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注释及诗意

题西林壁注释及诗意,第1张

《题西bai林壁》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du客观全面,如zhi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dao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如下: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如下: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扩展资料: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题西林壁》

一、学习重点:

赏析品读这首含有警句的哲理诗,领会诗歌意境,弄懂诗意,感悟、积累并运用诗作中奇思妙发的两句至理名言,明白它蕴含为人处事的哲理,发展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学习内容: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诗词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方向看庐山,它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貌。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四、词语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6缘:因为;由于。

五、专家解读如果说宋朝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其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诗人首先很真实的写游山所见,展示庐山的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之多变的瑰丽险峻的姿态,接着顺势进行借景说理:如果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就会各不相同。

  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即大家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是奇思妙发,使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无穷、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的理性认识,也可以延伸到观察世上的万事万物,也是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人因为所处的地位、眼界、格局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所以,《题西林壁》不仅能让人欣赏到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用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诗使人百读不厌。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六、知识拓展苏轼这个妇孺皆知的名字,号东坡居士,后人习惯称其为苏东坡。苏轼出身于北宋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知名之士。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自幼聪颖过人,到成年后,博通经史百家之学,看待事物有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态度,他的这种处世哲学,成为他身处逆境时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深深地渗透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苏轼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奇才,他不仅博学多识,才气横溢,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而且他把文学当成自己真正的生命。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体现,也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重点词语解释和意思

庐山

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庐山市境内,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共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的英文意思翻译

From the front and side, we can see the continuous ups and downs of Lushan Mountain and the towering peaks From the distance, near, high and low, we can see Lushan Mountain, which presents various appearances The reason why I can't recognize the real face of Lushan is that I am in Lushan

题西林壁古诗的日文意思翻译

正面、侧面から见ると庐山の山々が起伏し、峰がそびえています。远く、近く、高いところ、低いところから庐山を见て、庐山はさまざまな姿を见せています。庐山の本当の姿がわからないのは、庐山にいるからです。

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诗意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历经九江,游玩庐山。壮丽的山水风景激发意兴壮思,于是写出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汇总,它描绘庐山变化袅娜的风貌,并寓情于景说理,强调分析问题应客观性全方面,要是主观性以偏概全,就得不出正确的结果。

扩展阅读:其他诗人描写庐山的诗句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庐山五老峰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瀑布 朝代:五代|作者:江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却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送倪道士之庐山 朝代:宋朝|作者:赵师秀 近方辞地肺,本自住天台。 有鹤相同出,无云作伴回。 道房随处借,诗板逐时开。 又说庐山去,闲看瀑布来。

庐山诗 朝代:明朝|作者: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过江州岸,回望庐山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庐山山南刷铜绿,黄金锯解纯苍玉。 庐山山北泼蓝青,碧罗幛裹翡翠屏。 昨日山南身历遍,今朝山北舟中看。 山南是我所部民,山北是我乡中人。 部民乡人何厚薄,有人问我山美恶。 诧南赊得乡里嫌,评北又道月且严。 两平只在一言内,山如西子破瓜岁, 山南是面北是背。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句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题林西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宋)苏轼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折叠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苏轼,宋代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35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