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表达忠贞感激之情,是《出师表》的蓝本

乐毅《报燕王书》:表达忠贞感激之情,是《出师表》的蓝本,第1张

本文乃「 ”天韵C4D”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乐毅,本为魏国大臣,他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受到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的礼遇,遂留仕于燕国,封为亚卿。为报昭王的知遇之恩,乐毅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昭王训练军队,使燕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终于在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联合秦、楚及三晋,大败齐军于济西。 而后,乐毅又乘胜追击,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聊城、即墨和莒三城仍在抵抗,齐闵王出逃被杀。这时,燕昭王去世,齐将田单用反间计,派人到燕国传播谣言,说乐毅将要叛燕自立。此时的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和,于是解除了乐毅的兵权,派骑劫去代替他。 田单乘机以火牛阵大败骑劫,收复了被乐毅攻下的七十余城。乐毅兵权被解,去燕投赵,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惠王对此又悔又怕,悔的是不该听信谣言而不信任乐毅,解除了他的兵权,使刚刚强大起来的燕国大受损失;怕的是乐毅被赵国所用,会反过来攻燕。 于是就派人送信给乐毅,责备他不该忘了昭王的知遇之恩。此时的乐毅,如重回燕国,后果不堪设想;不重返燕国,惠王又加他以忘恩负义的罪名。无可奈何之下,乐毅写下了这封「 ”词本血成”的《报燕王书》,为自己申辩。这封书信,措辞委婉,语意诚挚,对先王的忠贞感激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也淋漓于翰墨之中。 乐毅的书信,开宗明义,以真诚的话语,婉转的态度,向兼惠王说明自己去燕投赵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为昭王与惠王着想: 臣不候,不能奉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道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这是说,自己一旦返燕而被诛,不但会损害先王知人善任的明察,也会使惠王陷入被人谴责的不义境地;同时申明,自己本来宁愿去背负不贤的罪名而不去辩白的,可树欲静而风不止,您又派人来数说我的罪过,我担心您不了解先王所以厚待于我的原因,不理解我忠心侍奉先王的赤诚之心,所以才「 ”敢以书对”。 这种极为恳切的言辞,说明了自己去魏奔赵的苦衷,和不得不以信申辩的原因。种种不被理解、反遭责难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既有对先王的深深怀念,又有对惠王的隐隐批评。 接下来,乐毅又以圣君贤臣来比拟自己与燕昭王:「 ”圣贤之君,是根据臣下的功劳与才能,授予他的官职与俸禄的,并不以亲疏爱恶为标准。能体察臣下的能力而后授予官职的国君是成功的国君,能根据人的品行择交的人是能树立名望的人。先王的举措,高出世人的行为,所以我借为魏王使兼的机会,投奔了先王。蒙先王的抬举重用,在众宾客中提拨了我,在没有与宗室大臣商议的情况下,任命我为亚卿。 我自认为受命于先王,不会有什么罪过,也就受命不辞了。”以此来说明先王与自己的关系,完全是以「 ”察能而授官、论行而结交”为出发点的;在如此理想的君臣关系的基础上,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先王忘恩负义的。以事实来剖明心迹,言辞恳切,声情并茂,对先王的钦佩与留恋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对惠王不能行先王之义的惋惜与遗憾,也含蓄地流露出来。 而后,乐毅又通过回忆自己受命伐齐、联合诸侯、大败齐国的经过,并特别形象地描绘胜齐的战果,来说明先王之功是五霸以来无人可比的。褒扬先王的伟业,表明自己的功勋,明君与贤臣的结合,就是这样的顺理成章。 先王以为我不负使命,实现了他报仇雪耻的愿望,所以裂地而封,使我「 ”得比乎小国诸侯”,这是先王给我的奖赏,我以为奉先王令教不会有什么罪过,也就受而不辞了。通过这一切,再次表明,先王是知人善任的,自己也未负先王之托。 最后,他再次以「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的古训,说明自己本无意于申辩,实在是因为惠王对自己的忠心不能体察,这才不得不以此书为报。乐毅此书,不仅包含着作者「 ”忠而见疑、贤而被疏”的满腔幽愤之情,更是字字血泪的痛苦结晶。 全篇反复剖白、委婉陈述的,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唯恐有伤先王之明;所痛切惋惜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惠王不能继承先王的遗教。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先王的钦佩、忠诚、感激与留恋,诚挚地表现了「 ”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的苦衷,以其真挚的情感倾诉,再现了一位含冤去国、忍辱负重的忠臣形象。 乐毅的才华、品格和他的这封书信,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就「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连他的《出师表》,也与这封书信颇多相似之处。所以,清代批评家金圣叹说:「 ”善读此文者,必能知其为诸葛《出师》之蓝本也。” 参考资料 《报燕王书》

高筑“黄金台”以千金求千里马的骨头,这反映了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并且能在危难之中坚定对人才的运用,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性。不管在任何时候,科技都是人类进步的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发展的就是人才,而燕昭王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是有卓越眼光的表现。能充分运用各个人才的才能,整和全体的力量,在人才取得成绩后不嫉妒、不阻碍,在面对危难时刻,不退缩、不盲从,这个也是一个成功***的表现。所以说燕昭王在当今现实的意义就是:一,要发掘人才,给人才以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才华的条件,这样才有发展的动力;二,要学会运用人才;三,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一、赏析: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句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2、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二、《登幽州台歌》全文: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解析:

⑴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 )然:悲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四、翻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自: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

释义: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燕昭王求士》:1.本篇选自《燕策一》2.解释: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解释:冯:同凭,倚靠眄视:斜视指使:以手指示意来驱使人厮役之人:供使唤打杂的人句意为:倚靠桌几,手拄棍杖,斜着眼睛,以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0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