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英)简・奥斯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cQlhXbgoWjcZ251oBCA9g
提取码:rhkn书名:理智与情感
作者:(英)简・奥斯丁
译者:孙致礼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01
页数:321
内容简介: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作者简介:
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我们经常说处理事情要理智,要冷静,要无私
但是,每当我们要做这些的时候,情感总是会阻止我们我们如果老是依据情感,那样子自己会觉得很累但是,我们用理智的时候,我们摒弃不了情感的介入所以,我们需要理智,但不是绝对的清醒,因为十分理智的对待情感,我们的心会变的冷漠当理智与情感发生矛盾时,就不能完全倾倒于一边,我们可以不需要太清醒,只要明白,我们需要理智,也需要情感
《理智与情感》是一本从小学便开始读的书。玛丽安(Marianne)和埃莉诺(Elinor)常被读者和评论家视为情感和理智的代表,用来权衡利弊和对比分析。小说开篇便提到:埃丽诺思敏捷,头脑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一直帮母亲出谋划策。她顾全大局,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感情强烈,然而她却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在克制方面,她的母亲还有待学习,妹妹玛丽安却一辈子也不要学。
埃莉诺作为家中长女,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和淡定,使人观之可亲。玛丽安则是人群中耀眼的存在,她美丽自我,多才多艺,热情直率,爱憎分明,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对世俗有一种超脱的渴望。她渴望和追求着炽热不平凡的爱情:“爱情就像火一样燃烧……爱情是一种幻想还是一种感觉?”玛丽安认为:“如果跟一个与我趣味不能完全相投的人一起生活,我是不会幸福的。我们必须情投意合;醉心于同样的书,同样的音乐。”
埃莉诺与爱德华的感情在玛丽安看来是相敬如宾的感情(polite affections),过于平淡。爱德华不似爱情小说中光鲜亮丽的男主角,虽亲和,却缺乏热情和某种吸引人的特质,他保守甚至优柔寡断。较之母亲和家族对他出人头地的期望,他更希望做一个牧师,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the quiet of a private life)。他的理想图景是乡村生活:“有一个可以行善的小教区,养养鸡,做一些简短的布道。”
奥斯丁笔下英俊的年轻男性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如该小说中的威洛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的威廉。二者英俊潇洒,举止优雅,幽默风趣,懂得迎合和讨女性喜欢。他们让美丽却贫穷的**陷入情网,但他们现实又势利,渴望攀上有钱有门第的**来改变自身的经济境遇。
威洛比的出现和英雄救美,满足了涉世未深的玛丽安对于爱情的幻想。她固执己见地相信这个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就是自己生命中的王子,完全不理会亲友的建议,也不理会外界对自己的风言风语。
除了英俊的年轻男性外,年长男性也是奥斯丁笔下有代表性的群体,如该小说中的布兰登上校(Colonel Brandon)和《爱玛》中的奈特利先生(MrKnightley)。这类男性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父亲,长者的角色,起初因为其年龄和严肃常被他们喜爱的女性诟病。如玛丽安对待布兰登上校的爱意视而不见,并对他人将其与这样一个年龄又多病(age and infirmity)的人拉红线十分反感,特别是在结识了威洛比之后,玛丽安更是一味沉浸于自己的热恋中无法自拔。
奥斯丁的小说情节并不复杂,故事的反转常发生在MrCharming的丑事被暴露,如威洛比对布兰登上校的养女的丑行,以及他放弃了与玛丽安的感情,娶了一位自己不爱,但是却有五万英镑财产的**;如《傲慢与偏见》中威廉企图与达西的妹妹乔奇安娜私奔,以及后来与莉迪亚私奔;如《曼斯菲尔地庄园》里亨利与芬妮的已婚表姐玛丽亚的私奔;如《爱玛》中弗兰克与简的私定终身……女性人物的成长常体现在识人中,见证了华而不实和虚伪,坚定了谁才是真正值得信任和爱的。
玛丽安因为威洛比放弃自己备受打击,大病一场,险些丧命。大病初愈后,她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也渐渐感受到了上校的好,他的美德和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对于母亲,姐姐和成了她姐夫的爱德华而言,他们都极力赞成玛丽安嫁给上校——这个他们眼里最忠实善良的朋友。“他们都感到了上校求爱不得的悲伤和自己在促成这门婚事上的责任,而玛丽安将是解决这一切,给大家带来慰藉的人。”
玛丽安对上校,不能说有对威洛比那种充满激情的爱恋,但也敬重他,在他的关爱中抹平曾经的创伤,获得慰藉和满足。上校不仅有着这一地带最优渥的物质条件,而且是个极其仗义善良的人。他当初为失去继承权的爱德华提供帮助,尽管素不相识,却感同身受,明白遭遇父母阻拦而放弃爱情有多痛苦。同样,他没有居高临下施舍,而是尊重和照顾到爱德华的面子和尊严,让埃莉诺代为传达,这都是他的善良和对人的体恤之处。
最终玛丽安嫁给了这个“两年前还被自己认为太老,现在还要穿法兰绒马甲保护身体”的男人,也彻底放下了对威洛比的执念,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丈夫。“顺应新的情感,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在新居里做着妻子,家庭主妇和女主人”。
奥斯丁没有把威洛比塑造成十恶不赦的人,他也爱过玛丽安,只是这份爱情在现实和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威洛比也有过自己的忏悔:如果当初好好对待玛丽安,他不仅能获得幸福,而且还能继承史密斯太太的财产变得富有。他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追悔莫及,他的忏悔是诚恳的和不容置疑的。同样,他有很长时间一想到布兰登上校就充满嫉妒,一想起玛丽安就无比懊悔。
较之威洛比和布兰登上校的个性鲜明,爱德华反而是小说中较为黯淡的男性角色。他的感情与他的言语一样,缺乏激情不善言辞。爱德华年少时草率地与露西订了婚,尽管他在认识埃莉诺后,明白了真正所爱,却依然恪守着承诺,甚至被母亲要挟放弃继承权,断绝母子关系。直到露西后来迅速改旗易帜,与继承了爱德华财产的罗伯特结婚。露西出身卑微,却颇有心机,懂得阿谀奉承。爱德华也意识到了识人不准,将其归咎于当时没有一份正经职业,无所事事,兄弟关系不和……认识到露西的真面目后,爱德华也迅速地向埃莉诺求了婚,赢得了一份自己理想的爱情。
与爱德华一样,埃莉诺在感情中并不是个主动的人。她更多把自己的感情克制在心里,理智和冷静,尽管内心十分在意,特别是听到露西讲述自己和爱德华私密订婚,以及误以为爱德华娶了露西后,她亦崩溃与难过万分。她在这份感情里一直处于等待者的角色,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却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体面和善良。爱德华也最终没有辜负了她。
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经受不同的考验,尤其是身处逆境,更让人刻骨铭心。人类都偏向于记住痛苦,忘记欢乐,因为痛苦会让人规避风险,有助于生存。
有的人面对接连而来的厄运,求胜、成功的欲望反倒出奇的强烈,理智清醒,坚持不懈的努力,情感不断的升华,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彰显自我的价值。有的人则永远使自己的情感安于平静,化解种种生活的冲击,体验流于琐碎,敏感性迟钝,任何能引起情感涟漪的事,哪怕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会被它巧妙避开,久而久之,在按部就班的节奏中,就失去了能激活生命力的能量;还有的人把自己的遭遇归于命运,命运神秘不可抗拒,一个人无论怎么做、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于是他把体验和思考都交给了本不存在的监护人—— 命运,随波逐流。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境况,与其收拾萎缩的感情藏而不露,不能敞开胸怀去充分体会喜怒哀乐,任由危机本能的防卫,这样经年累月形成凡事退避的习性,倒不如理智地面对众多的挑战,寻求发展自己的机会,也许这样才不致使我们丧失生活的本真意义,才更合乎生活境遇中的情与理。
绝大多数人只能做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因而,“活着”自然成了好多人描述自己对生活体验最精炼的概括。平淡和平凡,不会那么好,也不会那么坏,凑乎得了,因为大多人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或运气不好,英雄豪杰辈出、纵横驰骋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
春秋战国是群雄纷争、诸侯争霸的时代,社会的剧烈变动给各路人杰提供了施展才能抱负的机会。齐桓公为得到天下贤士的帮助,命令在宫廷前燃烧起通明的火炬,以示昼夜不停的吸纳人才;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在楚国当奴隶的奇人百里奚并拜为国相,很多有志之士纷纷投奔,秦国很快强大起来、称霸各国,一部春秋战国史,写进了人生的激荡与分流,让人感受到惊心动魄的人生美。
令人振奋的时代,能产生令人振奋的事迹,时势造英雄,轰轰烈烈的个人事迹与命运、神性、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实现潇洒辉煌的人生。
高雅而坚定的情感,执着而锐利的理性是精彩人生写照。当今的科技时代,确实不会再有血火的传奇,等级深严的规章制度牢牢固定了个人,细微的社会分工,使得整个社会像一部庞大的机器,个人只是一个极不显眼的螺丝钉,不可能游离运转的机器之外,一切都有规则控制。惊天动地的壮举慢慢的被排斥在相互协同的社会之外,平平淡淡的生活似乎变成了今天社会的主要题旨,人们承平日久,似乎大多安于平淡,适应了平淡,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年人觉得生活很没劲,这里似乎有矛盾,一方面人们甘于接受这些平淡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又觉得在生活的平淡中失去了很多,问题就出在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境况之间的差距,来源于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之间的矛盾。对未来的期望值越高,同现实生活的差距越大,那么人们的心理落差也会越大。
生活需要我们都能有一种平衡技巧,把我们的欲求和对生活的期望处于最佳值,能否达到平衡关键在于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协调,协调好我们内心的情感和理智,在时代大潮中找到自己真正心之所往的愿景,然后投入其中,就能在生活、人际交往、事业追求中升华情感,并能经常思考反思自己生活的目标,发觉其中的意义。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奥斯丁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丁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奥斯丁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在本书中,奥斯丁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在《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笔墨随处可见。这一手法,不仅见诸于对情节的喜剧处理,而且融汇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弱,根本“没资格考虑婚姻”,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再看露西,先前是那样讨厌罗伯特,可她最后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简·奥斯丁的笔下,现实就是这么恶作剧,喜欢对世人的判断、愿望和行动进行嘲讽。
简·奥斯丁写小说,她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因此,英国的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简·奥斯丁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二十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且不说前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莫不是精雕细琢,活灵活现,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露西的姐姐斯蒂尔,长到二十九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志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的形象。 作者的外甥詹-爱·奥斯丁-利在他的《简·奥斯丁回忆录》中写道:“在简·奥斯丁笔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气质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埃莉诺·达什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完全体现作者的理想。因此,本书理所当然地主要从埃莉诺的视角来叙述。但是,随着近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权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创作,评论家们也试图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这种思想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中,他们特别热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奥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他们特别赞美玛丽安,因为她敢说敢为,是个不遵守传统规范的大胆女子,敢于反对伪善的社会习俗。例如,当她的表亲约翰·米德尔顿爵士说她在挑逗威洛比时,玛丽安毫不留情地说:“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做俏皮话来说,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当她那势利的嫂嫂范妮说埃莉诺在小屏风上画的画“有点莫顿**的绘画风格”时,玛丽安断然不顾莫顿**的贵族身分,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关我们什么事……谁管她画得好坏我们考虑的和说的,是埃莉诺。”所以,相形之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埃莉诺所选择的做法显得倾向于更好地维护那既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玛丽安的言行倒能有时对这秩序造成威胁,因而是更可取的。
在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是一位理性的女性代表。她的处世和待人冷静而又理智,在感情的问题上道憾,不冲动,以极大助理性来克制自己的情感。埃莉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讲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诚的爱德华。
与姐姐相反,妹妹玛丽安是一个热情奔放、情感外露的女性。她聪明灵耀,对爱情抱有太多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想有一个富有、人品出众、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她择偶的标准更多的是注重仪表和财富,而非人品。她的这种择偶的出发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
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理智与情感》: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父亲去世了,姐姐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只能得到最基本生活费,遗产全都归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包括她们住的房子,也要让出来交给哥哥。
在母亲的坚持下,她们离开了若兰庄园,租到了一个山谷中的小屋。
埃莉诺
姐姐埃莉诺有一种对事物的理解和冷静的判断力量,她有一副极好的心肠,性格柔和而又感情坚强,她知道如何控制它们。
埃莉诺遇到了诚实善良的爱德华。在她眼中,他和善,可敬。但是爱德华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太年轻了,就鲁莽地和史露茜**私定婚约。当他遇见了埃莉诺,他才知道自己多么爱她。
两人散步时,爱德华告诉埃莉诺,他恨伦敦,相反,他喜欢住在乡下,想做一个神职人员,在小教区行善,养养鸡,讲道而不废话。他并不想要那种出入都是豪华马车的生活,他要的是朴实而有价值的人生。
这样的爱德华,更让埃莉诺倾心。
然而,爱德华是一个守信的绅士,他依然愿意遵守诺言,宁愿放弃家族继承权,也要兑现对史露茜**的承诺。
埃莉诺知道了这一切,伤心不已。
她面对爱情是理智大过情感的,她不去追问爱德华为什么,就这样放手了,她以为他们之间结束了。
偶然的一次遇见,她才知道史露茜**后来喜欢上了爱德华的弟弟,已经嫁为人妻,而爱德华依然是单身。知道这一切的她,终于不再克制自己的情感,在爱德华的面前泣不成声。
埃莉诺并非她所表现的那般无情,相反,她深爱着爱德华。只是,她的理智一直控制着她的情感。
爱德华对埃莉诺表白:埃莉诺,我认识露茜时,还很年轻,我初初遇见你时的行为很不恰当,但我以为你对我只有友谊,是我在拿良心来冒险。我今天来并不抱任何期望,我只想告诉你,我···我的心,而且将永远只属于你。
面对爱德华的深情表白,她隐忍太久的感情如决堤的洪水爆发,在桌边泣不成声的那一刻,爱的克制与疏离被情感击溃,她的理智终于得到了深情的回应。
玛丽安
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比得上埃莉诺。她聪明灵巧,对每一件事情都充满热情。她的忧愁、她的快乐,都无法节制。她慷慨大方,和蔼可亲,招人喜欢,除了不够谨慎以外,什么都好。
玛丽安喜欢读诗,尤其是莎士比亚的诗:爱情是梦幻还是感觉?不,它跟真理一样永恒,不似花朵自然凋落。爱能生于无水荒漠,不怕缺乏阳光滋润。
在玛丽安眼里,爱情就应该是热情似火的,是不顾一切的。这就是玛丽安的爱情观。
忠厚稳重的布兰顿上校第一次遇见玛丽安的时候,她正在钢琴面前边弹边唱,琴声如行云流水,歌声亦是婉转悠扬,布上校被深深地吸引。
然而,玛丽安觉得布上校有点老,而且无趣,虽然布上校是单身汉,但那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对于布上校的示好,玛丽安视而不见。
当玛丽安在雨中摔倒,遇到英雄救美的卫乐比。在卫乐比将她从雨中抱起的那一刻,玛丽安看卫乐比的眼神中都带着光,她觉得那才是她想要的爱情。
事后,玛丽安激动又兴奋地告诉姐姐:卫乐比抱我的时候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他风度真好,很有礼貌,人品不错。有活力,又机智富有同情心,话不多,但句句重点。
是啊,情窦初开的姑娘大多想要这样的爱情,就像罗曼蒂克一样:希望他有精壮的体格,希望他礼貌绅士,希望他有风度,品性好,或是阳光开朗,或是成熟稳重。
姑娘们对爱情有这样的期盼并不为过,但若托非人,这样的单纯和热情,只会成为她们的灾难,就像玛丽安一样。
卫乐比曾经是真心爱过玛丽安,他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他知道怎样逗姑娘开心。
玛丽安养伤期间,他送她一束新摘的花,并赠言:你无法接近大自然,大自然就得来接近你。
他和玛丽安有同样的爱好,都喜欢读莎士比亚的诗。卫乐比读了开头:心灵契合,突破阻碍。玛丽安就能接下去: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或者任凭抹灭?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有狂风暴雨。
卫乐比的才华更让玛丽安倾心于他,深觉这才是她的良人。卫乐比经常驾着马车,载着玛丽安到处游玩,即便人们对玛丽安议论纷纷。她对爱情的定义,往往使她忘了礼仪。给了玛丽安各种暗示,让玛丽安知道他喜欢她。但是,他从不直接说爱。当他在玛丽安爱情之火刚刚点燃之后,却突然离开,并杳无音信。
为了找到卫乐比,玛丽安和姐姐来到了城里才知道卫乐比为了财产,娶了家世更好的一位**,并回信给玛丽安,如果他有什么不恰当的行为让玛丽安误会了,他愿意为此道歉。
就这样,他抛弃了玛丽安。
玛丽安受了情伤,淋雨重病,几近一命呜呼。布上校一直陪着玛丽安,忙前忙后,将玛丽安的母亲从乡下接过来,希望能帮助到玛丽安。
当玛丽安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后,她终于看到了布上校的好,发现了布上校的善良,稳重,优雅,以及他宽广的心胸。她接受了布上校的爱。
她在爱情里长大了,她和姐姐散步时,能够释怀的看待卫乐比和她之间的曾经:但娶了我他就会满足吗?纵然有心爱的人但身无分文,可能很快会先考虑钱,然后才是爱情。
窗外草坪上,布上校为大病初愈的玛丽安朗诵诗歌:
大地毫无改变,依然如故,不论何物,落入海中,终为潮水,流至他处,有所失,就有所得,只要追求。
所幸,无论是姐姐还是妹妹,她们最终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理智与情感
面对爱情,姑娘们大致也就是两种情形:理智与情感。
这从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的争执中就能看出来。
当她们的爱情都受到挫折时,她们有一场争吵。
埃莉诺说:娶了史露茜**,爱德华或许有些后悔,但他会很高兴自己信守承诺,我们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到幸福,,却未必能够找到,认命吧。
而妹妹玛丽安却完全不这样认为,她说:你总是听天由命,总是百般顾虑,埃莉诺,你的心在哪里?
重理智的姑娘,即便自己再受伤,也会给自己立一个限度,她们不允许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更不能容许自己在爱情里丢盔弃甲。她们对爱情,有克制,有疏离。
她们的爱,深沉却又高傲。
重情感的姑娘,即便明知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也有破釜沉舟的倔强。哪怕是自取其辱,也要问清楚;哪怕飞蛾扑火,也要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她们对爱情,是毫不掩饰,是忘乎所以。
她们的爱,热情奔放,却又缺少了一抹保护色。
幸福本身并无标准可循,你曾为此徘徊挣扎,你曾为此竭尽全力,所失所得,都是生命的馈赠。
在爱情里,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帝洒落的珍珠,唯有用理智平衡过的情感才可以将其连成光彩熠熠的珠链。
爱情的模样有千万种,但好的爱情,总是需要理智去平衡情感。
理智是土壤,情感是鲜花。土壤够肥沃,才能长久的开出那朵名叫“爱情”的鲜花。但年轻的时候,谁又能十分完美的去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
1、最美的三个字就是在一起。
2、我们之所以具有判断力,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附和别人的判断。
3、是你太好还是我太差,可是我已经用尽全力爱过你了不是吗?
4、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使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5、人生是绝望的,只不过在绝望中加一点希望,变得更加绝望。
6、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7、在她看来,感情本身既然无可非议,要想加以限制,不仅徒劳,而且是理智对种种庸俗错误观念的可耻屈服。
8、都说蝴蝶飞不过沧海、谁又知道沧海其实离不开蝴蝶?
9、在冲动面前,我们只能低头。
10、你就如一颗定时炸弹让我提心吊胆却深陷泥沼无法自拔。
11、后来我明白最珍贵的感情从来不用捧在手心。
12、如果说可以选择遗忘一段回忆,我选择遗忘有关你的一切。
13、温和是最顶级的暴力。
14、不要指望别人太多,毕竟,谁都不是谁的谁。
15、我认识一个人很像令妹,个性一样冲动、可爱,后来她被迫认清了这个世界,结果是痛苦绝望。
16、你最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当然是我的暑假作业了,我把它养的白白的。
17、或许笑着的人是在用最美的方式难受。
18、我梦到你牵着别人手我心痛了。
19、生活毕竟要要告诉我们,你过去相信的大半是错误的,而且你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来否定自己的格言。
20、我愿意用仅有的现在,为你编织最美好的神话。
21、有些事就是在一次次失望之后突然就想通了,有些人就是在一次次看清之后突然就看轻了。
22、他对简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
23、为你落第一滴泪,故事到最后总会落幕,我真心的付出却不是你要的幸福。
24、赞赏风景只不过是讲些套话。人人都假装和第一个给风景优美下定义的人一样。无论是感受,还是描绘,都情趣浓浓,有不同一般的情调。
25、谢绝你的爱,痛恨他还在。
26、我才知道最难过是,我在慢慢失去你,却又无能为力。
27、他倾向于认为所有事都是非黑即白的。
28、挖自己的坟,埋自己的恨。
29、要是他人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就能证明我们行为不当,那我们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招惹是非。
30、如果你懂我的软弱,如果你懂我的不言语,你会发现其实我比谁都脆弱。
31、随遇而安。有时候,天空没有云,只有恢恢飘过而又孤独的风。
32、没有竞争,人类就要退化,退化到最后又要开始竞争,当然是与猴子争夺野果。
33、能不能为了我,放弃你所拥有的温柔。
34、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35、你的世界里,没有我。而你,却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