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区别是什么?

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1、意思的不同:

(1)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的主观感情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2)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景物里。

2、用法的不同:

(1)“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2)“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

例如,“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这句话的重心在于强调“温柔的爱”。

(4)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例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这句话重心在于写“柳枝相互缠绕”,抒情倒是其次。

借景抒情运用与作用: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中有我的感受。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

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正文如下:

早晨起来,冬雾弥漫。雾散之后,立即出现一幅奇景,那青松的针叶上,凝着厚厚的白霜,像是一树树洁白的秋菊;那落叶乔木的枝条上裹着雪,宛如一株株白玉雕的树;垂柳银丝飘荡,灌木丛都成了洁白的珊瑚丛,千姿百态,令人扑塑迷离,恍惚置身与童话世界中 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壮丽景色。

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雪后,那绵绵的白雪装饰着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我爱白雪,我爱雪景,我更爱冬天。冬天是心灵的年轮。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6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想象。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用融情入境的方法,写一写表示自己心情好与不好的片段?

落日的余辉懒洋洋的爬过山那洁白而光滑的肌肤;暖暖地照在这片静谧的大地,天边的云儿飘过,像是在追随同伴的脚步;温蓝如玉般的湖水缓缓地流着,湖边横斜着几尾小舟,隐隐约约有几点渔火在闪耀。也许景色太寂寥时,心情便会唱歌,歌声伴着湖水,要将我带到那令人怀念的往昔岁月,带着点神伤,可是当我转头想要离开的时候,看到了山的另一头,那是太阳再次升起是地方啊,也许明天春天就会来临!

喜欢在细雨的夜晚独坐一方清池的旁边,看雨水将水中的灯的倒影打碎,泛起层层联谊,渐次扩散开去,传递一份救援的呼唤,那来自心底的呼唤。喜欢信步在微雨的巷道,脚尖敛起些许水花,体味着雨点纷舞的悠闲与落地的欢欣,用面庞去迎接雨的祝福,感受那传遍全身乃至透彻心灵的一丝清凉。

  也喜欢独倚小楼,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品位人生无限的永恒。在“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中拒绝“风撼云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的豪迈。

  雨是从容的,它让我们的心在它的引领之下失去了往日的烦躁与焦躁,充盈的是漫溢的希望。

描述一种物件,托物抒情,这种描写手法叫寓情于物。作为依附志向、感情的“物”,往往具有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必须具备可以抒发某种感情的因素,这样,引申、发挥,才能自然、贴切,为读者所接受。

寓情于物的方法,写作文的好处就是借歌颂一种事物个送人的品质。

扩展资料

在抒情诗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姿,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刘姆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诗文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感受,把景物描写和作者抒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使内情与外景高度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具体说来,借景抒情又可分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三种。

一是融景生情指在某种景物的触动下产生的特定感情的抒发。换句话说,作者有时初无自觉的意念,忽见景而有悟,撩拨了缕缕情思。

1、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最重要则在于“点情”, 集中笔墨全力写景,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浓郁感情色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

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融景于情

融景于情的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情中见景秉笔书”说的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3、情景交融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此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扩展资料: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运用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二是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三是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大凡人,总是有情感的。而人写出的文章,字里行间也浸透了作者的情感。因此,文章也应是有情之物,它理当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

我们作文时,应既有情感体现,又有景物描写,要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景中含情,情寓于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文采灿然。

-描写方法

-情景交融法

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这景色中,给人一种我的感情与景融为一体的感觉寄情于事:是将自己的情感托付于这事物,就像是把自己的情感拿出来刚好能借由这件事物来寄托寓情于物:把自己的情感

要做到融情于景融情于细节融情于事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真实感受:首先,要有真实的感受,要将自己置身于所描写的环境中,感受所描绘的人物和事物,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2生动细致:其次,要注重描写生动细致的细节,可以从色彩、声音、气味、触感等方面入手,使得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描写,进而产生共鸣。

3自然流畅:作文的文字要自然流畅,让读者可以感受到情感的融合,而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

4语言运用:适当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总之,要想做到融情于景融情于细节融情于事的作文,需要情感真挚、描写生动、语言流畅、修辞得当等多方面的素质和技巧的配合。

思考从哪个方向,从哪个角度写。凡能引动作者情思,能深刻反映景物,都可列为描写对象,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刻动人。第二,描写景物的特点,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似之中求神似,神似的形象描写,就为抒情打下铺垫。第三,联想引申要自然贴切,要以所描述的景物的外部特征相一致,不能牵强附会,漫无边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知识要点:

  1、景物描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具有说明事情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2、借助具体的物象,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3、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考试说明:

  1、写景三注意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抒情三要求

  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17—1]以“池塘春早”为题,通过写一个或几个池塘的早春景色,反映“池塘春早”。

  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

  1、早春和仲春、暮春的景色不同,应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来写。如池塘的冰开始融化;塘边柳枝突出米粒似的新芽;蔚蓝的天空略带暖意的风……早春季节农民种藕的情景,也是绝美的景色。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有助于表现早春的景色。

  3、写景和写人要结合,写景和抒情要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7—2]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注意情、景、理的结合。②700字左右。③不用诗歌形式。

  导思: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只不过在题目以外,加了一些启发性的文字,借以引发考生的思路罢了。

  1、从命题要求看,写作这道文题,应该在文章的内容上包含情、景、理这三项要素。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而情、景、理这三者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写好这样题目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

  2、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对于托物言志的作文,同学们都感觉不会写,现在王静同学的作文,采用的表现手法虽然也不是托物言志。但是,这篇文章采用了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用的比较好,也比较成功。全文感情表达真挚流畅,寓意比较深刻。

文章的开篇首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香蕉,像月牙”,语言活泼生动,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接着作者采用了转折的语气来引起下文“可淡**的茎上却隆起许多卵形的小疙瘩”,接着又采用对比的手法“没有香蕉的甜味,不及月牙的美丽,连它的名字听起来都叫人感到苦涩”,来突出苦瓜的特点,语言表达不但富有表现力,更具有吸引力,起到了自然引起下文的目的。

其次,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不喜欢“苦瓜”——到喜欢“苦瓜”——到赞美“苦瓜”,文笔流畅,中心突出,值得各位同学的学习和借鉴。

最后,在议论方面,作者在引用事例方面虽然有些生硬,但是基本上比较到位,没有仅仅是停留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而是能够从眼前的事物,延伸到人生的哲理上,通过议论,起到了深化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

苦 瓜

初一(1)班 王静

像香蕉,像月牙,可淡**的茎上却隆起许多卵形的小疙瘩,没有香蕉的甜味,不及月牙的美丽,连它的名字听起来都叫人感到苦涩。苦瓜——人们就是这样称呼它。

第一次吃苦瓜时,我就想:竟有这样一位祖先不嫌它苦,把它从野生植物中挑选出来,加以培植;竟又有人不辞劳苦,为它传“名”至今。

但是,尽管我和妹妹都讨厌苦瓜,爷爷仍然在他那块“宝地”里种上了苦瓜。我们都想毁了它,又怕爷爷生气,只好作罢。可我怎么也体会不到辛苦一番却收下“苦果”的乐趣。我们怎样怨恨都无济于事,苦瓜籽仍旧发了芽,芽儿嫩得仿佛是轻纱包着的一团清水,可谁知那晶莹的水竟是苦的!我不禁惋惜起来。

转眼间,那绿叶抽出许多的丝藤,顺着一切可攀缘的东西向上爬,仿佛可以爬上天似的。那藤似乎长着眼睛,要不,怎么走错了一尺多远的藤,又会打个弯往回长呢?

叶子呢,像大半个齿轮一溜挂在藤上,像一串串花在空中飞扬。藤条甭提有多结实,经得住暴风雨的袭击,因此,才能保证结出丰硕的果实。它的籽并不起眼,但却蕴蓄着无限的生命力!

你别看苦瓜表面很柔弱,可它是不会向暴风雨低头。有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大雨。雨水过后,我赶紧去看那苦瓜。啊!苦瓜好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相信,它们是不会在暴风雨下屈服的。果然,苦瓜又慢慢地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好像在骄傲地说:“你看,我们是多么的顽强啊!”

终于到了吃苦瓜的时候了,吃晚饭时,爸爸笑眯眯地从菜碟里夹了几片苦瓜给我,要我认真品尝品尝。我不好让爸爸失望,装着很乐意的样子把一片苦瓜放在嘴里。

“怎么样,味道不错吧?”爸爸问。

“你再好好尝尝。”爸爸认真地说。

“这有什么好尝的……, 咦?”

“不但香,而且甜津津的,是不是?”

“唔。”经爸爸一提醒,我真觉得有一丝甜味。

“这叫苦尽甘来!”我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好像悟出了某种道理:人们不是常说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吗?这也许就是苦瓜得以传名,人们乐于吃苦瓜的原因吧!学习不也是一样吗?居里夫人、牛顿、华罗庚这些人,哪个不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巨大成就的?

噢!我爱苦瓜!那平凡的绿色的果实,那蕴蓄着无限生命力奋勇向上的藤蔓,那深深的蕴含在“苦”中的特别的滋味,——只有你真的去品尝才会明白:苦尽甘来。只有你真心领略了才会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69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