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个初恋,是她的青梅竹马,李牧。
后进宫侍奉唐太宗,待他死后,为保全武则天,将其送去尼姑庙,唐高宗_李冶登位,将武则天接入后宫,纳为妃子,武则天抓住机会,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将自己孩子杀掉。自己当了一代女皇。纳各种男宠。
总而言之,她的一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李牧和李世民。一个孩童最美好的回忆,一个让她又爱又恨的皇帝。她是个野心极强的人,不要被电视的小女人形象误导。
毫无疑问,武则天的政绩是杠杠滴,甚至不逊于男性皇帝(武则天的恐怖统治自然是毫无疑问的污点)。我们对武则天的争论焦点主要是围绕武则天的称帝问题(不讨论男宠问题……谢谢)。
而讨论武则天的称帝问题,不能只从她个人的角度来看,而应该从女主政治和女性身份地位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什么是女主?
女主,是帝制中国皇族中的主要女性成员,主要包括:皇太后,皇后,妃子,公主。她们的作为和身影已经远远超越了家庭和宫闱的范围,对整个帝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她们既是依附于皇帝的女性,又是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意义和主动性的“政治主体”。
受“后宫不得干政”传统影响的中国封建社会,在牢不可破的父系宗族的政治权力圈内,从洪荒时期的女娲到清末的慈禧,封建社会竟贯穿着女主政治,即便是绝对的男主统治,权力的交接与分配也常与母后、妃妾有关。
但由于儒家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女性成为父权社会下“被忘却的人”。相当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女主专权总是导致王朝由盛转衰,掌握了权势的女主往往是“祸国殃民的祸水”,甚至对国家的灭亡产生直接的催化作用。
武则天与古代其他任何女主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在经历了由皇后到皇太后的身份转化过程后,借助于以上两种角色为她所带来的文化资源和便利条件而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力,以一位女性的身份和自己的名义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实现了对普遍认为只属于男性特权的君主权力的彻底“僭越”。武则天的称帝招来了历代儒家官员和历史学家对她的极端敌视和否定,绘声绘色地在史书中描述了她如何丧尽天良、不惜掐死自己尚在极棍之中的女儿来陷害对手,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等。
(女主政治在此就不做过多论述了)
古代女性的身份从属
传统中国没有“女性”这一身份属性。父系制的、家长制的社会和家庭系统的长期存在,深刻地改变了女性的身份,同样也在改变着她对于自身地位、职责和义务等等各个方面的看法和自我认同。
女性一生中具有不确定的身份,但这种身份从属是不断发生转换的:
(1)尚未出嫁的女儿被看作是“客人”,即只是暂时居住于家庭之内的一个有血亲关系、由于倾注了父母的情感、因而也能受到较好的礼待,但其最终归宿却不可能停留在娘家的特殊身份之人。
(2)婚后,女性与娘家的关联不可能频繁。一旦出嫁,她就注定己经成为别人家庭的成员而与娘家割裂了血缘联系。女性由在娘家的“客人”身份转变成为了一个相对于丈夫的父系家庭而言的“他者”形象:她既是夫家的“内部”成员之一,但同时又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外人”;她既有可能为家庭的繁衍做出贡献,但又有可能破坏整个家内的和谐;她在丈夫的父系家族中既是“他者”,但却是由两性所共同构成的家庭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然而,生育的完成,尤其是生下儿子,则从根本上提高了妻子在丈夫父系家族中的地位,同时也彻底改变了长时期以来加诸于她身上的“他者”身份。儿子的出生从根本上提高了她在家族中的地位,她不再被认为是对家庭具有潜在威胁的“外人”和“他者”,而是正式地融入了丈夫的父系家族的血统之中。当她的儿子逐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她也由此升级做了婆婆之后,她将与丈夫一样成为本宗新的主人,并作为家族血脉的保存者和象征者而享有至高的地位。
女性的身份转换过程:娘家的“客人”——夫家的“外人”、“他者”——夫家的“重要一份子”。
事实上,无数的女性已经接受了这一点,并且毫无疑问地相信:家庭永远是女性身份的一个最重要属性。因此,如何为丈夫的父系家庭体系的维持和繁衍做出贡献,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塑造一个更加完美的最终归宿,则成为了女性最为重要的人生职责和主体认同。
女主政治的特例:女皇帝武则天
(一)武则天的后位——高宗主导
李治22岁即位后,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对皇帝的权力造成了实际上的侵蚀和瓜分。褚遂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舅舅长孙无忌更是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大权于一身,而长孙无忌“自恃拥立之功及帝舅之亲,当仁不让”。在这段时期,高宗只能算是名义上的君主,而事实上“政在舅氏长孙无忌”。有政治抱负的高宗皇帝急切地想要摆脱辅政大臣的控制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与两位辅政大臣逐渐产生了矛盾,并逐渐产生了清除这股势力、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的想法。
永徽元年(650年)褚遂良被借故左迁,并将于志宁、宇文节、高季辅等一批中高级官僚迅速提升到宰相的位置。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被提拔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宰相之职,目的显然在于通过“任用自己的外戚来向己故老皇帝的外戚争权”。但这些人却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越走越近。
高宗又转向提拔中级官僚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等人,他们很快便成为了高宗的坚定支持者。而柳奭已经成为皇帝所反对的政治势力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早已失去宠幸的王皇后自然也被皇帝认为是不再适合担任后宫之主(当然,武则天与王皇后在后宫的竞争也是毫无疑问的)。于是,柳奭被首先放逐,其后高宗着手准备废掉他的王皇后,并改立了解自己心意的武昭仪为后。
而对她抱有极端敌视态度的后世儒家学者如司马光和欧阳修等人,往往倾向于将王皇后的被废和她的册立,都归结于这位他们看来“野心勃勃”的女性在通往最高权力的路上所精心策划的结果,高宗也被塑造成为一个唯唯诺诺、不得不听命于妻子的软弱男人的形象。从本质上说,这场后宫主人的变换是高宗皇帝力图消除制约自己权力的力量的结果,而武皇后只是由皇帝主导的格局变化的受益者而已。
(二)武则天的兴起——高宗扶植
高宗有意于消除元老重臣的势力以掌握统治权,武皇后所具备的特质、她与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她作为皇后而与皇帝“同体”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使得她成为了皇帝在进一步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中最为得力的政治助手。也正是这一点为她得到皇帝的宠信和信任,从而跨越“内”的界限参与帝国的政治事务赋予了客观上的可能性。
在武皇后的帮助之下,高宗顺利并有步骤地推进自己的政治目标,重新建立起了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体系。武皇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杰出的政治才能,使她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进一步获得了皇帝的信赖。
高宗无疑想要做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王,但他的身体却很差,这使他不得不将政治事务委托给富有政治才干的皇后代行处理。在高宗所面临的大多数重要的政治事务中,武皇后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出于对她的肯定与认可,高宗皇帝赋予皇后以前所未有的殊荣:皇帝被称为“天皇”的同时皇后也被称为“天后”,在皇帝上朝的时候皇后还可以垂帘于玉座之后,政事大小皆有所预闻,朝廷内外也因此而将他们一并称作“二圣”。高宗甚至还一度产生了将皇后的地位和权力进一步以公开和合法的形式确立下来的念头:上元二年(675年)高宗意图下诏命令皇后“摄国政”,但因中书侍郎郝处俊的反对而未能施行。
高宗对武皇后的信赖和倚重,以及赋予其与皇帝共同处理朝政的资格和权力,使得武后参政以及后来的摄政提供了可能性。
(三)武则天曾遇到的挫折——高宗主导
麟德元年(664年),当一生深受道教和巫术影响的武皇后赋予了道士郭行贞自由出入后宫的资格和权力时,她的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对禁止后宫人员参与巫术活动这一严格禁律的破坏,在一位后宫宦官的揭发之下高宗召集宰相上官仪对之进行商议。上官仪对此所作的回答是:“皇后专态,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高宗的首肯,上官仪便立即开始着手草拟废后的诏书,但武皇后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并迅速地赶到高宗面前进行解释和“自申诉”。这一番恳切的诉说极有可能
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和对自己政治忠心的表达。
皇帝意识到,上官仪的建议事实上是旧臣元老势力面对武皇后与高宗共同打击时所做出的政治阴谋和挑拨离间之举。因此,废后计划不了了之。
这一事件的出现毫无疑问地表明,皇后的政治地位以及获得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本人对于她作为自己的政治助手的认可,以及对于她绝对维护皇帝本人利益的政治忠诚度的肯定,只有建立在自己的丈夫——皇帝本人对于她的庇护和支持这一基础之上,她所获得的政治权力才有最终得以行使的可能性和基本的保障,除此之外她缺乏任何足以维持其统治之合法性的资源和基础。一旦皇帝的支持不在,她的权力和地位将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虽然儒家学者们往往乐于相信,武皇后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政治野心而将“软弱”的高宗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并由此而塑造出一个“强硬的妻子”和“无能的丈夫”两者之间阴阳关系颠倒的画面,但这毫无疑问是对高宗本人的丑化,以及对皇帝的最高政治地位和政治力量的彻底低估。
皇后致力于尽可能地帮助丈夫维护他在帝国政治系统中的和权力和地位,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之下,她作为皇帝的“妻子”、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母亲”的地位和权力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承认、保护和巩固。
(四)武则天的称帝——自己的努力
武则天的称帝(1)首先离不开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受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相对较少一些;
李治的积极支持,为武则天树立政治权威做好了前期铺垫。
(2)武则天自身的努力:
政绩和政治才能突出,掌握实际最高决策权,确立了一定的个人权威,获得了部分大臣的支持;
通过恐怖统治,增强政治强制力来打压反对者;
通过对道教提供庇护、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而对佛教教义加以借用,同样也包含对儒家传统和内容的借用和重视,神化自己和皇权,强化了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
(五)武则天的让位——向夫家“儿媳”身份的回归
(1)对夫家——李氏家族的态度
武则天虽然改变了李唐政权的称谓和象征,并以“武周”为名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但是,她却从来没有致力于彻底确立一个以自己的姓氏为统治主体的新的父系家族的权力,也并不打算永久性剥夺李唐王朝的统治权力。“武周”从本质上而言只是李唐政权的一种延续,而非永久性的颠覆和彻底的剥夺。新王朝的建立目的也只在于自我保存,而并不是打算建立武姓永久性统治的一个精心的准备。
在她登上帝位并进一步巩固了权力之后,在为武氏建立宗庙以便彰显和炫耀自己的权势的同时,李唐宗庙并未遭到被抛弃的命运,而是在祭天等重大典礼中与武氏宗庙一同配享,显示出这位女性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判定:她既是一个有着最高政治权威的“皇帝”,同时也是李唐家族中的“媳妇”。
(2)对外戚——武氏家族的态度
武则天曾提拔武氏家族子弟,但这应当被看作是对自己父亲家族的恩赐和对自己权势的宣示,绝不是意图将政权在这一家族内部传递的信号。武则天最终选择建立一个两个家族之间紧密关联的“李武联姻”的政权,而绝不是对武氏家族的偏向和眷顾。由于担心在她去世之后太子与武氏诸子弟之间将会引发政治斗争,她还在圣历二年(699年)将他们召集在一起,命令他们起誓互不相违,并于明堂告祭天地。
作为一位政治家而对于权力的出自本能的追逐,以及作为一位女性而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和最终归宿的认同,使得这位拥有杰出政治才能的女性皇帝所关注的只是在她有生之年内对个人权位的牢牢保持,而并不想像男性君主一样将这一政权在自己的姓氏和宗族中延续下去。因此,当她感受到外戚家族有可能对她所拥有的权力带来威胁时,也选择了果断的手段予以解决。长寿元年(692年)她登上帝位两年之后,李昭德上述谏言,称武承嗣权力太重, ,恐怕日久以后将会“权倾人主”,武则天迅速貌夺了以武承嗣为首的武氏宗族的一切政治权力。
(3)对接班人问题的态度
在武则天作为“周朝皇帝”期间,政权继承人从来没有离开李氏家族的成员之手,她与李姓,而不是武姓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她称帝的同时,她的儿子睿宗皇帝被宣布为皇位继承人,只是并未被称作“太子”,而是称为“皇嗣”,而原来的太子、她的孙子则以“皇孙”的身份排在睿宗之后,意味着李氏家族的成员将会重新获得整个帝国的所有权和统治权。
女皇帝从未在任何意义上考虑过立自己最宠爱的女儿——为继承人的可能性。正如有学者所言,“武则天成为了皇帝,但将女性血统持续给她的女儿而不是儿子的想法似乎从未存在过。”
691年,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女皇帝,请求废去皇嗣的地位,并改立她的侄子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对于这一意在博取她的欢心的请求并未做出任何肯定的答复。但自此之后王庆之的数次求见引起了她的极度不满,命令李昭德将其杖杀。
698年,富有野心的武承嗣和武三思再次请求立武氏家族的人为太子,并数度请人说服皇帝:“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此时女皇帝的确开始犹豫不决,但狄仁杰强调“且姑侄之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衬姑于庙者也”。在狄仁杰对其女性身份从属的提醒之下,女皇帝十分坚决地确立了李姓子弟的继承人地位。
700年,她主动罢去了“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这一象征着自己皇位之神圣性质的称号,废除了武周以来实行的新历,大赦天下。
701年,她离开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神都洛阳,返回李唐家族的政治中心长安,用这一象征性的迁徙表示她作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家家族的最后回归。
此后的两年之中,苏安恒还曾两次上书请求这位女性皇帝禅位于太子,并且其言词十分激烈,声称这位女皇帝的统治权力实际上来自于李唐宗室,既然太子年德俱盛,就理应当政,如果她继续贪恋权位,将无颜面见李唐宗庙。面对这一言词激烈的上书却并未生气,而只是“赐食,慰谕而遣之,亦不之罪”。
当她离世之际,她留下的最后遗诏是:“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即以“李家的媳妇”、“高宗的妻子”而不是“皇帝”的身份与自己的丈夫合葬于乾陵。
从表面上看,神龙元年(705年)的宫廷政变似乎是导致武则天传位于中宗的原因。但实际上,继承人问题早在神龙政变之前就已解决,神龙政变并非是继承人的问题之争,而是张氏兄弟与朝臣、李唐家族的矛盾导致的结果。
总结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后、皇太后对政治的参与,并非是对男性君主的权力的“攫取”、“分割”、“颠覆”和“破坏”,相反,她们因为自己“妻子”、“母亲”身份,使得她们在获得了政治权力、并试图持续保持自己的影响力的同时,往往更加致力于维护自己丈夫、儿子的根本利益,并最终维护了这一父系家族体系的不断繁荣和顺利延续。
即便武则天曾以一位“女皇帝”的仪态登上了帝位,但对于自己的女性角色和人生归宿的自我认同,使得她最终选择了对“皇帝”身份的放弃和向父权父系体系的彻底回归。
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两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正确的规律:
皇帝对自己妻子的信任 > 对大臣的信任;
女主对夫家的利益维护
> 对外戚家族的利益维护。(东汉外戚专权并不是女主故意支持,而是皇族和女主缺少实力遏制外戚)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少数被贬逐,多数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相继杀戮殆尽。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但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比我最佳!! 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她从一个木材商的女儿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又从唐太宗的才人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继而辅佐高宗,参予朝政,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最后破天荒地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千百年来,有许多学者曾对武则天进行过评价,但评价的结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人说她荒*残暴,无所作为,把她贬得很低;有人说她用人纳谏,明察善断,把她抬得很高。虽然海内外学者对武则天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因此,对武则天进行正确评价,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关于武则天评价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继续研究武则天的兴趣。一、武则天是不是荒*残暴 古往今来,人们在评价武则天的时候,常常围绕着武则天是否「荒*」、「残暴」的问题争论不休。否定武则天的人说武则天生活腐化,荒*无度,滥用刑法,极为残暴,是「千古未有之忍人」。肯定武则天的人则说武则天生活简朴,并不荒*,也谈不上残暴。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荒*」、「残暴」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则天「荒*」的说法最早来自骆宾主所写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他认为武则天从太宗的才人成为高宗的皇后,违背了人伦道德,是荒*的表现。其后,欧阳修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说武则天宠幸过薛怀义和张易之兄弟,在生活上不够检点。于是,这两条便成了武则天「荒*」的证据。后来一些小说、戏曲和电视剧又借题发挥,大肆喧染,武则天「荒*」的论调便流传开来,大有盖棺定论之势。事实上,武则天「荒*」的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武则天的确给唐太宗当过才人,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武则天「荒*」。因为李唐宗室具有胡人的血统,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结合是在唐太宗死后的事,而且当时武则天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并没有完全违背当时的道德规范。至于薛怀义等人虽是武则天的面首,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武则天「荒*」的结论。武则天见到薛怀义时,已是将近70岁的老人。张易之兄弟得宠时,武则天已经70多岁,武则天主要是把他们当作驾驭外戚和大臣的工具看待。史书中根本没有武则天60岁以前「荒*」的记载。要说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多么「荒*」,在情理上是很难讲通的。 二、武则天能不能用人纳谏 人们在评价武则天时争论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武则天能不能用人纳练。 所谓「残忍」、「残酷」、「残暴」、「荒*腐朽」、「生性好杀」大部分都是后人强加给她的污蔑不实之辞。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武则天有知人之明和纳谏之明,她重视知识,善于用人,能够集中统治阶级的集体智慧。因此,她在决策上很少失误,在行政上卓有成放,她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就连一些反对武则天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封建时代的「明君」。武则天在唐代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她参政和当政的40多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得到振兴,国力也很强盛。而这一切都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总观武则天的一生,我们也可以看出,武则天不仅有勇于革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日理万机的才干,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绩。应当说,武则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中国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王双怀博士是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1998-1999年度访问学人,这是1998年12月1日他在本系所作的学术演讲。
chiculture//sframeurl=chiculture/0109c04/0109c04 品评则天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谓奇特女性,历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毁誉并至。综观千多年来的评论,大致是:其子孙中宗、睿宗、玄宗在位时,武则天还保持了尊崇的地位,文人李白的《上云天》诗中,「中国有七圣」,武则天仍是其一。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日渐衰微,所谓女祸误国的议论渐兴。到宋明理学,纲常说教日益泛滥,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也就更坏。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等撰成《新唐书》,说「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又「逐嗣帝,改国号」,有莫大之罪。但仍为武则天列传又立本纪,是谓遵循春秋笔法:「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到朱熹为《资治通鉴》作纲,对武则天已是横加挞伐。明代思想家李贽将武则天私德与政绩分开,评论独树一帜。而明人张溥却将「女宠」列为「唐室三大祸」之首。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愤世嫉俗,将所有的亡国恨迁怒于武则天,骂其是「嗜杀之*妪」,有「滔天之罪」。与宋代以降文人对武则天的攻击咒骂截然不同的是,民间老百姓另有一种怀念,这从乾陵「无字碑」和四川广元的则天庙的纪念可见一斑。 参考:chiculture/0109/picture/0109pic4227 武则天故乡山西省文水县武则天塑像 参考:chiculture/0109/picture/0109pic4229 乾陵无字碑
恋爱史——唐高宗一往情深,大半生只和她生孩子。
请注意,李治先生完全不是电视里那个依赖武媚娘呵护的柔弱少年以及此后仰仗老婆鼻息的软弱皇帝,唐代版图以高宗时最大。其在位时曾平定漠北,大破百济与倭国联军,灭亡高句丽,灭亡西突厥,大扩中国版图。倒是武则天登位后,对外战争并不那么顺利。此外,在“二圣”的权力分配上,李治也握有绝对的主动权,在大部分时间里,武则天的权力是由李治授予。
虽然《旧唐书》称各全国单位的事情都让天后给办了,痛恨武则天的《新唐书》更称“政归房帷”。但事实上当时朝中重臣的简拔任用,基本都由李治一人决定。而决定权力归属的核心砝码——军权,更是从头到尾都由李治牢牢掌控。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能看出李治与武则天两人之间情感的可贵。若李治只是一个被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的糊涂虫,这两人的恋爱关系如何对等?《唐会要》称,太宗晚年患病时,前来服侍的太子就和武才人对上了眼。
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今的中国,这种情况都可以称之为——**。按照《唐律疏议》,李治和武则天的行为被列入“十恶”之中,如果东窗事发,李治可能遭到幽囚,武则天可能被诛九族。一个绝对不傻的未来皇帝和一个公认绝顶聪明的未来女皇帝顶着如此大风险搞在了一起,难道只是为了一时刺激?
李治对武则天的感情其实容易考证。655年他立武则天为皇后,诏书称“(先皇)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好了,按照最初的官方说法,是太宗皇帝将他的小小妾赐给了儿子作为皇后。虽然将来的各种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们都不会承认这一点,但起码可见李治同学为了给武则天的皇后名分争取合法性,在理论上下足了功夫。李治执政期间,风眩病症渐渐严重,常常头痛难耐,眼睛看不见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务工作,也渐渐得到越来越大的权力。尽管如此,除一次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外,她从未真正干预过军事。683年,56岁的李治挂掉前留下遗诏让儿子继承皇位,并在遗诏中称:“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若非武则天是个女人,这已经是刘备托孤一般的历史佳话了。
在皇帝中,李治同学所生孩子的数量不算多——八儿四女,其中后面的四子二女为武则天所生。自从武则天开始给他生孩子,唐宫内便不再有其他女人能分到李治的宠爱。而武则天生下最小的太平公主时,已40多岁。一个大权在握、拥有众多后宫佳丽的皇帝,几十年来只和一个女人生孩子,可见其用情之专。
或曰李治怕老婆,但他以往的皇后贵妃们,个个大有背景,他说废就废,几时怕过?或曰武则天天生斗大政治野心一颗,当尼姑甚至当太宗的才人时便处心积虑下一盘很大的棋。但我们所能见到的,在李治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情上,恐怕还是李治小小利用了一把自己的未来皇后。
那时朝廷的元老大臣们势力强大,大大限制了李治本人的皇权。这些人很难搞啊,他们都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帮着打过天下,有的帮着治理过国家,有的帮唐太宗消灭过亲戚,有的是某位老皇爷的亲戚的亲戚。
但这些人的功,是为李治以前的唐朝立的;这些人的权力,多数是李治他爹给的;这些人的忠诚,多数是对李治背后的唐朝而非对李治的……怎样把这些家伙手中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来呢?李治最终利用这些老臣们反对废王皇后和立武后一系列事件,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贬斥,狠狠清算了一番老臣们,将权力收到自己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时候的武则天不仅是李治的老婆,还是他政治上的筹码与盟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