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中的小调指的是

中国民歌中的小调指的是,第1张

小调

简介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小调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在一定地区。一般曲调比较流畅,结构比较规整。唱词因由艺人传授和唱本传播而比较稳定,格式多样,富于变化,长短句的形式比较普遍,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也较为普遍。并常用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曲式结构以二句和四句的单段结构为多,仍因歌词格式多样而富于变化,并用衬字、衬句扩充音乐结构,加强感情表达。多段结构也颇多,用于具有叙事成分的小调中,如江苏省《大九连环》。也有原为单段结构,由于多段词反复时曲调的节奏和速度有了变化而成为长大结构的,如东北的《瞧情郎》。题材广泛,从重大政治、社会事件至日常生活、风俗、爱情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旧时代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苦难生活有广泛的反映,如《月儿弯弯照九州》、《长工歌》、《孟姜女》等。近代以来,亦用以宣传革命思想,如《五卅运动》、《十送红军》等。但在旧社会,由于受到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也存在反映落后社会意识的作品,如一些低级色情的歌曲。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大多有器乐伴奏。

历史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从中可以看到后世传播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体式结构原则。至隋、唐之际,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后,伴随著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镳,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称的小曲。这部分小曲汇入小调,使其更加丰富多采。明、清时期,在一部分文人学士中兴起了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据统计,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见刘复、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其中大多数属於小调体裁。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其中,又以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苏等地在数量和品类上更具有代表性。

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於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例如《孟姜女》与《梳妆台》、《十杯酒》、《哭七七》;《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剪靛花》与《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等,相互之间既保持著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一般情况下,一首小调流传的地区愈广和时间愈久,其变体就愈多;而且,各种变体与原歌的关系也是有远有近,纷杂而多样。

内容

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江湖艺妓、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打樱桃》、《绣荷包》、《卖杂货》、《小拜年》、《磨豆腐》、《看灯》、《补缸》、《采茶》、《游春》、《放风筝》、《打秋千》、《割韭菜》、《赶庙》、《游灯》等对於民间风俗生活场景也都一一涉猎。其中,有不少小调的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其中存在著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无聊文人,纨子弟等加以篡改,使其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靡之音。它们是小调的糟粕部分。

曲目

小调的曲目,异常丰富。根据其历史渊源、演唱场合及音乐性格等为依据,大体可分为3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如《山坡羊》、《寄生草》、《闹五更》、《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打枣杆》;清代的如《剪靛花》、《玉娥郎》、《倒扳桨》、《鲜花调》、《湖广调》等。它们之中,有的仍保留原曲名,有的曲调大体相同,但曲名已改变,如《剪靛花》调,使用它的曲目很多,如《放风筝》、《丢戒指》、《十二月观灯》、《四季歌》、《大踏青》、《摘棉花》、《小香戏》、《绣五更》、《叹五更》等不下数十种。这类小调流传较广,有的遍传全国。地方性小调。指各地群众随口编唱,并逐渐稳定、流传开来的一部分小调。它们具有单纯、朴实、情意真切、不尚装饰的特点,流传面不广,多限於一定的地域,曲调的地方特色较突出。如流行於各地的《长工歌》及《妇女诉苦歌》、一部分《对花》以及《小白菜》等。歌舞性小调。指各地民间节日歌舞活动中传唱的一部分小调歌曲,如北方的秧歌调、南方的灯调、茶歌等。

音乐特征

在各类民歌中,小调是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性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其音乐特徵是:①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它的旋律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波状旋律缐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同时,在歌唱艺人的长期实践和加工之下,旋律的装饰性犟,乐汇、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善於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五哥放羊》、《画扇面》、《妓女悲秋》、《五更鸟》等)。多数小调在演唱时都有器乐伴奏,并加上前奏、过门、尾声等,使之更加完整。②小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根据旋律进行本身的内在要求,追求词曲协调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现手段的灵活性。因此,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犟烈。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犟的动力感。③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基本上分成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非对偶性的3、5句单曲体结构也较常见。一些地区还有由若干单曲构成的“套曲”(民间称“大调”)。无论篇幅长短,小调的曲体结构内部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末句常具有总结性分量,稳定感较犟。④小调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犟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地位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徵的民歌类别。

抄袭自英国民谣歌曲《ScarboroughFair》。该曲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民间音乐中,后来经过多次演绎和改编,成为了广为人知的经典歌曲。而《走卒抄》在旋律和歌词上与《ScarboroughFair》高度相似,被认为是一种抄袭行为。

走卒。歌手:沐柚。歌词:我乃人间一凡夫,邀月饮尽一杯无。唱不尽这世间离别苦,奈何红颜天命妒。尘世湮没英雄骨,凌空处笑看伊为君舞。我此生如走卒,亦未曾止过步,论成败英雄莫问出处。正确应该是我乃人间一凡夫不是我来人间一反复,以上就是歌曲名和相关介绍。

重庆民歌特点: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一开始不管从声音到情绪都要全部到位,每句都要有迸发力,节奏可以自由,但音调高亢明亮,歌词密集,衬词松散,高音区真假混合时真声成分多。

经典的重庆民歌有:太阳出来辣焦焦、山歌要用马来驮、喜看秋时稻扬波、 气得美帝干着急、我是你的好朋友等。

四川民歌特点:演唱富于激情,发音硬挺洪亮,音色坚实,吐字清晰有力,强调字头喷口,节奏自由又在板式里,似唱似说、似说非说是一个特色,每句领唱都要“挑”起来,而且每句落腔都要给和唱一个“肩膀”,即一个有倾向主音的下滑音和气口。

经典的四川民歌有 :哈达献给毛主席、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快四幺妹子、盼红军、采花、我随红军闹革命、八月桂花遍地开、晾衣裳、绣荷包、槐花几时开等。

扩展资料:

作为一种地方民间音乐,长江峡江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以高亢、浑厚、雄壮、有力,节奏铿锵,表现形式为一领众合,有喊唱、呼啸、翻唱等。音乐旋律与内容融为一体,音调与语言声调相结合,自由行腔,节奏、速度视具体活路(活计)而定。“腔旋律”居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