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作者是谁(老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骆驼祥子作者是谁(老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第1张

骆驼祥子作者是谁提到作家老舍先生,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文学作品,像《茶馆》、《骆驼祥子》等,堪称经典咏流传。老舍先生妙笔生花,写下了很多激荡人心的故事,但有一个故事他没写,那就是他自己的感情故事,准确说,是他和两个女人之间纠缠一生的故事。

摘下作家的光环,作为一个普通男人的他,背叛了婚姻,也没能勇敢地奔赴爱情,最终导致他、妻子胡_青和情人赵清阁三个人都在痛苦中度过了一生。他到底算不算渣?在他跳湖自杀55年后的今天,该如何理解他?

两个文艺青年的相识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当时叫舒庆春。他的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兵,在老舍出生后不久,就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中阵亡了。6年后的1905年,胡_青生于北京,也是满族。彼时,他们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虽然遇见的是乱世,但都成长为了足够优秀的自己。老舍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还是有好心人资助,老舍才入了学堂。他刻苦,有志气,考取了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岁就被特聘当了某小学的校长,后来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小说,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作家之路也逐渐成型。胡_青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喜欢绘画书法,还是大师齐白石的弟子,是一枚妥妥的优秀文艺女青年。1930年初春,命运安排这两个人相遇了。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胡_青,作为学生代表,去邀请老舍来开展文学讲座,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后来在双方亲友的撮合下,两个人又见了几次,对彼此都很有好感。当时,胡_青在北京,老舍在济南任教,这位大作家就开始了“鸿雁传书”,一天一封信表白胡_青。有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历史、文学等也很了解,我们有共通语言,能生活到一起。”哪个女孩禁得住一个知名作家这样频繁表白?何况胡_青对他也早有好感。最终,老舍用“100封信”的浪漫,成功俘获了胡_青的女人心。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1931年7月,胡_青和老舍结婚了。才子配佳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人。

婚后,她以老舍为家,老舍在济南任教,她就跟随他去了济南,在当地的中小学教授文学课。在山东济南,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孩子们相继出生,日子过得热闹又幸福。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老舍坐不住了,虽然他没有明说,但胡_青心里明白,他是想“舍小家为大家”。对此,很多人说老舍是打着参加革命的幌子“逃离”家庭,但归根结底也只是猜测。文人多怀抱着理想主义,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想要报效祖国是很正常的。最终,贴心的胡_青主动表达了支持,老舍这才算放心地走了,他去了武汉,操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一些事务,胡_青则带着孩子们回了北京。在那个动乱年代,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婆婆,其中的辛苦是不必多言的。胡_青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甘愿守在老舍的“大后方”,扮演好了妻子、母亲和儿媳这三个重要的角色,这不是出于对老舍的爱,又是什么呢?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来形容胡_青,再贴切不过了。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按理说,老舍应该知足和珍惜。或许他原本也是这么想的。然而,也不知道命运之神出于什么心理,安排他遇见了另一个人——赵清阁。

邂逅又一场美丽的爱情老舍先是去了武汉,后来又随“文协”的西迁到了重庆,领导看老舍忙得团团转,出于好心,给他派去了一个助手,就是赵清阁。那一年,赵清阁24岁,如花的年纪,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据说她的作品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亲自指导。在老舍发表《骆驼祥子》那一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了自己第一个**文学剧本《模特儿》。正是因为有些才华,才被人推荐做了老舍的助手。

起初,两个人也只是普通的合作关系,但互有好感的两个人,还是没能抵挡住“日久生情”。老舍本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自己也曾说,见到女人就觉得拘束,可偏偏赵清阁是一个性格和外表都比较中性的女子,跟她一起工作,让老舍觉得很是舒服。两个人有说不完的话,工作上也越来越默契,还共同创作话剧。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感情发生了变化。后来,两个人就同居了。远在北京,妻子胡_青还在辛苦地照顾老人和孩子们,作为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老舍,却只记得自己是一个男人,开始了新的爱情。但纸是包不住火的,何况老舍还是一个名人,他和赵清阁的事情,有人辗转告诉了了胡_青。到了1942年秋天,胡_青料理完婆婆的后事,在北京也没什么牵绊了,就带着孩子们奔向了重庆。5年没见了,她的丈夫真的变心了吗?她要去一探究竟。她去之前,并没有告诉老舍,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一个有趣传说。据说,当时老舍正在吃饭,忽然,有文协的同志跑进来,说胡_青和孩子们来了,吓得老舍“掉了筷子”。或许他早想过会有这一天,但当这一天真来了,他还是手足无措。一颗心,在寂寞的时候,最容易沦陷,沉浸其中,欲罢不能,顾不上对和错。这能带给人一时的幸福,但更多的是痛苦。

一个男人的艰难抉择一边是婚姻和家庭,另一边是爱情和自由,老舍会作何选择?一时间,他真的是慌了神。因为不知如何面对,他没有去见胡_青和孩子们,而是让文协的同志帮忙安排了住处。之后,在长达20天的时间里,老舍既没有勇气提出离婚,也不舍得跟赵清阁说再见。他就那么纠结着,也痛苦着。见老舍这样,赵清阁也失望透顶,觉得老舍给不了她想要的名分,干脆收拾行李,离开了重庆。之后,老舍无奈地回归了家庭,而胡_青选择了原谅和接纳。斩断一份感情,谈何容易?表面上看,老舍回归了家庭,但他心里,一直思念着赵清阁,一段时间后,就通过书信偷偷地和赵清阁恢复了联系。

有一次,他实在按捺不住内心对赵清阁的思念,就跑去上海找她了。没想到的是,妻子胡_青不知怎么得到了消息,竟然也追到了上海。此时的老舍,又一次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必须做个选择!这一次,他对赵清阁说:“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说得很浪漫,但此时的赵清阁,头脑无比清醒,她看透了老舍的“逃避”心理,拒绝了这种实为“私奔”的建议。无奈之下,老舍还是乖乖地回家了。到了1946年,老舍受邀赴美讲学,原本说是去一年,他却在那里呆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里,他不关心妻儿的生活,却一直思念着赵清阁。1948年,老舍再次写信给赵清阁,说:“我在马尼拉买好了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有句话说得没错,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从1942年被妻子胡_青发现后,到1948年再次邀请赵清阁“私奔”,6年了,老舍一直在痛苦的选择中。理性告诉他,不可以背叛婚姻,应该回归家庭,但感情上的情不自禁,又让他对赵清阁无法割舍。他也真的是够痛苦的。

一封书信来话别:“各据一城,永不相见”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儿,三个人纠缠不清算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事总该有个了结。但谁来了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流亡海外的文人开始陆续回国,老舍也接到了邀请,但一直不为所动,或许是不想去面对胡_青吧。但在收到赵清阁的一封来信后,他立马动身回国了。其实,赵清阁是受人所托劝他回来的。不知情的老舍,内心欢喜雀跃,还以为赵清阁会在机场迎接自己。但没想到,他只收到赵清阁托人带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只有两句话:“各据一城,永不相见。”越简单,越清晰,老舍读懂了赵清阁的绝望,作为一个爱她的男人,他何尝不懂她内心的痛苦,但他还是没勇气提出离婚。一方面,对胡_青和孩子们,他肯定有感情,也有责任,不可能那么轻易地说抛弃。另一方面,离婚,奔向赵清阁,就是坐实渣男的罪名,也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人生就是一步错步步错,尤其是在感情的问题上,一旦走错了关键的一步,后面无论怎么选择,都是错的,他太痛苦了。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又饱受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所以,跳湖自杀是逃避,更是解脱。

三个“才子佳人”,竟写了一出悲剧胡_青,赵清阁,老舍,都是典型的才子佳人,他们本该拥有各自的幸福,但相遇在一起,却成了悲剧。胡_青,新时代女性,知书达理,师从齐白石大师学习画画,后来在画画上的成绩也是出色的,受聘于北京中国画院,为一级美术师,是典型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式的优秀女人。但因为老舍的背叛,后半生活在怨恨和痛苦中,老舍跳湖自杀后,她还一度被指责过于冷漠。

晚年胡_青赵清阁,24岁就已经展露文学才华,从她后来的做法看,也不是那种要执意破坏别人家庭的女人,她要爱情,如果不能,就永不相见。她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遗憾的是,她终究是用情太深,终身未嫁,还背了一世骂名。

晚年赵清阁老舍先生,从1942年东窗事发到1966年跳湖自尽,这14年的徘徊和挣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懦弱,从另一个侧面,或许也正突显了他的努力,努力守住做人的底线,抛妻弃子却毫无愧疚之心,他做不到。斯人已逝,悲剧已经是事实,怪谁呢?我们都要永远记得:在错的时间,没有对的人。有些相遇,不如不遇。经历一场激荡人心的爱情,把自己活成别人眼里的故事,别人看爽了,痛苦和失败的却是自己。做人别太贪婪,有时,想要拥有更多,或许恰恰是对人生的辜负,生活的平淡和内心的宁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本文作者:心海责任编辑:小海洋审核:蓝橙

,赵清阁一直独身,她和女佣吴嫂相依为命即便如此,她的一生也不孤寂,她有幸结识了诸多的师友,并得到他们的友谊和关爱。

她早年最景仰的是郭沫若,她与茅盾的友情维系的时间最长,也是最深的;雅舍主人梁实秋与她也私交甚笃,赵清阁在重庆,她和老舍同在文协工作,她十分佩服老舍的才华,仰慕之情常溢於言表还有过愉快的合作

综上所述,他们是朋友关系!

现代著名剧作家杜宣先生有这么一段话:"我原本以为才女高标,洁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独身可以,但不要因为一个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护着,不能给予她们这种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们。"

而他提到的赵清阁是近代中国的才女之一。对于老舍而言,她是红颜知己,是"不思量,自难忘";而对于老舍的发妻胡絜青而言,她是插足者,是第三人。这个三个人的故事,无论怎样,都显得局促而又怪异。

但抛开道德观念,我其实还是佩服这两位女性的。胡絜青对家庭的担当,赵清阁的果敢,这两种精神品质都是新时代女性的体现。

一、糟糠之妻:自由恋爱,在战火中的丧偶式婚姻

胡絜青和老舍的相遇,可以说是日久生情,从相识到相恋到婚姻,都是中规中矩,平淡如水。

当年,25岁的胡絜青就读于北京师范学校,爱好文学的她还和几位女同学成立了一个文学团体,起名为"真社",她自己还成为了这个社团的代表。1930年,恰逢老舍从英国回国,胡絜青邀请留学回来的老舍到学校座谈,两个人就此相识。

相同的爱好让两个年轻人逐渐靠近。老舍对胡絜青说:"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就这样,1931年,在罗常培先生的主持下,老舍和胡絜青结为了夫妇

这样的婚姻历程很普遍,而胡絜青也为这个家庭操劳许多。当1937年,抗战之时,她支持老舍上前线抗战,而自己在北平照顾一儿一女,孝顺婆婆,这样的日子,她过了五年。

胡絜青的力量强大得令人害怕。这五年对于她而言,完全就是丧偶式婚姻。她自己一个人能够独自面对繁琐的家务,忍受分别的痛苦以及战火的威胁,其内心是得多么顽强坚毅啊!

要知道,在此之前,她也是个出身于小资家庭的乖乖女,还是齐白石的徒弟,才华过人,自小她就懂得女子要自立,长大后还和母亲说要去读书,要自食其力。

在这分离的五年里,她也真的做到了,以自己的力量撑起孩子们的半边天。这份勇气和力量,也许是来自对丈夫的爱,但更多还是胡絜青自己内心中对家庭的担当和责任感。

民国才女赵清阁是因为放不下老舍,所以才会一生未婚。虽然赵清阁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她却根本没有幸福的童年生活。因为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从她父亲再婚后,她的继母就对她十分苛刻。在赵清阁15岁时,她的父母甚至不顾她的意愿决定给她包办婚姻。结果,独立的赵清阁被迫离开家,开始了求学之路。

幸运的是,赵清阁在绘画和写作方面才华横溢,深受老师们的欣赏,就连鲁迅也对她的文学才华表达了肯定。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赵清阁的未来可以说是光芒万丈的。然而,就在这时,赵清阁遇到了老舍,这个改变了她一生的男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写文章,宣传抗日。在朝夕相处的情况下,赵清阁对老舍心生好感。

但其实,那时的老舍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但他们离得很远。在此之前,赵清阁从没有考虑过爱情,尤其是婚姻。但是在她遇到老舍后,却变得想要结婚了。可就在这时,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带着他们的孩子来了。面对妻子和赵清阁,老舍的处境非常尴尬。最后,尽管老舍没有做出直接的选择,但他的犹豫已经让赵清阁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了,于是便默默离开了老舍。

从那以后,赵清阁就再也没有忘记过老舍。后来,当老舍死后,赵清阁还会偷偷地去她坟墓前祭奠他。虽然她和老舍只相处了几个月,但对赵清阁来说,这段岁月是她这辈子最珍惜的时光。赵清阁的生活是从离家之后才变得闪耀起来,她的人生是遇到老舍之后才变得不一样。因为老舍,她才有了结婚的念头。可也正是因为老舍,让她再也不想结婚了。

两人刚结婚时感情很好。抗战爆发后老舍到重庆,认识赵清阁,老舍感情转移。胡絜青后来知晓,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穿过半个中国到达重庆。但这是已挽不回老舍的心了。老舍和赵清阁的感情延续30年。胡絜青的痛苦可想而知。为名人讳,一般媒体是不说这事的。但文人们文中隐约谴责胡絜青和老舍的孩子。其实,老舍和赵清阁的爱令人感动和扼腕。老舍的死是悲剧令人痛心。然而,——我们要理解人性中感情的多变和复杂,也应该看到人性中以怨抱怨的正常。以德报怨是伟大。况那个时代,有几个人能很清醒呢。老舍和赵清阁的爱作为审美对象是美丽的,不能以道德来评价,但作为现实生活中妻子,胡絜青的痛也能触摸得到啊!

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书集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印书馆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

《老舍集》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饥荒》(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3部)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鸡》 《我的母亲》 《养花》 《我们家的猫》 《济南的冬天》 《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

被录入小学课本

《草原》小学冀教版五年级下册10课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课

《我们家的猫》小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6课

《北京的春节》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6课

《母鸡》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15课、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

《济南的冬天》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12课

《养花》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14课、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1课、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1课

《林海》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选读课文1课

《我的母亲》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11课

《祥子买车》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下册13课

《猫》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5课、小学S版五年级下册6课

因为怀念。

赵清阁,河南信阳人。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她与齐白石、傅抱石、刘海粟、郭沫若、茅盾等都有过很深的友谊。与老舍交往甚多。

蒋光慈夫人宋若瑜是第一个诱导她走向文艺道路的启蒙人。她在省立信阳女师附小念高小时便接触“五四”运动的新文艺,15岁便离开信阳至开封求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62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