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第1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是多样性、易受外界影响、逐步自我调节。这个阶段的儿童情绪表达丰富,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但还缺乏成熟的情绪控制能力,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情绪的影响。随着成长,他们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形成积极的情绪态度和适应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良好、和睦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较稳定情绪的形成,能给教育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入手。

1、创设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创设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温湿适宜、采光照明良好、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无噪音干扰、导出充满了绿色植物和美的画面的环境。

其次,教室的环境和玩具和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如小班的教室应有娃娃家、简单的建构区等;中大班的教室角区相应要复杂些,如较有创意的表演区、创意画廊等。

最后,幼儿可在教师设计好的角色游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在布置娃娃家时,主题墙面可以张贴孩子的家庭合影或自己房间的照片,粘贴幼儿手工作品等。创设这种家庭化的生活空间,使幼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氛围,产生安全感、信赖感、愉悦感。

2、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是使孩子保持良好情绪的基础。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避免脏乱、嘈杂;成年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二)使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

1、建立幼儿合理的生活常规

给幼儿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表,内容要丰富并要考虑动静交替,使之养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注意不要轻易破坏常规。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让幼儿为人处世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情绪也相对能稳定的发展。

2、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

当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幼儿只有学会了关心、爱护自己,才能学会关心、爱护别人,才能懂得别人为其所付出的一切。因此要让幼儿参与一切有关并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意识以及责任感。

3、加强幼儿的体能锻炼

幼儿的体能训练除了帮助幼儿消除体内多余的能量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勇敢、坚强、不怕苦的意志品质。

4、巧用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促使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所经历的情绪状态;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能经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去思考、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有关情绪情感的各种感性知识。

另外,幼儿的自控能力差,情绪的冲动性高,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所以,幼儿的情绪有易变性的特点。而在游戏中,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和遵守各种游戏规则,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情绪的调控能力。

再者,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情绪情感会得到合理的宣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宣泄情感,使儿童逃避现实生活的强制和约束,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的危险冲动,缓和心理紧张,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的环境。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启发他们的思路,创造各种游戏必需条件——包括各种游戏材料和场地,还有足够的时间等。幼儿的游戏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但是老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总之,要将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教师的指导作用完美地结合起来,不能让游戏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幼儿情绪智力的健康发展。

5、榜样表率法

家长、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直接模仿的对象,在家长、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是非标准,并由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进行着榜样的示范和暗示,孩子的品德、性格、举止、习惯都会在家长和教师身上找到蛛丝马迹,甚至将其延伸或扩大。所以,家长和教师要严于律己,从自己的思想、言论、作风、情绪等方面身体力行,做好幼儿的表率。

音乐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是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而且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稳定情绪的平衡, 健康 成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将音乐教育融入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关系到儿童音乐素养的高低,而且影响儿童的 情感 体验和智力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将音乐教育融入儿童教育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效果,开发儿童的智力领域,不仅关系到儿童音乐素养的高低,而且影响儿童的 情感 体验和智力的开发。

1 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存在认识不足

有些老师简单地认为音乐教育只是唱唱跳跳就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技巧教学,忽略培养儿童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的现象。

2 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误解

绝大部分家长在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中仅仅扮演了一个学习条件的提供者角色,却忽视音乐教育中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

3 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 情感 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儿童对美的感受,为儿童提供机会,并为儿童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而实践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儿童内心的感受, 同时,对于如何认识、处理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技能传授之间的关系,也心存困惑,这些困惑的是造成“音乐教育重技巧练习”的重要原因。

4 音乐老师教学的模式化,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在学到儿歌时,如果请幼儿园的孩子用动作表现“花”,会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的动作是:双手托腮,头儿稍歪,两腿半弯,嘴角上扬,好像他们见过的都是同一个品种的花。 这就是模式化的产物,教师上学时学的花是这样开,她做了教师后也不走样地传授给了她的学生。 正是这些在我们看来已经习惯了的定式,禁锢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

5 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差异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别也大

有些学校有自己编写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设计,深受小朋友的喜爱。 有些学校的音乐老师是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多少音乐知识,别说教学水平了,上音乐课只是教孩子唱唱儿歌而已。

1运用适当的音乐旋律,促进学前儿童教育艺术化

学前儿童的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在幼儿园场所开展,因此为了调动儿童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组织设计学前儿童的教育期间可以将音乐渗透于多个环节里。 由于儿童的 社会 阅历不丰富、同时认知面窄,在身心发育上尚未成熟,在生活过程中偏向直观性及具体性,音乐能刺激儿童的感官,有助于儿童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内容。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教育模式上还应关注教育的生活化理念。为了提升音乐内容的吸引力,教师在音乐组织方式设置上应兼顾直观性及趣味性。譬如当儿童情绪由兴奋变得低落后,教师可以借助轻快明亮的乐曲来调整幼儿的情绪; 为了能使儿童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教师可以借助舒缓的旋律帮助儿童平复心情;在户外活动中充满了种类丰富的事物,儿童常常被其吸引,难以将视线转移到教学环节中, 教师可以通过拍击音乐乐器的方式来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该过程也能直接刺激儿童感官,对其今后乐感的培养具备积极意义。

2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促进儿童生活规范化

学前儿童在学习方式选择上存在多样化特征,借助感官的刺激能增强认知意识,有助于儿童在体验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师应在幼儿园生活的实践中注重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锻炼儿童的生活技能,从而推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当教师将音乐教育贯穿于生活教学中,有助于儿童在跳舞、唱歌的 游戏 中协调自身的自理能力与肢体运用能力。 生活中含有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儿童在聆听期间能逐渐感受到音乐作品中存在的 情感 元素,因此儿童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其情绪具备差异性特征,该过程能有效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

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的规范科学,教师在音乐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国际著名儿童乐曲。 譬如在儿歌《虫儿飞》中,这首乐曲歌词优美,儿童在聆听强烈的音乐节奏期间,对其感官的刺激较为明显。 教师可以在音乐歌曲播放完后,提问儿童“小朋友们最喜欢《虫儿飞》中的哪句歌词呢”,该问题能使儿童积极思考,同时按照个人爱好选择最喜欢的歌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还需要做示范,不断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儿童会主动按照教师设置的问题思考,教师不用花费额外的时间精力进行纪律管理,使儿童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也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又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教学中的音乐用途:哪些音乐代表开始上课、哪些音乐要求小朋友们保持安静、哪些音乐含有下课之意等,并且注意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严格运用音乐,培养儿童形成遵守纪律的意识。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很多幼儿园将音乐教育引入学前儿童教学活动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教师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将音乐审美元素渗透于儿童的教育教学之中,使儿童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记忆与知觉的发展。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经验的作用,因此说记忆是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手段。由于经验的限制学前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还是很差的。在大班儿童那里,只能看到一些初步的发展。

2 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依靠记忆,记忆是联系感知与想象、思维的桥梁,是想象思维过程产生的直接前提。 记忆表象越丰富,想象和思维便越厚实。

3记忆与语言的发展也有密切联系,儿童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儿童有时说了后面的话忘了前面的,就明显暴露了言语活动与记忆联系的不足 。

4 记忆的好坏还影响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通过记忆,儿童对经验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儿童对情感从而丰富起来; 儿童对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须始终记住目标。

5另外记忆还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小孩子依恋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带给他舒适、温暖和爱的欢乐,是他的安全地,避开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是因为对它们

学龄儿童在道德情感上表现出显露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儿童期的品德情感已经发展起来,并且经常容易表露于外。但是儿童期的品德情感还比较脆弱,不稳定。儿童的喜怒哀乐的变化比较容易、简单,一会儿喜欢这个伙伴,一会儿又可能与之对立起来,彼此不说话了。今天可以把这个伙伴看作自己的最好朋友,明天又把另一个伙伴看作最好的朋友。儿童的情感往往以集体或老师、家长对他的态度为转移。学生对于一般的善恶、美丑、荣辱等道德概念已经可以从情感上直观地加以接受,可以简单地从人物外部表现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正确行为与错误行为,并且常常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表现,尤其是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喜闻乐见,模仿去做。不过他们常常是心血来潮,情感的外露,还不能对英雄行为有深刻的理解,有时往往是表面的机械模仿。如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关心他人的情感表现,对同学的不幸、痛苦的同情,对老人、残疾人的关心、尊敬,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示关怀等等。针对儿童期情感的特点,父母应当引导儿童,把思想感情同正确的道德认识联系起来,培养儿童关心人、尊敬人、同情人的思想感情,并通过人际交往等行为实践,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9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