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第5自然段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草原》第5自然段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草原是一个温情、浪漫、豁达、清幽的地方。它撩拨着我去看草原的灼热情感。前年盛夏时节,我们同学聚会在陈巴尔虎旗草原,使我有幸游玩了心仪已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大客车载着我们26颗急切看草原的心,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我们在车里相互畅谈着20年的同学友情,并做着十分搞笑的群众游戏,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不绝于耳,转眼间已经来到朝思暮想的草原。

由于今年天气干旱,草原上的草显得些许枯色,但草原仍不失它大气磅礴、胸襟宽阔之美:洁白变幻的云朵随风聚散、一望无际的草原与天边接壤、错落有致的蒙古包让人惊讶、宽阔的牧场散发出醉人的芬芳,所有的这一切迫使我们急不可待地扑入草原的胸怀。[由整理]

热情好客的草原人看到我们来到,他们唱起了草原祝福歌,并为我们敬上蒙古族接待贵客的最高礼节的“下马酒”。按照蒙古人的习俗,我们用左手端着这碗“下马酒”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蘸上酒并用拇指向天弹去这是敬天,向地弹去这是敬地,向空中弹去这是敬神灵,然后再一饮而尽,凸显了我们北方人的豁达、豪爽。此外,他们还向我们献上了吉祥的'哈达,并用不流利的汉语对我们表示深切的祝福。

进入草原,只见数根细线围着敖包等次拉出,而细线上悬挂着无数个颜色不一的彩色飘带,迎风飘扬,将敖包点缀的绚丽多姿。我们来到敖包,听讲解员介绍敖包的典故,使我们对原本并不陌生的敖包有了更深的了解。由此我想到那一首那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敖包相会》的歌,让多少人沉迷在完美的爱恋中啊!这时,讲解员说我们围着敖包顺时针转动三圈后,站在敖包前默默许下个心愿,然后再将从地上捡起的石头扔向敖包,这样更能表示虔诚的心愿。美丽的故事、良好的祈福、心仪的祝愿,愿好人一生平安,愿人人心想事成、事事如愿。

忽然,我们被远方的呐喊声、吵闹声所吸引。当我们走进时才发现,那是蒙古族喜欢的骑马善射术表演。射箭是蒙古民族最喜爱的也是狩猎和防御敌人入侵的一种防御技术。游人们拿起弓箭拉弦上箭、只听箭响靶中,引来一阵欢呼声;而这边的骑马表演更发人深思。只见身着蒙古服饰的游人,骑着骏马、勒紧缰绳,踏踏而来好不威风。这个从大兴安岭森林里走出来的蒙古民族,来到呼伦湖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从小生长在草原,被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在这片草原上秣马厉兵、囤积粮草,为完成统一大业的使命,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那里发出了上马出征的号令,书写了入主中原直至横扫欧亚大陆的彪炳千秋的历史。如今,草原雄风犹存,草原文化犹深,为我们探究蒙古文化揭开了谜底。

水是草原的灵魂,如果没有水的点缀,那么草原就会失去灵动的美。一条莫日格勒河展此刻我们眼前,它像一条银链铺张开来,横贯草原的东西方向;它又像一条洁白的飘带撒落在草原上,弯弯曲曲、曲曲直直不断地向前延伸着、流淌着,不舍昼夜,因为这条河水的润泽,使得草原上草木丰美、羊肥马壮、物产丰富、景色称奇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而富庶多彩。

我们在愉悦的情绪中观赏了草原摩托、草原雕并与之合影、赏析勒勒车等美景,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完美的印象,让我们对这片草原和这个民族英雄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和崇敬之情。

时间并没有因为愉悦的情绪,完美的景色而放慢它匆匆的脚步。夕阳渐渐西沉,远方牧民骑着骏马悠闲地赶着羊群,慢慢地走着。伴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剪影,我们进入了蒙古毡房,让短暂而快速的旅游在那里暂作停留。

我们将要亲身体验蒙古族的烤全羊、手扒肉盛宴。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在吃全羊的时候是要举行仪式的,说话间来了一男一女两位服务生,男服务生用标准的蒙古语说着,女服务生则慢慢地对其说的话进行翻译。在吃全羊时得选出一位“王爷”,无奈我们同去的同学中女生居多,最后还是选出了一位从河北远道而来的女同学作为此次仪式的“王爷”。“王爷”手拿着坚刀在考好的羊脊背上画上一个“十字”,再用刀子割下羊脊背上的一块又大又肥的肉,按照蒙古人的习俗这块肉是蒙古王爷用赏赐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勇士和将领的,而我们这块羊肉则赏给了为我们分封全羊的“王爷”了。我们开怀畅饮、吃着手扒肉,尽情地享受丰盛的盛宴。我们唱歌、讲笑话、朗诵诗歌等各项活动精彩纷呈、十分搞笑,欢歌笑声在蒙古毡房里久久飘荡。我们醉了,不是因为酒的醇香而是因为我们的欢聚;我们笑了,不是因为有美味佳肴而因为我们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大家住在帐中谁也不愿离去,皆因我们还有许多说不完的话、挥不去的回忆、深深的友情,不知今朝分离,明日相聚等待何时?

散文《夏日草原》就诠释了席慕蓉对草原的认识和感情作为诗人和画家,席慕蓉描绘出一幅天堂般的迷人画轴,从视觉上的舒展、云影与天光、难以形容的芳香、天堂般的美景、清澈的溪流等五个方面,展现了蒙古的草原如诗如梦的迷人景象:草原平坦开阔,一望无际,又“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它的曲线美“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发现前方新的美丽风景;草原上依序飞过的云朵,使草原忽而金光闪闪,忽而凉风习习,“人好像走在梦里”;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所发出来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地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夏日的草原,旷野无人,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风声轻柔,鹰雕低飞,蚱蜢、草虫在弹跳和鸣叫,这一切给人置身天堂的感觉;草原上的小河流蜿蜒伸展,清凉澄澈,河中长长的水草轻轻摆荡,让人想起几千年来游牧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

席慕蓉调动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从平视、仰视、俯视等观察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了蒙古草原的迷人景象,令人心驰神往但她的感情显然不仅仅在于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文章两次出现“我的祖先”,可见席慕蓉的胸中更激荡着对祖先的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席慕蓉的这种原乡情结,是她的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自老舍的《草原》,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中何的意思是怎能。忍的意思是肯。话的意思是说话。别的意思是离别。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表现出了蒙古与汉族的情深意浓!

《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蒙古单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草原》表达了作者热爱草原之情!首先描写了草原之美,以及作者和草原人民的感情,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尾!突出了作者告别草原人民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愫!

草原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共同谈夕阳下草原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此句中多处运用了“借代”手法。“蒙汉”借代“蒙汉两族人民”,“天涯”借代“边疆”,这里即指“内蒙古”,“碧草”借代“大草原”,“斜阳”借代“傍晚时分”。这些借代,意思完备而又深刻。

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不忍马上分别,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蒙古族和汉族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受马上别离呢

在天涯出,碧草初说着那斜落的夕阳 这一句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表达中心的作用前面作者写和蒙古人一起赛马,吃奶茶,烤羊(我不记得具体是不是这样了,5年级的课文,我上初中了,但应该差不多,自己根据课本具体阐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我们相处的融洽,都表达了一种,蒙汉情深,蒙汉一家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自古以来,蒙古和汉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的友谊的见证。在这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5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