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如何调整?

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如何调整?,第1张

下面这5点已经总结了,大部分人在疫情期间会出现的心理状况,我和我的朋友也出现了这些状况。

在当下疫情时期,心理健康真的重要。心理健康危机的 5大迹象,可供参考

01,退缩现象

 心理问题最普遍的迹象之一是一个人明显地削减自己的正常活动。主要表现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和朋友断开联系,不回复消息,不吃饭 这些类型的退缩可能反映了抑郁典型的低能量、低动力以及低投入,或是高度焦虑者普遍存在的恐惧及回避。

02,酗酒及其他物质滥用 

一个人饮酒量及其他物质使用量的变化可能是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酒精及其他物质经常被当事人用来减轻抑郁症或精神创伤的痛苦,或者用来减轻焦虑感。如果物质使用模式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些也可能反映出上瘾的倾向。 

03,近期重大压力

疫情爆发以来,人们的压力可能包括:丢掉工作,家人确诊新冠,高风险职业,如公共交通, 生意失败, 财务困难 等对一个人来说,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产生延迟反应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长时间持续的压力,如长期的健康问题或长期失业,往往会产生累积效应。随着压力的增加,我们的身心最终会感到挣扎,我们的神经系统也会持续保持高度警惕。

 4 难以完成自己的责任 

你可能会注意到,你关心的人在家里完成的任务变少了。他们可能会比以前更经常地错过工作任务,或者错过最后期限。如果是学生的话,可能会出现不交论文和作业的情况。他们可能会错过预定的视频会议或迟到。

5 缺乏自理能力

当一个人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时,会无法自我照顾。他们可能会停止定期洗澡或停止照料自己的牙齿。每天都穿着同样脏兮兮的运动裤。他们的睡眠模式也可能恶化。 不幸的是,这些变化会使人的状况恶化,因为不良的饮食和缺乏锻炼会导致更糟糕的健康状况,这会使缺乏自我照顾的恶性循环一直持续。

人的内心本质上非常强大,在遭遇了一些变故之后,人人都会受影响,但是有的人能够很快自我疏解、化解、调整,有的人会慢一点;有的人需要他人的协助,也有的人需要自己安静一段时间。只要努力调整,就不会形成心理问题,不会成为阻碍健康的心理疾病,所以努力调整和寻求帮助都是可以的。

疫情中有一些人出现了压力过大焦虑狂躁等情绪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要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呢?首先我觉得可能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压力。疫情期间由于很多行业都备受打击,所以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骤降对于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危机意识让他们出现了这些焦躁等心理问题。而根据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老年人在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疑病和恐慌的情绪。由于防护知识和诊断标准等知识储备不够。他们对于未知的失误肯定会产生恐慌感。对于这部分老人。应该集中起来,对他们惊喜一些。疫情方面的科普教育。要学习一些科学的病毒,以及防护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到这些病毒是人为可控的。只要有效的防护,那么就不会得病。积极的自我暗示也是有必要的。不要身体一不舒服就往新冠肺炎上联想。宜宾的心里是很多人消极,自我暗示的结果。所以要时不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身体稍有不舒服是正常的,反应一般的普通感冒也是这样的症状,所以无需过分担心,并且新冠肺炎是可以治疗的,而且也是慢性病,不会马上的死人,所以根本不需要担忧。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的心理反应与应对方法,我们邀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主任姜荣环解答官兵关心的问题——

重大疫情下的常见心理反应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十分严峻,而且伴随着传统节日春节而来,影响比较广泛。一场疫情来临时,我们通常都会感到恐慌、焦虑,特别是身处疫区的战友更是如此。这是特殊情况下的正常心理反应,随着疫情的控制会逐步缓解。但如果反应过度,恐慌和焦虑持续存在,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导致不理智的行为。

1、疑病,担心自己被传染患病。有些出现低热的病人因担心去医院看病被留下而不敢就医。有些感到被“新型冠状病毒”包围,听到各类疫情信息就莫名紧张,有些患有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因此导致病情加重。有些怀疑自己患了“肺炎”,多次到医院就诊,要求医生尽快给予确诊和治疗。

2、紧张焦虑情绪。如感到心神不安、坐卧不宁,有失控感,容易发脾气,不能控制地关注各种相关信息。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尤其是我们的许多官兵家人在远方,会特别担心,对疫情控制需要多久没有确定感。

3、抑郁情绪。感到悲观,精神振作不起来,易哭泣、心情不愉快,觉得没意思,没有兴趣,食欲不振或暴食,有些出现体重下降。

4、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和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规律紊乱,质量差。

5、强迫症状。主要是反复洗手,难以自我控制。有的出现强迫性思维,反复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严重后果,并为此感到痛苦。

6、躯体症状。当人处于较大压力时,不良情绪往往会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这类症状往往包括躯体疼痛、头晕、乏力、口干、低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表现。

7、压力相关的躯体疾病。持续的情绪压力会导致多个系统出现问题。如呼吸系统表现为哮喘发作,气道内异物感、胸闷、干咳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发病或病情加重。内分泌和代谢系统表现为代谢紊乱,血糖不稳,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长时间压力后血压升高,诱发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消化系统表现为各种胃肠道症状如打嗝、腹泻、便秘、消化道溃疡等。

自我心理调节和干预的几条建议

1、改善认知。

了解重大疫情出现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系。积极调整心态,一方面会减轻躯体化症状,一方面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

2、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

心理健康离不开身体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保证正常的睡眠规律,均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不能集体训练、外出或隔离时,对生活进行相应调整,当做一次短暂的假期,开展室内活动,如读书、做健身操、进行放松训练等。可以完成平时没有时间或机会做的事情,如陪伴家人聊天、下棋,陪孩子做游戏等,全家人在一起,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家庭和睦。

3、调整情绪,接纳目前的状态,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通过多种方式的现代化通信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对身边的人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生活在亲善友爱的社会环境中,既能疏导负面情绪,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增加抵御疾病的能力。

4、信息来源的简化。

主动避免信息过载,适当隔离负面信息和情绪。由于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自媒体的发展,关于疫情的信息几乎是铺天盖地而来。然而个人识别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信息可能会自相矛盾,有的甚至是谣言,不仅导致信息过载,而且导致不确定感增加。因此,要学会限制信息获取,只关注权威科学信息,来源不明的信息不阅读,不相信,不传播。

5、把“危机”作为成长的契机。

重大疫情作为一场公共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无论个体、家庭、国家,还是整个人类,每遇到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固然是一件坏事,但同时也为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之前,我们都很忙。由于忙,夫妻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几辈人之间往往都缺少深入交流,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出现一些问题。疫情使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变化,许多人只能待在家里,或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这一变化使得家人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相聚,从而为个人和家庭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等,挖掘各种关系的潜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生命、生活、人生进行新的思考,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增强应对困境、危险和不幸的力量。

6、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如果情绪、睡眠、躯体症状不能很好缓解,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热线电话或网络获得专业支持,积极调整心态。

越是困难时刻,越需要我们团结一致,积极面对,挑战自我,实现成长。全力支持和相信党和政府,希望就在前方!(特约记者 郭 晶、罗国金、洪建国整

1、建立社会凝聚力:发挥社会力量,建立起对抗疫情的团结一致,激励人们积极参与防控工作,以加强社会凝聚力。

2、坚持正确心态:要坚持正确的心态,相信自己、相信社会,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增强自我应对疫情的能力。

3、改善社会环境:要明确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社会调节,改善社会环境,促进正常的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对人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人们明白如何科学应对疫情,增进心理健康抗疫意识。

5、开展心理支持:要开展心理支持,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及时解决社会和个体的心理问题,缓解疫情导致的心理压力。

6、强化公众安全意识:要加强公众安全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人们的抗疫能力,缓解疫情引起的心理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边的人都会出现了压力过大、焦虑、躁郁等情绪,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让大家正确了解、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疫情期间常见心理问题

  1、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睡眠过多,作息时间不规律,又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办?

  睡眠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但是,过尤不足,如果睡眠过多,反而会让人头昏、没精神。疫情期间不能外出,但是,可以在居家空闲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作息不规律会打破身体的内循环,降低免疫力,因此要按时起床、吃饭,保证良好的睡眠,同时加强自身的锻炼。

  2、疫情发生后,总是感到绝望、崩溃和恐惧,怎么办?

  首先,承认自己的担心、绝望、愤怒是一个特别正常的反应,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情绪打趴下,良好的情绪是免疫力的第一重保障。

  其次,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信息,对治疗和疗效保持乐观态度。无论是国家还是科研人员,大家都全力以赴救助,所以暂时无法及时就医的问题会很快解决。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在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有效的药物,所以对未来疗效要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要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如果发现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就主动情绪调节。可以在条件允许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活动;将脑中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或向他人倾诉;如果真的悲伤、低落或恐慌,尽情地大哭一场也可以;回想自己以往的类似经历及成功应对的方法,将其应用于当前环境。

  3、信息铺天盖地,家人也很恐慌,怎么办?

  不良情绪会相互传染,这时家人的相互安抚、相互鼓励很重要;同时尽量控制自己和家人每天接收疫情相关信息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睡前也不要过分关注信息,不道听途说,多看权威、专业的报道,减少杂音。恐慌和焦虑可以向亲友表达出来,电话和网络是与他人保持联系的便捷途径,从而获取他人的支持和力量,增进面对疾病的信心。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所有的变化,接纳自身发生的一切,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正视变化,心态就会慢慢阳光起来。

  4、看到疫情人数下降,有时会放松警惕,产生心理麻痹,怎么办?

  当人们看到疑似人数、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在下降,治愈人数在快速增加时,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心态,从而放松已有的警惕,以为病毒很快就会被消灭,很多人甚至心存侥幸、放松警惕,急不可待地想走出家门。如果这样想是十分危险的,虽然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疫情风险仍然没有解除,对此,我们建议:一定要克服麻痹心理,保持高度警惕;克服厌战情绪,始终做到精神不懈怠,思想不放松,可以通过关注疫情数据、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警惕意识,积极与疫情斗争下去。

  5、担心自己被传染患病,每天都不停地测量体温,怎么办?

  疫情发生后,新闻报道、小区管控、周围环境变化巨大等因素,每天我们的大脑主动或被动的摄入大量疫情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或多或少会让我们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并未过度影响我们生活,其实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能帮助我们提高警惕,加强防护,减少被感染的可能。但如果悲观情绪过重,已经影响了正常的作息生活,就要重视起来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现代化通信手段,联络亲朋好友、同事等,倾诉感受,保持与社会的沟通,获得支持鼓励。对身边的人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生活在亲善友爱的社会环境中,既能疏导负面情绪,也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增加抵御疾病的能力。或是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热线电话或网络获得专业支持,积极调整心态。疫情防控中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对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疫情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压力过大、焦虑、躁郁等情绪,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常见心理问题有:

1焦虑、疑病

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且会将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与病毒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生病。一部分人过于关注疫情相关消息,反复查看各种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甚至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

2愤怒情绪

根据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风险和各种压力,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是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我们更需要保持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冷静和克制,以“不信谣、不传谣”的心态,理性关注疫情状况。

3低落、抑郁

受疫情影响的人们,会有情绪低落,甚至一度悲伤、绝望,难以感受到愉悦。当疫情影响到自己工作、家庭的重要事项时,就会更加沮丧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低落抑郁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等。

4盲目乐观

面对疫情,适度的乐观是必要的。但如果抱着“没听说周边有患者,自己不会被感染”的错误想法,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甚至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就可能会增加自己和他人感染的风险。

二、心理自助与疏导

1正确认识自己的心境反应

传染病暴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十分正常。即使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平时不常出现的情绪,也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接纳这些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应对疫情。

2以恰当心态面对疫情信息

对疫情做到“心中有数”,认真看官方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不轻信某些传言。了解相关科学防护知识,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

3积极和相关人士进行沟通

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多与家人、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如果是疑似患者、确诊患者的接触者等,在隔离医学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倾听和倾诉,构建抗疫心理同盟。

4维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看待生活,尽可能维持原有生活作息,按照原先的节奏生活,让自己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保证睡眠。

疫情期间,在做好正常化的疫情管控之际,还要做好心理的防疫工作,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了解新冠病毒相关的科学知识。人之所以对新冠病毒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对其了解的不够多,在面对新冠病毒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无从下手,所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的休闲时间,可以在网络上了解一些新冠病毒的相关医学知识和一些科普性的小文章。只有了解新冠病毒的特点以及发生的规律之后,才能有效的避免心理产生障碍,也可以做好心理的建设防疫。

要学会进行自我消除焦虑和不安。每当疫情来临之际,人们总会普遍感觉到焦虑和不安,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行为,但是想要把这种心理行为的影响减到最少,要以科学的方式来对待新冠病毒,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斗争的准备。处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我们要听从当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听从管理,平时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

要纠正对新冠病毒的偏见认知。虽然有些人会在网上了解相关的知识,但由于知识比较局限,所以也对新冠病毒产生了认知上的偏见。例如得了新冠病毒很难好起来,或者得了新冠病毒,自己以后的人生将会变得很灰暗,这些全部都是一些很错误的想法和认知,一定要及时的纠正。

可以彼此进行心理安慰。人是群居动物,在面临新冠疫情防控面前,也要以团队的力量去对抗病毒,所以在抗击疫情之间可以互相加油打气,例如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很多网友在网络上给他们加油助威。病毒无情人有情,只有心理安慰,可以从自信和能力上最大的努力去战胜新冠病毒。

与自然灾害不同,新冠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对人的心理带来一次又一次冲击。

疫情下,如何找到释放压力的更好方式?

远离焦虑,找到更好的自己,不逃避不恐慌,找到支撑自己的平衡点

阅读提示

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

疫情终将离去,但在这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

对于个人来说,积极应对,做好自身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可以美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全国多地散发的新一轮疫情让每个人又紧张起来。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不同,那些灾难在瞬间发生,是短时的。

源于去年初的这次新冠疫情,却以漫长的方式,一次次给人的心理和精神带来冲击。

据统计,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而在疫情期间,我国青少年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如何远离恐慌和无措,特别是如何应对因疫情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关注。

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将持续多年

“现在我一听见有新发病例,就非常紧张,晚上睡不着,白天也坐立不安,生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上。我该怎么办?”自从去年疫情暴发,刘娟就成了心理热线的常客,夜里睡不着觉,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电话,听到专业人士的声音才会感觉踏实。

据心理咨询师王珏介绍,现阶段,人们对疫情会有两种心理反应,一种是无反应,就是反应淡漠、不在乎的心理。因为疫情持续时间长,长期与疫情斗争会出现心理耗竭、倦怠、疲劳,就没有强烈的反应了。

另一种是出现过激的反应,对疫情的反复特别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的情绪反应。特别是被隔离的人员会出现忐忑不安、心神不宁,导致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怨天尤人。

调查显示,三成受访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强烈压力和抑郁症状,38%的人表示对沟通需求增加,26%的受访者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

去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新冠疫情对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将会持续多年。

由于此次疫情带来的恐慌是广泛性的、长期的,如果恐慌不消除,其带来的危害不亚于疫情直接带来的伤害。专家建议民众尽量关注政府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必要的恐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14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