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障碍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起伏波动不同,双向障碍的情绪起伏波动会更大,有严重的抑郁和躁狂。双向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出现,也可以出现抑郁与躁狂同时存在的混合发作。
基本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患者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群体遗传学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多因素遗传病。遗传倾向调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5%。
生物因素
神经递质
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
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就非常复杂,而神经各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神经肽。
神经内分泌
患者内分泌系统改变,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有关,这种改变主要涉及三条内分泌轴,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及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的改变。医学界尚不清楚具体机制,推测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症状
躁狂发作
典型的躁狂发作,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的“三高”症状为特征,属于精神运动性兴奋。
情绪高涨
患者轻松愉悦、乐观热情,有时表现易激惹,会因小事发脾气。病情严重时有冲动言语及行为。
思维奔逸
患者思维联想快,说话急促,语速比正常时候快,语量也比正常时候明显多,滔滔不绝,说得口干舌燥。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音联意联,随境转移,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等,甚至患者的症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
患者发作严重时,可有短暂的、片断的幻听,还可有妄想、思维散漫,行为紊乱伴发冲动行为,也可短暂出现意识障碍,如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
意志行为增强
患者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交际,爱管闲事,易冲动,行为鲁莽,做事有始无终,不计后果。
轻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持续至少数天的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易激惹、对自我评价高、睡眠需求少、思维奔逸、行为鲁莽。
患者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只被轻度损害,这种损害不易被人识别,周围人可感到患者与常人或其正常时候有差异,但患者无自知力。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何会令其如此痛不欲生,这些问题不仅是爱他们的家属、朋友想要了解的,也应该是整个社会需要理解的。
作为一名为精神健康服务的公益志愿者,站在中立的立场,参与了一场名为“女性影像x精神健康”的沙龙活动。本文意为为其发声,从一位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本人的纪录片独白中传达TA的声音,唤起不同角度的深思和理解,不曲解,不修饰,只是为了陈述、提问和引发思考。
#关键词:孤独
温柔对待世界的人期待也被温柔以待
不被社会理解,不被亲人和朋友理解,也许是当今城市生活的主题,也或许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有多少人在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获得过家人和朋友精神上的沟通与慰藉?家长们或力不从心,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也不曾被给予过;或没有共情的智慧和能力,因为他们可能连自己也从未看清过,又如何来共情;或他们无暇顾及,因为生活的繁琐足以让一个人抛却所有精神上的自我升华…… 所以,也请不要埋怨他们,也许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他们做不到。
我们渴求被理解,被读懂,可是这世间上的人啊,真正看清自己和他人的又存几何?孤独也许是作为有精神文明的人类的宿命吧,而内心敏感的人群,或者说具有高度共情能力的人,往往更被无情和麻木所伤,他们能轻松地从别人的细微表情和动作中获取信号,从而约束自己不去触碰他人的禁忌,这样的谨慎小心消耗着他们巨大的能量,但是却未能被同等地温柔对待,这样不对等的精神颗粒度使他们精疲力竭,仿佛宇宙中孤独又微弱的呼喊,像频道不同的电磁波无法被非同频率的人接收到,只能一遍又一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弥漫在空气里,消散在时间的流逝里。
不能共情的人并不可耻,因为也许这是他们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保护层,如果执意去揭开或者去捅破,他们非但不能理解,也许会成为敌对群体。作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只是静静地陈述内心的孤寂和心情,被理解的同时也被一群现实主义者攻击说:是不是众人皆醉你独醒?我于是明白这种想要唤醒沉睡人的文字对他们来说是如此有攻击性和刺痛感。
去包容吧,温柔或许是最好的沟通起点,如果双方都能够更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不去刺痛彼此,也许就能和平相处,即使不被理解又如何?
#关键词:虚伪与真实
世界需要被如此修饰吗,为什么不能剥开虚伪的面具
作者在影片的结尾处,把自己化妆成**Jocker里的造型,同样的强颜欢笑,同样的与世界格格不入。
从这段独白里,我们清晰地看见作者拥有一双容易洞察世事的凌厉眼睛,和一颗晶莹剔透不容瑕疵的纯净心灵。也许是这个世界太过污浊了,容不下如此清透明镜之人;也许也会有功利主义的人说,“不能和这个世界相处,不是世界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笔者的一篇公开文章里曾被人如此留言过)。
真实和虚假,这对立又共存的两面,真的那么容易辨别和剥离吗?难道虚假里没有真实,而真实里没有一点迎合吗?人类作为动物性的本身欲望是如此真实,但却是丑陋的,我们是否能正面面对自身的原罪,当真实以邪恶的面目出现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承受?
曾经有位活佛的弟子告诉我,即使是僧人也需要一手执佛珠,一手拿屠刀。人类是多么矛盾又统一的一个群体,才会让精神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多样化。也许是因为这个世界的虚假太多了,让真实显得越发珍贵;反之,正是如此珍贵的真实的心,才需要被小心地呵护起来,不要轻易拿之示人,因为容易被遭到攻击而碎裂,这不也正是需要面具保护和修饰的一种理由吗
#关键词:改变还是和解
想要改变世界,也知道是自己不愿放过自己
TA强大到敢于自杀,敢于表达,更有改变环境的雄心壮志;同时TA也脆弱,TA需要志同道合的人,需要支持的人,需要能听懂并且能与之共鸣的人,来证明这个世界TA不是一个人,虽然可能是少数者群体。但是由于深陷泥潭之人,本就自身难保,即使处于同温层,各自所能给与对方取暖的能量又微乎其微,加之社会主流人群的置若罔闻让他们变成了最脆弱而又孤立无援的群体。
当感受到自身的微弱力量无法撬动世界和时间前进的车轮,TA明白需要与世界和解,TA明白是自己无法放过自己,TA亦明白是社会的环境和个人的性格相触碰之后产生的不可名状的发酵于是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可是每当环境、天气、人际关系、个人心理和生理状态,在某一个瞬间以共振或者类似化学的方式相互作用后,可能就会引发不可收拾的精神风暴,足以悄无声息地摧毁一个人的状态以至崩溃。
《百年孤独》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乃身外之物。” 每个角色有着各自的孤独色彩,灵魂独立地一直活到生命的终点,甚至一种文明也孤独地存在于世界上,不被人知晓,即使经过几代人的反抗,最终还是以消失在世界上为句点,就如同当初悄无声息地出现一样。存在与消失,似乎都与整个世界无关,只是各自知道自己存在过罢了。
我们只是我们,世界就是世界。也许当我们不再在意它了,把它遗忘,把它看作是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存在,我们只需要静静地存在着,创造着,记录着,不期待世界的回馈之时,世界就会像个高冷的小猫那样,偶尔也向你展示它的温柔和亲昵。就如同,《百年孤独》最终还是被人读到,被人知晓,哪怕只是你我而已。
记录、表达、和传颂或许是一种证明存在的方式,即使在一小部分人中静静流淌。我们无法预期这条清澈的精神小溪历经山川大地能否汇流成河,生生不息,也许在某个历史节点上会干涸殆尽,但是即使存在过一些人的记忆力里,是不是倒也值得?当我们不再期待世界,大概就是和解之时吧。
双相情感患者口中反复念叨我要死了是不是想自杀?本文是一份双相情感障碍自救手册。
适用于所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帮你理解它到底是什么,还为你提供自救及如何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如果你是双相障碍患者的亲友,这本手册可以教你怎样帮助TA。
“躁郁症(Manic Depression)”,学界又将其称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或“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这种障碍与情绪密切相关。
全球大约有六千万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年轻人发病率更高。
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5倍以上。
在所有自杀死亡中,双相障碍可能占到1/4。

本文目录:
“躁郁症/双相障碍”有什么样的表现?
“躁郁症/双相障碍”的类型
哪些人容易出现“双相障碍”?
我是“双相障碍”患者,我可以如何自救?
作为“双相障碍”患者的朋友或家人,我能做些什么?
双相障碍应该怎样治疗?
“躁郁症”有什么样的表现?
著名的**演员,**《乱世佳人》扮演“郝思嘉”的演员费雯丽,她曾两获奥斯卡奖,堪称**史上最优秀、最美丽的天才演员之一。
但她同时也是一位双相障碍患者。
在她的传记《费雯丽传》中,作者安妮·爱德华兹描写道:“费雯丽发起狂来是蛮横、执拗的,忧郁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受惊吓的、需要怜爱的孩子,其余时候才是朋友所熟悉的甜蜜迷人、聪悟豪爽的夫人。”(安妮·爱德华兹, 1983)

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中的扮相
在继续更新《母亲一点点找回她自己》连载的过程中,我接连遭遇卡壳。于是决定,在没有灵感时不硬写,尽可能多读点书,积累一些基本的有关双向情感障碍的知识背景。这么做的原因有二:一、母亲与我都患上这病,为了减少复发甚至住院的可能性,我需要知道得病后该如何自救、向他人寻求帮助,我将面对的敌人(双向情感障碍)究竟有多可怕等基本信息;二、连载更新不能太过主观,只局限于描绘母亲和自己的心绪,这样有点太过自说自话的嫌疑。
以下是《双相情感障碍——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第二版),David JMiklowitz 著,陈幼堂 译, 这本书中我摘录的信息:
阅读类似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行医经验的专家面向普通读者撰写的心理自助读物,是快速了解特定的精神障碍的方便途径。如果早点去了解,认识你或你家人罹患的疾病,那在与疾病共存、抗争、陪伴的路上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由于母亲被诊断为偏躁狂,因此,我对书中有关躁狂的部分比较感兴趣。母亲每次发作达到必须紧急住院程度时,家里总会出现一些色彩特别艳丽的东西,比如一束向日葵、几十条五颜六色的丝巾等。那种时候她的思维是奔逸的,会对墙上的一个污点展开各种联想。
去年母亲第四次双向病发住院,医生告诉我,她这回偏抑郁了。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没想到一向生存意志顽强的母亲也会抑郁,而且是那么幽深的抑郁。读到书中有关“抑郁自我管理”部分,获知以下这一个知识点,让我意识到患者的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假设母亲没结婚生儿育女,一直离群索居,独身工作;或者结婚后成为全职妈妈没出去工作过一天,那么她的核心人际支持圈子可能会很狭窄,难以想象她要怎样面对这一绝对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赢的疾病。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是指患者的情绪状态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反复波动,导致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和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生和药物的配合,但患者也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调节方式有以下几点:
1 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睡眠是调节情绪的重要因素,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规律会加重情绪波动,引发躁狂或抑郁发作。因此,患者应该尽量保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定时起床和就寝,不要熬夜或睡过头。
2 坚持适量的运动和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内啡肽,改善心境和认知功能。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车、游泳等,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不要过度或过少。
3 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调整对自己和环境的认知和评价,避免消极和极端的想法。患者可以通过阅读、写日记、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自责或否定自己。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法,不要逃避或放弃。
4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的理解和帮助,增加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患者可以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参与一些有意义和有趣的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过分依赖或索取。
5 遵循医嘱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监测自己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药物是控制双向情感障碍症状的主要手段,患者应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且不要随意更换或停药。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另外,患者也应该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让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定有效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最终能否有效地调节双向情感障碍,还要看自己是否有意愿和行动。如果你真的想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请不要放弃治疗和自我调节。
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每年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目的自然是为了向广大人们宣传这种疾病,从而提高防范意识。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