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 李富华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用诗歌倾诉孤独与寂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用诗歌阐明年少时对未来的期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用诗歌表达被赏识被重用的渴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用诗歌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人间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读古典诗词,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学古人的情怀与智慧,可以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鉴赏的第三节——诗歌思想感情的探究。
(一)赏析一首诗
离 思 五 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二)解析一首诗
字词典故: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处孟子《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意思是已经观看过茫茫大海的水势,那江河之水流就算不上是水了。
“除却巫山不是云”:出处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意思是除了巫山上的云彩,其他所有的云都称不上是云了。
“取次”:应该是按次序,按顺序的意思。(北齐斛律羡 《北齐乐歌》:“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
“回顾”:回头看。“缘”:因为。
(三)梳理原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能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四)走进创作背景
悼念亡妻之作。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显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下嫁给24岁仅为秘书省校书郎的诗人元稹。婚后他们如胶似漆,过着温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年仅27岁温柔贤惠的妻子韦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爱妻的去世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悲痛万分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爱妻病逝一年之后。
(五)走近作者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六)写法剖析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
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
“半缘修道半缘君”道出诗人“懒回顾”的原因:一半是因为诗人已看破红尘,有修道之意;另一半是因为诗人心里只有爱妻一人。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不论尊佛奉道或是修身治学,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近乎遁辞。
(七)探究思想感情
根据之前的赏析内容,总结本首诗的思想感情。
(八)技巧点拨:读诗如泡茶
看标题。标题一般蕴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标题既点明了事件(送友人),又交代了友人所去之地的偏远(蜀地),还暗示了整首诗所蕴含的惜别之情。
看作者。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因受时代及作者本身性格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写作特点,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李白的诗大多激昂豪迈、想象奇特,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而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表现的是社会疮痍,民生疾苦。
看诗眼。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九)做题强化训练
打开练习册,做三道练习题目。
四、板书设计
一、看题目
二、看作者
三、看注释
四、看意象
五、看诗眼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上诗歌的背诵与鉴赏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因为加入了新的创造,也还可以驰骋才华,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
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前人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寓意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写于长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入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诗人并没有对蜀道作静态的描摹,而是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天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李白虽然在谈论“蜀道难”这个传统的话题,却能推陈出新,创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为之一振而后,诗人将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那如梦似幻的过去,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古代的蜀国自成一方,与秦地交通隔绝,没有往来物换星移,年复一年,长安西边那高高的太白峰,也许只有飞鸟偶尔穿越,进而飞掠峨眉之巅后来,终于由壮士和美女,打破了秦蜀之间的沉寂大自然的造山运动本来是先于人类的,“五丁开山”只不过是神话但一经诗人引用,就给人类对山川的开发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这就是诗的语言,诗人想当然地杜撰了自然史,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而无视自然本身的逻辑经过了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才直面现实,认真对待起“蜀道难”的问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两句,是用反衬的写法来写“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青泥”以下几句,才正式写到了人类的“经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典型的无可奈何情态诗至此,才隐隐约约地透露出送别的话题
原来,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这一段与第一段相比,描写的角度有所不同:第一段主要是虚写,把自然力加以“神化”;这一段则是实写,更贴近了游人的实际鸟是悲鸟,树是古木,这气氛令人胆寒仿佛飞鸟也缺乏安全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又怎忍,月夜惨淡,空山寂寥,子规声断!歌咏至此,诗人又迫不及待地从这悲怆的情境中挣脱出来,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不忘了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继而,又以四个整齐的七言句,再写山之高危,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再一次强调山高路险,又一次高呼“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阅读 鉴 赏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句,化用了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句子,还有西晋张载《剑阁铭》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的句子;“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诗的结尾,重申“不如早还家”的老调儿,重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作结,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3.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
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如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如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4.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课本中的注释是一种解释,即“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这样,把“狼与豺”理解为“比喻叛乱的人”,而“化为狼与豺”的就是指守关的将领了,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
5.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
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有不惊人不足以为美的特点,杜甫就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有些记山野景物的诗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前有毒蛇后猛虎”(《发阆中》),“空荒咆熊罴,乳兽待人肉”(《课伐木》),“人虎半相居,相伤终两存”(《客居》)等
关于练习
一 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另外,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掌握这首诗篇章结构、内容转换和韵律变化的一些规律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乐府诗,虽然没有了乐律可依,但却自成一格,具有歌行体的特点,即音韵流畅激扬,节奏回环往复,情感逐次升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二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设题意图:通过对本诗第一段的赏析,让学生体会这首诗想象丰富奇特的特点
参考答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三 这是一首乐府古诗,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参差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试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让学生给不同的诗句划分节奏,体会这首诗的音律美,同时考察背诵语气的准确性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四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设题意图:阅读这则小故事,了解一下李白的逸事,增强读诗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改写练习,提高学生文言与白话的语言转换能力
参考答案:略
提示:首先要读懂原文以下解释可供参考:
自蜀至京师:这是笼统的说法,李白出蜀后并未直接到京师
逆旅:即旅店
贺监知章:即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因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监
未竟:没完
金龟:一种随身佩带的金质龟样饰物
期不间日:会面不隔天,即天天见面
称誉光赫:指李白因此声名显赫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1、《蜀道难》的价值:这首古风是李白的惊世之作,诗人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
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
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
:“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
调”。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2、文体知识: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
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
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
不了的。
(二)题意诠释
1、 写作背景:
�《蜀道难》,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一种观点: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
的。《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
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
和关切。
另一种观点: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
弃职离京前后所作。
2、主题思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忧杜说,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讽喻说,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
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
咏蜀说,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
别无寓意”。
劝谏说,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
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
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仕途说 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针对以上观点,孰是孰非,我们可以根据李白的生活经历和前期的思想发展,再联系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史实,一一
辨析,便可得之真谛。
(三)重点难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
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
,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
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2、 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诗一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极言蜀道之难;先叙述
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再写极写山势的高危,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突出路之难行;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
,表明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3、 这首诗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
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
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
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4、“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
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
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
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
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5、这首诗语言和句式有什么特别?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
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
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6、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
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
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
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
涵、深厚的意蕴。
7、这首诗主要运用的哪些表达技巧?
四种主要手法:(1)夸张的笔墨:例如,五丁开山的神话,“连峰去天不盈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等等
。(2)散文化的句式:文中句式有三言、四言,也有长达十一言的句子。杂言的句子,使文章的节奏多变化,张合自由。(3)行为描写和细
节描写:例如“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一段,它描写了山路的曲折盘桓,描写了人的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样子,惟
妙惟肖。(4)衬托的手法: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山川互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猿猱反衬山川之险)。又如“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烘托蜀道之难)。“枯松倒挂倚绝壁”(衬托绝壁之险)。
迎考支招
克服语文考试中的不良答题习惯
考试分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除了能力、知识、技能、技巧和心态以外,良好的答题习惯也不可忽视。不少学生不注意养成
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造成过失性失分,甚至影响前途,遗恨终生。
一、 验收试卷不认真,匆忙作答。
考前五分钟,学生得到试卷后,首先应该验收试卷:科目、张数、页数、题数,有无漏印、破损、污毁等异常情况,确认无误后,才开
始下一步的工作。写好密封线内项目后,停笔翻看试卷,了解其大略:题数、题型、布分,对重点的题先细读一下,让其在头脑中“发酵”;
然后,大致划分自己的作答顺序。学生若能照此长期坚持,按部就班,还可起到缓解考试紧张的作用。
二、 分配时间不适当,书写潦草。
语文试卷150分钟完成150分的题,基本上是1分钟做1分的题。时间分配的基本原则是:适度从紧,稍留空余。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
感觉,力求在35-40分钟完成;而除作文外的主观题,要用足40-45分钟,尤其是鉴赏题、语言运用题要充分用足时间;作文用时一般在60-70分
钟,其中审题不得少于5分钟。
三、 阅读题干不仔细,定势思维。
在考试时,一定要认真细致的阅读题干,绝对不能出现把“选不正确的一项”看成“选正确的一项”这类失误,尤其在第六大题(语言
运用题)这一块“试验田”里,由于命题人常在此出新求变,答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提示语指令进行,绝不能按以前定势想当然作答。
四、答题程序不熟悉,懒打草稿。
很多语文题是必须打草稿的,因为它要求准确、精练。虽说现在多数简答题已经取消字数限制,但我们在做鉴赏题、文言翻译题、现代
文阅读简答题、仿写题、语段压缩题时,仍然应该打草稿。
五、答题规范不遵循,答非所问。
要规范答题:一是要学会规范答题用语,如解答古诗鉴赏题,就必须了解古诗按题材划分的类型、表现手法的种类、不同的语言风格特
点等;二是掌握“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力求不枝不蔓,简明正确(江淮语文绿洲网)
随堂检测
1、 下列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C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这几句写景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泵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情态和动作的的诗句,并说出其写出了人物什么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举例说明这首诗是如何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比较《蜀道难》与《独坐敬亭山》两首诗所抒写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独坐敬亭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项应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C项应把“也”字向前读,D项应读为“剑阁/峥嵘而崔嵬”)
2 “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3先静后动,静动结合。前两句写静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处逢生;后两句状动态:水石激荡,山谷轰鸣,雷霆万钧,
惊险万状。山高使人望而生畏,川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膺坐长叹”,写出人物的极度害怕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5、“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写出了“情”,作者巧妙地把“景”与“情”融
合在一起。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
了蜀道之难。
6、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景:实景有“高峰、深壑、飞瀑、剑阁”等;虚景有“开国的传说、五丁开山的传说、黄鹤不得飞渡、猿
猱愁于攀缘”等。
7、《蜀道难》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蜀道难》的抒情是金刚怒目式的,其反抗情绪如火山
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将抒情客体敬亭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
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
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8“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是写景,但是“尽”和“闲”却写出了孤独和寂寞。“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把景物的“敬亭山”人化
了,作者和山同化,山也寂寞,人也孤独。
素材锦囊
五福娃祝福2008北京奥运
世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诞生了!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金燕均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因此被称为五福娃。他们的
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每个名字不但琅琅上口,而且还与“北京欢迎你(贝晶欢迎妮)”谐音。
贝贝,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晶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
界,传递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迎迎是绿色奥运的展现;妮妮代表幸运,播撒“祝你好运”的美好祝福。
五福娃代表的祥瑞真不算少。其一,五福娃应对五行说,透着深邃哲理。金燕为金、熊猫为木、游鱼为水、圣火是火、藏羚羊为土,用
金木水火土来表达体育意愿,表明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包括了世界万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人胸襟很宽广,海纳百川。其二,五
福娃应对五环说,透着文化智慧。奥运五环五彩的标志,分别代表五大洲,蓝色(欧洲)、黑色(非洲)、红色(美洲)、**(亚洲)、绿
色(澳洲)。其三,五福娃应对五福说,透着吉祥如意。五福临门,是国人祝福时最好听的一句话。其四、五福娃应对成语说,透着恰如其分
。包含五字的成语,意义非同寻常。五湖四海(五洲四海),指的是团结大多数人,五娃正是代表五湖四海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是古
人用来表示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所以古人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五彩缤纷、五光十色,指的是各种色彩鲜艳繁多,
那么五福娃正是五彩缤纷,让人喜爱。五体投地,比喻敬佩到极点,对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五福娃和世界人民一道,都会敬佩的五体投地。
第十五课 将进酒
课前导航
趣味阅读
李白的诗酒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
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这是余光中对“酒仙”李白的歌唱。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
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
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他的诗往往与酒有着意迷神合的缘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是一个人喝酒,偏
偏成了三人同饮;《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完全是一幅喝不倒的海量。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
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
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
“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
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
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将进酒》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想想酒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失意文人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
为呢?
内容精要
(一) 课文探究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
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
点有两个:
首先要看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
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
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
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
其次,“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
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
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二) 题意诠释
1、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
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2、主题思考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
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三) 重点难点
1、 全诗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首诗的情感大起大落,在诗中是如何变化的?
①开头四句写悲。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之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
”将饮酒诗化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
。“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