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徐霞客游记 游恒山记 译文

求徐霞客游记 游恒山记 译文,第1张

上网找了下,只找到该篇译文的,并非文字版本

不知道在这里怎么帖图,我把放在我的博客的相册里!

--------------------------------------------------------------------

以下是地址:blogcn

第一段: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2/12/akfucc,20060412222530bmp

第二段第一部分: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2/12/akfucc,20060412223126bmp

第二段第二部分: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2/12/akfucc,2006041222321bmp

第三段: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2/12/akfucc,20060412223225bmp

第四段: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12/12/akfucc,2006041222335bmp

-------------------------------------------------------------------

以下是其它资料:

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文章主旨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勘探实践的精神。

第一段交代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风翳净尽”,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澄碧如洗”是叙述中的描写。向东上山,开始登山时比较轻松,“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简略叙述了登恒山之初的情况

第二段详写了上山登顶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景物、地名,景物间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目之所见,都细致记录。

上山一里后向北走,看到山上有埋藏不深的煤炭,再走一里,看到土石都呈红色。之后他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每处景观写得各有特色。如:写松,用了“松影筛阴”,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生动形象;写牌坊内,细致地写到了官房里的厨房、水井;写北岳殿,“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对偶句式把殿的气势渲染出来;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如活现在目前。

登顶的经过写得最为详细。先表明登顶的决心:“欲跻危崖、登绝顶”。再写山崖的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写攀登的艰难:“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入洪流中,没在急流里不能出来。山崖险峻攀登艰难,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登山者,“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勘查地貌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登上山顶,重见天日,心情也愉快,“日色澄丽”,再回看来路,“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攀途险恶。然后开始观察,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土山没有树,石山才有树,这种现象非常奇怪,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是科学的分折。徐霞客亲临实地,准确、细致地观察,为后来的科学分析提供了依据。山北的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向西横贯的龙山,支峰与恒山相连。这些对四围山峰的介绍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得清清楚楚,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到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找以前上山的路径,竟然找不到了。俯瞰一片茫茫,不敢往下走。“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向人求助,才找到上山的原路。下山也细致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感叹“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啊。按照指路人的指点,下山很顺利,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到了飞石窟。

文章结构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徐霞客小时候对八股文、经书等不感兴趣,常读一些山经地志之类的书,渐受影响,立下了壮游山河的志向。他的壮游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鼓励儿子“志在四方”,甚至“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

徐霞客的旅游勘察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万历三十五年到崇祯八年(1607~1635),因老母健在,不宜远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先后西到华岳,南游九鲤(福建境内),北游盘山(今平谷、蓟县之间),又南访罗浮(广东境内)。这一时期,出游的时间较短,所游之处也是交通较方便的地方,出游目的偏重于游览名山大川。游恒山就是在这个时期。

第二阶段,是崇祯九年到十三年(1636~1640),这是他长途跋涉艰苦旅行的时期,足迹由浙、赣、湘、桂的平原、丘陵、山区,直到云贵高原的深山峻谷、人迹罕至的荒僻地区。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志在探索自然奥秘。这一阶段有了更多的科学考察因素。

徐霞客一生的成就,集中在他的游记里。这部巨著内容丰富,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的沿革和风土人情等等,无所不记,而且详尽真实,分析精辟,文笔优美,引人入胜,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学文献和文学作品。可惜,霞客所记散失较多。他逝世后,他的朋友收集到部分遗稿,辑为《徐霞客游记》问世。后来,他的小儿子又访得旧本参校刊行。清乾隆四十七年编入四库全书。近代更广为发行,版本较多。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版,全书十卷,每卷又分上下卷,实为二十卷,四十多万字。它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和游记文学的珍贵资料,为国内外所注目。

这部巨著,是徐霞客在旅途中用日记形式写成的。他白天登山涉水,夜间握笔作文。有时一天步行百余里,晚上野居露宿,在破壁枯树下点起油灯或燃起枯草,抖擞精神,把当天的考察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西南地区,环境日益艰苦,他的写作热情却与日俱增,坚持着“走笔为记”,一天中常有写千余字、甚至几千字的,可算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了。

徐霞客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早年他曾经批评从前的地理书“多以承袭附会”;以后在《盘江考》一文中,又嘲笑有些人“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的轻率态度。对于要写的事物,总要经过实地观察、弄清始末端详。至于范围较广、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调查得更加周密,并参阅前人论述,综合分析研究,反复推敲,悟出道理,然后落笔。所以,他的记述,绝大多数做到无证不信,提出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关于怒江、澜沧、红河的流向,他怀疑《一统志》的记载不准确,为了得到明证,他于崇祯十二年四月,从保山到腾冲。再从腾冲到顺宁、云州,往返四月,沿途深入凋查,广博考证,并访问群众,最后证实了三江分流入海,才写入游记。至于他写《江源考》、《盘江考》一类专文,则更是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的精心之作。

徐霞客写书,非常注重内容的真切详实。他说:“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所以他下起笔来,朴质自然,不事雕饰,不讲浮泛的话,也无夸大之言,句句精细切实。例如他描写地形,从不滥用词藻,总要精细分析各种地形的不同形态,选择精确的语言来表达。他在《鸡足山成》第二章“名胜分标”中,把鸡足山的所有地形,分作峰、岩、洞、台、石、岭、梯、谷、峡、菁、坪、林、泉、潭、瀑、涧、温泉等十七种,可见他观察入微、分析精细的功夫是相当深厚的。

他的文章,在真实的记述中又有丰富的想像和浓厚的感情。他描写祖国河山,不是采取“隐士”式的超然欣赏的态度,而是处处流露着热爱、惊喜和向往的感情。他在描写福建九祭的奇景时,就情不自禁地说:“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把自己的情感和祖国河山融为一体了。正因为这样,他能深入到山川景物的本质中去,抓住它们总的特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特征,用秀整的词语,表现出景物的生命气息,创造了很多自然界的艺术形象。所以,他的作品抒情性很浓,感染力很强,使一山一水一洞活现于读者眼前。他的游黄山日记,以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千岩竞秀、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游雁宕山日记,则着重描绘了“峰峰奇峭,离立满前”的奇峭景象;而游天台山日记,写的是“荒草靡靡,山高风冽”的另一番景色;他在游九鲤湖日记中,清秀地描写了九漈之间“万马初发”、“澄碧一泓”、“玉龙双舞”、“瀑流交映”、“颓波突浪”等不同奇景。他把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比做“青莲出水”,称阳朔周围是“碧莲玉笋世界”,对石灰岩形成的圆锥形山峰则描写为“石峰离立、分行竟奋……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即使所谓“不毛之地”的腾冲等地区,他也热情地、传神地加以描绘,把祖国河山勾画得壮丽妖娆。因此,不少文学界人士认为,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书,而且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继承和发展了自《水经注》以来的游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了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相互连接,形成整个山系。

(二)提示:可以看出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三)略。

第一段交代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风翳净尽”,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澄碧如洗”是叙述中的描写。向东上山,开始登山时比较轻松,“土冈浅阜,无攀跻劳”。简略叙述了登恒山之初的情况

第二段详写了上山登顶的经过。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一步一景,描写生动,景物、地名,景物间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目之所见,都细致记录。

上山一里后向北走,看到山上有埋藏不深的煤炭,再走一里,看到土石都呈红色。之后他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每处景观写得各有特色。如:写松,用了“松影筛阴”,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生动形象;写牌坊内,细致地写到了官房里的厨房、水井;写北岳殿,“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对偶句式把殿的气势渲染出来;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如活现在目前。

登顶的经过写得最为详细。先表明登顶的决心:“欲跻危崖、登绝顶”。再写山崖的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写攀登的艰难:“满山短树蒙密,槎桠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入洪流中,没在急流里不能出来。山崖险峻攀登艰难,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吓退登山者,“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勘查地貌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登上山顶,重见天日,心情也愉快,“日色澄丽”,再回看来路,“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攀途险恶。然后开始观察,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土山没有树,石山才有树,这种现象非常奇怪,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是科学的分折。徐霞客亲临实地,准确、细致地观察,为后来的科学分析提供了依据。山北的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向西横贯的龙山,支峰与恒山相连。这些对四围山峰的介绍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得清清楚楚,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到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找以前上山的路径,竟然找不到了。俯瞰一片茫茫,不敢往下走。“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向人求助,才找到上山的原路。下山也细致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感叹“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啊。按照指路人的指点,下山很顺利,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到了飞石窟。

文章结构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徐霞客小时候对八股文、经书等不感兴趣,常读一些山经地志之类的书,渐受影响,立下了壮游山河的志向。他的壮游得到了母亲的大力支持,鼓励儿子“志在四方”,甚至“为制远游冠,以壮其行色”。

徐霞客的旅游勘察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万历三十五年到崇祯八年(1607~1635),因老母健在,不宜远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先后西到华岳,南游九鲤(福建境内),北游盘山(今平谷、蓟县之间),又南访罗浮(广东境内)。这一时期,出游的时间较短,所游之处也是交通较方便的地方,出游目的偏重于游览名山大川。游恒山就是在这个时期。

第二阶段,是崇祯九年到十三年(1636~1640),这是他长途跋涉艰苦旅行的时期,足迹由浙、赣、湘、桂的平原、丘陵、山区,直到云贵高原的深山峻谷、人迹罕至的荒僻地区。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志在探索自然奥秘。这一阶段有了更多的科学考察因素。

徐霞客一生的成就,集中在他的游记里。这部巨著内容丰富,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名胜古迹的沿革和风土人情等等,无所不记,而且详尽真实,分析精辟,文笔优美,引人入胜,成为一部优秀的科学文献和文学作品。可惜,霞客所记散失较多。他逝世后,他的朋友收集到部分遗稿,辑为《徐霞客游记》问世。后来,他的小儿子又访得旧本参校刊行。清乾隆四十七年编入四库全书。近代更广为发行,版本较多。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版,全书十卷,每卷又分上下卷,实为二十卷,四十多万字。它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民族风俗和游记文学的珍贵资料,为国内外所注目。

这部巨著,是徐霞客在旅途中用日记形式写成的。他白天登山涉水,夜间握笔作文。有时一天步行百余里,晚上野居露宿,在破壁枯树下点起油灯或燃起枯草,抖擞精神,把当天的考察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西南地区,环境日益艰苦,他的写作热情却与日俱增,坚持着“走笔为记”,一天中常有写千余字、甚至几千字的,可算得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书了。

徐霞客的写作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早年他曾经批评从前的地理书“多以承袭附会”;以后在《盘江考》一文中,又嘲笑有些人“不辨端末巨细,悍然秉笔”的轻率态度。对于要写的事物,总要经过实地观察、弄清始末端详。至于范围较广、比较复杂的问题,则调查得更加周密,并参阅前人论述,综合分析研究,反复推敲,悟出道理,然后落笔。所以,他的记述,绝大多数做到无证不信,提出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关于怒江、澜沧、红河的流向,他怀疑《一统志》的记载不准确,为了得到明证,他于崇祯十二年四月,从保山到腾冲。再从腾冲到顺宁、云州,往返四月,沿途深入凋查,广博考证,并访问群众,最后证实了三江分流入海,才写入游记。至于他写《江源考》、《盘江考》一类专文,则更是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的精心之作。

徐霞客写书,非常注重内容的真切详实。他说:“得趣故在山水中,岂必刻迹而求乎。”所以他下起笔来,朴质自然,不事雕饰,不讲浮泛的话,也无夸大之言,句句精细切实。例如他描写地形,从不滥用词藻,总要精细分析各种地形的不同形态,选择精确的语言来表达。他在《鸡足山成》第二章“名胜分标”中,把鸡足山的所有地形,分作峰、岩、洞、台、石、岭、梯、谷、峡、菁、坪、林、泉、潭、瀑、涧、温泉等十七种,可见他观察入微、分析精细的功夫是相当深厚的。

他的文章,在真实的记述中又有丰富的想像和浓厚的感情。他描写祖国河山,不是采取“隐士”式的超然欣赏的态度,而是处处流露着热爱、惊喜和向往的感情。他在描写福建九祭的奇景时,就情不自禁地说:“数里之间,目不能移,足不能前”,把自己的情感和祖国河山融为一体了。正因为这样,他能深入到山川景物的本质中去,抓住它们总的特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特征,用秀整的词语,表现出景物的生命气息,创造了很多自然界的艺术形象。所以,他的作品抒情性很浓,感染力很强,使一山一水一洞活现于读者眼前。他的游黄山日记,以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千岩竞秀、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游雁宕山日记,则着重描绘了“峰峰奇峭,离立满前”的奇峭景象;而游天台山日记,写的是“荒草靡靡,山高风冽”的另一番景色;他在游九鲤湖日记中,清秀地描写了九漈之间“万马初发”、“澄碧一泓”、“玉龙双舞”、“瀑流交映”、“颓波突浪”等不同奇景。他把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比做“青莲出水”,称阳朔周围是“碧莲玉笋世界”,对石灰岩形成的圆锥形山峰则描写为“石峰离立、分行竟奋……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即使所谓“不毛之地”的腾冲等地区,他也热情地、传神地加以描绘,把祖国河山勾画得壮丽妖娆。因此,不少文学界人士认为,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书,而且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继承和发展了自《水经注》以来的游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了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相互连接,形成整个山系。

(二)提示:可以看出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三)略。

《游天台山日记》表达了作者对天台山敬畏与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奇观的惊叹之情。 《游天台山日记》先略叙一路风光美景,再着重记叙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亦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绘。 《游天台山日记》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时所记,时间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作者又再次游览并另作一记。 《游天台山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从此篇读者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我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则漫画:在一个大森林里,一个人嘴里叼着一根烟,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砍伐一棵棵大树,而大树也在哭泣,那个人肩膀上停了一只啄木鸟,啄木鸟看了看那个人的脑袋,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不知这副漫画的含义大家看懂没有,那个人脑袋的确有“虫”,不过此虫非彼虫

,这个“虫”指的是那个人破坏生态平衡的心虫,怪不不得啄木鸟说他“脑袋有

虫”,不过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世界上,这类“脑袋有虫”的人数不胜数,可

啄木鸟却是寥寥无几。

平时,不少同学的草稿纸只划了几笔就扔进了垃圾桶,要知道,这些纸可是

一棵棵树木啊;洗手时,水开得挺大,这还不说,洗完手,也不关水就走了,任

凭水哗哗的流淌,要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多么宝贵啊;平时,随手将垃圾扔在地

上,既影响环境又影响美观要知道,如今我们这个地球已经受到了极大的

破坏,可是那些“脑袋有虫”的人却丝毫没有醒悟,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环

境:滥砍滥伐、毁坏植被;为了图方便将污水排入江河,不知有多少河流因此无

法饮用,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已经便得浑浊不堪;昔日的天府之国——成都的

美好风景已无复存在,土地正向沙漠化进军;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几乎处处

是酸雨在如此触目惊心的事情前,人类似乎没有觉醒,而人们脑袋里那条

贪婪的虫子越来越大,人们已经被欲望迷住了双眼。

自从涉及了人类的足迹,动物们便再也无安宁之日,昔日温顺自在的藏羚羊

为了躲避人类的追捕已经疲惫不堪了;昔日称霸海洋的鲸以濒临灭绝不知

有多少生物在人类脑子那贪婪的虫子手下灭绝,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上消亡。

如今我们必须保护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因为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而我

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灭掉我们脑子里那条贪婪的虫子,同学们,请你们照亮你们

内心的明镜,:“你的脑子还有虫吗?”

还有一篇:

我是一只啄木鸟,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森林我快乐级极了,因为有许多的好伙伴被陪伴我可是有一天

太阳透过树洞照在我身上,暖和极了我跳下床,伸了伸懒腰忽然,我觉得肚子好饿好饿是呀,这几天大叔伯伯们都没有生病,我也找不到食物怎么办?只好碰碰运气再出去找一下咯。我梳理了一下羽毛,准备起飞了。

我在林子里转了好大一圈,大树伯伯们都没有生病,看来我要饿肚子了。我正准备飞回去,突然听到前方有几声“笃笃”的声音。怎么回事?难道是同类在啄食?可是怎么听那声音也不像啊?于是,我飞过去看看。

我落在一棵树上瞅了瞅,原来是一个盗木人在砍树。他挥舞着手中磨得锋利的斧头,一下一下地砍在树腰上。这时,我隐隐约约地听到大树伯伯在呻吟。往日的景象一幕幕地放映在我脑袋中。好几年前,有一群盗木人在这里砍树,使得我们鸟类没有了栖息之地,许多小树失去了爸爸妈妈怎么办?我得救救大叔伯伯。我急忙飞上前去,用尖利的使劲啄着盗木人榆木一样的脑袋,嘴里还边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说盗木人有榆木一样的脑袋真没错,因为他也不想想,毁坏树木资源就等于毁灭自己人类。他们人类的生存哪一样离得开自然资源的给予呢?

盗木人被我啄得疼极了,正想逃走。突然从森林小道上走来了一群人,他们手臂上带着一个红袖套,我知道这些人是森林环保局的。盗木人一看到他们,立刻吓得脸发白。不一会儿,我便看到他们把这个可恶的盗木人带走了。

林中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9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