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5个征兆?

双相情感障碍的5个征兆?,第1张

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可以表现为抑郁症,或者躁狂症的症状。

一、抑郁症症状:

1、精神运动改变:患者表现为心情低落、高兴不起来、比较消极悲观、做事情没有兴趣、坐立不安、担心、恐惧,或者出现运动量减少、动作缓慢等情况;

2、生物学症状:患者会出现早醒、食欲下降、性欲下降、甚至出现精神缺失,感到十分疲劳等症状;

3、精神病性症状:在抑郁症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幻觉,被害妄想等症状,如果是老年患者可能会比较易激惹。

二、躁狂症症状:

1、情感高涨: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觉得生活幸福、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并且情感的高涨有一定感染力,部分患者也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等;

2、思维奔逸:患者自我感觉思维速度明显加快、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口若悬河;

3、活动增多:躁狂症发作时,患者的意志活动也增强,觉得精力旺盛、能力强、兴趣范围广、想做大事、想有所作为,但是可能经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会伴随夸大的观念;

4、夸大观念:部分患者可能感觉自己拥有一定的地位、财富、言语夸大,觉得腰缠万贯、神通广大。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双相障碍的病因 5 双相障碍的诊断 51 诊断要点 6 双相障碍的治疗 61 住院治疗 62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 621 碳酸锂 622 抗癫痫药治疗 623 抗精神病药物 63 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双相情感性障碍相关药物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双相障碍的内容。 1 拼音

shuāng xiàng qíng gǎn xìng zhàng ài

2 英文参考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3 概述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

德国人Leonhard(1957)首先提出对情感性障碍分二大类:即单相情感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所谓双相情感性障碍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者。资料表明:人群中患双相的危险率低于息单相的危险率,双相患者的遗传倾向要高于单相。此外,双相患者起病往往较早,预后不如单相好,但对锂盐效果好。根据CCMD-Ⅱ-R,双相情感性障碍又分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快速循环型等亚型。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1]。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1]。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1]。

4 双相障碍的病因

双相障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1]。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1]。

5 双相障碍的诊断

双相障碍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与其他心境障碍相比,本病在两性的发病率更为接近。由于仅有躁狂的患者相对罕见,而且他们与至少偶有抑郁发作的患者有类似性(在家庭史、病前人格、起病年龄、长期预后等方面),故这类患者也归于双相。[1]

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二周至四、五个月不等(中数约四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趋于长一些(中数约六个月);但除在老年期外,很少超过1年。两类发作通常都继发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其他精神创伤,但应激的存在并非诊断必需。首次发病可见于从童年到老年的任何年龄。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但随着时间推移,缓解期有渐短的趋势。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更长。[1]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符合轻躁狂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他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他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其他情感发作(轻躁狂、躁狂、抑郁或混合性);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轻度抑郁发作或中度抑郁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轻躁狂、躁狂或混合性的情感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性的情感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诊断要点[1]:

确诊需要:(a)目前发作必须符合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及(b)过去必须至少有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性的情感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状态 诊断要点[1]:

患者过去至少有过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性情感发作,目前或表现为混合性状态,或表现为躁狂、轻躁狂及抑郁症状的快速转换。

51 诊断要点

虽然双相障碍最典型的形式是交替出现的躁狂和抑郁发作,其间为正常心境分隔;但是,抑郁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以及躁狂心境和夸大状态下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驱力降低,都并不罕见。抑郁症状与轻躁狂或躁狂症状也可以快速转换,每天不同,甚至因时而异。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套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且发作持续至少两周,则应做出混合性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1]。

6 双相障碍的治疗

以心境稳定剂为主的综合治疗[1]。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尤以快速循环病程者为甚[1]。因此,双相障碍常是慢性过程障碍,其治疗目标除缓解急性期症状外,还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1]。

61 住院治疗

双相障碍治疗首先是患者的安全必须得到保证,临床医生需要判断患者是否应住院治疗。住院的指征是:有自伤、自杀和伤人等危险;患者总体能力下降致使不能进食且回避环境;症状迅速恶化,如高度兴奋、冲动、自伤等严重损害自身和危及他人等行为;缺少或丧失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1]

62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 621 碳酸锂

碳酸锂的主要适应证是躁狂症,它是目前治疗躁狂的首选药物,对躁狂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还有预防作用[1]。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也可用锂盐治疗[1]。对精神分裂症伴有情绪障碍和兴奋躁动者,可以作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增效药物[1]。

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病、重症肌无力、妊娠的前3个月以及缺钠或低盐饮食患者禁用[1]。

帕金森病、癫痫、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慎用[1]。

碳酸锂的有效剂量范围为750~1500mg/d,偶尔可达2000mg/d。一般开始每次给250mg,每日2~3次,饭后口服给药,逐渐增加剂量,3~5天内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一般至少1周才能起效。维持治疗剂量为500mg~1500mg/d。老年及体弱者剂量适当减少,与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合用时剂量也应减少。由于锂盐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在治疗中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外,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血锂浓度调整剂量。急性期治疗血锂浓度应维持在08~12mmol/L,维持治疗时为04~08mmol/L,血锂浓度的上限不宜超过14mmol/L,以防锂盐中毒。[1]

碳酸锂的副作用与血锂浓度相关[1]。一般发生在服药后1~2周,有的出现较晚[1]。根据副作用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早期、后期副作用以及中毒先兆[1]:

①早期的副作用:无力、疲乏、思睡、手指震颤、厌食、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稀便、腹泻、多尿、口干等[1]。

②后期的副作用:患者持续多尿、烦渴、体重增加、甲状腺肿大、黏液性水肿、手指细震颤。粗大震颤提示血药浓度已接近中毒水平[1]。

③锂中毒先兆:表现为呕吐、腹泻、粗大震颤、抽动、呆滞、困倦、眩晕、构音不清和意识障碍等。应即刻检测血锂浓度,如血锂超过14mmol/L时应减量。如临床症状严重应立即停止锂盐治疗[1]。

622 抗癫痫药治疗

1)丙戊酸钠:丙戊酸盐对躁狂症的疗效与锂盐相当,对混合型躁狂、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以及锂盐治疗无效者可能疗效更好。丙戊酸盐从小剂量开始,每次200mg,每日2~3次。每隔2~3天增加200mg.剂量范围800~1800mg/d。治疗浓度应达50~100mg/L。常见副作用为胃肠 症状以及镇静、共济失调、震颤等。转氨酶升高较多见,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少见。极少数患者出现罕见的中毒性肝炎和胰腺炎,为一种罕见的特异质性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白细胞计数。目前国产的丙戊酸钠尚没有治疗双相障碍的适应证,应当引起注意。[1]

2)卡马西平:对治疗急性躁狂和预防躁狂发作均有效,尤其对锂盐治疗无效的、不能耐受锂盐副作用的以及快速循环发作的躁狂患者,效果较好。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600~1200mg/d,分2~3次口服。剂量增加太快,会导致眩晕或共济失调。卡马西平具有抗胆堿能作用,治疗期间可出现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等副作用。皮疹较多见,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及肝损害。应监测血象的改变。卡马西平由于不良反应严重,临床已较少使用。[1]

623 抗精神病药物

可选用有适应证、具有心境稳定作用及安全性高的抗精神病药物[1]。

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能较快控制急性躁狂发作。严重发作时肌注氟哌啶醇每日2~3次,每次5~10mg。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和碳酸锂合并可治疗躁狂发作,而氯氮平和碳酸锂合并能治疗难治性躁狂症。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视病情严重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而定。[1]

63 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

自2015年起,由世界双相障碍协会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发起,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也曾被称为“躁郁症”,它是指有躁狂或躁狂发作,并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患者会心境在躁狂,即心境高涨、膨胀易激惹、精力旺盛这样的高能状态,和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这样的低能抑郁状态中交替。

何为躁狂?

在持续至少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里有明显异常且持续的

心境高涨 :兴奋、欣快,热情、乐观,兴趣盎然。

易激惹 :不耐烦、易怒、容易跟人产生争吵、包括肢体冲突。对于青少年来说,也可表现为爱发脾气。

精力旺盛 :精力充沛、不知疲倦。

在此期间,至少存在3项症状:

自尊心膨胀或夸大:自我感觉良好,高估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其实没有能力做的事情。

对睡眠的需求减少 : 晚上睡得很少,但依旧精神饱满 ;这有别于失眠,会让人白天困倦。

比平时更健谈 :可以喋喋不休,语速加快,说话漫无边际。

思维奔逸 :思维跳跃、联想的速度加快,感觉说话的速度跟不上脑子想的速度。

注意力无法集中 :注意力并不持久,容易被别的事物吸引。

意志行为增加 :活动增多,坐立不安,在学习工作中制定不现实的计划。

不计后果的行为 :如 无节制地购物、轻率的性行为、鲁莽的投资 。

假如躁狂发作的状态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或者需要住院或及时救医。

躁狂症发作时,做事很冲动不计后果,易动怒,有自我夸大妄想,觉得自己很有能力,说话语速快,语量多,抑郁症发作时,有自杀的想法,自责,兴趣丧失,失眠早醒等等。正因双相情感障碍的状态落差大,患者自杀率比抑郁症自杀率还高,自杀率更是正常人的10倍。患者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定要使用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情绪,躁狂状态时保证患者平静下来,心理治疗没办法在前期替代药物治疗的作用,即使在后期心理治疗时,仍然需要规律服药。

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愈率是100%,但是多数病人需要5-10年才能诊断,也会被容易误诊为抑郁症,病人也会容易忽略自己的轻躁狂症状,所以家人的细致观察尤为重要。并且尤为重要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是容易复发的疾病,药物治疗要坚持服用下去,一般来说初次发病患者需服用2-3年的药物,如果复发,需服用5年药物,如果再次复发,经常复发,就需要长时间服药。而且复发率高达90%,复发次数越多对大脑损害越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学会处理自身情绪也是可以做到预防的一方面,通常这类病人会因单相抑郁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躁狂相,如果身边人有这类倾向,最好对患者进行细致观察并陪同去医院就诊,客观呈现病史(有无家族遗传史)。

临床表现

1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有:

①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②语量增多;

③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④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⑤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⑥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⑦睡眠需要减少;

⑧性欲亢进。

2抑郁发作: 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主要临床表现有:

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⑨性欲减退。

3混合发作: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通常出现在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在目前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都很突出,也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644743/ 出处: bilibili

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面纱

网络作家南派三叔在微博自曝出轨,引起网友热议。南派三叔自称自己十年的婚姻即将走到尽头,责任全在自己。此外,南派三叔还自称是个“人渣”,对不起爱自己的朋友。南派三叔的妻子发文说,和南派三叔并没有离婚,他是备受“双相情感障碍”折磨而出轨。接着,三叔多次更新微博斥事件为“闹剧”,表示事件应该早点收场。后来,三叔更新微博:“好了,闹剧该收场了,继续生活。”该事件令三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公布于众。

2013年6月20日,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洛杉矶尸检部门公布,加拿大华裔女生蓝可儿死于“意外溺亡”,另外她还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同年8月9日,媒体报导,刚刚结束巡回演唱会的陈奕迅,在短短两个月内唱了25场。在第11场时,陈奕迅透露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终场演出时对粉丝暴走发怒,明显精神状况不佳。

近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生活总体结局中,自杀78%,呈现慢性化159%,反复发作27%,不完全缓解78%,缓解255%,康复16%。

可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精神健康问题。患者的病程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存在症状。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时期,也可能出现损害社会功能的表现。

另外,由于对双相情感障碍缺乏了解,也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寻求帮助的模式。

我国在一些国际性大规模研究证实,60%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患者在初次发作的6个月内未得到治疗。3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首发症状后的10年内都未寻求治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的面纱!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钟摆病),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值得关注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一、症状特点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二、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

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

②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三、检验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双相障碍。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尤以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对过度兴奋及进食不好者应注意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了解。心理学测试、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和脑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供参考。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血浓度测定,以保证疗效、监测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

四、发病因素

1,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2,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3,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五、发病年龄

据统计,约有一半的躁郁症患者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最佳控制。

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15%到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警惕。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

六、诊断标准

A,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a,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b,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c,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d,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e,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f,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g,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h,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b,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c,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d,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

a,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b,怪异行为。

c,“一级症状”。

d,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B,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a,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b,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c,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d,自责或内疚感。

e,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f,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g,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h,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b,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c,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四)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

a,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

b,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七、病症鉴别

躁郁症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一)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发作与躁狂发作相鉴别,前者也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但主要特征是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等怪异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

2、精神分裂症病程中可出现抑郁症状,而躁郁症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躁郁症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二)继发性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

继发性情感障碍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情感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三)单双相抑郁鉴别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因治疗原则不一样,应加以鉴别。双相抑郁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早,病前性格具有情感旺盛气质和循环气质,情绪变化与季节相关,既往抗抑郁药疗效差,或治疗后心境快速变化及诱发躁狂和轻躁狂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睡眠增加、体重增加,进食增加,一天中病情变化规律明显,早上重、下午和晚上渐减轻。

(四)人格障碍

情绪变化是人格问题还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而躁郁症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需持续一定的时间。

八、治疗措施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周期复发性疾病,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长期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

(一)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二)治疗药物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羟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三)心理治疗

在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治疗。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放松心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回到宁静平和的情绪当中。

九、病人护理

(一)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

(二)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反复发作者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

(三)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理疏导。抑郁时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支持,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避免冲突,避免激惹患者;

(四)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五)平日注意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

(六)促使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期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根据患者的能力,与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丁俊贵

2018年6月18日

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患者思维联想快,说话急促,语速比正常时候快,语量也比正常时候明显多,滔滔不绝,说得口干舌燥。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音联意联,随境转移,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等,甚至患者的症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

家庭护理

患者应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患者可以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同时,需要家人和周围人员的帮助。当患者病情不稳定时,家人和周围人员应注意防止患者自伤自杀,防止其冲动伤人,让其及早就诊治疗,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患者抑郁时,家人和周围人员应该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和支持。在患者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家人和周围人员避免与之冲突,避免激惹到患者。

日常生活管理

规律服药期间,应忌烟、酒、浓茶、咖啡等。患者需合理安排作息,按时起居、保证足够睡眠,如情况允许,家属可鼓励患者尽早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或锻炼,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恢复规律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72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