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对泰山的赞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抒发作者心怀高远之人生追求。
以上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词语解释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齐鲁:古代二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
杜甫《望岳》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一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赏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
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统治者的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巍巍泰岳,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而且也引发着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谢道韫《登山》)。“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丁春泽《日观赋》)。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如上所说,“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识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一个虚字“夫”,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传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确实十分新颖。然而,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则泰山屹立于此,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竟无了时。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读者对其文化蕴味的亲切感受。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似谢灵运《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那样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样引起遗忘人世之感,而是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齐鲁青未了”之警句,来源于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三句的“神秀”,实从“青未了”传神而来。泰山之超绝处,不仅在其高耸云霄,横亘万里,而且尤在其神秀之气。而此“神秀”,又是大自然(造化)格外赐予。在几分神秘的气氛中,泰山透露出永恒、超然的气质。这其间饱含着特定时代人们对泰山的敬畏、崇尚之意,也蕴含着本属于泰山之子的诗人无比自豪的感情。
“阴阳割昏晓”,是接写泰山之高。由于山势高峻,山之阴、阳两面竟判然分为一昏一晓之色。这一句紧承“造化”而来。正因为“造化”将其一切神灵之气赋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绝之姿割断昏晓,参与造化。《庄子》云:“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三、四句,将“造化”与“阴阳”对偶而写,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天地间阴阳之气于泰山周围运作之势。古籍中对泰山常有“东岳之灵,造化氛氲,是生二仪”(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东方万物,始交代处”(《五经通义》)的一类观念。可见杜甫是受了这类观念很深的影响的。
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笔,勾勒出一个包罗万象、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渐渗入了作者一己之亲切感受,诗人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了。
“荡胸生层云”,是承转的妙笔。此时作者虽未直接写泰山,却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写出泰山的深邃;而随山云层出而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一“荡”一“生”,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决眥入归鸟”,把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进一步展现开来。这是全诗意象较为细微的一句,却在飞鸟的高翔中,展示了泰山的无限广阔。疾然而飞的鸟儿,使诗歌的动感更加强烈,也鼓起了作者想象的翅膀。
无论是远望、近望还是细望,都不能尽望岳之情。泰山之独绝处,正在其居高临下、俯视群峰的气概。所以中国一位伟大的哲人登泰山以后,感到天下变小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篇》)而杜甫正是抱着登最高处的理想、创最辉煌业绩的心情来望岳的。
细品《望岳》诗,会深深感到在莽苍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岱宗”的尊严,“齐鲁”的高古,“造化”、“阴阳”的博大浩渺,孔子登泰山之顶时胸怀的坦荡浩然,都是文明古国之活力与智慧的生动体现。而一位诗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抱负理想融入具有无穷活力的民族博大精神中时,他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这首《望岳》诗正是属于杜甫自己,又属于民族的不朽诗篇。 (黎烈南)
赏析三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联两句,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开篇以问句领起,形成突兀的语势振起全篇。“夫如何”非常传神地抒发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惊叹揣摩之情。第二句则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显示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颔联两句,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颈联两句,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这里用“鸟”这细物来烘托空廓辽远的大景,有点睛传神之妙。“归鸟”点明时至傍晚,但诗人还在望,如此入神,说明诗人爱岳。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神态和内心汹涌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尾联两句,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这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
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赏析四
胸怀豪放 格调高昂——读杜甫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过三首咏岳的诗,分别咏颂东岳、南岳和西岳三座名山。这首《望岳》诗是诗人为咏颂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作品。写作此诗时,诗人才二十多岁。在作诗的前一年,杜甫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他当时少年气盛,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生动地反映了青年诗人在当时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的胸怀,激越的感情以及高尚的品格,而且还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望岳》诗里,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格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用设问的句式,极其自然地引出泰山来;又以自答的方式,描绘出泰山巍峨的形象。所谓岱宗,又称岱山,就是泰山,因为它是五岳之首,故云岱宗。前人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从齐到鲁,历二国其未了。”诗人紧紧抓住了一片青绿的特点,没有费多少笔墨,仅仅用“齐鲁青未了”五个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诗论家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只五字,真雄盖一世”。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诗人着意描绘出来的泰山灵奇秀美的恣态:这座奇形异状的高山,好像是为神灵所特意创造,把大自然所具备的一切神奇秀美都集中了起来;山峰直插云霄,遮断阳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诗人在这里所用的“锺”和“割”字,都是别具匠心的。前者是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而后者则是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在诗人笔下,这座泰山真是既神奇,又雄伟!
接着,杜甫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进一步描写泰山的景色及其望岳的感受。因为这座山峰很高,云势积叠而起,诗人站在山麓仰望,仿佛感到云气荡其心胸,故抑郁之气荡涤殆尽,襟怀为之大开;由于相距甚远,所以尽量睁大眼睛,集中视线,盯着飞鸟,并循其行踪而极目远望。这两句并非完全写实,乃是诗人的假想。正如王嗣奭所说:“‘荡胸’句,状襟怀之浩荡。‘决眥’句,状眼界之空阔。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顶。”
最后,诗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充满豪迈气概的诗句为全诗作结。既然诗人面对这座如图如画的神秀峰峦,仰望之中业已使人心胸舒展,神采飞扬,那么何不亲身登上这座山峰之颠,以饱览泰山的风光呢?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登山的渴望。“凌绝顶”,正反映了他的远大目光和豪迈气概。这个“凌”字用的极为贴切、传神,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登临决心,简直跃然纸上。这两句诗,杜甫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不仅进一步赞美泰山的雄伟姿态,而且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从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年轻诗人的坚强信心和自恃态度,这也是杜甫早期积极进取思想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是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真正做到了以景寓情,情中有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贯穿全诗始终的则是一个“望”字,由远而近,又从近至远,都是通过眼望而步步扩展和层层深入的。故前人认为:“望岳与登岳不同。登岳,即须细详岳麓中之奇特,�岩伟岸,不可端倪。若望岳,则又不得若是,必须就其函盖体统处,写其挺出物表,有一语胜人千百之奇。”(见《杜诗言志》)因此,整首诗篇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使人读过之后印象极深,韵味无穷,如临其境,不愧是杜甫诗集中的佳作。同时,泰山正因为是五岳之首,景色神奇,气象万千,所以历来为骚人墨客所赞颂。然而,历代咏颂泰山的诗篇都无法与这首《望岳》诗相比拟,所以仇兆鳌说:“少陵以前咏泰山者,有谢灵运、李白之诗。谢诗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却平浅。李诗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复。此诗劲遒峭刻,可以俯视两家矣。”又说:“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这些评价当然是很高的,可也是中肯的。
《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问:为什么有人说、人这一生、
泰山是五岳之首,历代有皇帝登山封禅,景观秀丽奇特,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前来观光的一道风景线。
泰山是中华的魂,泰山是中华的根,泰山是中华儿女的心灵港湾,此生不去一次泰山,心灵怎能放安!望常拜谒泰山,祈求风调雨顺,国泰平安!
谢谢,可能是因为她,奇,险,峻,美吧,她能给,诗,文,画者,获得创作源泉。也能让禅净之人腑看红尘,看淡一切吧。说的不一定对。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所以登泰山既能欣赏气势恢宏的美景也能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泰山的景色并不像黄山或者张家界那样秀丽奇绝,但是喜欢 历史 文化的人对泰山却情有独钟,在大部分人看来,登泰山就是累,没什么意思,甚至半途而废,抱怨再也不想来了,其实想想,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从起初的欣喜到后来的疲惫、迷茫、厌倦、甚至放弃,能让你走向巅峰的唯独坚持与忍耐,最后登峰造极一览常人所不及!当你下山之后回头再看看,你更加坚信自己原来充满着无穷尽的能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以征服一座山,其实就是征服自己。
另外,在五岳中,登泰山的成本可能更低一些,学生证更是半价,所以学生时代结伴登泰山更是值得推荐的,也是青年时代一起挑战自我、团结奋斗的见证!
你好,我是来自山东的朋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泰山,也去爬过,其实个人建议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时候一定要去亲自爬泰山,不要做缆车之类的!下面通过我个人的感悟,说一下我们为什么去爬泰山?
一、可遇而不可求的泰山日出
日出东方,泰山地理位置在中国更加的靠东部地区,在泰山上看日出与在海边看日出完全不同,大海看到的是广阔,而泰山的日出似乎更多的是一些磅礴。而且泰山的日出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虽然是晴天,但是一块云彩飘过来,就看不到日出了。
要想看到更美的日出一定要做好挨冻的心理准备,记得上次我和室友是在五一之前去的,一是避免黄金周的人山人海,二是五一的气温爬山更加的适宜。但是上去之后依然很多人,我们大约晚上十一点爬到山顶,三人做了简单休息和补充能量后,在山顶浏览了下,就租了军大衣在山的边缘下,选了一个位置比较好的依靠着石头围了起来准备等待日出的到来,那个时候是凌晨两点左右!看着周围一起准备看日出的,都懂得发抖,特别是和情人或者兄弟们看日出,更有怀念意义了!
在太阳来之前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时候自己的激动,感觉不就太阳升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在太阳露出氤氲的红色,内心充满了紧张,这是一种重生的渴望,就像是孕育着新生命,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伴随着人群的躁动,泰山的太阳终于露出了一些光芒,此时都在拍照和呼喊,真的非常有意义。霞光将整个泰山照通红,这样的光芒显得更有朝气。
虽然爬泰山的过程很累,但是当看到这一切觉得都值得,这也是你和爱人或者朋友们一生的记忆。我觉得每个人这一辈子都应该去看一次日出,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当然可以看海边日出,可以去看其它山顶的日出,但是效果绝对不一样,只想说泰山的日出有他独有的魅力,值得去看看。
二、泰山的 历史 地位
如果提到泰山的 历史 我们可能会想到必备诗词目录中的《望岳》,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和气势,这也是泰山作为五岳之尊的原因之一。泰安在中国 历史 上的地位非常的高,特别是充满了皇权和地位的象征,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封禅是 历史 上很多著名皇帝登基封禅的主要地点,象征着最高统治者的权利,比如说秦始皇,汉武帝等人,自秦始皇开始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在泰山的石刻上,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文化名人诗文著述数以千计,如孔子的《邱陵歌》、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 。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在从经典路线中线爬山的过程中,沿途风景不如华山、黄山等,但是却到处是文墨笔迹,充满着 历史 的底蕴。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作为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
除了其上说的两个,其实泰山的后山(西北线)、夕阳都是很美的,当然还有爬山过程很累的十八盘。今年为致敬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泰安市文化和 旅游 局发起倡议景区自疫情结束恢复运营起一年内,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实行门票免费优惠政策!
大爱无疆之大胸怀,国泰民安!
人这一生,假如经常出去 旅游 的话,我想,是肯定会登一次泰山的。
因为泰山为五岳之尊,名气响亮。其次,泰山地处泰安,南北大动脉通道中,交通便利。最后,泰山攀爬相对时间较短,只要体力好,4到5个小时顺利登顶都没有问题。
泰山自古就是帝王封禅圣地,传说,碑刻随处可见,文化底蕴浓厚。
如果你仅需爬一座高山,那么泰山当属首选之一,没有疑义。当然了,假如五岳都能来一遍,则就更没有什么遗憾了。可以将“雄,奇,险,秀,奥,”集一身就更好了。
因为我是山东人,泰山是山东的名片,希望每个人都能爬一次泰山,感受泰山的魅力,和爬山的乐趣。
泰山欢迎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When shall I reach the top and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泰山雄伟壮观,并且依村靠路,交通方便。
尤其对我们当地人来说,是一种登山的便利和骄傲。
我是步入了人生的甲子之年,怕终生没有机会了,才于2017年5月上的泰山,且不是徒步。
可能是年老的原因,上泰山,对我的身心都是一种久远的震撼,很后悔在年轻时没去感受泰山的灵气。
泰山也称岱岳,是中国的五岳之首,是现在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之首。她雄伟壮丽,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见证。历代有作为的黄帝和文人墨客都来泰山祭拜游览。她是 历史 悠久的佛教和道教圣地。泰山更是当地老百姓祈福消灾的精神寄托圣地。
泰山也是世界名胜,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
泰山所在的鲁西南地区,二十六亿年前曾经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槽,后来发生了强大的造山运动,使岩层皱褶隆起,形成了巨大的山系露出了海面。
经过了近二十亿年后又沉沦于大海中,在海中又经历了大约一亿多年。
到了距今二三亿年,华北地台重又下降,并发生了多次海侵,古泰山成了大海中的孤岛。
而后又上升,进入了大陆发展阶段。
到距今三千万年前,逐渐形成了今日泰山和上面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所以泰山也使现在的地质学家们着迷。
喜马拉雅山可能是在六亿年前才开始形成,黄山是在两亿前开始形成。
我认为在讲究风水、神天的古代,从秦始皇开始,历朝有作为的一些皇帝,都车马劳顿不辞辛苦的到泰山顶封禅祭拜,必定有他们一定的道理。
现在泰山上供奉的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奶奶,据说就是氏族 社会 阶段的母系氏族的首领。这也就是说,在五六千年以前,泰山曾是母系 社会 的首领泰山奶奶的占据地。我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故事说,是王母娘娘与泰山奶奶争泰山,王母娘娘没争过泰山奶奶。仅此之由,也够我无限敬仰的。
我敬仰泰山,还因为她的宏伟庄重,站在山顶有一种登高仰天,寄托心志的 情感 。
有没统计一下,全国登过泰山的人数比例有多少?这话应是泰山风景区的广告语言吧!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张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谢谢~
《 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面对雄峻壮伟的泰山,诗人表达的是置身山川天宇,乐享天年,将有限之生命融化于无限之美景的希望胸怀
《泰山吟》谢道韫赞泰山以寂寞无言幽玄自然,看似质木不文,而实质表达了作者对峨峨泰山的最高赞美,包含着作者面对巍巍东岳的无比景仰之情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张岱是晚明著名的历史学家、诗人、散文家。他在文学上吸取了公安三袁“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和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孤峭幽深”的长处,要求“纵壑开樊”,解除种种束缚生灵的桎梏,使“物性自遂”(《西湖梦寻·放生池》),从而创作出任情适性,率尔天意的小品文,成为集晚明小品之大成的作家,当时就被誉为“文中之乌获”,“后来之斗杓”(王雨谦《琅嬛文集序》)。他的泰山诗文,也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卓异不凡地特立于泰山文史之林。 张岱自称“余少爱嬉游,名山恣探讨”(《大石佛院》)。因家庭渊源,他曾两次游历齐鲁,一登泰山。张岱祖父张汝霖,曾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任山东布政司副使。天启四年(1624年)张岱之父张耀芳到兖州任鲁献王长史司右长史。在此期间,张岱先后于崇祯二年(1629年)北上游览了曲阜,于崇祯四年游览了泰山、兖州。此次泰山之行,留有五言律诗《泰山》: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 危襟坐舆笋,知怖不知欢。 泰山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后来的另外一些诗篇中多处提及。 张岱的泰山文仅有一篇《岱志》,这是他为数不多的长文之一。动笔之前,他阅读了历代描写泰山的名作,认为“应劭记封禅而岱之事尽,钟惺记岱而记事尽,李士登记十六字而诗文之事尽。此外再益一字,是不知岱者也。”这就先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但随即机锋一转,说明“余之志岱,非志岱也……亦言岱之上下四旁已耳。一字不及岱,而岱之事亦缘是而尽”。显示他擅构思,长于机巧。是志果然避开抒写景胜典故的老路,另辟蹊径,重点写了泰山及周围形势地貌,泰山气候之诡异无常,泰安客店习俗,岱庙集市,泰山香税、乞丐、山轿等,不仅令未至泰山者向往,即身处泰山者亦觉隽永,回味无穷。例如他写泰城客店的一段文字: 离州城数里,牙家走迎,控马至其门。门前马厩十数间,妓馆十数间,优人寓十数间。向谓是一州之事,不知其为一店之事也。到店,税房有例,募轿有例,纳山税有例。客有上中下三等,出山者送,上山者贺,到山者迎。客单数千,房百十处,荤素酒筵百十席,优傒弹唱百十群,奔走祗应百十辈,牙家十余姓。合计入山者日八九千人,春初日满二万。山税每人一钱二分,千人百二十,万人千二百,岁入二三十万。牙家之大,山税之大,总以见吾泰山之大也。呜呼泰山! 文字仅有二百,容量却很大,俨然是老泰山叙说一个韵味醇厚的故事。张岱自己对这篇文章也格外看重,后来单独摘出,冠以“泰安州客店”的题目,收入《陶庵梦忆》中。这在张氏文章中似为仅见的一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