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扩展资料: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表达出了作者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大任的大无畏精神,原文节选如下:
作者:毛泽东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译文: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主要抒写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表达了诗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感情。
《离思》这首诗主要写了离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表达了诗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感情。诗人怨恨离人的不通音讯,暗写自己的凄苦,并作希冀之词。
作品原文:
离思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白话译文:
看罢一阕前溪舞,直让人回肠断气,吟诵一曲子夜歌,心里好不酸苦烦忧。
巫山的行云到哪里去寻觅,像沟水般东西分流,也让人无可奈何。
朔雁一只只飞来,却不见传来音讯,湘江上一株株斑竹,有多少眼泪洒在上头。
可怜我总也见不到他的容颜,只有把一腔衷情,寄托给这江上的微波。
扩展资料:
《离思》的点评:
清·徐德泓:此亦思君之意,故用“雁书”、“湘竹”事。淡远风神,袅袅不尽。(《李义山诗疏)
清·姚培谦:忠厚之至也。宠移爱夺,无复歌舞情怀,如峡云之既散,沟水之分流,所谓“恩情中道绝”也。然雁书虽断,湘泪常啼,犹愿托微波而通词,以庶几其不终弃。(《李义山诗集分体笺注》)
清·纪昀:前六句含情甚深,末二句不作绝望语,亦极得诗人忠厚之旨,但格卑耳。(《抄诗或问》)
清·张采田:“峡云”句指蜀游失意。“沟水”句指李回赴湖南,己不能从,彼此分流也。“朔雁传书”用苏武上林寄书事,慨不能复官禁近也。“湘篁”亦指湖南,言不能复入回幕也。起结写求援之感,言犹欲借书通候也。用典无一泛设,真绝唱也。
清·冯浩:首叹气竭心酸,次谓不能追寻,已相离绝,犹“何能更涉泷江”之意也。五谓音书不至,六点明湘中。结言虽不得见,犹欲通词言情,与“命断湘南病渴人”同一意绪。徐氏谓为令狐作,非矣。(《玉溪生诗笺注》)
-离思
体会到作者的喜爱祖国大美山川及秀丽景色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小作者眼中四个不同季节的美丽。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以及热爱四季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全文四个自然段,春、夏、秋、冬各为一段。三百多个字,篇幅简短,结构简单,每段开头,作者开门见山点明季节中最美的时刻,后面语句作者就抓住这一时刻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
寥寥数笔,作者用优美的文字选择了四季的典型事物,通过对事物微妙的感觉,敏锐地捕捉了一年四季各自的特色和情趣,读来令人饶有趣味。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才有所感。
在清少纳言的眼里,四季之美在四时:春天的黎明,鱼肚色的天空与红紫云彩交融;夏天的夜晚,萤火虫着实迷人;秋天的黄昏,点点归鸦、比翼联飞的雁群,传递着回家的温暖;冬天的早晨,火盆是和谐的保障。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清少纳言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此诗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全诗写男子的相思,所抒情意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全诗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扩展资料:
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
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湘夫人》
这是韩愈左迁潮州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一首诗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第二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五、六句,“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最后一联,点出“示”字,是对侄孙“收骨瘴江”的后事嘱托,全诗言辞凄惋,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