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杜牧
《独酌》是杜牧在看到悲凉的情景后,触景生情,并产生出想要一个人喝点小酒的念头。
独酌 杜牧
浩荡的天空下万物都到哪去了,难道只有这沉寂的大山和平静的流水才愿意与我为伍吗,但是我不及山的高大,也不及流水的长远,我想要的只是平静的生活,不要让我一个人孤独的漂泊,我不要荣华富贵,不要酒池肉林,只要能给我一个小镇,在这里人们互相尊敬,鸡犬相闻,而我甘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不要勋爵,不要厚禄。
天空中偶尔飞过的孤鸟,是要与我做朋友吗。人们总说借酒消愁,一壶清酒的确能让人们忘却惨淡的境遇,就算身处萧瑟,也能在酒精的 下得到暂时的放松,醉生梦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酒后的我们只会比过去更狼狈,更加不堪一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纵容自己。
山林的尽头有一处寺庙,想必是长久没有人进贡香火而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吧,人们争相拜佛祈愿的场景应该是见不到了,只有院前的树林一直守护者寺庙的宁静,其实并不是人们忘却了什么,而是我们没有守护好要保护的东西。
仍它随风摇摆,仍它被岁月侵蚀,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一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独自漂流的小舟,哪里才是尽头,哪里才是归途。那我也不如手持一壶浊酒,和这景致融为一体好了,我们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我们会在大自然的伟大面前迷失自己,有时候会问,为什么自己的境遇如此惨淡,为什么自己永远得不到转机。
就当成是自然是神明对我们每个人的考验吧,到头来我还是要一个人品尝手中这壶美酒啊。
杜牧的诗有哪些杜牧在文学创造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多变,或大气或委婉,或吊古或感怀,在大部分立足于怀古的诗句中,也不免有歌颂自然,赞美景物的轻松的诗歌。
杜牧的诗中描绘的场景
杜牧的文章陈厚奇变,他的诗句却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当时很多诗人跟风效仿的,但是杜牧自成一色,他明白要想让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杜牧诗歌时而抒怀自身的豪迈之气,时而从身边景致着手流露出别样的韵味,这在整个唐代都是独特的,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志向让杜牧的诗歌中不乏丰富的想象和豪迈的情感,而他偏向务实的精神,又让他不仅仅只会构想壮丽的河山,秀美的祖国,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常常读到最后能发现诗歌中的情感我们也有,似乎读者能与杜牧抱有相同的态度,对人,对物,对事的也能通过诗歌的表达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杜牧总能从日常的景色中找到特殊的地方,并能通过手中的笔,为读者描绘出一派别样的风光,杜牧总能在最适合的时候,找到最能表达情绪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往往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不是感叹所见景观的美丽,更能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杜牧在绝句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好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能表述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致。杜牧的律诗则有较强的现实性,杜牧经常在律诗中引经据典,豪宕缠绵中不失古朴潇洒的风韵。
杜牧清明《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一天正赶上清明时节,杜牧在路上走的时候,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都知道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
杜牧 清明
第一句就用的特别妙,“纷纷”二字形象生动的点出这清明的雨绝不是大雨,是细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它不同于夏日倾盘而下的暴雨,不同于淅淅沥沥冷瑟的秋雨,这雨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世间每一寸土地上。诗人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将春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句小有转折,借游人对雨的不理解,通过游客一遇到下雨就慌了阵脚来说明当时人们的心境不是很成熟,或许和时代有关,或许是这景致有些太过凄冷,“路上行人欲断魂”多半是指那些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惆怅失意被这突如其来的处于激发出来,人们在雨中释放者负面情绪,将春雨当作发泄的对象。
诗人在第三句中并没有袒露是向谁问路,为的是引出第四句经典语录,牧童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在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找到酒家,牧童只是远远的指向前方,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之后将会看到一派怎样的田园风光,是否是未知的桃花源在等着自己。
这无限的遐想就需要读者自己体会,诗歌全篇没有一个难字,一个典故,通俗的语言却时刻透露出诗人想要和读者引起共鸣的心情,诗人步步推进,将读者引入 ,随后又戛然而止,这样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寄远 杜牧《寄远》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创作在杜牧担任宣州团练判官的时候。
寄远 杜牧
前两句通过描写诗人在行舟时候江水的空寂,水面的平静和水流的悠远,一定程度上是表露了行舟者内心的安静祥和,另一程度上也透露了这位执浆航行人的孤寂,常年的安宁环境磨平了他的棱角,安逸的背后确是与世无争的孤独和寂寞。
清风拂面,云彩因为风的吹动消散了,天空以因为失去了云彩的遮蔽,变得离我们更远,这秋天的凉意让旅人们原本的平静产生动摇,开始有些骚屑不宁,因为清凉这一丝淡淡的孤寂变得有些刺骨。
正当旅人触景生情,伤感的时候,忽然看到江边的楼上有女子在凭栏遥望,原来有些落寞的众人开始有了舒缓,在江上能见到这样一幅美景,旅行的孤寂不由的被冲淡了不少。而忽然出现的女子更是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人们纷纷猜测是不是等待夫君归来的痴情女子。
这里“红袖凭江楼”形象的不确定性正是为丰富的联想、隽永的诗味提供了条件,在向我们彰显着在特殊条件下的独特风光,不但不会与周围景致不和,反而是会成为起到点缀作用的点睛之笔。
它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有内涵,更加耐人寻味,读者当然也能从这一抹特殊的情境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也许会送去祝福,希望女子与夫君白头携来,也许会想起家中的夫人,想到夫妇二人的浪漫与甜蜜。这对于冲淡旅途中的寂静和疲惫都有着好的帮助。
赤壁 杜牧杜牧创作的绝句《赤壁》是一首抒发自己抱负的诗,诗人借赤壁之战谈到当下国家存亡,诗人抒发自己不被重要的情思,想要为国效命的志向终究还是不能实现。
赤壁 杜牧
诗的前两句是作者在重游赤壁时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折断的武器还没有被完全抹去存在,暗指岁月的流逝,如今已是物是人非,锈迹斑斑的兵器,引发作者一系列联想,让诗人情绪万千的罪魁祸首,他要将它磨洗亲自确认,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引发诗人无限伤感之情。
后二句是人们传诵的佳句,这里和历史故事有关,要是当年东风不帮周瑜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要被铜雀台困一辈子了。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诸葛亮借东风,用火攻击败曹操的船队,而东风要是不帮周瑜,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可能完全转变。
但是作者却不谈东风带来如何帮助,而是从侧面,通过大乔二乔的命运来说明东风的重要性,如果曹操胜利,大乔小乔必然被抓走关在铜雀台里,这样让全诗有了特别的韵味。把弥漫硝烟的战争写的很隐晦。
《赤壁》的创作是给予杜牧的政治倾向的,杜牧在诗中通过写铜雀台暗喻当下,以小见大,杜牧通晓政治,对晚唐时局的变化有自己的理解,他也曾向统治这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无奈不被采纳。
在赤壁中,杜牧不但没有从正面也东吴如何战胜曹军,反而假设东吴失败的结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诗人在借历史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月下独酌》表达了作者因为政治失意而心中苦闷,在月夜花下对酒当歌之后,心情由满腔愁绪转为畅快的情感。
《将进酒》抒发了诗人内心闷闷不平的情感,还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全诗原文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白话文意思是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赏析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原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释义: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1、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2、间:一作“下”,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扩展资料: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
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
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月下独酌四首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原诗: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释义: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1、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2、间:一作“下”,一作“前”。
3、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4、“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5、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9、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10、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1、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2、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3、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扩展资料: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
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
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月下独酌四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