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和心理学的书哪一本好看

杨绛传和心理学的书哪一本好看,第1张

《我们仨》。小说的语言简洁流畅,充满了幽默感和人情味,深受读者喜爱。同时,小说也获得了不少文学奖项的认可,是杨绛的代表作《我们仨》是杨绛所著的一本自传体小说,描写了杨绛、钱钟书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小婉的生活故事。小说以杨绛的视角展现了她和钱钟书夫妇的爱情和婚姻、家庭和亲情、生活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一。

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在前言部分,杨绛先生说自己有些事情想不明白,就想问问别人,紧跟着的一句话一下子戳到了我的心上,读不下去了,掩卷,悲从中来,感觉到一种大孤独大悲伤。

这句话杨绛先生是这样说的: 而我可以问的人都已经走了 。

人生走到这个阶段,真的是一种大孤独了,杨绛先生的文字在我感觉很是理性,一般情感不外露,只是不动声色的述说着,但言词之间却能让人的心为之翻腾不已。读她的小说《洗澡》的时候,感受非常强烈。

想来杨先生一生中问的最多的人应该是钱钟书了,钱钟书学富五车博闻强志,应能解释杨先生的一些问题,但已先杨先生而走了。杨绛的这一句简单平常的叙述中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怀念和悲伤……

这样的文字就是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吧!

杨绛先生的书《走到人生边上》中关于“人生”的结论是: 灵魂不死 。

书的最后是这样说的:

杨绛先生把人分成三部分: 肉体、灵魂、灵性良心 。其中肉体和灵魂结合在一起为一面,灵性良心为一面。杨先生坚信人是有灵魂的。她说:

这样推论之后,她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除了肉体和灵魂,杨先生还认为人有本性,这个“本性”,杨先生称为“灵性良心”,这个人的本性,是和猫性、狗性、牛性等等并列而存在的,是“ 全人类所共有,同时也是全人类所特有的。不分贫富尊卑、上智下愚,只要是人而不是禽兽,普遍都有同样的人性 p35”。

对这个“灵性良心”,杨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除了“灵性良心”这个本性以外,杨先生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也各有各的本性,这个灵与肉的本性基本相当与我国古人所说的“食色”二字。这个“食色”之本性和“灵性良心”之本性是相矛盾的,不相容的。

杨先生说“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两种不相容的本性 ”。在这一部分的思考中,杨先生似乎有一个矛盾,她没有严格区别“灵魂”和“灵性良心”,或者说,她在思考这两种本性的不相容和矛盾时,把灵魂和肉体统一的那一面里的灵魂给忽略了,而专注重于肉体。这等于由前面的肉体、灵魂、灵性良心的三元回到了灵与肉的二元。所以,在“有关人的问题”这一部分的最后,她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书的下一章是“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在这一章里,杨先生在思考灵与肉之间的斗争时,又由二元回到了三元。在这一章中,有一个小标题: 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在哪一面? 从这一标题可以看了,这里面的“灵”和“灵魂”是两个东西, “灵”是指灵性良心,“灵魂”是指那个和肉体和为一体的东西 。

杨先生思考的是,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这个灵魂在哪里?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 灵魂在肉的一面 p53。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和肉体是一伙,自称“我”。灵性良心是斗争的对方,是 “我”的敌人 p54。

在这里,杨先生似乎又把“灵魂”看得太低了,她说:

杨先生认为灵与肉是这样斗争的:

杨先生又进一步分析了“我”。 “我”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一个有生命的人,自称是“我” 。如果再细分的话,在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我”在哪一边?杨先生的答案是:“我”在灵魂那边。灵魂代表着“我”,管理着肉体。杨先生的原话是:

灵魂虽然管理着肉体,但好像并不比肉体高明多少。杨先生说:

这个灵魂如果想成为一个善良的灵魂,就要接受更高层的“灵性良心”的指引。

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不是永久的,人的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灵魂和肉体分离之后,肉体最后消失,但灵魂还在。杨先生没有说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去了哪里,只是说在和肉体分离之后,灵魂不会消失,没有了肉体的灵魂,杨先生称为鬼魂。从这里推断,先生是认为有鬼魂存在的。在“受锻炼的是灵魂”这一章的最后,杨先生是这样说的:

杨先生在书里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命。并认为“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

杨先生没有讲“命”和“肉体”、“灵魂”、“灵性良心”有什么关系,杨先生只是认为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每个人的才能资质之所以不同,都是“命”的关系。 “命”虽然不讲理,但每一个人的“命”都是可“算”的,每个“命”都有自己的“命理”,所以是可“算”的。

杨先生用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见闻说明自己是如何相信“算命”的。同时,“命”虽然可算,但也不总是都那么一清二楚和正确。杨先生用钱钟书先生的“命书”的例子说明了“算命”的尴尬:

虽然“算命”会有这样的尴尬,但杨先生是相信“命”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在统领着人世的各种“命”,杨先生归为“ 神明的大自然 ”。在这本书里, “大自然”是个最高的概念,是个终极的概念 。相当于各种宗教的最高的神。

我觉得这是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最远的距离了, 人的思维思想并不是万能的,总有它认识不到的地方 。杨先生以96岁的高龄来思考人生,也难以给人生下一下清楚的断语,以此,我认为: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古老的古希伯来谚语也许包含着大智慧。如果人类只是上帝的一个作品,那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既然我们只是上帝的一个作品,那我们就无法理解上帝的整个世界。正如我们人类可以轻易地决定一只蚂蚁的生死一样,当我们看到蚂蚁在我们的手掌之间奋力穿行想要逃脱时,我们不也会发出轻蔑的笑吗?

如果人类相当于蚂蚁,上帝相当于人类,那么对人类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上帝肯定会发笑的。

上帝笑归笑,人类该思考还得思考。既然生而为人,我们又自诩为万物这灵,认为思考正是我们高于万物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不能辜负了人生。

所以,我们人类,注定要思考,思考是我们的宿命。

1、主要内容:《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 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2、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0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