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没有好感情是交流少。父母更好的增进自己与孩子的感情
第一,陪伴。现代社会,物质相对丰富,老人也罢,孩子也罢,物质方面一般不会太缺什么。但现代社会,人忙了,这时普遍现象。忙了,陪伴就显得少而珍贵。老人渴望陪伴,孩子渴望陪伴。春天来了,公园里的鲜花开了,陪孩子去逛逛公园。孩子喜欢的球赛在体育馆进行,陪孩子去看场球赛。越是没时间陪孩子,越是尽量拿出时间陪孩子。
第二,平等。现代社会,彰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孩子也是人,只是心智没健全。但正是因为心智还不健全,他们更需要平等的对待。和孩子之间,要平视,很多事,多商量。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自称他的法宝就是——商量。所有的班规班法,都是商量的结果。家长和孩子也一样,平等的前提下,事事多商量,锻炼了孩子,拉近了距离,增强了才干,更关键的是增加了执行力。(他自己制定的能不执行吗?)
第三,交流。平等的基础上,多交流。话不说不透,理不说不明。因为平等,所以都无所遮掩,孩子遇到问题都会和家长说,家长的一些事,也主动和孩子说。通过交流,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需要什么,盼望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然后给孩子疏导,虽然是两辈人,但交流起来如朋友。
第四,爱护。理性的爱,加上理性的护。爱,不是溺爱,不是宠爱。不是偏爱,而是理想的爱,全心全意地为孩子好,又要放手放胆,不要圈养,要放养。护,不是护驹子,不是袒护,不是包办代办,孩子们之间的事让他们按照孩子们的法则自行处理,事情孩子能做的,不要包办代办。理性地既爱又护,让孩子感动温暖且不累赘,让孩子得到安全且能放胆。
对自己的孩子,多陪伴,多交流,要平等,多爱护,既民主,又科学,孩子是一员存在于家庭,能充分“参政议政“,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一定融洽,且孩子锻炼了自我,大有前途。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一般来说,小时候的感情往往是单纯的、浅显的,与长大后的感情存在巨大的差异。随着人们的成长和经历,情感也会随之变化和深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人们对小时候的感情逐渐淡忘或失去兴趣。但是,也有少数人会一直怀念小时候的感情,认为它们是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是否会念念不忘小时候的感情,取决于个人情感的发展轨迹和经历。有些人可能会保留这些回忆,而另一些人可能会将它们视为人生早期的经历,不再特别关注。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并让时间来证明这些感情的真实性和持久性。
老家邻居有一个小时候非常可爱的小男孩,因为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跟随妈妈跟姥姥生活在一起,被姥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的时候是性格比较活泼的,甚至很有“熊孩子”气质。
但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离婚,双双又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孩子。这个男孩跟着爸爸生活,却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但又变得无比懂事。放假来看望姥姥的时候,总是想着帮姥姥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跟之前熊孩子样子相比,改变很大。当我问他高考准备考哪所学校时,回答我说:离家越远越好吧!透过他的眼神,可以看到内心的某处,好像有着不可测的深海。
像邻居男孩一样的,不能享受到父母完整关爱的孩子有很多,这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很乖巧,但是内心所经受的痛苦可能一般人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缺爱的孩子,往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内心缺乏自信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更多的人爱着,特别是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缺失,对于孩子来说,内心深处肯定会少了很多的自信。没有被自己最亲近的人深爱过,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心中也总会觉得跟别人相比失去了全世界。
一位小学同学,在刚出生不久就被送到姥姥家里养,后来长到七八岁的时候,才回到自己的家里,但是因为跟父母不亲,总觉得自己是外人。大部分时间,她觉得自己就是最卑微的一个,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看着她小小年纪就自带沧桑,挺为她感到痛心。
讨好型人格
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最大的可能会变成讨好型人格,因为太缺爱了,所以会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获得别人的好感。所以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生活得比较痛苦,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敢去争取;因为太在乎别人的意见,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挣扎之中。
而上文提到的那个小学同学,从小就被老师夸赞成熟、懂事,而工作之后,也被别人夸性格很好,好相处。只有跟我在一起时,她才会吐露内心的痛苦:有的时候,因为不忍心拒绝别人的要求,而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以求别人对她的满意,但是太失去自己,也会很痛苦。
除了以上两点,缺爱的孩子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敏感、多疑,这一类的人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治愈不太美好的童年。
而我们为人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样的痛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给孩子关爱,毕竟我们可以陪在他们身边的童年那么短暂,让他们带着足足的爱成长,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礼物了。
可能你非常清楚小的时候你的情绪是被忽略的,但也有一些朋友会说,我的童年很好,我的父母很爱我,但是他们却搞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会有焦虑抑郁的问题。那什么是童年情感忽视呢?你的父母可能在物质上满足你的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缺乏和你的沟通,缺乏表达对你的爱,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可能你成长在一个完全健全的家庭里,你的爸爸妈妈不是坏人,从小物质上的需求全被满足,但内在你觉得空虚、麻木,觉得自己不够好。你把所有的责任怪罪在自己的身上,我怎么那么没用?你觉得你人格上有缺陷,但你也搞不清楚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那童年情感被忽视,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下面我就跟你分享几个信号。
第一,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在你原生家庭内情绪是从没被提及过或讨论过的,所以你从小就不理解自己的情绪,那也没有任何人来引导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不认识自己情绪的人就是不认识自己,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你真的没有办法,也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二,不关爱自己。你可能不注重自己的面容,不注重自己的健康,不按时吃饭,可能倾向于选择垃圾食品,花大量的时间刷手机、看视频、社交网站,但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你可以给别人花钱,给家人花钱,给朋友花钱,但很少会花钱在自己身上投资自己。你很清楚要吃的健康,要出去走走,要对自己好一点,但就不照顾自己,就不照顾自己的需求。
第三,没有自信。如果你小的时候情绪没有被关注,你的父母可能会传递给你这样的信号,不管你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情绪,必须刻苦学习。对你来说,情绪并不重要,你感到好或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成绩单,能不能考上好大学,能不能找到好工作,那这样的信念一旦在你的潜意识里扎根,你会觉得自己不重要,没有人会在乎你,难怪你没有动力,没有行动力。因为对你来说,你相信你的情绪不重要,你这个人不重要。
你发了这么多,或许很多人在看到最后一句就已经不想回答了,前提是要有人看得完,高智商的人回答不了完全的问题,还得有高情商,当然我回答并不是说我好6,而是看到你这种情况,我只是给你我的看法,就是我小时候也像你这样,真的是情况差不多,后来慢慢的就好了,刺激神经的事情就会让你产生相关情绪,可能你会觉得自己冷血,但我觉得你不是麻木,而是那种这些事情还不够刺激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