现在越来越爱发脾气。很容易激动,多说他两句都不行;有时甚至出于好意的关心他也嫌烦,跟你闹脾气。

对孩子多一点理解和关心,不叫真,不抓住错误不放,不对抗(共情)。

2爱抱怨

孩子可能会回来抱怨作业太多,课太多,抱怨老师,抱怨学校。我儿子那时会经常抱怨他们新来的校长,他说每天给他们加几节课就是在压榨他们的时间。

接纳孩子的抱怨,倾听孩子,父母自己要少一点抱怨,用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影响孩子,耐心倾听。

3会沉默

以前那个什么都回来跟我说的孩子突然不见了,问了也什么都不愿说。其实是我们的亲子沟通出了问题,儿子觉得我们不能理解他,说了也没用。

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要太严肃,可以用一点幽默故事来调节气氛,不能嘲笑、讥讽,要尊重他们的想法。

4容易焦虑、紧张不安

受外在的影响,学校、老师、父母、作业、同伴关系等等,让孩子感到压力倍增。

生理压力:荷尔蒙变化和大脑发育特点,导致情绪起伏后,压力的调控能力还很弱。

学业压力:进入初中后,学业要求无论从知识内容角度而言,还是从学习时间投入自我约束,要求都会有一个突然的飞跃,需要孩子发挥很多力气去了解适应新的学习挑战。

人际交往压力:青春期时孩子的情感重心从家庭向同伴转移,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增强。被同伴接受、建立和维系朋友关系,处理朋友间冲突等问题,对孩子的交往技巧和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挑战。

家长要缓解孩子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不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父母的表情和语气会影响孩子,可以多陪孩子说话,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创造轻松的家庭环境,把孩子当朋友,平等对待。

5非常敏感

关注老师、同学、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即使穿一件衣服都有可能会考虑很久,希望引起关注和好评,有同学不认可就不会再穿,老师在班上批评人,他就会觉得是在针对自己。

由于青春期的镜像心理作用,孩子们对他人的评论或批评非常敏感,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觉得大家的讨论或评论都是或明或暗的指向自己,别人的表扬瞬间能提升他的心情,并会从中得到巨大的行动力批评或负面评价,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这使情绪低迷,对事情失去兴趣,没有积极行动的意愿。

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特点,是通过杏仁核而不是额叶来识别情绪。杏仁核本来是处理战逃反应,额叶才能更准确更理智,青少年会倾向于将面无表情识别为敌意,严肃识别为生气。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我们的表情严肃都有可能被他们解读为是在生气,从而产生对抗。很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或者是刻意在挑剔自己。

随着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他人想法和态度的理解能力增强,对自身的思考大幅度增加。这些变化会促使青少年,开始更多地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这一时期特定荷尔蒙释放的剧增,会造成青少年产生自己是所有关注,或审视焦点的错觉,使其呈现出对他人的评价或批评,非常敏感的特点,青春期中后期会下降。

6容易抑郁

压力下容易沮丧,压力过大,不懂得释放就会导致抑郁。父母的不理解,人际关系受挫会不愿意交朋友。

每10个孩子中就会有一个经历过情绪障碍,20%~50%会有抑郁倾向,15%~20%有至少一次的抑郁发作,5%会演变成长期抑郁。自杀率达到最高峰,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为自杀做过计划。

自我认知的压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对“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在这个社会的位置”等等问题产生了强烈的了解需求。积极的认识和探索,给孩子带来无限喜悦,也带来很多困惑和压力,这些压力对青少年情绪健康也造成了威胁。

情绪情感日益增多,消极情绪体验也会增多。(告别了孩童时的无忧无虑)

情绪表达由外在的冲动性,到内在具有掩饰性这样的一个转变,孩子学会掩饰情绪了,自尊心变得特别强。

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方式去传达。

家长要乐观的面对事情,乐天派不容易得抑郁症,经常大笑的人很少有心理问题。话说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培养孩子乐观面对未来的品质比分数更重要,这样他们才有能力面对挑战。

四种常见情绪困扰:

1烦躁

生理原因,前额叶发育不完全。

倾向于认识自己,对自我的不接纳。

父母过度的关心和唠叨。

2孤独

孤独感是那种即使在非常热闹的地方,也莫名的感觉到孤独,想脱离父母的保护,又有对外界的不确定,期待更多的朋友来证明自己是受欢迎的。

尊重孩子的孤独感,智慧的父母要知道对于你的孩子而言,什么会让他们觉得倍感孤独,一定是有一双不懂自己需求的父母,才最让青少年感觉到孤独。

3迷茫

没有方向感,找寻存在的意义,缺乏行动力,好像所处世界是一片混沌之中。花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想成为怎样的人是很有价值的,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思考。

4愤怒

愤怒它是指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意愿相违背,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常与一个人的挫折感、阻力、威胁、以及他被忽视、被苛责这样一种体验相关联。

引导孩子体验、觉察愤怒的根源。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完美主义,追求完美,对自己或他人苛求。

(3:)猜疑、错误的诠释别人的动机。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当我们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觉就叫积极情绪。会产生舒服,放松平静的感受。

当我们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感受叫消极情绪,会产生无聊厌烦的感受。

所有需要都是正当的,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面对情绪的方法

1允许、接纳情绪

当我们平静安定自在,孩子们也会平静安定自在,我们紧张焦虑,孩子就会觉得周围不安全,也紧张焦虑,花好多力气和紧张,焦虑,抗争是去探索的勇气,学习提不起劲。

2积极的暂停,转移,远离产生情绪崩溃的环境,深呼吸、冥想、调整关注焦点。

3帮助孩子合理宣泄

练习方法:

1觉察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找个家。用给情绪命名的方式,识别情绪,不让无家可归的情绪在孩子身上安家。

2在当下区分什么是身体感觉,什么是情绪体验。做自己的观察者,观察情绪的升起,落下,让情绪自然流动。

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引发了当下的情绪。谁痛苦,谁负责,每一种感受都是自己需求的信号。通过句式转换,通过看到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3看见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是什么样的想法,导致情绪的产生。一念之转,当没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感受。

4觉察孩子的情绪,不过分卷入。父母自责中,隐藏着自大,高估自己的分量,低估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的痛苦都是“我”造成的,“我”要来负责,背负不必要的重担,也剥夺孩子练习管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我可以给建议,选择由他自己负责。我可以给帮助,但不替他执行。我们陪在孩子的情绪旁边,不过分卷入。

5错误的情绪消除法,否认感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命令情绪停止:“你不许哭”。

转移注意力:“你看这个好玩吧!”。

忽视遇到的困难:“就这点小事有什么好担心的”等等。

觉察不恰当的做法是改变的第一步。

接下来有什么行动倾向,来增加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父母对于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影响

1情绪虽然不能遗传,但情绪可以感染

父母的情绪会通过模仿、暗示、感染等心理机制传递给子女,对孩子稳定、客观的情绪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2父母自身拥有积极、正面、稳定的情绪是关键

即使孩子处于情绪“疾风骤雨”的不稳定期,如果父母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孩子也不容易在家中被激发而产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在外面形成了不良情绪,也容易在家中得到缓解和沉淀。

3青春期是孩子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顺利度过,需要关爱、理解和接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56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