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感中最复杂的感情是什么

人类情感中最复杂的感情是什么,第1张

这个因人而异吧。和人的思想,阅历,价值观啊等等都有关系。还是要看你怎么看待了。

像比较负面一点情感:痛苦、鄙视、仇恨、嫉妒、愤怒、恐惧、绝望等等,当这些到来的时候,我们也必须学会自律,不让自己去想这些东西,并不是逃避。有什么事情可以面对。只要人活着,总有方法。或者发现别的美好。计较少点,对于很多事情看淡一点。例如:别太在意别人不屑的目光。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最绝望,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的离去,别的事,可能都会好一点。说的可能有点乱,希望你理解。

不一定的,不过对智商总是有影响的。要不怎么会有意气用事这一说呢!人的情绪和智商也不是成正比的,这要因人而异,我是受到别人赞赏的时候感觉智商最高了,嘿嘿,有时候心情好,身心都跟着放松,大脑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很会发出很多潜力,办事也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老婆真的好漂亮额!

人的情绪包括七情六欲 :七情包括

1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2、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3、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4、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5、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6、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7、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六欲:

1、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

2、性欲: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某个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

3、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某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4、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

5、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

6、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现在这个年代,结婚似乎是一件非常“高成本”的事情。

关于中国人的婚姻状况,截至2020年的调查结果,有三个基本特征:

1,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43万对。

2,“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

3,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全国平均离婚率:3933%

简而言之,现在的人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或许你会奇怪,为什么现在婚姻变得越来越艰难呢?结婚就是为了离婚,导致很多人越来越恐惧结婚。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一个理论,说现在的离婚率攀升,越来越多人选择不结婚,是因为社会压力逐步消解而造成的。

以前很多人会迫于年龄的压力,家人的压力甚至社会的压力而选择结婚。但随着每个人经济水平的提升,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权,大家对于结婚这件事再也没有一种迫切性。社会对于离婚的宽容度也越来越高。

所以当夫妻觉得他们为了婚姻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时,他们最终会得出结论,是时候结束他们的婚姻了。

据统计,一般情况下结婚在第七年之前,会更容易离婚。而随着这对夫妇步入结婚的10周年,婚姻满意度会提高。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是绝对的。

只是在结婚之后,如果用7年时间都没有解决某些问题,那么说明这段婚姻的某些问题,接下来是难以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离婚。

那么是无法解决哪些问题呢?以下列出10个原因,会影响婚姻的满意度。

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看看能不能避免这些问题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

1 不忠或婚外情

当一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脱离当前的关系,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的,这都会影响到关系的健康度。一旦另一半感到被背叛,就很难重新获得信任。

婚外情是导致大多数人的婚姻破裂并以离婚告终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某些人之所以会选择“偷吃”(出轨),愤怒和怨恨是个常见的潜在原因。就是彼此经常吵架,在生活中得不到安慰,然后受到其他的诱惑,就因此而犯错。此外还有性欲的差异和情感亲密的缺乏。

不忠往往始于看似无辜的友谊。开始是一种情感上的事情,后来变成了一种身体上的事情。

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婚姻。

2 财务问题

金钱可以建立一段关系,也可以毁掉一段关系。

如果一对夫妇在如何处理财务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出现可怕的问题。

由于经济不和而离婚的情况,现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女性经济独立越来越多,赚的钱不比男人少。或者男人的经济再也无法支撑家庭,矛盾就会出现。

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财务目标到一方比另一方赚的钱多得多,导致权力斗争所衍生出来的一切问题,都会使婚姻紧张到崩溃的边缘。

钱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许多夫妇来说,金钱和压力似乎是齐头并进的。

经济问题可以归类为离婚的最大原因之一,仅次于不忠,这是离婚的第一大原因。

3 缺乏沟通

沟通在婚姻中至关重要,不能快速有效地沟通会导致双方的怨恨和沮丧,影响婚姻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良好的沟通是稳固婚姻的基础。当两个人一起分享生活时,他们必须能够谈论他们的需求,并且能够理解并尝试满足他们伴侣的需求。

对你的配偶大喊大叫,整天说得不够多,发表令人讨厌的评论来表达自己,都是婚姻中需要抛弃的不健康的沟通方式。

此外,当夫妻不再互相交谈时,他们会感到孤立和孤独,完全不再关心彼此。这可能会导致关系破裂。 

练习有意识的沟通来改变婚姻的关系或许很难,但努力改善和挽救你们的关系是非常值得的。

4 不断争吵

从为家务争吵到为孩子争吵;无休止的争吵会扼杀许多关系。

那些不断重复谈论相同问题的夫妻就会经常这样做,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没有被听到或被欣赏。

例如明明说了衣服不要这样摆放,但你的伴侣说了很多次你都不听,依然我行我素;或者每一次指出问题时,你的另一半总是用一个非常让人厌恶的语气说出来,这也导致问题一直在争吵中升级,都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许多人发现很难看到对方的观点,很多争论就由此而来,却从未达成解决方案。

最终,大多数人都选择离婚,找一个能够好好说话的人。

5 体重增加

你没有看过。这个原因看上去似乎非常肤浅或滑稽,但体重增加也是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体重的明显增加会导致另一方的身体吸引力下降。当你看到别的异性身材更好时,就会引发你的“性吸引力”。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体重增加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会影响亲密关系,甚至可能成为离婚的原因。

6不切实际的期望

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期望的人,很容易就会在婚姻中感到失望。

因为过大的期望,会让你觉得你的配偶和婚姻,不应该辜负你对他们应该有的印象。

这些期望会给对方带来很大压力,让你感到失望,并让你的另一半在你眼中时时出错,事事做不好,从而不断引发抱怨。

错误的期望设定可能成为离婚的原因之一。

7 缺乏亲密感

彼此缺乏亲密感,会让夫妻两人觉得自己好像和一个陌生人住在一起一样,从而失去应有的互动。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身体或情感上的亲密,当然,这并不总是与性有关。如果你不断地冷落你的配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就会成为离婚的理由。

夫妻经常因为性欲需求不同而出现问题,很容易对夫妻造成困扰。因为当你想要获得满足时,对方就无法满足你;当对方想获得满足你,你又有心无力。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在性方面的心理需求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困惑和拒绝的感觉。

忽视伴侣的性需求被称为最近离婚的第一大原因。

让你们的关系亲密而又特别是双方的责任。尽可能多地练习一些善意、欣赏和身体上的亲密行为,以增进你们的关系。

8 缺乏平等

缺乏平等,彼此在婚姻的角色不对等,是现在的人最常遇到的问题。

当一方觉得自己在婚姻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时,就会改变他们对另一方的看法,最终导致怨恨。

怨恨常常滚雪球般地成为离婚的原因之一。

每对夫妇都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挑战进行谈判,并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两个平等的人,享受尊重、和谐和快乐的关系。

如果说,男人不能把女人娶回来当“保姆”,那么女人也不应该嫁给男人,当自己的“被宠爱的小女孩”。

除非,你们两人能够接受这种角色,并有意识地确保自己不会做出太过火的行为,避免恃宠生骄。

9 没有准备好就结婚

令人惊讶的是,大概有750%的所有年龄段的夫妇,都将他们关系的终结归咎于没有为婚姻生活做好准备。

离婚率在20多岁的夫妇中最高。准备不足是离婚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几乎一半的离婚发生在结婚的前10年,尤其是在结婚四周年和八周年之间。

10 身心虐待

身体或情感受到虐待,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个悲惨的结果。其中的家庭暴力,以及语言上的刁难、肆虐,都会造成这种后果。

当然,它并不总是源于施虐者是一个“坏”人;深层次的情感问题通常是罪魁祸首。例如彼此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感觉,但继续行尸走肉般,为了孩子或者为了外界的看法而相处下去,都会让身心陷入疲惫。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任何人都不应容忍虐待,并且必须安全地将自己从关系中移除,这是很重要的。

每段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很多时候,最好是由夫妻双方决定他们想要如何继续这段关系。

如果你觉得这段关系没有任何意义,只会给你带来痛苦,那么离开婚姻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对不存在的东西会产生恐惧——他们自己也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因为他们不知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探查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比我们探查一部作品更为有效地触及心灵的秘密通道。照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法“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这让我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和散文家麦尔慈说,他将提这样一个问题:“宇宙对人类是友好

  的吗?”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许多自恃聪明的人,让人倍感世界的无常。正是由于人的有限与渺小,比之于宇宙与世界的深不可测,差距太大,才使人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惧。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认为“四”、“十三”这些数字会给他们带来不祥,可见,面对世界的无常,人是多么脆弱而无助。

  还有许多具体的事物,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惧。比如,苦难,或者说精神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说人类历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现在,思想贫困,情感颓废,爱情正走向欲望,高贵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无处不在的核威胁,等等,都已经把人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不是人类所能轻易承担的了。尼采所预言的“超人”并没有诞生,而现代人却承受着“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负,这就是他们为何恐惧和绝望的原因。让我们回想一下古典神话中那个亚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头在北非海岸边的亚特拉斯山上散步,他这样做并不费力,因为他是亚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将这个世界放在肩我们的肩上,我们就会立刻被压垮,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承受这个重担。精神问题也是如此。人从文艺复兴之后被确立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终极,人便开始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这就好比把亚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样,最终会被压垮。人要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价,如同犹太人杀害了撒勒人耶稣要付出集中营的代价一样,每个人可以说都在付出代价。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严峻性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在弗洛伊德时代,人类遭遇的还只是性受挫,到现在,成了生存的受挫,显得更加严重了。悲剧也许正是这样开始的: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根本无力为自己承担一切。我现在回忆古代圣徒跪在神面前祷告的情形,他们可以将心中一切的烦恼、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倾诉,伤心的眼泪可以向他而流,难以负荷的生存重担可以交托给他,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纪的人类选择了自我承担的道路,这样,离弃了神圣的信仰,除了人的顾影自怜之外,在有谁来安慰我们呢?当我读着梵高写给他的恋人的书信时,我感到这个孤独的画家是那样地需要爱与慰藉;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毕加索,一生都用立体法绘画,将人抽象成一些线条和方块,可是,他将他的妻子与情人却画得充满人性,这说明毕加索希望在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弗洛伊德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小公主,当你来到我身边时,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说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爱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太可怕了。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他在理论上并不相信有爱的存在。因着他作为一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原初的渴望真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将咒诅弗洛伊德那种以性为中心的思想。当他说出“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句话时,他里面所受到的冲击大概可以用恐惧颤栗来形容了。

  梵高、毕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与自我分离了,即存在与本质的分离。就如卡夫卡所说的那样,我说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又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这些分离的事实使梵高、毕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于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更严重的是,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仿佛都是一个巨大的茧,把自我囚禁在里面。这个茧导致人不单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孤独,真正的孤独。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

  《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的是按照像机快门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对白,即便那几个模特非理性的表演场面,也没有任何交流的暗示,最后,在网球场上,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孤独地打着网球,没有对手,这时,镜头不断地拉远,画面中的人不断缩小,直到剩下一个空旷的球场。这部**与安东尼奥尼的另一部影片《红色沙漠》一样,充分表达出了现代人的孤独、冷漠、毫无交流与慰藉的空洞的景象。同一时期的**大师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几乎都在表达这一主题,以揭示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

  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家的视野中,里面一定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深深的恐惧。鲍斯威尔说:“没有比恐惧更让人苦恼的情绪了;恐惧使我们痛苦不堪,并使我们在自己眼中也可鄙到了极点。”蒙田则说:“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憎,也更难以忍受。”在这里,恐惧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当卡夫卡在《地洞》这部小说中写到那只小动物竖起耳朵紧张地谛听着地洞外的动静时,他已走到了孤独与恐惧的深渊。英格玛·伯格曼在1962年拍完了著名影片《沉默》,并说他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神已经不在,现在这个世界只有沉默。在这个事实面前,伯格曼非常恐惧。事后他对记者说,他是一边听着巴赫的音乐,一边写完《沉默》这个剧本的。我想,伯格曼是在用巴赫的音乐来抵挡他内心的恐惧。让我们再回想一下科波拉的著名影片《现代启示录》吧,“我”行走在仿佛永远走不完的河流上,越来越对将要面临的事实感到恐惧,当“我”见到那个隐藏在森林中拒绝作战的军官(马龙·白兰度饰)时,恐惧驱使“我”举刀向那个军官砍去,想以此来解除内心压力,这时,画面上只有军官在血泊中痛苦地翻滚,以及他低沉的、绝望的叫声:“恐惧!恐惧!”这里面,科波拉让我们看到战争把人性伤害到了什么程度。

  恐惧,它比害怕更深刻。害怕是面对一个具体对象的,恐惧与焦虑一样,可能是没有具体对象,无边无际的。肉体遭到攻击(如一只老虎朝你扑来)会害怕,精神的伤害却产生恐惧,最终带进绝望。害怕是现在的,恐惧则可以针对未来和不可知的事而发生。那么,恐惧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人为什么会恐惧?一只猪晚上要被杀了,中午它照样可以很快乐地进食,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人会为未来的事而忧虑。未来如果没有安全,没有因慰藉带来的幸福,没有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人就无法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给他带来威胁。没有了更大有保护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从何而来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却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种严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惧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探查恐惧发生的原因以先,我首先要说到恐惧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式:一、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有所恐惧;二、对“不存在”这件事感到恐惧;三、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恐惧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种实际上涵括了绝大多数的恐惧类型。恐惧的强度也有不一样,有的较弱,有的强烈到足以导致绝望的地步,有的则在这二者之间。许多现代人经历了这种可怕的黑暗,并由此发出绝望的哲学,而恐惧又说以颤栗为心理特征的,他表明人承受了过于他们所能承受的东西,以致心理行动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在存在的威胁面前,人是需要一个更大的保护者的。

  人为什么会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感到恐惧呢?原因在于,自从每个人的自我成了一个茧,把自己与他人之间封闭起来之后,人就无法再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他漠视神圣的存在,了不再想象人存在中的完美性。事实上,人自身的存在是开放性的,他渴望与更高的存在联合在一起,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东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调”的启示。古代中国人强调“人”必须与“天”相统一、协调、一致、和睦,所谓“参天地,赞育化”,但中国思想中并没有哪一个神圣实在与“天”相对应,“天”显得非常空洞,最终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结果是“人”,而不是“天”;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赐生命的圣灵,“神人相调”是指三一神的神性与它所救赎的人性在时间里相遇,但不产生第三性,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代表,其最终的合一是合一于“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如今,在这个渎神的物质主义时代,东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热烈地去追求属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彻底地向神圣存在关闭。这种存在的闭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样,开始用人的立场来认识人自己。结果,现代人越认识自身的人性,就越发现它难以辩认,毫无内涵,于是开始对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现代的艺术家们越想认识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越没有地位的原因。其实,古希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的本来意思是“记住:你将死去!”可是,现代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单独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间里,人怎样安慰他都无济于事,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父母会对孩子说说:“不必怕,因为神也在这里。”这是个简单而奇妙的真理,因着有位格的、无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神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惧怕“不具人格”的东西了。许多的心理学家,都用这个办法,实用主义式地表现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样,却能对患病者有某种程度的帮助。卡尔·荣格就经常告诉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样,就可以对付心理上的恐惧。在荣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记者对他的最后一次访问中谈到他

  所认为的神是;“凡是从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东西,或是由我的集体潜意识中涌现的东西。”他的建议是,姑且把它称作“神”,并且向“他”投降,为什么荣格用这种方式能够治愈许多人呢?因为神的存在消弥了人心里那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恐惧,它太真实了。

  第二种基本的恐惧是针对“不存在”这件事而言的。为什么今天会有许多人对“不存在”感到恐惧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么来引发人的恐惧呢?因为现代人普遍不知道万物的起源和终结,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变幻莫测的学说以及存在本身,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并且,现代人大多相信万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机缘中产生的,这样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会带进认识上的混乱。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个瞬间会变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瞬间变为存在的,这哪里还会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为缺乏一个不动的根基,毫无意义可言,人自然就会对

  “不存在”感到恐惧了。

  第三种基本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具摧毁性的。“记住:你将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奥古斯丁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死的权势将注销一切生者的意义: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在死,准备死,最终无一例外地进到死的怀抱中。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它几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问题。那种像苏格拉底那样将死当作一种福乐来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这它需要的是为真理献身的勇气。柏拉图的思想就是起源于苏格

  拉底的不妥协之死。对苏格拉底来说,与真理的对话——言说“道”(逻各斯)——能使他无视死亡的某种可怕本质,甚至当掌管鸩毒的人告诫苏格拉底尽量少说话,否则毒性会发作较慢,须服食二至三份时,苏格拉底在回答说,且准备鸩酒,“不妨二至三份”。苏格拉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可是,今时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追寻,他还能够用什么来抵挡这一恐惧呢?恐惧意味着一种威胁,时间对我们的威胁,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威胁,这与罪有关,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创世纪》一书中,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他就承受了神的诅咒:“你必定死!”这里表明人的堕落是堕落到了时间的制约

  里面,死即意味着时间对人构成限制。时间的威胁还不仅在于它将终结我们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提前用一种强暴的方式来执行这种终结,如疾病、灾祸等。因着每个人里面都有一个渴望无限、达到永远的愿望(生儿育女、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迟一点到来,事实上人又无力做到这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因为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来敲门的不速之客。恐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无力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负责。人的良知渴望公义、圣洁,而在人肉体里又没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种为义自责的痛苦。因着人无法带着自己圣洁的一知动面对死亡,恐惧死实际上就是恐惧死后有审判。

  如何才能缓解恐惧并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呢?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从而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终极,以为自己能够承担一切。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于一个他自己无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从恐惧的茧中突破出来,他必须承认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这位更大的生存者来守护人的生存,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得到证实,我们也才能以此来克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对“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这个事实将变得越来越尖锐,因为人类在世纪末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其脆弱的境地,他对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里那种自信了,或者说,历史上许多残酷的事实业已证明,人类在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守护时,是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野蛮和为所欲为的。在这种情形趟,人感到恐惧并不奇怪,而要彻底消除一个人内心里的恐惧与不安,除非使这个人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公民——永恒世界的公民。这个世界将给他新的更有价值的力量,给他信心,给他勇气,使他成功地从恐惧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这的确是一个秘密,我愿意再次引用詹姆士·里德的话:“正是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中,基督发现了无畏的秘密。他知道不管是自然的灾害,还是人类的残酷,都不能触及到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永恒世界里面的事情。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会受到水与火的威胁,因为水与火的威力永远也达不到这个领域。”而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似乎说得更为明白:“真正的恐惧来自信念;虚假的恐惧来自疑虑。真正的恐惧是伴随着希望的,因为它来源于信念,而且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神怀着恐惧。前者怕失去神,后者怕找到神。”确实,终极意义上的恐惧,不是简单的害怕,也不是一种情绪,它关涉着我们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愿苟活的人,只要还没有终止思索的人,迟早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而不容回避。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说,人相对他自己已经完全彻底成问题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开端,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估计,而我开始正视和探查自己所面临的恐惧及其基本形式,也许可以说明我正在摆脱恐惧折磨的途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41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