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

《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第1张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自主鉴赏 合作交流 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 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景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情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 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 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 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 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阕 下阕

 景 情

 空 惊

 今日萧条 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 感慨今昔

《扬州慢》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背景简介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课文分析鉴赏

 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

 冬至这一天 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

 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

 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

 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

 今昔: 指今昔之变。

 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

 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

 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

 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

 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

 分析:

 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

 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

 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

 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

 分析:

 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

 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

 四、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对“黍离之悲”的理解:

 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

 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

 (二)、两首词的比较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

 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

 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

 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

 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

 (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2、背诵这首词。

 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

情感:《永遇乐》表达作者坚决抗金和投身战斗的坚强意志和忠不为用、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扬州慢》体现出作者国亡土丧的黍离之悲和凄凉悲怆的心情。

内容:《永遇乐》抒写了作者抗敌救国的宏图大志,表达出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忠之心;《扬州慢》描绘昔日的繁华扬州由于受到金人的践踏而呈现的惨状,揭露金人的残暴。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总结 2010-11-14 手机版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逗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地;第二题问逗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看地,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逗托物言志地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看地、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地、逗请欣赏这句诗地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逗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逗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地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逗秦时明月汉时关地、逗烟笼寒水月笼沙地、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地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逗柳地、逗留地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逗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地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地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地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地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逗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地

⑹莲

由于逗莲地与逗怜地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地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地(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逗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地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逗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地(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逗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地(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地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地、逗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地(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逗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地(杜甫《天末怀李白》)、逗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地(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地(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地(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地(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逗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地(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地(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逗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地(姜夔《扬州慢》)

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地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逗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地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逗枯藤,老树,昏鸦。地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逗风急天高猿啸哀地。

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逗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地秦观《踏莎行》:逗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地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逗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地(《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逗游子思归乡地,有人认为是逗思妇盼归人地,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地的情思。

上阙“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此三句与前面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一盛一衰,形成鲜明对比。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寒,令人感受到寒意,形容词“寒”意动用法,为转类修辞。即平时所说的“通感”。下阙比较明显的“用典”。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3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结构图: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桥、芍药—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宛约派的一项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

 C.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2下列词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B、便纵有/千种风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

 D、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3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门帐饮无绪绪:心情、情绪

 B.暮霭沈沈楚天阔暮霭:傍晚的云气

 C.夜雪初霁霁: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驻初程初程:指整装待发

 4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待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当中所产生的离情别绪和古人一样深。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前一句写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一句写战乱造成的惨状。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达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二.填空题:

 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首领是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

 6阅读下列四首杜牧的诗,按要求填空: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春尽江南草木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叹花

 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下列四句诗分别归原到上面四首诗中去: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柳永的一首词,完成7-10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7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8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9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划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雨霖铃》中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四.阅读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一词,完成10-11题: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0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春意阑珊”表面是指春意凋零,实际上是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B.“无限江山”和作者另一首词的词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所指是一样的,都是指南唐山川。

 C.“梦里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写梦境,实际是写梦醒后的情况。只有梦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感叹自己大好时光已去,昔荣今衰简直相隔天地之遥。

 11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从景写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和悲愁交织在一起。下阕重在抒发亡国之痛。

 B.词中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亡国之君形象。全词都运用描写手法,把人物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句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化用而来的。它抒发了人世间离愁别恨的深沉感受,被后人广为引用。

 D.诗中运用白描、对照、比喻等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阅读姜夔《永遇乐》一词,完成12-14题:

 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鬲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③,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④,至今在否?

 注:①鬲同隔;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④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2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次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②使:假使。

 ③江皋:江边高地。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

 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⑤⑥

 13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义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益,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唯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指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14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了一个作者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己即盼望北伐成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宛约派之低沉绮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创新试题

 一.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回答15-16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5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诉衷肠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一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B3。D4。B

 5.柳永柳屯田苏轼辛弃疾姜夔尧章白石道人

 6①C②B③A④D(主要根据押韵和全诗含义来填)

 7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8D(柳词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9C10。C(客指自己身为俘虏)

 11B(全用描写手法不妥,形象栩栩如生亦不当)

 12C13D(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华易逝无关)

 14B(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15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属“物皆著我之色彩”。16略

《扬州慢》一词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

另外,‘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

扬 州 慢 作者:姜夔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姜夔 kuí

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移情的运用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0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