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1:闭嘴倾听,感知情绪
不要急于说出你的建议和意见,而是闭嘴倾听他们的情绪、愤怒、失望、开心、迷茫;当他慢慢静下来时,就会促进大脑CEO去做出决定,让边缘系统平静下来。
注意事项:家长要把“我是如何解决问题”转化为“我如何让我青春期的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锦囊2:言简意赅的表达
语言简单,不要唠叨,不要下达指令,唠叨里面没有信任,当他们心里不耐烦时,边缘系统又活跃了。
锦囊3:启发式提问
启动前额叶,锻炼自己做决策,成为思考的主人。
注意事项:
1 在启发式提问时,不要有预设答案,而是发自内心的好奇心,不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企图把孩子往你的答案或方向;
2 如果孩子带有不舒适的情绪时,我们不适合提出任何问题,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平复情绪;
3 在提问中,尽量不要带有“为什么”疑问词,因为“为什么”很多时候带有指责性质。
锦囊4:建立爱的连接
建立爱的链接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基石。有了爱的连接一切都不是问题,没有爱的连接一切都是问题。建立爱的连接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比解决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更重要。青春期是修复过去因破坏性关系给孩子造成创伤的好时期。即便孩子经常朝你翻白眼、关门、发脾气。
但切记:他们需要你的陪伴,在意和关心。
锦囊5:关怀精神世界和内心丰盛
给予孩子机会,看到孩子的内心。通过滋养他们的心灵提升内心力量和充实度,关注他们的内心,因为那才是长远来看最重要的东西。
锦囊6:连接孩子以及TA的世界
关注孩子学业以外的世界,与孩子世界相连,交流创造更多机会和话题与孩子交流。
锦囊7:真诚而纯粹地分享
以成年人的自信姿态,真诚纯粹地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感受和智慧,孩子心田播下种子。
切忌:只纯粹分享,不讲大道理,更不是为了引导孩子去按你要达到的目的。
锦囊8:把问题转变成技能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个需要学习的技能,掌握了这个技能问题就会消失。
实践1:学会转化成技能思维(这个问题背后需要学习/加强的技能是什么?)
实践2:技能具体的行动(例如:放松自己;言简意赅表达;看到对方做的好的地方;微笑待人;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情;做好当下)
实践3:思考(掌握这个技能的好处是什么?)
实践4:练习(练习过程中需求身边人的支持并给予反馈)
实践5:复盘(在练习-反馈-改进-练习中不断提生)
锦囊9:黄金15秒
保持对自我状态的觉察,同时用15秒的时间来调整自己
锦囊10:清晰的设定界限
1 连接:从爱着手,做好爱的连接是基础工作
2 坚定清晰表达原则和立场,但不是威胁强迫,讲清楚界线,让孩子了解你对他们的行为、态度、期待和要求
3 尊重选择:给予对方选择的权利,双方有沟通和讨论
4 后果自担: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锦囊11:建立健康对话的锦囊妙计
扪心四问,开启健康对话:
第一问:我是否为对话营造了安全氛围?我是否准备好?有没有摧毁/关闭对话的行为?
第二问:在这个对话中,我要为自己实现什么对话目标?
第三问:在这个对话中,我要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第四问:我希望为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我该怎么做?行动方案是什么?
锦囊12:赋予孩子力量的话语
1 区分“你”和“我”,彼此承担各自的责任
2 我尊重“你”,一旦涉及到对方的事情时,不是直接的命令和告诉,不是越界将“猴子”背负在自己的身上,而是运用到尊重、邀请、真诚地表达、反馈与提醒,启发式提问等方法,让对方拿到自己的体验,承担自己的责任。
锦囊13:放手
学会放手、逐步给予孩子空间、权利、承担自己的责任。
放手六部曲:
1 开启意愿-当前处在什么状态?你处在怎样的状态?
2 评估现状-在这事情上孩子当前处在怎样的状态?你处在怎样的状态?
3 设定目标-通过放手,你想达到的目标
4 制定机会-逐步放手,从一小步开始,制定放手的一小步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
5 落地执行-根据计划采取行动,不断沟通不断磨合
6 复盘总结-肯定与反馈,总结与沉淀
锦囊14:厘清问题归属权原则
谁痛苦,谁烦恼,谁就拥有问题的归属,谁就来承担这个问题的责任;
谁痛苦,谁改变,谁承担;
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负责,并且有能力承担这份责任。
锦囊15:“聚焦我”三段式表达
行为:事实性反馈
感受:表达“我”的内心情绪感受
实质影响:孩子行为对父母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锦囊16: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创造丰富的生活
1 关注情绪状态;
2 关注精力状态;
3 关注生活激情;
4 关注成就感;
5 关注意义与价值感;
6 关注能力状态;
7 关注挑战;
8 发挥自我优势;
9 自我认知;
10 思维模式。
锦囊17:识别价值观,分享价值观
我认为是最重要,因为
我希望你知道是最重要的
锦囊18:挖掘价值观
以身作则的做好榜样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话题。但白岩松说,中国人的死亡教育只有小学水平。为什么?
古往今来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之所以讳莫如深,是因为丧亲太痛苦了。疫情下的丧亲更是剧痛,因为亲人去得太快,去得太密集;因为无法见最后一面,无法及时哀悼;因为悲伤的同时还需要担心自身的安危……
痛定思痛,是否有办法让这种痛苦变得可以承受?如何不被痛苦击垮,而是从痛苦中获得升华和觉醒?其实可以从哀伤心理学找到答案。
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在这个COVID-19为伴的清明节,期待以下结合实例的专业分享能帮到大家。
遭遇亲人死亡,
正常的心理反应过程是什么?
一、麻木震惊期
通常在亲人离世一周内发生。这个阶段,有些人茫然无措,完全乱了分寸。有些人除了按部就班地处理丧事,没有任何情感反应,日常生活继续,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二、否认追寻期
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亲人离世既成事实,但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无法接受。 有的想方设法追寻逝者, 一位妻子罹患新冠去世的中年男性哽咽道:“她走后,我每天拨很多次她的电话,我总觉得她有一天会接听……我每天都给她整理衣柜,给她准备碗筷,我总觉得她会回来…” 有的抱怨他人, “就是因为当时医生不给安排住院,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的埋怨逝者, 一位丈夫自杀去世的女士“你怎么这么狠心,抛下我们母女就走了……” 还有的人试图跟佛祖讨价还价, 一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妈妈到庙堂许愿,“佛祖在上,孩子那么年轻,她不能走,请您准我折寿20年给她续命……”
三、混乱沮丧期
进入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和面对亲人永久离去的事实。此时, 一方面需要适应亲人离去后,生活改变带来的暂时混乱,另一方面还需要处理对亲人离世无能为力的沮丧感。 一位平时有父母帮助照看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倾诉道,“父亲在世时不仅帮我接送老二,还辅导老大学习。现在父亲突然心梗去世,两个孩子都不适应保姆,母亲承受不了父亲突然离世,整夜失眠,仿佛天塌下来了……”一位丈夫去世的女性啜泣道,“我特别后悔,我那天晚上怎么就关机了,如果开机了,还能送他最后一程……我怎么这么狠心,他走的前几天,我还跟他吵架……”
四、重组恢复期
到这个阶段, 人们已经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追忆逝者,并且开始启动新的生活。 在此阶段,人们开始允许自己过正常化的生活,比如,不再一谈及逝者就情绪失控,不再为穿漂亮衣服感到罪恶,不再通过杜绝与其他人联系来表达对逝者的忠诚……尽管仍旧对逝者无比缅怀,尤其到忌日、清明这样的特殊日子,会特别伤感,但是可以通过实现逝者遗愿、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等各种建设性的方式寄托哀思。有的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后,甚至发生觉醒体验,心理学家欧文·亚隆书中提到:他们开始注重生命的意义,开始跟随自己的内心,真实地活在当下……
出现以上反应,我们可以做什么?
锦囊一 学习哀伤疗愈的三个过程
01 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我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丧葬仪式,包括停灵、下葬、守七等,有助于增加亲人亡故的现实感,帮助我们接受死亡的发生。需注意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除迷信糟粕。 传染病疫情下, 由于无法使用传统仪式完成对逝者的告别,因此需灵活使用线上公墓等 在线方式 ,及时对逝者进行 道歉、道谢、道爱、道别 ;隔离期结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线下方式,完成以上四个“道”。
02 接纳自己的哀伤反应。
任何的哀伤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被接纳的,尤其需要被当事人自己接纳。因为只有接纳了这些反应,才有机会面对与这些反应相关的悲伤和痛苦,才能最终从悲伤中获取力量,继续未来的生活。例外:如果继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比如悲伤过度,准备自杀追随逝者,或者愤怒过度,不经调查就报复所谓的“凶手”),需要及时制止。
常见问题1: 当出现麻木或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反应时,常常被解读为被吓傻了?是个冷血无情的人?
自我调适: 这是哀伤初期的正常反应,是人们隔离自己强烈悲痛情感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并非吓傻了,更不能单凭表面现象就解读为对逝者冷血无情。相反,与逝者感情越深厚,出现麻木震惊反应的概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动情感隔离后,多数人大脑就能恢复自我调节,进行思考和行动。
常见问题2: 始终认为亲人去世跟自己有关,过度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
自我调适: 亲人去世,怎么做都会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能过度强求自己;如果我们尽力了,相信逝者能感受到;如果我们没有尽力,可以在忌日与逝者表达道歉,并帮助逝者完成他们生前未了的心愿……
本次疫情下的丧亲者: 不仅需承受丧亲的痛苦,还需要承担自己可能感染的焦虑,因此哀伤反应会更复杂。比如,一位母亲去世的女士表示,“我当时怎么那么胆小,我没有早点送我妈妈看病,都是我的错……”因此,疫情下的丧亲者,有必要了解自身面临的多重压力,进而接纳无能为力,允许自己做不到,同时学习自我关爱和减压技巧(可见如下链接:心灵线上加油站合集|北大六院心理应急救援队致抗击肺炎疫情的人们)。使用上述方法仍难以自我调节者,可求助专业人士。
03 以新形式与逝者连接,
重构未来生活的意义。
1997年,8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的独生女患癌症去世,1年余后,丈夫钱钟书也离世了。杨绛先生虽然经历晚年丧女和丧偶的双重痛苦,但她并未放弃对生活意义的追求,一直淡泊宁静的活到了105岁,2004年还撰写了《我们仨》,这本书不仅以追忆的形式与丈夫和爱女再次连接,而且帮到100余万名读者。如何在未来生活以新的形式与逝者连接,如何活出未来生活的意义,杨绛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锦囊二 学习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反应 必要时及时求助专业人员
尽管绝大多数哀伤反应都是正常的,需要被接纳的,但如果哀伤反应持续时间、痛苦程度、对生活的影响超出一定范围,就需要求助专业人士了。本次疫情带来的丧亲常常是家庭聚集性、突发性的,对丧亲者的冲击性更大,是导致病理性哀伤的危险因素,丧亲者有必要不定期自我评估并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具体区分点包括:
1持续时间。 多数哀伤反应在半年内自行消失,如果哀伤反应持续1年以上,需要找专业人士协助评估。注意,持续一年以上指的是,哀伤反应在1年后还持续频繁地出现。如果1年后哀伤反应明显缓解,只是到清明、忌日这样的特殊时间,初期的哀伤反应出现反弹,属于正常现象。
2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比如丧亲1年以后,仍旧封闭社交,无法娱乐,一旦娱乐就有强烈负罪感等,就需寻求专业评估。
3痛苦程度。 比如悲伤过于强烈和持久,远远超出自己承受和调节能力等。
4特殊症状。 比如愤怒情绪过于强烈,甚至攻击他人;比如自责现象过于持久和严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出现显著的紊乱言行,比如语无伦次,持续性凭空听到声音或感觉不安全等,都是提示需要及时寻求专业评估或干预的信号。
锦囊三 支持家中未成年人
1不同年龄段,支持的侧重点不同。
5岁及以下的儿童,尚没有死亡概念。5-9岁,对生命和死亡有模糊的理解。9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具有与成年人类似的认知。
因此,针对9岁以下儿童,需要先用儿童“语言”诠释生命和死亡的现象和意义,然后再进行哀伤相关的支持和辅导。比如通过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引导孩子。
2成年人“向死而生”修通自己,然后再支持和引导孩子。比如通过阅读《直视骄阳》,学习如何处理死亡焦虑;通过学习哀伤辅导,处理自己的哀伤反应。
3使用儿童特色的“语言”工具来沟通交流,比如游戏,绘本,故事等。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家长自身还没有充分的死亡教育准备,或者没有把握,可以先请教专业人士。
锦囊四 激活周围的支持系统
生离死别对任何人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我们的各种脆弱和无力在此刻都可能会出现,如果周围能有家人、朋友、同事等来陪伴、倾听、支持我们,我们的哀伤情绪可能能获得充分的宣泄,我们的哀伤过程也会变得容易。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羞愧自己的各种反应,更不必担心自己是在给其他人添麻烦而不告诉他们。
一位失去父亲的朋友曾经分享,“当时我谁也没说,担心给大家添麻烦。结果事后不少好朋友埋怨我没有拿他们当朋友,并告诉我,下次一定要喊他们。虽然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跟朋友倾诉,我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情绪。很感谢这些朋友,愿意倾听我,很感动这些朋友,他们的埋怨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关爱。”
丧亲令人痛苦,但痛苦可以帮我们获得觉醒
丧亲使人悲伤,但悲伤能够帮我们寻找力量
注:文中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在我看来,人类的基本情感是指不需要别人来讲解和示范就能拥有的情感,是生来就具备的,不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我认为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开心、难过、生气、失望、同情、感激六种。
以我自己为例,很多事都能让我开心,这是不需要别人来教我的。看见一朵漂亮的野花我会很开心,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我会很开心,吃到了美味的食物我会很开心,买到了心爱的衣服我会很开心,捡到钱我会很开心,所有的好事情都能让我开心起来。开心很简单,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情感,不需要任何人来教。
难过也是一样,如果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难过。离开了父母我会难过,最爱的包包被别人买走了我会难过,丢了钱我会难过,被朋友忽略了我会难过,心爱的小狗走失了我会难过,。凡是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我都会难过,难过是每个人从小到大就具备的基本情感。
生气和难过一样,都是不需要别人来解释就拥有的负面情感。只要发生的事情比自己预期的要遭,或者完全在自己的预料之外,那么生气是在所难免的。和别人吵了一架我会生气,从小就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和别人吵架之后要生气,但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生气,这应该就属于基本情感的范畴吧。男朋友劈腿了,我大不了分手之后换一个男朋友就可以了,但我还是会生气地给他两巴掌,所以生气这种事不是通过学习才能懂得的,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完全由不得我们的理性思维来决定。很多时候我们安慰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但还是会忍不住生气,就像是骨子里面透出来的。
失望也是一种人类自带的基本情感。在一个婴儿还什么都不懂连话都不会说的时候,如果我们把一个空的奶瓶递给他,他发现喝不到奶,那他就会哭,因为他失望了,实际情况跟他想象的不一样。如果情人节的时候男朋友没有给我准备礼物,我也会很失望,现实与预期出现差距的时候,失望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了。
当我们看到街上沿路乞讨的老爷爷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心酸,觉得他过得很辛苦,想帮帮他,这就是同情了,这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发现朋友遇到了困难时,我们也会同情朋友的遭遇,同情是人类很珍贵的积极的基本情感。
当有人帮助了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希望可以报答他们,希望他们可以一生平安,感激是不需要别人来教的,这也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
生而为人,我们有很多复杂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努力克制自己的负面情感,放大我们的正面情感,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