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第1张

        阿尔弗雷德·阿德(Alfred Adler) ,奥地利人,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最为著名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进而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主题中: 职业、社会与性 。这是《自卑与超越》理论的三大基石,在我看来就是处理好与这个世界、与他人、与异性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好,自卑感会下降,解决不好,自卑感会控制你的人生。

        阿德勒自己卑微和有缺陷的童年让他的人生获得了重大的感悟,寻到了自卑情结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在这本巨著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能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阿德勒将之称为“生活方式”。 身体缺陷、被溺爱或者被忽视的成长经历,都会深刻的影响到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童年对人的心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慎初慎始。

        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母亲如何与之相处,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至为重要。为母之道没有特别的诀窍,一切都来自兴趣与练习。而社会和家庭应当给予母亲足够的地位和尊重,让母亲能有更放松的心情去照顾孩子。

        母亲需要在得到信任后,应该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人身上。而父亲只要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孩子的好伙伴和社会的好成员就可以了。儿童最初看到的他人合作就是父母间的合作,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和楷模。家庭的顺位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有影响。

        阿德勒还可以通过人们对早期的最早记忆画面,发现他们的价值判断倾向和对人生经历的解读方式。

        自卑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 人类有自卑感,才会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超越。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如果在发展自我中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困难,建立了于社会与他人的正向连接,就走向了超越自卑之路。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差。 作为成人,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解读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和他人之间的链接和关系。如果他的解读出现重大偏差,人生会出现问题,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阿德勒认为, 暴力犯罪分子本质上都是懦夫,他们内心都有深深的自卑感 ,然而没有能力和方法合理的处理自卑感,所以采用暴力的方式去寻找优越感。犯罪是对英雄主义的懦弱模仿。

        正确超越自卑的唯一方式,是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学会与他人合作,关爱他人,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我,降低自卑感,提升幸福感和价值感。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纠正孩子的潜在错误,帮助他逐渐走上正确的超越自卑之路。

        教育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给与足够的肯定,提升他的自尊水平, 这样在别的方面改进也会变得非常容易,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我都学得会。

        因此,阿德勒认为, 教师必须做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在学校里边,核心是有没有认真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真心地跟他们产生连接,和他的对话过程当中让孩子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和力量。同样,学校给予孩子最好的影响,是想办法跟孩子建立联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真正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地通过训练得到进步的,这样他才能够去关爱别人,用老师对待他的方法来对待其他的人。

        进入社会后,需要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到, 职业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方式 。如果只是把职业当做带来优越感的一个工具——希望付出很少的努力,但是能够得到巨大的回报,那么所有的职业都会令人觉得沮丧。同时,职业有时会被用来作为逃避社会和爱情问题的借口。比如,一个人疯狂地致力于他的事业并认为他没有时间花在婚姻上,所以不应该对它的不美满负责。

        最后,樊登老师希望大家记住这三个关键词: 合作,平等,联结 。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学会与人恰当的合作,学会正确解读这个世界,改变自私的处世模式,能帮助我们走出自卑的丛林,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读《自卑与超越》-听听百年前心里学大师阿弗雷德阿德勒,对人生,对个人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的看法,总结和归纳,

感觉好像就坐在大师对面,聆听他的教诲一样。总是想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谈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琐事。

也曾有这样的小伙伴,但是大家谈过之后,又各自忙着各自的生活和工作。曾经的对话,就好像被清洁工叔叔或者阿姨

从地上扫起来,丢进垃圾桶的树叶一样树也不记得已经掉落的树叶,路人也不曾记得一样。也许我们的交谈太随意,没有建设性。

如果抱着学习的目的有建设性的交谈,也许意义就会不一样,也不会让人那么容易忘记。但是当你读一本好书,书中那些

伟大的人的思想却久久的停留在你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可以在你的心里留下痕迹,甚至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在你软弱无力的时候,

给你提供一些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坚强与力量。读一本好书真的就像聆听一位良师益友的教诲一样,让人心里充满感恩与感动。所以不管生活多么的艰难,只要还有读书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我们就还有成长的机会。作为一个生下来就有佝偻病的阿弗雷德阿德勒,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选择做一名医生,并且成为了一名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心理学医生。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对人类对别人有好处,有贡献,对别人的存在,有价值和意义,他认为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学不会与人配合与人合作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1年前我也曾尝试读过《自卑与超越》但是可惜的是,当时读起来很枯燥,根本读不下去也读不懂。奇妙的是,最近再次拿起这本书,再次尝试阅读的时候,我竟然发现自己像吃了蜜一样,读了进去。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读了斯科特派克老师的8本心理学著作之后的原因吧。我特别佩服派克博士,我把他叫作我的老师,因为他的确是位很了不起的人,读他的书也像聆听他的教诲一样,让人心里充满了力量,让人的心里不再浮躁不安。在看别人经历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观察自己的思想,默默的归正自己的思想。就像阿德勒说的人的思想指引着人的行为。

这也印证了圣经上所说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特别喜欢钦佩这两位大师。派克老师比阿德勒小几十岁,阿德列和弗洛伊德是同时期的人,但是阿德烈应该比弗洛伊德小几十岁,因为阿德烈被称为弗洛伊德的接班人。虽然派克老师和阿德烈也许根本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两个人一位是佛洛依德的朋友,另一位也曾在书中多次提到并引用弗洛依德的思想。我想我也应该读一读弗洛伊德。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阿德勒或者是派克博士,他们都是敬畏神的。特别是派克博士,他是虔诚的基督徒。他在书中把基督的爱和思想,虔诚,与人的行动作为结合起来,并作出了详尽的阐述和归纳,我相信他也是照着这些思想行动的人。他认为造成人心里疾病的很多原因,是因为人的心里偏离事情的真相,活在脱离实际的,或者自欺欺人的虚假里。他鼓励人应该面对事实真相,用中正的眼光,思想面对一切问题。对待人的错误,不能含糊其词,应该是: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我可以原谅你的不是,但是我必须让你知道,或者至少我自己心里必须知道这件事你是做错了。而我的心里不能给错误找出各种借口或者理由,不把事实真相理清楚,盲目的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觉得他们有理由伤害别人,所以他们所做的就是对的,可以原谅的。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你选择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但是他们的错误的行为也应该受到批判,或者给于指正。我想这应该就是公正和正直。如果人失去了公正和正直,人就容易得心里疾病。派克还说那些恶劣的罪犯,都是有严重心里疾病的人。

阿德烈也说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任何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对人类,对 社会 ,没有任何的贡献,那么这个地球也许会向他发出这样的反馈:你什么都不能做,你去死吧,我们这里不需要你。。。当我看到这点的时候,我心里也一震。我们活着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家人,甚至整个人类。因为活着就是有价值的。过好自己的小家,也是为大家做贡献。

圣经当中也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已。要尽心尽兴,尽义尽力爱主你的神。那么怎么爱主呢?只是嘴上说说吗?只是按时候做礼拜吗?这样对主有什么益处呢?做礼拜对我们自己是有益处的。但是主说你们如果把一杯水给我小子们里的一位喝,就是给我喝。我想这只是主所举的一个例子。意思就是教我们如何爱他,爱他就是表现出对人的关爱。对信的人和对不信的人都一样。因为你不知道也许那些现在还不信的人将来却是最贴近主怀里的人。那些伟大的大师,像阿弗雷德阿德勒和斯科特派克博士,他们都是深切明白主的思想的人,也切实的履行神对自己的呼召,耗尽毕生的力量,把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所学所成,分享给人,并写成书,留给后来的人学习。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我相信也是被神纪念的。我们要好好学习,不仅要学习圣经上的教导,践行主的话语,也要学习那些伟人的思想效法他们的行动作为。当然伟大的人还不只我所提到的这几位,还有好多好多。不仅 历史 上的,我想也有现今与我们同时代的还在为人类默默付出的长辈或者同辈们,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克服懒惰,多思考,多行动,多努力。一切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寻找人生的意义

——读《自卑与超越》

7月中旬,在去北京的路上,我在中川机场的书店里买了本《自卑与超越》,想着在飞机上看。当时选择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隐约记得田老师推荐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被这个书名所吸引——自己的内心或多或少也是在自卑中挣扎着的。

现在读这本书刚刚好

等拿到书真正翻开来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完全不是心灵鸡汤式的空泛轻松的读物,而是非常严肃的个体心理学疗法的代表作,读起来非常烧脑,但是又让人震撼不已。读了序言和几页正文之后,我再翻到封面上去,这才看到封面上印着的其他信息: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巅峰之作,心理学必读经典,以及它的英文名字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也就是说直到读了几页之后,我才开始构建起这些关键信息的意义来,在此之前,对于我这个不明就里的人来说,他们只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文字而已。

我利用去程和返程的时间,在飞机上和高铁上读完了这本书。很庆幸自己是在现在这个阶段遇到了这本书,一方面,经过今年上半年的读书训练,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耐力和韧劲,去慢慢地啃这样的比较难懂的书,另一方面,自己现在的人生阶段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有自己的家庭,有年幼的孩子以及处于起步阶段的事业,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在不断地增加我的“人生阅历”,经历了这么多,慢慢也就开始懂了。

努力履行一位合格读者的义务

正如其英文名字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本书在探讨生活的意义。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两年前我断断续续地读过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维也纳的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作品,身为犹太人的弗兰克尔,在二战期间,面临被捕进集中营的厄运,他并没有逃离维也纳,而是选择和留下来陪伴家人。虽然他的选择并没有让家人幸免于难,最终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但是他在集中营的见闻感受,让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为别人创造意义,并据此开创了意义疗法。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旨在追求意义,完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追求快乐,也不同于阿德勒的追求优越。但是很可惜,当时对那本书的理解并不深刻,走马观花地读了一遍之后就没有再继续。

实际上,如今读这本《自卑与超越》,还是有很多地方,只是觉得作者讲得非常深入,但是我难以复述出作者的完整意图,也很难提出自己的见解来。由此可见,这也是一本远远超越我认知水平的书,但是即便是如此,我也要尝试着写一点读书感受,以推动自己不断地往纵深处思考和表达。只有这样做了,这本书才算是对我有意义,而我才算是履行了一位合格的读者应该履行的义务。

开拓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以探讨生活的意义开始,这应该是本书理论的核心,也是个体心理学疗法的基础。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是由人来赋予的,我们总是以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事物,不单纯是“事物”,更重要的是这些事物对我们的“意义”。这样的意义,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全部,而我们的经历,我们从过往经验中汲取出来的对于事物和事件的解读,不断地赋予周遭事物新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这个范围内,人生来是自由的,而我们时常会感到被现实所困,这样的困局,归根结底,应该是自己构建起来的困境。世间万物都在那里,只是它对我们的意义有所不同,有些人解读为机遇,有些人解读为险境,如果不曾去触及,那么这些事物就不会和我们有任何联系,因而毫无意义。由此可见,人的局限,是认知的局限。而一个人的认知,又是在过往的经验中不断地被塑造、反复印证和加强,这力量决定着我们的一切,大到人生决策,小到举手投足,都是这股力量在起作用。但是这力量又无形无影,难以抗拒,难以改变,甚至很多人都不曾觉察到它的存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误会的产生,往往始于对同一现实的感受和解释大相径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这样的对照格外明显:同样是吃饭,妻子认为全家人就应该坐在一起享用晚餐,而丈夫觉得不就是吃饭吗,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再吃有何不可?于是妻子感到被冷落,不被尊重,丈夫觉得被叨扰不胜其烦。大家都不愉快,又难以互相理解。

这样的观点也许有点唯心主义,但是他给了我一个新的启示,那就是想要拥有别样的人生,那就去从不同的视角去赋予周围事物的意义。正如阿德勒所说的:我们必须开拓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能够对付它。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除旧布新的工作,舍我其谁!

 

追寻较好的人生意义

“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这是阿德勒认为的有价值的意义。这一论述同样也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不断地互助合作是人类之所以在地球上得以世代繁衍不断发展的根源。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的形式就是不断细化的分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要投身到这分工中去。一旦树立了这样的目标,那么就会这个人的人生,就有了好的意义。我们的一生,从孩童时代起,都要朝着这个方向训练、培养和追寻。

超越自卑

长久以来,我是被自卑情结所困扰的。因为知道自己有点自卑而更加自卑,急于改变却难以改变而更加自卑——这是我一直面临的怪圈循环。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自卑:这是面对无法完成的目标时的真实感受。最重要的是,这种感觉并不可耻,并不变态。因为“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甚至,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我们永远无法到达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

我有点明白过来,在我的性格中,有很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因此我总是给自己超高标准的要求,总是把“成功”的目标定得太高,而我又极度自省,因此,总会出现难以达成目标的挫败感。

这样的认识,让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终于可以不再纠结于自己成长过程中父亲压抑专治的性格对我的影响了;这样的认识也让我与自己和解,可以不放弃努力但是不苛责自己;这样的认识赋予我更多的力量,让我知道自己可以为此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是怪罪于十几年前父母的某些言行,让我意识到如果想改变,随时都可以改变,在打下这些字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自信和勇气。我知道了:这个问题,是我自己的,但不是我独有的是;这我的问题,但是现在我认识它了,并且不再恐惧它了;这种感觉不太好,但是我可以接受它,或者我知道该怎样调节自己的认知,和它和平共处。

为了超越自卑感,我有在追求优越感吗?当然,这是不可否认的。只不过,我内心深处的“优越感”或许标准高了点。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应该超脱个人的意义,进而指向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样的追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想到了自己的职业,开始由衷地为自己的职业感到无限光荣和骄傲。

平衡生活的第一条系带——职业

阿德勒告诉我们,如何在地球天然限制之下谋求生存,这是人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这就关系到我们的职业选择。在各种职业中,阿德勒重点阐述了一种职业的重要性:教师。阿德勒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极高的评价:人类未来幸福的最大保证存在这样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同时,阿德勒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也提出了很高的标准:教师的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和训练孩子们成长,为他们日后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做好准备。其次,一个好的教师,就应该像母亲一样,持续而密切地关注着自己的学生,和他们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孩子们的合作与成长。再次,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突破自身认知局限的发展。教师要坚信这一点,并且把这一点坚定不移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同时教师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心理学的知识,最好能够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能够区分不同孩子的个性,并且了解不同的方法,从而给他们恰到好处的帮助。

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师真的是完美教师,另一方面,我觉得阿德勒有点夸张了教师的影响力。因为在改造家长方面,阿德勒表现得比较悲观:“我们无法期望接近每一位父母,帮助他们避免错误。最需要给予忠告的父母都是最不肯接受劝告的父母。”但是在训练教师方面,阿德勒却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可以接近所有的老师,通过他们来接近全部学生,矫正它们已经造成的错误,并训练他们过一种独立、合作而充满勇气的生活。”当然他这样说是因为他已经做了一些事情:在维也纳以及许多欧洲的大城市的顾问会议,在训练教师,解决儿童面临的问题方面取得了极大地成就。遗憾的是,这样的支持,在我们国家,还是很稀有的。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成为一名教师,是我从小到大的愿望,但是这样的愿望,很难说是什么崇高理想的指引,或许更多的是因为从小在学校大院里长大的缘故。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也有几年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不知道自己每天站在讲台上的那些时间对于下面的学生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是现在,我的职业的意义所在,逐渐明朗起来了,这份职业,完美契合了阿德勒的有价值的生活意义:对别人发生兴趣及互助合作。我的心底对于这样的职业开始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我知道了一个理想教师的样子,向着理想教师奋斗的路,也在眼前豁然开朗起来了。

平衡生活的第二条系带——社会关系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长河里,个体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个体生活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只要每个人都以正确的途径承担起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在改进世界的事业中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阿德勒的生活意义看似过于崇高,但是要实践起来并不难:“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们能够给他的最高荣誉,就是他必须身为良好的工作者,所有其他人的朋友,爱情与婚姻中的真正伴侣。一言以蔽之,他必须证明他是人类的一个良好同伴。”

在我看来,这样的论述,并不会使人陷入深深地自卑和无力感中,不会让人恐慌,反而会给人安慰:因为合作是写在人的天性中的。因此,不需要过度地苛求,不需要承担起过多的责任,就可以成为一个很不错的人。

平衡生活的第三条系带——婚姻家庭

阿德勒当然也给出了完美婚姻的样式,“婚姻是非常高的理想”,一夫一妻制是人类密切合作的最佳方式,这样的合作使得个人可以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最高和最完美的发展。在这样的婚姻里,丈夫热爱自己的妻子,努力为她的幸福而奋斗,而妻子十分重视自己的母道的价值,热爱自己的孩子,从养育孩子中能够得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感。夫妻双方都把他们共同的幸福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亲密合作。在家庭中,没有权威的存在,只有真正的平等合作。一方面阿德勒构建出这理想的婚姻家庭,另一方面他又在解构,他说“理想的婚姻对小孩子而言,可能是非常刺眼之事”,因为父母之间过于亲密会使孩子有被排斥的感觉,父母要做的是把孩子真正带入到婚姻中来,让他得到相应关怀。

阿德勒高度颂扬母道的价值——因为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是无可取代的,而这样的价值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总是被忽视,被贬低。我想一个对自己女性角色不满意的女性,在生活中肯定要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阻挠。而一个贬低女性价值的文化,是难以健康积极地发展的。

婚姻中的重要组成,就是孩子。而一个人孩童时期的经历,对他整个人生图式的构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我们该如何把孩子训练成为一个有合作精神的充满勇气和力量的人?秘密很简单:只要母亲热爱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合作),并把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兴趣和安全感逐渐地扩大覆盖至周围的人和事,这就足够了。

在自己的生活中,当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更加懂得了已有的一切的价值和意义。身为女性,身为妻子,身为母亲,在贡献社会,料理家庭和养育孩子地方方面面,我们有巨大的潜能有待于发挥。我想,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破除认知的局限,我们从心底里认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是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一定的生活困难,那就是在创造意义,就是有价值的。

这就是一本好书该有的样子

这本书包含了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的主要思想,其中还有大量的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论述,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都是颠覆性的:尤其是他对于早期记忆和梦境的剖析,深刻另类又让人无可辩驳,他文字质朴但是思想犀利,直指我从未直面过的真相,真实到恐怖。我在飞机上,在高铁上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周围坐满了外出旅行的聊着天的人们,到处都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但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就像身体过电一样,让我战栗,让我不住地起鸡皮疙瘩,让我莫名地心生恐惧。而当我回到家中,又一次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依然是敬畏,但是这一次,恐惧感消失了,我看到了我可以行动的方向和空间。

这就是阿德勒,他不断地提出最高的理想,和最完美的境界,但是又似乎在无声地安慰我们,没关系,到目前为止我们做的已经很不错了,继续努力奋斗吧。只要在正确的路上向前迈进一步,我们就已经超越了之前的自卑;同时,他在鼓励我们,大胆开拓吧,敞开心怀和你的同伴合作前行吧,为你的同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你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该有的样子——或许你不能完全懂得其中的要义,也不能全部认同他观点,但是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应对自己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在写《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时可以从的主要想表达的情感入手,在叙述的同时加入一点书中主主要表达的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还要条理清晰。

范文: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通用7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整理的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 篇1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

 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

 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 篇2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 篇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 篇4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 篇5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呢?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避免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来源于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打开格外艰难。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 篇6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么,你是否在某个时候,因为自卑,整日胡思乱想过呢?你是否也在某个瞬间,因为自卑,羞于与他人说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 篇7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便是阿德勒的巅峰着作。

 我一直认为,想要读懂一篇着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可以说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阅历丰富,幼年患了佝偻病,5岁差点因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医学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进行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和揣摩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从生活的意义到爱情与婚姻。通读全书,除了欣赏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事实论证之外,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有着强烈的赞同感,不得不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看来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作者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灵和肉体之间并不存在支配关系,这只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举了个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例子,说明了身体是基础,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将被践踏也无法移动,但是人却拥有这种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这种灵肉之间的联系。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实在太多太经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足以点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伟大发现,作者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举例,说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自卑,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却饱受自卑的折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来,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开朗外向的人就没有自卑心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这也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当然,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时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这种优越感对我们的激励是作出社会贡献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说,这本书有着简单而又深刻的含义,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我们要试着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避免由于这种心理而造成的失误,同时在追求优越感的激励之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

傍晚下班,大雨,等待队友来接的1小时,看《自卑与超越》译者序、目录、作者生平,正文1-11页。

一、生活的意义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

关键句: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读。

每个人感受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

“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

关键词:意义、真实

2人生的三大事实

人生的三大事实是:

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职业)

我们自己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我们四周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取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社会)

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事实⇒如何调整我们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和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性  产生两个关系:爱情、婚姻)

关键词:职业、生存、社会、合作、性、爱情、婚姻

3社会情感

好坏生活意义的区别

错误的“生活意义”共同特征: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争取的目标是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他们的成功只对他们自身才有意义。

真正的“生活意义”标准是:他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是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好句: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能够解决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的好方法,必然也能为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

关键词:贡献、社会兴趣、互助合作。

读书收获

1试着用《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里提供的读书方法来进行阅读,比如摘取关键词句、做读书笔记、讲给别人听(老公)等。

2看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知道了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开启100天阅读20本书的计划,体会到了读到兴奋之处,欲罢不能的感觉。

3感受到了阿德勒的影响力:比如momself许多课程的基础逻辑应该来源于此;李松蔚老师关于意义的分享来源于此;还听过一个台湾教授讲解《红楼梦》,林黛玉由自卑而生发的优越感,也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

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的学。

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

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作茧自缚的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2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