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1问题材料x的行文脉络的答题模板是:以……为线索(明线、暗线),串写了……,表达了……情感,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行文脉络的答题技巧: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称之为反复句。反复句显示了现代文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现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四大类文体“行文脉络”的一般特点:
1、散文: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文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是文中所写的事件,“神”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多数情况下可以从散文“神”(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抒情散文尤其如此。
有时可以从散文蕴含的道理(“神”)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哲理散文尤其如此。有时可以从“形”(散乱的事件)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叙事性散文尤其如此。有时可以从时间、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游记散文尤其如此。
2、记叙文:高考中较少考到记叙文(含小说)阅读。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贯性。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
3、议论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很少考到议论文。议论文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说理逻辑性。可以从“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这三种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
4、说明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极少考查说明文阅读。说明文的特点在于科学严谨,层次分明。可以从“时间”或“空间”换的说明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可以从说明对象的“事理结构”或“逻辑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脉络”。
以上乃摘抄。希望可以帮到你。1、感情;考点解密:
文章是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载体,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情感态度碰撞的过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达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从文章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项目,属于深层阅读。有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同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但有时候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文中的某一点、某一事表达的情感或看法。一般说来,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显性的,直接表现的;记叙类文章则比较含蓄,是间接的,需要经过一番揣摩,才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和人生见解。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的思想情感倾向,如爱憎、好恶、赞扬与批评等体现个体情感价值的。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或事例所持的看法主张以及所蕴含的道理等;作者的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肯定与否定、褒与贬等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文体考查时体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重在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的理解认识,对于说明类文章和议论性文章来说重在考查对作者观点和见解的把握。
这类题的考查常见的角度有:直接考查,如理解文中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或观点、态度是什么);间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等。主要考查内容是正确归纳表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或者是能对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
真题解析:
例1(2011年佛山《大自然之歌》)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对象,进而通过描写对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是寄寓在描述对象中的。同样2011年内江市《那树》(选文前5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也是如此。这样的考题必须在对描写对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归纳。本文中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森林。森林在作者笔下充满诗意和灵气,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由此,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对森林的多种美好感受。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作者“热爱森林”这一感情层面上,而应当将其拓展、升华。联系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森林,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环境的象征,它寄托了作者向往美好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怀,并且在这种向往中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循环回复、生生不息,是永恒的自然法则。
例2(2011年湖州市《最好的圣诞礼物》) 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 此题也是考查对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但文中情感态度是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做这类题要在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首先要把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和语句提取出来,然后捕捉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从而理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本文开头“古怪”“令人讨厌”“老家伙”等词语表明我和丈夫对老人的反感和厌恶;后文中“我背过脸”“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等语句,又进一步表达了“我”的厌恶之情,表明“我”对老人的躲避态度;当写到儿子投进老人怀里,“祖孙俩”相依相偎时,“我”情感发展变化——由厌恶、躲避转变为感动。最后是儿子对老人的完全信任,老人对儿子温柔的爱抚使我由感动转变为自责、内疚。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例3(2011年上海《龙眼与伞》)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人物的心理体现的就是人物情感态度,抓住人物情感态度的转变就不难找到答案。做题方法和例2相似,抓住人物变化的转折点和体现心理变化的词语句子即可。例如“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可得知人物由“亢奋”转为“不快”,“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就会发现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感到“羞愧”。
例4 (2011年衡州《弱种子也要发芽》)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理解人物态度。此类题分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探究,分析词语中蕴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但解题时仍然要结合全文去分析,从文章后部分那个农民对自己的残疾儿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同类事物的态度是厌弃冷漠,所以在播种庄稼时对瘪种子也是弃之不用毫不怜惜。“一一”表现出他对瘪种子的漠视。而“只”字则表现了农民对饱满种子的由衷喜爱。
例5 (2011年内江市《那树》) 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你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
解析此题表面看是谈考生自己的态度,但如果这时考生不假思索只是一味谈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因为它隐含了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结合《那树》中作者的观点加以理解。所以做此题先要掌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利用作者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答案对现代文明应持肯定态度,但要防止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方法提炼:
(一)根据考查的形式内容的不同,做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阐述作品中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观点,应该贴近文本内容实际,把握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梳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全文的主旨的基础上进行。
有时考查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通常情况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寄托了作者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所含的情感态度观点,应结合该词语、句子所在上下文进行,关注句子所在的位置、句子内部的语序、句型修辞等特点。借助上下文分析特定词语、句子,理解遣词造句中流露的情感倾向观点态度。
3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蕴藏在具体物象中,要抓住描写的物象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4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应注意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化的各阶段中去概括。
(二)掌握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
1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
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抓住景物特征,人物的语言,体会情感态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可以帮我们辨析其情感态度,要善于根据文中景物描写的特征看出作者的好恶和褒贬。人物的对话往往流露了作者情感态度,所以,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通过人物的语言看作者情感态度。
3注意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散文类文章的阅读,整体上把握好文章脉络是进行文章情感态度观点分析概括的基础。借助对作者行文思路一步步的梳理,摸清作者的情感走向。整体的基调把握准了,我们在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时就能抓准相关的核心语言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提取整合。
4注意文章题目和记叙段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内容通过题目可得到启示,如记叙文的题目可能就体现着作者的感情;说明文的题目可能就告诉了说明的对象和特征;议论文的题目就可能包含着作者的观点看法等。
5从作品的文体特征入手来分析。记叙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是通过议论、抒情来画龙点晴的,以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来表现;议论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在议论中点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结论中重申;说明文的主旨和态度,在于所介绍的主要对象及对象的属性和内容。因此,根据文体特点抓好这些语句,就能快速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6掌握常用的概括表达文章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
摘引原文:对于文章表述直接明确的,这是最简捷的方法。统观全文,找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如文前的点题、文中的抒情、文末的议论等)。
改造原句:有时因为要求限制作答字数,或要点分散而需要整合,可采取压缩字数、改用词语、转换表述等方法将原句进行加工完成概括表达。
自我表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表述。关键是要能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内容要点,抓住本质,要能用恰当简洁的语词表达阅读理解。常常可以通过抓文中关键语句重点词语作重新组合整理来完成。
2、关键词 ,关键要看什么关键词,做阅读有时抓不住重点时,建议你先看标题在略读文章,感知大意,标题、首末句、段落开头结尾句、段落转折句等,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有时需要依据情况来选择阅读顺序,像你这种情况,建议你先做完以上工作后,看题目,更加针对得寻找信息。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但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散文常见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物线索。在状物言志和写景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事件线索。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顺序行文。
(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记叙类散文中。
(7)时间线索。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其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构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
下面谈谈具体把握散文线索的几种方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假如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鹤》(2014年广东卷)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初冬的薄暮第二天一早从此一天次晨几天后。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走出西郊从大殿里出来从夹墙里穿出去穿过花径走进祠堂草堂后坐在水槛上。这些不同的处所表明了空间的变换。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游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这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作为行文线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全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3反复出“线”。
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了解、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类、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含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以上三种,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容易把握,而情感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文章开头写“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接下来就有“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由此可知“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阅、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线索是指贯穿一篇文章的脉络,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比如《一个梨子》,利用梨子为线索,围绕梨子写出一些故事。
线索分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1、指母鸡伟大的母爱,起说明作用。
2、《母鸡》简介
《母鸡》是满人老舍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3、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痛——悲。
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
全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扩展资料: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兰亭集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