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必读书目

《家庭教育》,父母必读书目,第1张

这本273页的书,我用了五天的时间看完了。本书作者约翰。洛克,早在17世纪就与出了这么经典的教育书籍,在中外教育史上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的以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阐述、对孩子身心健康方向的把握、再到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非常细致并有全面性地概括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品德教育、家长的奖惩方法、如何树立父母的威信,甚至对于我们教师来讲,了解幼儿的天性、了解为师者必须拥有的素养等等标准。

这是一本拿来就能用的家庭教育类指导书籍,作者深入浅出地将幼儿品德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指导方针、幼儿的天性的把握等方面给出了实际的分析。

这本书评,也是我对于找到书本贯穿的家庭教育主线做出一个梳理。

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不是特别的认同,可能他的理由是:孩子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但是我所认为的孩子先天带着他的秉性和天赋,我们成人所要做的,只是要挖掘它,发现他并引导他。

这一章实节针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给出的建议还是非常实际并具可操作性。

这一段话我非的认可,真的是:“儿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欲望版。

想想我的身边,都有这样实际的例子:从小就一味地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不仅没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让孩子有了依赖心,丧失了为目标而努力而付出的奋斗精神,这才是最失败的教育。

这一章节里,我认识重点就是:家长如何用理智来引领自己的对孩子的教育。做父母爱子女是天性,可是要教育好孩子,这就要靠智慧和理智了。爱,而不能溺,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懂教育、懂幼儿天性。

但是身为父母的,真的需要学习,学习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做一个能引领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的楷模。

在我的记忆之中,我母亲所批判的:我只爱听好的,不能听坏的;我怎么那么虚荣……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负面的批判也许是来自于此吧。

其实,虚荣也好,不爱听负面评价也好,是我们这种敏感的人容易被别人的评价所影响,但正如昨天果果受到两人的“数落”时,他的不做任何的回应,也许是他抗挫能力强过我的表现吧。倒并不一定是“自暴自弃”,说不定人家是在风暴前仍能稳定心神呢?

还是作者说的,要找准孩子的性格特点,再有针对性的来釆取激励措施。

我觉得“贿赂”这个方法确实不可取,可是很多家长都是两个极端,不是爱体罚和辱骂,就是用很多的物质来吸引孩子。

让孩子敬服家长,真的很重要。

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同时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好他,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与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孩子怎么不会敬服你呢?

作者讲到,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习;

同时也要利用生活中坏的案例,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分析。

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教导方式更温柔却深刻又有效了。

只要我们成人有个会观察、爱思考的心,就能抓住生活中很多的教育契机,让孩子在生活中学,在案例中发现和反思,这真的是我们父母或教师都要注意的。

作者的这一点我很是认同,在我们家里,我从不认为孩子小,说不清也说不明。在他很小的时候,我就把为什么要认真读书的道理讲给他听,儿子听了深以为然,还对他妹妹说:“好好读书,以后你长大就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可以去选择你所钟意的好的大学,选择你所喜爱的工作和事业。”

这一章强调的就是“以身作则”。

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模仿,如果成人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你怎么能要求会听你的呢?

你嘴里说着:“摸头”,可实际动作又在摸下巴。你试着发发指令,看看跟着你学的人会怎么样做?

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不仅会有损你的威信,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第七章 做孩子的好朋友

这一章学习以后,就能对儿童的天性有一些正确的认识,我觉得这也是身为父母所必须学习和运用的。

在这方面,确实提醒了我。

为什么儿子在情感上很脆弱?就是因为我还是有舍不得让他吃苦,有时候看到一些小伤小痛都会心痛。

我真的需要反思,作为一个男孩,在一些小伤小痛面前,如何让他学会看淡这些身体方面的小痛,让他变得坚毅、勇敢起来。

“我觉得每个绅士(每个重视他孩子教育的绅士)为孩子所计虑的事情,除了留给他的财产之外,可以用四件事概括,就是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作者所强调的只有一点:所有的才干都是基于良好的品行方面的。

对于这些教育的建议,这一章节很细致,也能适合父母去运用。

不管是感观游戏、记忆游戏、文字游戏等,都强调了一种意识: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苦的,是累的,特别是在学龄前,就是培养习惯和兴趣的重要时期,我们只要按照作者给的建议,让孩子体会到快乐、又建立起了荣誉感,他一定会成为一个爱学习、积极上进的人。

第十一章 未来绅士应学习的功课

最后一章讲我也很认同,让孩子成才、成人,比他得了多少分,取得了多好的成绩更重要。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爱自己、爱生活、爱家庭、爱我们社会的一个真正的人,那么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德、智、体的均衡发展。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誓必以此为目标,我甚至找到了我以后发展的方向:一定要引领家长,不断地学习,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

有一本书 叫《单亲家庭教育指南》

目 录

第一章 婚姻生活怎样结束,离婚生活就怎样开始1

婚姻失败的常见方式2

婚姻幸福的关键3

警惕!婚姻不幸的四阶段6

四种原因导向离婚10

过早的离婚12

为了孩子“重新结婚”14

第二章 离婚造成家庭的变化16

变化的本质17

帮助孩子适应改变18

帮孩子放手19

继续新的生活21

第三章 弄清变化带来的需求24

离婚是复杂的改变25

辨别两种变化26

如何向孩子们说明变化29

帮助孩子们应对痛苦31

帮助孩子恢复36

第四章 离婚的过程39

接受离婚40

极具争议的离婚40

离婚中的角色与恢复43

幸福婚姻的“破裂”44

保持良好关系的离婚46

第五章 良好的沟通49

与孩子分享心情50

大声说出来52

闭口不谈的危害55

如何对孩子说离婚57

正确应对孩子的情感反应59

第六章 童年与离婚63

孩子的年龄问题64

应对迷失造成的恐惧65

麻烦的迹象68

“我恨你!”70

自杀声明72

第七章 当青春期的孩子遭遇父母离婚75

新的挑战76

如何辨别青春期已经来临76

青春期的三大要素78

父母的离婚如何影响青春期孩子81

为青春期孩子的行为负责83

第八章 离婚和青春期的各个阶段86

了解青春期的四个阶段87

青春期早期87

青春期中期91

青春期后期94

尝试独立阶段96

第九章 独生子女与离婚99

“双亲/独生子女”型家庭100

当父母婚姻出现裂痕时101

令人不悦的矛盾103

别拿孩子当枪使104

逃避会让事情更糟105

面对父母之过105

第十章 建立单亲家庭108

离开前配偶109

分开,不代表拒绝110

让孩子成为新家重要的一员111

处理兄弟姐妹间的冲突113

管理电视115

第十一章 建立规则118

离婚改变旧规则119

离异双方规则和价值观的差异120

教导孩子三思而后行123

建立权威125

第十二章 称职的父母要有原则129

同意的原则130

指导:称职的父母不会沉默131

监管:称职的父母不会放弃132

惩罚:称职的父母不会退让134

交换目的:称职的父母不会给孩子们所有的礼物136

第十三章 压力与单亲家长138

了解压力139

缓和跃跃欲试的需求141

限制性压力144

自我修复的重要性146

修复VS变化147

急于改变意味着压力148

第十四章 支持的重要性150

不要独自承担151

单亲家长要尊重自己的角色153

朋友的支持156

给予支持的代价157

孩子所提供的帮助158

寻求支持要适度159

第十五章 教育管理161

全面发展162

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家庭支持164

学校里的伤害166

青春期早期成绩下降171

解决成绩下降的方法172

第十六章 性别作用对单亲家长的影响175

家长和孩子关系的特质176

家长早期的影响177

同龄人的早期影响178

单亲家长性别角色的拓展179

缺失父亲的问题180

第十七章 性别182

简单的心理性别影响183

母亲和女儿:相同和疏远185

母亲和儿子:区别性和亲密感187

父亲和儿子:接受和比较189

父亲和女儿:贬低和肯定191

第十八章 与前伴侣的关系问题194

有效的沟通195

积极地坚持细节196

把前配偶当成盟友197

预定“体谅条款”197

差异的四个类别198

管理差异200

“好时光”家长的不满202

对前配偶采取强硬立场204

第十九章 两个家庭的生活207

子女探视期的调整208

针对单亲家长的探视适应期211

当你的孩子表现得像你的前配偶时212

青春期—探视时间的敌人214

第二十章 再尝试一次婚姻吧217

约会与孩子218

处理和前配偶的新关系219

作为单亲家长的角色冲突221

再婚家庭的调整223

再婚家庭常见的紧张和冲突226

帮助再婚家庭的工作228

再婚家庭中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230

 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一书阐述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种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性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孩子爱的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理解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与本质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

 2把握本文的结构,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生初步掌握梳理本文结构,并抓住关键句子,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

 2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法

 2学法:品读感知法、勾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理论性比较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最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其中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对弗罗姆的观点大胆质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爱父母,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现在我们一齐朗诵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味了慈母的温情,同学们想一想,之前我们学过有哪些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能我们初中时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为记忆深刻,父亲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与我们读者的心中。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整体性感知:

 (一)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他1956年所著《爱的艺术》一书,是其中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文中关键句,提出问题

 1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说明原因。

 因为本文包含两个方面的爱: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三)梳理文章的结构并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

 再一次浏览全文,学生讨论后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一段内容。

 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1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①婴儿时期,是一个自恋阶段;

 ②生长发育阶段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且被母亲无条件地爱,作者还谈到了母爱的本质;

 ③少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爱,创造爱。

 2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7 )

 ④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渴求母爱

 ⑥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⑦阐述父爱的本质

 3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8—10)

 ⑧提出对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要求

 ⑨提出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⑩总结全文

三、理解性研讨:

 1 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分析母爱和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母爱

 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不能受掌控和支配。

 本质区别:无条件的

 有条件的

 父爱

 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2“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 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

 3 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 另一种是“我被人 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说说这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四、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1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2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这两个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3我们又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五、评价性鉴赏:

 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发、评价。

 1作者指出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以及他们的积极面、消极面,你认同吗并说出理由。

 2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之处在于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观点成立吗(言之成理即可)

 六、本课小结:

 本文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就如同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学们现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应该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七、布置作业:

 读了文章,对母爱、对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 + 父爱

 孩童的爱

 爱的能力 ← ←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成熟的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最实用的工具书。

    首先请问在坐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每到寒暑假,就疯狂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学习;你们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是不是全部给孩子一手包办,不管孩子是否有自理的能力;你们是不是只要孩子提要求,做家长的都尽力满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面对孩子的叛逆和早恋时你们是不是特别焦虑、烦恼?想想我们是不是总是以爱的名义,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呢?

上周读了《父母的格局》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减少了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作者黄静洁是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谭盾先生的太太,同时也是一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父母的格局》是续畅销书《学习的格局》之后又一力作,此书还荣获了冰心儿童图书奖。作者通过多年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形成了融贯中西的家庭教育观。在对两个孩子的育儿实践中建立了独到的亲子关系培育法,并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育儿理念。它让我们明白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这个生命应该属于更大的世界,孩子被世界需要时,他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作者的育儿观其实就是“格局养育”,她认为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它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高度、广度和深远度。视野需要我们攀上高山,然后把肩膀让给孩子,让他们看到更远的地方;胸怀,即包容,越有广度的包容,一个人就越少封闭,越少自私。它能带给孩子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世界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沉淀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理想,也就是抱负,它很单薄时,就象一双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有深远度的理想会带给孩子大的抱负,让他们不只看到眼前,还可以看到海洋、看到天空、看到山川。

看到作者的这段话,完全理解了“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有多精彩”这句话,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培养出了两个那么优秀的儿了。孩子是不属于自己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灌输多少东西,而是要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价值观上特别塑造,兴趣爱好可以引领一个人自主自愿参与并付出,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沟通力、想象力、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种力量”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接触到,它是指除来自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亲情的力量和来自老师和学校的知识的力量以外的各种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可以是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榜样、一本好书、一个号召、甚至一个小宠物、一个自然现象、一次旅行、一张机票都可以唤起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书中卡罗尔一家延伸家庭的力量和瑞吉奶奶对Lan心理路程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还说到“自我醒悟”是一个人的第三种力量,当Lan因为玩游戏让作者感到焦虑时,为他找来了他的人生的辅导员丹尼,通过丹尼这个榜样的优点与长处让Lan自我醒悟,用丹尼的优点挑战自己,从此不再沉迷于游戏,所以面对爱玩游戏的家长们,限制孩子玩手机,不给手机这种堵的方法是无效的。只有当孩子学会了自我醒悟,他的内心才具有变化的动力,那时的变化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所以“允许犯错”就是引导孩子去实践自我醒悟的第三种力量。如果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错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错误,这对于父母来讲是一个痛点,明明知道是一个错误却没有办法阻止或改变的时候,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错误中摸索、挣扎、成长,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做主,让他们在学习承担后果的同时学习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苦甜自担,那就暂时没有独立自由可言,在这时也可以给他找个人生导师。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女儿在上高中时与理科班的男生有了蒙胧的好感,学校老师说他们早恋,我们家长的被校长找去谈话,我想此时很多父母会和我的心情一样,脑子“哄”的要爆炸,恨不得把孩子抓回来痛打一顿,或者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措施,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冷静的找她和那个男孩出来吃饭,把所有的事情摆在桌面上谈,分析给他们看,他们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另外,我还找了女儿之前一个特别喜欢特别尊重的年轻老师,找她聊天,这个老师没有说这件事,当不知道,而是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后面是如何考上北大的,如何竞争学生会主席的?用自己的故事给到她启发,后面女儿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考试上,考上了她理想的音乐学院,那个男孩子本来连专科学校都不一定能考上,结果考上了本科,而现在女儿和那个男孩子仍然是朋友关系。所以让孩子自我醒悟才能发生内心变化的动力。

书中说到“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理念让我联想到学校组织每年给山区的孩子捐赠衣物的活动,女儿他们去做公益演出,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组织“根与芽”他们为这个社会,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问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我的人明白:热爱环境就是热爱自己,一旦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热情,甚至置入梦想的版图,成为孩子追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让孩子感觉这种神奇的力量,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给到孩子更多的引导与教育。

“闲暇时间”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意义。但很多家长并不重视,而更多的闲暇时间运用在做多少习题,看多少书,练多长时间的琴,把孩子的闲暇时间都占用了;或者带孩子出去旅游、单纯的傻玩,除了放松没有做任何的引导,比如没有让孩子在旅途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相互协作、自我激励等能力。其实做家长的我们要学会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带孩子去参加各种运动和游泳,轮滑、爬山,击剑,美术、音乐以及各种户外活动,亲子游戏,课外阅读、创意写作,也可以开个家庭会议等等,它们可以磨练一个孩子的意志力,提升她们融入集体的速度,学会大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乐趣;用集体运动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协作能力、思辩能力,社交能力和同理心等等,所以闲暇旱的安排是不可忽视的成长因素。

管理孩子其实就是修炼,让自己做的更好。打骂都是“速成法”,大了以后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为深刻:在孩子变得更棒以前,父母必须先做得更棒。你可以没有知识、没有专长,因为把孩子送到这校他可以变得有知识、有专长,但你不可以没有善良,没有温暖,却梦想孩子给予人善良和温暖。看到这段时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学霸的妈妈从小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妈妈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一个高管,有次不小心打破了花盆却遭来一顿痛骂和责备,这个男孩子从来不敢跟自己妈妈说“不”,只有无声的反抗,因为在家里没有感受到温暖,跟同样遭遇的一个女孩经常在一起聊天,老师认为他们早恋,把家长叫到学校,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男孩子写了一万字的保证书和一封遗书,这封保证书修改了3遍才算通过,里面加上了有失于尊严和污辱的话语这个妈妈才肯罢休,从此这个男孩子更加刻苦学习,考上了他理想的大学并留校任教,这期间没有回家看过他妈妈一次,妈妈刚开始经常打电话给他,他就把那封遗书寄给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男孩的姥爷从来没有给过他妈妈爱,他的妈妈再努力,做的再好也没有得到过姥爷的认可,所以他的妈妈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

作者在书中说到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搭建四个家庭链接:共同的兴趣、互相的情感投入、互相的信任感和互相的尊重。共同的兴趣让家庭成员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增加亲密关系,因此我们现在拿出来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往孩子的“情感银行”里投资,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我们人生的“合伙人”,才有机会做他们的人生导师,对他们的教养才会起到有效而正面的作用,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成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好和坏,都会沉淀到孩子的生命中,因此,作为原生家庭的创造者和掌握者,我们要留给孩子的不只是财富和地位,而是要把爱和温暖一并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爱,做个温暖善良的人。

一、《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主要讲孕期、哺乳期、孩子三者的常见疾病和处理方法。针对孩子部分,介绍了接种疫苗、感冒、幼儿急诊、热性惊厥、便秘、秋季腹泻、蚊虫叮咬、缺钙等问题及处理方法。

五星推荐图解母婴版,排版非常舒服,而且每个章节都有“一张图”的小结。

 

二、《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这是育儿读物的权威品牌,内容非常全面,包含从婴儿到5岁孩子的喂养、看护、生长发育评估;孩子的日常安全问题;常见的疾病,如消化道疾病、过敏症、耳鼻喉疾病、急诊等;疫苗的接种;孩子成长的行为等。

三、《当心啊,小皮》

这绘本是写给孩子的,但也能作为家庭应急知识的储备。介绍了日常存在的安全隐患、急救手法(如心肺复苏)、意外处理(烧烫伤、流鼻血、隔伤、溺水、触电、被猫狗咬等)。

 

四、《游戏力》

这本书主要讲与孩子相处的艺术,如何用幽默的语言、游戏化解成长的矛盾。类似的《正面管教》、《如何书孩子才肯听》。

五、其他

育儿心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陪孩子走过幼儿园3年》、《发展心理学》、《捕捉儿童敏感期》、《接纳孩子》、《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早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全脑教养法》、《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蒙台梭利早教系列》、《家庭中的感统游戏》

阅读:《图画书应该这样读》、《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英文启蒙:《用有声书轻松听出英语力》、《不能错过的英文启蒙》

我是懒猪妈咪早教,关注孩子和妈妈成长,微信公众号:lazyMpig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从美国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三分钟后)

 1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所找词语以及解决的结果,根据情况,教师明确如下: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帮助。

 休戚相关:欢乐和忧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经历。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有岔出了新的问题。

 归根结蒂:归结在根本上。

 惶恐:惊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2让两位同学起来说出文章结构划分情况,教师指导明确,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纲:(利用多媒体展示)

 (一、二、三为大的层次标志,1、2、3为自然段标志)

 一(1、2、3):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二(4、5、6、7):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三(8、9):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回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达到综合,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10):总结全文。

 (注意过度段和过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发展的顺序,即人的成长成熟过程,层层深入,阐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极其发展变化的。孩子从以母亲为中心转到以父亲为中心,然后最终与他们分离,并在自己心中同时拥有父母两个世界,从而达到奠定灵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础。

 四、跳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知识目标)

 (两分钟后,让一位学生发言,教师指导明确,形成提纲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本质上: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人生关系上: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2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母爱:

 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

 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同学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有的句子比较长,或者句法顺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难。主要因为这是译文,必须符合原文的风格。请找出该类句子,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试着用现代汉语的方式换一种说法。(能力目标)

 (学生寻找并讨论两三分钟后,找几个学生说出所找的句子极其理解。教师取其交集,举例明确如下。)

 1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分析:用假设的语气表达婴儿出生时的情况,这种虚拟语气表现了作者使用语言的严谨性,语句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出母爱的特点。

 自我说法:有母亲保护婴儿,他才不会感到离开母体的恐惧。如果不这样,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2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自我说法:他被人爱,因为他是母亲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3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 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虚拟语气提出自己的问题,靠努力得来的爱不是永恒的,用对比写出人们渴望母爱的最大原因,同时这种议论也引出了下文对父爱的论证。“被人需要而已”一句更能对比出母爱的伟大来。

 自我说法: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因为可能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因为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对方快乐,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分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孩子接受父母影响的实质和内容,说明孩子是如何发展母亲的良知,而又发展父亲的良知的。

 自我说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认为,人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我认为,人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六、根据以上句子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是怎样不自觉地同时拥有这两个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标)

 (思考讨论两分钟,学生起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引申,培养学生爱心,增加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确:

 1人生下来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母亲一直不辞劳苦,无条件的抚养和关爱孩子。(让学生举例)

 2 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后,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让学生举例)

 3一个成熟的人既发展了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父亲的良知,最后达到综合。(让学生举例)

 七、除了父亲母亲,还有哪些人关爱过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呢请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爱心的表现,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业(能力情感目标)

 写一个父母或者他人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写真人真事,有真情实感。

 (目的,培养感受爱心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4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