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兔子乖乖》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对于陌生人不要轻易地相信。特别是自己独自在家的时候,不给陌生人开门。
二、《小兔子乖乖》原文如下:
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短尾巴.
一天兔妈妈要去拔萝卜,对三个孩子说:“好好看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兔妈妈提着蓝子去树林里拔萝卜了,从树从里走来的大灰狼发现兔妈妈不在家,想把小兔当点心吃!于是来到兔子家门口,但不知如何进去。
正在这时兔妈妈回来了,大灰狼赶紧藏了起来。兔妈妈来到门前唱到:“小兔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回来,快把门儿开!”三只小兔一听妈妈回来了,高兴地就把门打开了。兔妈妈带回整整一蓝子的萝卜,小兔子们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兔妈妈又要去拔萝卜,小兔子们把门关得紧紧的。这一次大灰狼扮成兔妈妈的模样,来到门前,也唱道:“小兔乖乖,把门儿开开!”红眼睛和短尾巴一听妈妈回来了要开门,但是长耳朵却说:“好像不是妈妈的声音。”红眼睛从门缝一看果然不是妈妈,是一只大灰狼!
于是小兔子们回答说:“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大灰狼又细声细气地说:“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快把门打开让我进去!”
短尾巴说:“我们不信,要不你把你的尾巴从门缝伸进来,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不是妈妈。”
大灰狼想也没想,就把尾巴从门缝伸了进去,三只小兔一起用力把门狠狠地关上了,把大灰狼的尾巴刚好夹住,这时兔妈妈也回来了,放下手中的蓝子,拿起棒子,对准大灰狼的头狠砸,大灰狼挣断了尾巴赶紧逃跑了。
这时小兔子们也看到妈妈回来了,妈妈夸他们是好兔乖乖。
寓言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商人和渔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商人不断进取,渔夫安于现状。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商人,这也是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停下来享受生活,感觉就像犯罪,会感到不安,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停的奔波劳碌。没有房子住的时候想要房子,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没有车子的时候想买车,有了车之后想换更好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想要其及格,及格了又想要其优良,永无止境。
分-总:1~4段为分写暖过的雪于朔方的雪,5、6段总写作者偏爱朔方之雪的蓬勃。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直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出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文字精粹,蕴含丰富。
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其次,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先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次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再具象。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昏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对“基调”的解释是:
(1)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
(2)主要精神,基本观点。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
《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梦里,“我”看到“许多美的人和事”,如诗如幻一般。鲁迅用了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
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这是一幅安宁谧静的画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与世隔绝似的乡村里,人们在过着安稳的生活,没有硝烟,天那么蓝,水那么清澈,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即使再躁动不安的心也会被这份恬静所吸引,而忘了身外的烦恼。这难道不就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这难道不是从魏晋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而始终未得的世界吗?由此可见,在鲁迅心中,他所渴望的,是一份安宁。
好的故事解析
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其次,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再具象。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
这篇散文以梦幻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执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壮观,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诗的意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