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菩萨蛮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第1张

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古人作诗填词,究竟有没有深刻的含义?我们来读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表面是写一个美女,写美女的相思,写美女的爱情,但在更深处,有没有另一种更宏大的寄托呢?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小山”有3种说法,一说是一种眉形,一说是女子的发髻,另一说是屏风,因为屏风是折叠的,所以“小山重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说这个美女早上起床,十分慵懒地梳洗、化妆,蛾眉是古代女性妆容的一种眉形,像飞蛾的两个触角,说这个女子起床画眉,可她是懒懒地起来,慢慢地画眉。然后“弄状”,弄有欣赏、玩弄之意,张先词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想象这位女子早上起来之后的状态,是非常闲适的,她肯定不是打工人,否则急匆匆地去上班,生怕堵车迟到,哪里还能懒起?

懒起、梳洗迟,也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才慢吞吞地梳洗好了,然后她又“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洗漱完了还要在头上插一朵花,为什么是照花前后镜呢,因为对着镜子只能看到前面,这时候就需要在头后面再放一面镜子来反照,看有没有把花插好。

梳洗好,画好眉,戴上花,还要换件衣服,“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熨好的、绣着花的、丝罗制的短衣,上面绣的是金鹧鸪。鹧鸪和鸳鸯差不多,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代表爱情。她是在期待爱人出现。

清朝词人张惠言在《词选》中说,这首诗表达了温庭筠“感士不遇”的情感,温庭筠作为一个读书人,满腹才华,一腔热情,他一生都在期待,却永远等不到君王的重用,就像这个等不到爱人的姑娘一样,结果是寂寞孤寂的。

张惠言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和昨天说李商隐《无题》诗一样,要弄清这首词背后的深意,只需着眼“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屈原《离骚》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离骚》是一首抒情自述诗,表达的都是屈原自己的理想,屈原当然不会真的画眉,他用蛾眉之美,来比喻自己的美好高洁,但却引来了旁人的嫉妒,最终得不到重用,投江而亡。

在屈原之后,历代文人都开始用“蛾眉”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渐渐地,“蛾眉”一词就成了汉语中的一个符号,代表高洁的品质,或者美好的才能等,“画眉”自然也就成了对这种美好的追求。

温庭筠“懒起画峨眉”,再往后的每一句词,都是在写这个女子的美,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美好,但为什么要突出一个“懒”字?词中女子等不到爱人,温庭筠也等不到欣赏自己的人,那我美给谁看呢,没有人看,所以“懒起”。但心里又实在希望那个人能突然出现,所以他又不得不一直美下去,这是一种非常矛盾且失落的心理。

温庭筠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又才能出众,据说他作诗是叉手八次而成,故称“温八叉”,但他性格放浪,爱讥讽权贵,所以屡试不第,一生潦倒,还曾因给人当枪手而被贬。你想想,这样一个放荡不羁、才华横溢的人,却得不到重用,无处施展才华,只能整天填词度日,我们说他在词中有更深刻的寄托,否则他还能做啥呢?

  菩萨蛮·回文

 宋代:苏轼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译文

 山南的江水浅处红梅开出小花,浅红色小朵梅花,开放在江南山岭上。红梅探看我倚靠着稀疏的篱笆,红梅从篱笆的缝里朝我望着。

 南极老人星行将到来,老人星到时,就是进入暮年时。离别时我们叮嘱要珍惜余年,红梅枯谢了,我们会依恋别离时的情谊。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回文:诗词的一种形式,因回环往复均能成诵而得名,相传起于前秦窦滔妻苏蕙的《璇玑图》。

 江南:代指黄州。

 疏篱:稀疏的篱笆。

 篱疏:篱笆之间的缝隙。

 老人:老人星,又叫寿星,暗指时光流逝很快。

 行人,代指赵晦之。老:暮年。

 残枝:残败的梅花树枝,这里代指余年。

 惜:依恋。

创作背景

 苏轼贬居黄州后写了不少咏梅诗词。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元月,时值梅花盛开,苏轼作该词歌颂红梅高洁的品格,赠给在藤州(今广西藤县)任知州的好友赵晦之。

  赏析

 上片,以拟人的手法,写梅与人传情,赞美了梅一样高洁的人格。“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开头两句用回环句式特写了细弱的“小梅”开在很不显眼的“江南”黄州这块土地上,苏轼借以自喻贬谪的孤芳生活。“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突出了细弱的梅花与贬谪的苏轼同是苦命根,如坐篱牢,只能通过篱缝传话慰藉,借以显露出梅的孤傲品格,人的独立性格。上片,既描写了景物梅的形象,又体现出景物梅的形象中的苏轼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下片,从时空变化的角度,苏轼叮嘱赵晦之要把握住有限的时光,珍重自己,爱惜余年。“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反复进言,以“老人”点明双方生存的时间,以“行人”点明双方生存的空间。时空交错,造成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苍凉感。“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仍以梅的品格自喻,点明了该词“红梅赠别”的主旨:虽是暮春的残枝梅,仍傲立于自然间,但应珍惜。说不定来年一到,“春风吹又生”,新枝发新芽了,暗示着苏轼傲然不屈,期望重返朝廷的美愿。

 与其他咏梅词一样,该词仍然是以梅格喻人品的。残梅的枯凉景象与词中“行人”的孤独身影融合无间。这是以景物渲染出“惜别离”的环境与气氛,寄寓着岭南的残梅和黄州的残梅,终有一天,会焕发出新枝而青春永驻的情意来。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这首诗表达作者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感情 赞同7| 评论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菩萨蛮》一词可谓是温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了,词中细致的刻画了一个贵族女子晨起时的仪容情态,而其内心的空虚苦闷自在言外,这首词写得婉艳精工,宛如一幅动态的仕女图,这正代表了温庭筠词的风格特点。表达了作者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于1933年重游大柏地时写成的,当时大柏地已成为革命根据地,而词中所写的“当年鏖战”是指发生在1929年的大柏地之战。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和对根据地新生活的无比热爱,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菩萨蛮》一词可谓是温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了,词中细致的刻画了一个贵族女子晨起时的仪容情态,而其内心的空虚苦闷自在言外,这首词写得婉艳精工,宛如一幅动态的仕女图,这正代表了温庭筠词的风格特点。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这首词的大意是: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边,好像有谁手持彩带在空中挥舞。雨后初睛,夕阳之下,群山苍翠。看到残留在村前墙壁上的弹痕,不由得想起当年激战歼敌的情景。正是经过战火洗礼的河山,今天看来才更加美丽可爱。我是啊作者在回忆战争片段,但没有说出血腥的场面。《菩萨蛮·大柏地》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宋代·苏轼《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秋天闺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赏析

上片,运用象征、寄寓手法,写了 见物动心的“愁”情。“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与“新妆本绝世,妙舞亦如仙”(南朝梁王训《应令咏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本意是写 的外表美,可苏轼还是要将象征萧瑟的“梧桐”,与象征美女的“新妆”,放在一起映衬著写,且树与人共鸣,为的是突出 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愁”思满怀。同样,“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又进深一层从“梧桐”照秋,写到“井花”愁秋。从“井花”愁秋又写到 “对羞”。花与人对话,还是为了突出 伤感秋色衰败,春心消融,“愁”思绵绵。

下片,直写闺阁 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态。“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首先从“影孤”进到“孤影”,从“夜永”进到“永夜”,反映了 夜思的漫长过程。一个“怜”字,传神地贯穿始终,有“徘徊处渐移深窈,何人正弄,孤影编趾西窗悄”(宋代周邦彦《倒犯·新月》)的徘徨不安的情态。“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进一步衬托 秋夜思念郎君的深沉心态。“楼”与“秋”互不兼容,楼已横秋,人何须眺望,一语双关,秋色值不得眺望,郎君也不能如此。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十月。苏轼被贬黄州,“杜门谢客”,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在无所收获之后,作该词以解脱。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元代·朱庭玉《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秋天 , 写景悲秋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东南焉可穷,山鸟飞绝处。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闻此期振策,归来空闭关。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且寄一书札,令予解愁颜。——唐代·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唐代 :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

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

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

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

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

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

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

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

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

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

东南焉可穷,山鸟飞绝处。

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

闻此期振策,归来空闭关。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且寄一书札,令予解愁颜。 ▲ 秋天 , 写景 , 山水抒情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宋代·苏轼《浣溪沙·荷花》

浣溪沙·荷花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秋天 , 荷花 , 抒怀寂寞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青年时在蜀中、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大川云游,后入京为供奉翰林,因权贵谗毁,不到两年便离开长安,漫游江湖。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志愿,曾为永王李倖幕僚,因倖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后死于安徽当涂。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恢弘瑰丽,语言明快流畅,清新自然。诗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诗仙”,杜甫写诗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一首登高怀远词。上片起首写景,平展的树林烟雾迷濛浓密如织,深秋的寒山一片碧绿让人伤心。接下来写人,在那被暮色笼罩的高楼上,有人已在独自惆怅。下片写词人端坐在玉石的台阶上,看着归巢的鸟儿急急飞翔。连鸟儿都有归宿,而哪里是我的归程?眼中只见那长亭接着短亭连绵不尽。这首词词境开阔,词格高浑,感情蕴藉,语言凝练。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此词写早春。风柔日薄,熙和天气。人们从严冬中走过,脱去厚重的冬衣,春衫乍试,怎不感到轻松、解脱,产生喜悦的心情?词人用赋的手法,直写出此时心情之好。

  下两句忽作转折。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凋。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一定是乡心又被春天拨动,故园那些美好春天的回忆又从记忆中泛起。值此小楼又东风之时,更觉风景不殊而有山河之异!

  下片于是发出故乡何处之悲呼。故乡虽在而河山易主,欲归不能。范仲淹《苏幕遮》下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只有在醉里梦中,才能片刻摆脱沉重的乡愁。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酲未解。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可见。(侯孝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6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