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于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以下心态就会导致爸爸在对孩子的情感上如此疏远。
1、“带孩子,不是我的事儿”
走在大街小巷,或者去街坊邻里串个门,你会发现一个很常见的家庭现象,就是孩子跑过来找爸爸,刚开口“爸爸、爸爸……”,下文还没说清楚是啥事儿,这位父亲高手一抬,指向孩儿他妈的方向,开口道:“去,找你妈”。
之所以这个现象很常见,是因为很多男性觉得带孩子这事儿,不是男人该干的活儿,是女人的事儿,在孩子出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提供一颗健康的精子。
2、“我只要给钱,就是个好爸爸了”
在家庭关系里,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战争场面:女人说:你看看你,对孩子的事儿不管不问的,你算是个好爸爸吗?男人说:我这累死累活的,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你们嘛!这要学钢琴就学钢琴、要去国外夏令营就去国外夏令营,如果不是我给钱,拿什么去?!我这还不算好爸爸?那天底下就没好爸爸了。
他们之所以会被妻子讨伐,多是因为他们缺少和家庭的情感链接,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更是不管不问。妻子获得不了情感上的支持,而孩子呢,也得不到父性关爱,所以被指责和讨伐也在情理之中。
3、“我是你老子,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
还有一种很典型的中国爸爸,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什么都要听我的”,这有点类似《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爸爸,贾政。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贾宝玉听闻贾政找他,通常都变得心虚脚软,很怕劈头盖脸地又被父亲骂一通。
在这类父亲面前,孩子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自我”,你自己想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想让你做什么。你要是胆敢反抗,不是棍棒加身,就是断绝父子关系,面对这么严厉的惩罚,孩子通常都会乖乖听话,当然,听话的同时,也会丧失掉“自我“。关系也越来疏远。
当父母感情不和时,孩子可能会面临许多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需要父母和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建议:
1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面对父母感情问题时,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及更好的帮助他们处理这个问题。
2不要将孩子卷入争吵中:父母间的争吵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和不安。因此,父母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不满情绪。
3保持亲密关系:无论何时,在离婚或分居的情况下,父母都应该保持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他们应该尽可能地爱和支持孩子,保证自己和孩子的联系和沟通。
4寻求专业帮助:在孩子面对长期的情感和心理压力时,家长应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医生或辅导员可以教授孩子如何应对压力和情感问题,以及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感等。
总之,当父母感情出现变化时,孩子最重要的是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为此,父母应该切实考虑孩子的感受,尽可能地减轻孩子的压力,以及帮助孩子逐渐适应和面对改变。
夫妻的感情不好,对孩子来说,离婚也是一种伤害,不离婚,整天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的成长也会受到影响,夫妻感情不好,却为了孩子不离婚,其实对孩子也没好处:孩子在不幸福的家庭中长大,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变得敏感
1孩子逃避现实
夫妻双方感情不和还要住在一起,争执肯定是常有的事,不可能每一次的争执孩子都会不知道,所以长此以往对于孩子会对于家庭关系不好把握,甚至害怕处理一些家庭里的琐事,逃避和父母双方的相处。
2压力大
当夫妻感情不和却为了孩子而不离婚,这会让孩子的压力增大,因为孩子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才不离婚的,父母牺牲了自己的感情生活,想要让自己能有个完整的家,自己应该要有一个好的未来来报答父母,所以孩子的压力会很大,小小的孩子其实懂的事情并不少,有的孩子比较早熟,他们直到父母分开会更好,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会把父母这样的不幸福归结在自己身上。
3性格变得不开朗
如果父母的感情不和会使孩子变得比较敏感,大家在上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家庭展开的,所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里的小孩对于这方面话题是自卑的。进入家庭小孩也是比较敏感的,慢慢的知道察言观色,对父母也是小心翼翼的。
4对孩子以后成家的影响
父母感情不和,对孩子的影响实际上比想象中更大,首先孩子在将来处理与配偶的关系时,会更艰难,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好的方式。其次,还有一些孩子长大后会对婚姻产生抗拒,认为自己没有信心过上电视剧里那样甜蜜的家庭生活。
在家庭相处这一方面,夫妻双方的关系对于孩子是有很大影响的。感情不好,却还要为了孩子凑合过日子,对三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只有给孩子一个适合的空间,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才是对孩子的一种好的选择方式。
世上有伟大的父爱母爱,也有不近人情的父亲母亲。对于后者来说,父母这样的身份只是一种称谓而已,孩子对于他们而言,可能也只不过是一种附属品。当孩子有出息,那便是他们的功劳;如果孩子走向歧途,他们就会立即划清界限。这是属于无能父母的专权,因为他们原本无能、自私、凉薄,却硬要喜欢给自己贴上伟大父母的光环,因为他们只有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有远在大山里的锄地农民,也有高层楼阁中的那些学者教授。当有一天他们老了活不动了,就会跑来寻找那个他们辜负的孩子,要他们的原谅,要他们养老送终。
成为凉薄的人的孩子是可怜的,因为没有办法选择来到这个家庭,但却硬生生的跟这些凉薄之人生活在一起,甚至于被送到其他亲戚家,或者孤儿院去生活。一生的命运可能就此改变。在众多不幸的人当中,又有几个最终可以出人头地过上理想日子呢?
一个家庭,贫穷也好,父母争吵,不懂得如何去表达爱也好,其实都不会把人置于死地。但凉薄、无情、冷漠,视生命为草芥的人,才是那把挥向无辜生命的无形的刀。这样的人不配为人,更不配为人父人母。
弗·艾伦说:“把蛋煮熟易,使人成熟难。”
如果父母的人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不够成熟,反映到教育方式上,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匮乏、不自信、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甚至当孩子长大后,会将自己所经受的养育方式,重复到下一代的亲子关系中,带来新一轮的伤害。
先来说说不成熟的父母都有哪些类型,我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行为进行对号入座,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拒绝与孩子亲近的父母
这一类父母不喜欢和自己的孩子亲近,总是有一种抵抗的情绪,对孩子也是不冷不热,记得《何以笙箫默》里面,赵默笙的妈妈就是典型抗拒型父母。这种类型会让孩子变得郁郁寡欢,不喜欢和人接触。
2、情绪型父母
记得之前有一位妈妈接孩子回家过周末,途中得知他,有一科考试成绩考了81分,没有达到预期的95分以上,于是一气之下,把他“扔”在了高速口。
当民警联系上孩子妈妈,妈妈在电话中说到“反正我不要他了”“起诉我吧”。父母的情绪暴力,对一个孩子的伤害是致命的,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发展。
不成熟的父母一般他们的心理、情感发展还停留在需要被人照顾的层面,一旦孩子给自己惹了麻烦,或者事情不按照自己想要的发展,就非常容易愤怒,朝孩子大发脾气。
3、消极型父母
这类父母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是无法成为孩子的依靠。遇到问题,消极型父母会选择逃避,也就不可能去指导、帮助孩子。这类父母,往往属于“甩手掌柜”,无为而治。
4、缺乏同理心的父母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种家长,他们对待孩子像对待一个物品一样,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说就说,也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度。
遇上不成熟的父母该怎么办?说实话也只能自己放宽心,多找方法。
学会谅解和接受他们的弱点
客观地看待父母,意识到他们就是普通人,会有做的好的地方,也会有不好的地方。父母是人,不是神,也有缺点。客观地看待父母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对父母的不合理期待。
认同他们的感受
认同不成熟的人的感受,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回避手段。因为你已经清楚对方是什么状态,所以表面上的圆滑接受,不失是一个好的计策。
放弃“拯救者”的角色
许多不成熟的父母的成年子女都觉得自己必须做父母的“拯救者”或“守护者”。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不成熟父母的情况不是一个阶段的产生而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如果你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拯救这个问题,到最后会容易让自己迷失。你救不了任何人,有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学会独立自主
遇到这样的父母,如果你的思想够成熟,那就抓紧去提升自己,学会自我管理,自律的去约束自己,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你会生活还是会充满希望。
适当调节自己情绪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我们无需把幸福,全部押在他们身上,也无需被悲观的情绪压垮。
当我们能够将负面情绪,转化积极的情绪力量,也就学会了成熟地看淡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
这是个谈爱色变的时代,为溺爱正名
在中国,“溺爱”这个词几乎成为了亲子教育中最激烈一个话题,一但有谁点开这个导火索,一说谁家孩子被父母惯着长大,天天好吃好喝供着还不学好,下面马上就开始形成一场批斗会了,各个家长表现得义愤填膺、摩拳擦掌起来,“溺爱”这个词好似人人得而诛之。
但是,在这个谈爱色变的时代,我要为溺爱正名,溺爱不是十八层地狱,不是刀山火海,溺爱更不是妖魔,只是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将溺爱妖魔化了。
用溺爱做挡箭牌?
那么,有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答案来表明,哪个孩子是真正被溺爱所毁灭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有李天一,一个被宠得号称天下第一的孩子,家庭背景、经济、地位都是高高在上,最后走上作奸犯科的道路,轰动了全中国。
但是,我并不敢苟同,父母一味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没有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根本就谈不上爱,更谈不上溺爱,溺爱更像是一个父母拿出来逃避自己责任的幌子,口口声声去说是自己溺爱孩子所致,其实呢真正关心孩子了吗?引导孩子了吗?
为此,我还查阅了资料,李天一4岁学钢琴,8岁学书法,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等等奖项。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称得上品学兼优了,起码苗子不坏吧。
但是在媒体报到出他家庭的育儿细节中,我看到是,除了家长在物质上有一定的满足,很多时候,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打压、侵犯和毫无尊重。
这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溺爱,恰恰相反,这根本就不是爱,溺爱到底是什么?
在我眼中溺爱更多的好像是很多家长的一种说辞,买了大堆玩具却不跟孩子一起玩这叫溺爱?买了大堆零食却不告诉孩子要饮食节制这叫溺爱?
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
中华上下五年的历史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子不教,父之过!当“溺爱”成为父母不够爱的幌子的时候,请不要再谈爱色变了!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打压孩子的欲望,理性分析孩子的需求,理解并支持孩子每个合理的决定,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而不是让家长肆意捏造出来的。
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著名的巧克力事件,大致如下:
孩子喜欢吃巧克力,父母觉得吃多了会蛀牙、影响身体,并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的眼中是,我的需求被无情拒绝了,我不开心,我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孩子会变得恐慌,是不是父母已经不爱我了,这样是不行的,我必须要我的巧克力!
因此父母这种出于善意的拒绝却给埋下引起孩子恐慌的种子,孩子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孩子不会再跟父母去要,采取自己的手段去偷去抢其他小朋友的巧克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通病
这对父母有幸拜访了一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他们,只需买一箱巧克力,放在孩子的房间,敞开任由他吃。
孩子发现后惊喜不已,并询问父母他可以吃吗?父母告诉孩子,这些都属于你,你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孩子起初一天吃十几块的巧克力,一个星期后却再也不吃了,期间有一次,孩子牙疼的厉害吗,父母告诉孩子,这就是巧克力吃多了的缘故,到最后的时候,他的需要已经不那么强了,最后就完全不吃了。
当父母,会无意识的去指挥孩子,你要去干什么,你不要去干什么。去指挥他听话的孩子、考好成绩的孩子是好的;贪玩、淘气就是坏孩子。却不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去考好成绩,为什么淘气就会让大家不喜欢。其实这些东西,家长自己都没有思考过。玩耍或许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淘气或许可以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准则,看到别人好好学习的时候,自己也会那么做;考试不好,也会跟自己怄气,淘气了也知道要自我反省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冲突、没有战争的世界。
因此,此刻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许你已经为人父母,又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即将为人父母,那么,请你,不要谈爱色变,不要拿“溺爱”掩饰不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