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第1张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朝代] 唐代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标签: 冬天 月亮 战争 边塞 思念 诗 季节 景色 场景 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 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李益简介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李益的其它作品

○ 游子吟

○ 塞下曲·其一

○ 塞下曲

○ 喜见外弟又言别

○ 李益更多作品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诗鉴赏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

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谁无父母,谁无妻子,“ 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

zhl201703

《春夜洛城闻笛》和《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区别为:内容不同、写法不同、情感不同。《春夜洛城闻笛》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来表达思乡之情。

一、内容不同

1、《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的内容为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内容为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二、写法不同

1、《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2、《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三、情感不同

1、《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2、《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名作。诗歌视角独具,意韵隽永,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足见这首诗的影响力。诗人所写的地点在宁夏边塞地区,类似于《凉州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指的地界。这里的戍边战士之苦之孤独,我们可想而知。然而诗人却从一个明亮的月夜写起,可谓独具视角,别出心裁。透过诗人独特的视角我们看到,一座高高的烽火台,远方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在清冷的月光下,呈现出雪一样的银白。除此以外,没有一点生机。一座孤零零的受降城上,除了几个戍守的士兵,只有头顶的一轮明月,月光如秋日寒霜般洒在这荒郊之外,使人感到格外孤寂。开头的这两个比喻看似平常,似与李贺的“大漠沙如雪”句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感觉暗合,但其实有“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之妙。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戍边战士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试想,看到如此凄清之景象,何人不起故园情?所以诗歌就很自然地转入后两句的正面写情。于是,在万籁俱寂的月夜中,我们耳边传来了一阵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芦管声,这是谁?他在借这幽怨的芦管声诉说什么呢?没错,他就是一位戍边的士卒!他的一腔思乡情无计可消,只有靠这一根短短的芦管来诉说。于是,在我们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漫漫长夜,月光亮如白昼,铺洒在无眠的戍卒身上。此时,一曲思乡的乐曲撩动了他们心灵中温柔的一角,触动了他们的乡愁。在颤栗中,他们一个个披衣坐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光,久久凝视着远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46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