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层面的表现
孩子需要认同父母,因为父母是跟孩子接触时间最长,也是孩子最先接触的人,孩子需要父母的保护才能够生存下去。因此,孩子都倾向于去认同父母的所作所为,即便父母的做法,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多数情况下,孩子只会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认为自己做的不好,所以才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粗暴的对待。但即便是这样做,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受到粗暴对待之后,他没有情绪。他还是有情绪的,甚至他这种情绪还充满着敌意,甚至从情感上面,他对向他施加粗暴行为的父母的一方,比如说父亲(一般施加粗暴的,父亲会比较多一点),在情感上面会比较排斥,甚至可以说是厌恶他,这是情感层面,意识层面。但这种厌恶和排斥,又会让他感觉到深深的自责和不安: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人,我却痛恨他,怎么都说不过去。正是在这种纠结的情况下,我们又衍生出另外一种方式,去变相的认同自己的父母,即便他们的做法给我们造成了伤害。
二、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上, 关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是因为在家庭的三角关系中, 孩子是受教育者、接受者和学习者, 成长过程中, 孩子把父母当成学习的榜样, 并从父母那里习得一些个体经验与感受, 逐渐内化成自己特有的沟通方式、应对机制等生存法则。在不良环境的家庭中, 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里, 在持续的不良互动当中, 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 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他们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逐渐习得了这些不良的、僵化的模式, 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并且,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接触比其他人少,其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为家庭和学校。因此,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原生家庭与攻击性行为
长期以来, 许多已有的有关攻击与原生家庭的研究证明, 儿童的攻击行为与他的原生家庭系统存在着紧密相关, 攻击性行为是所有家庭成员与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姜学清[5]的研究显示, 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 其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比非问题组多。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消极的问题应对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都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的原因。郭梅英、魏广东等[6]探讨了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结果显示,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密切相关。文章进一步指出, 我们可以从大学生的原生家庭健康程度来预测、评估其攻击行为倾向的大小, 即攻击行为倾向越高的大学生, 其原生家庭的背景越不健康。
这个说法是片面的。
原生家庭缺爱的人在情感上可能会感到不满足和空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爱和关爱。虽然他们的原生家庭可能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但是他们可以在成年后通过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培养自我关爱的方式来弥补这种情感上的缺陷。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原生家庭缺爱的人获得爱和关爱的建议:
1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亲密的朋友和伴侣建立互信、支持和理解的关系可以使人感到被爱和关爱。对于原生家庭缺爱的人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但是这是值得的。
2 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原生家庭缺爱的人可能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和关注。通过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例如写日记、练习冥想或接受心理咨询等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内在的优点。
3 培养自我关爱:对于原生家庭缺爱的人来说,自我关爱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如何放松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4 接受治疗:如果原生家庭缺爱的人在情感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来帮助他们处理这种情感上的创伤。
总之,原生家庭缺爱的人并不是无法获得爱和关爱的。他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发展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培养自我关爱等方式来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情感上的缺陷,从而获得更多的爱和关爱。
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可能会在爱和情感方面受到一些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和原因:
1、缺乏安全感:如果孩子的原生家庭不稳定或充满了冲突和不确定性,他们可能会感到缺乏安全感。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难以信任他人,并对建立亲密关系产生困难。
2、情感冷漠:如果孩子的原生家庭缺乏情感表达和连结,他们可能会变得情感冷漠,难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3、羞耻感和自我怀疑: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受到批评、责备或羞辱,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羞耻感。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成年后难以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强烈的依赖性:如果孩子在原生家庭中依赖过度或被忽视,他们可能会在成年后难以独立和自主地处理情感和人际关系
总之,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许多人都能够克服这些影响,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出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原生家庭对感情的影响非常大。
比如,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爱过,长大后会在亲密关系里补足自己被爱的体验,而这种缺失导致的问题却无法让我们拥有一段长期幸福的感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原生家庭对女性常见的负面影响有3种。
1、母亲强势,父亲懦弱。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孩子的性格可能也会变得强势。在关系里特别想要占据主导权,让伴侣服从自己,因为她们只见过这种相处模式,认为“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她所熟悉的,尽管从道理上她觉得太强势不好,但人总会觉得熟悉的就是安全感。
于是,她会很强势地让伴侣听自己的,伴侣如果不像父亲那么懦弱,就会奋起反抗,两个人就会不断地吵架、攻击,感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差,最终感情破裂。
2、父母很少爱自己(或者从小寄养在亲戚家)。
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缺爱,因此变得特别想要爱,性格上很可能会变得敏感,因为爱的缺失而缺乏安全感,特别害怕被抛弃。
原生家庭对谈恋爱有哪些影响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恋爱观的
她们因为缺爱,一旦有人对自己好就特别害怕被抛弃,所以她们会表现出焦虑的特质,经常担心伴侣离开自己,每当伴侣不回应就会觉得天塌了,内心就会很恐慌,给他发很多信息,每次吵架的时候一旦伴侣用不说话回避矛盾,你的内心的恐慌就会被激发,变得很愤怒。
这样的两个人相处会非常累,因为伴侣要时刻照顾你的情绪,要一直维系你内心的安全感,时间一久就会很疲惫,就会因为心累而想要离开你。
3、母亲情绪很敏感,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有很多这样的母亲,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她们的生活可能很不幸,于是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就不会这样”,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很多的无力感和愧疚感。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性格也可能会很敏感,经常会发脾气,因为她们内心的无力感会让她们时常觉得愤怒,因此就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长大后她们在感情里,会很缺乏安全感、特别渴望爱,但也会因为脾气的难以控制而推开伴侣,伴侣总会被她的情绪刺痛。阴晴不定的情绪加上要被伴侣填补的安全感,会把伴侣越推越远,最终彼此分道扬镳。
我们在感情里呈现的很多特质,其实都是原生家庭影响的,而这些影响会干扰到我们的行为,做出破坏感情的举动,影响我们成年以后的幸福。
但是,我们谈原生家庭,是为了找到原因去解决问题。重点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所有的情感问题都帅锅给原生家庭、甩给父母。
问题客观存在,需要我们理性去解决。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的确已经存在而且属于过去,但我们解决的并非是过去的问题,而是过去的事“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及“对我们现在行为的影响”。
我感觉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不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多面性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果,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情感关爱,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情感障碍,这会对其日后爱别人的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并非一定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1 较难建立轻松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情感匮乏的孩子,难免对亲密关系怀有戒心,难以轻松地与他人建立深度的信任链接,这会对其日后融入社会带来一定障碍。
2 自我保护机制过剩。长期缺乏情感照顾的孩子,会形成较为防卫的心理机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让别人进入自己内心世界,这也会对亲密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3 较难理解别人情感需求。理解和满足他人情感需求需要一定的慧心,但原生家庭关爱不足的孩子在这方面技能和意识往往比较匮乏,难以深刻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所以爱的表达也比较生硬与笨拙。
4 情感表达困难。长期孤立的孩子,往往在表达感情方面会有一定障碍。不会自然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也不太习惯主动关心其他人的情感,这会影响与人的亲密互动。
但是,情感能力的发展也有个体差异,并非完全取决于原生家庭。个体的意志力、后续经历和外界支持等,都可以弥补和修复部分初期的情感障碍。所以,原生家庭不好并不必然导致"失去"爱别人的能力,这还需要结合个体整体情况进行判断。有的人在后续人生中,仍然可以成为深情善良并乐于关爱他人的人。
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定式不可逆,个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同样非常关键。我们不应轻易给予绝对和过度否定的评判。有的人可以在后续的人生旅程中,弥补和修复初期的情感空白,学会建立深度关系并理解,才能跟爱的人携手远方。
综上所述,尽管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不好的家庭环境就会使孩子失去爱别人的能力。个体的内在特质、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和培养等因素都对孩子的情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重要的是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适当的教育,帮助孩子克服困境,培养出健康、积极的情感能力。
1、极其反差的人设。
缺爱的女生会有一套专门应对外人的面具。这套面具与广义上的“缺爱”特征刚好大相径庭。她们会表现得无比坚韧,仿佛一切都不在话下,从不需要他人帮助;会表现得大大咧咧,心胸宽广,不在意任何旁人不在意的。
她们很清楚地明白,自己身上哪些缺点是不被接受的。在日常生活中,她们会刻意收敛,所以常被人觉得过于疏离。
2、讨好他人的倾向。
外表看起来再独立自主的缺爱女生,只要认真投入一段关系,就会不自觉地呈现出讨好他人的倾向。这种倾向或许并不明显,甚至当事人都没有发现;潜移默化却真实存在。比如,她会逐渐变成你喜欢的风格,会专门挑你爱听的话说,会故意做一些令你开心的事,会委屈自己但顾大局。
3、永远把别人放在第一位。
“自私”对她们而言,是完全不道德的行为,无论是在正常的团队关系还是恋爱关系中。她们习惯将他人放在第一位考虑,会着重关注对方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与自己的需求产生分歧,她们基本上会选择委曲求全,压低自己,成全对方。
她们觉得这种无愧于心的做法是爱的表达,也希望被对方看在眼里,从而得来认同和回报。但往往结果不尽人意,她们总会在日常交往模式中,被忽略和不理解,从而经常感到被“背叛”的感觉。
4、很难接受别人的馈赠。
在物质上,缺爱的女生很难理所应当地接受他人的馈赠。她们会竭尽全力地保持平衡:你送我一个礼物,我就找机会还个人情。她们不习惯充当那个被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虽然她们很愿意。但她们从小缺爱的经历告诉她们:爱是有限的,如果得到太多,就会被用光了。
于是她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感情,通过尽可能地平衡关系,不让对方为自己过多付出,也不习惯他人的示好。
5、患得患失。
尽管身处热恋,依旧没办法享受热恋。在幸福来临的时候,她们总是在恐慌幸福何时消逝。从小缺爱的经历,令她们对待爱情尤其谨慎。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提起一万分的焦虑恐慌。
所以,在感情中,她们比常人更累,也在乎得更多。但这往往只会起到反作用,对方会因此感到窒息,她们自己也会身心俱疲,费力不讨好。
6、不自信,对未来没有把握。
缺爱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是自卑患者。从小的缺爱,多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缺失。父母的怠慢和疏离,不断的否定,都在给孩子不断地灌输一个认知:“我很差,不应该被爱。”
于是,她们长大后,会严重缺乏对未来的把控能力,从来没有同龄人的胜券在握和胸有成竹。她们总是比常人更加消极、迷茫,对不够稳定的事态发展抱有更深的恐惧和及时止损的决心。
7、感情幼稚,情绪化。
缺爱的女生,在世俗者眼中总是不够成熟的。她们好像永远受感情所困,永远过于情绪化,心事重重,缺乏理智和情绪自控力。普通人很容易就能想得开的一件事,在缺爱者眼里时刻是压力,甚至是个死结。
这是因为,缺爱者的“自我意识感”较重。从小的经历使她们更容易将事情的发展归于自身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比如,感情受挫,她们会归于自己不值得被爱;职业受限,她们会归于自己能力不足;发展不顺,她们会归于自己命途多舛。这种思维会令她们无休止地指责自己,很容易因为深陷悲观情绪而耽误生活的正常进程。于是,不吃不喝是她,辗转反侧是她,深陷抑郁是她,一蹶不振也是她。
8、习惯性隐瞒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亲密关系中,她们总会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但同时,又不太擅长拒绝他人。
9、担心自己会麻烦别人,同时也怕别人会麻烦自己。
当需求未被满足时,她们常常会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想太多”、“不合适”、“不应该”。不到万不得已,缺爱者一般不会主动向外界承认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她们担心自己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同时更担心别人会有求于自己。
10、在感情方面,他们会显得非常的矛盾。
他们会觉得没有人会永远爱自己,但同时也会对友情或者爱情,有着近乎执念的热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