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的社会评价

当年明月的社会评价,第1张

记者评论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

严格地说,对当年明月的访谈实际上并不像一次采访,他不是一个肯一板一眼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于是我们的对话就变得更像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侃大山。不仅放任自己“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明月甚至还怂恿我不要按照采访提纲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吧”。他坚信“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命题作文”,而当我问到写历史是不是类似于命题作文时,他急了,赶忙声明写历史不是命题作文。他的理由是,虽然历史早已定格,但“能把大家本来已经知道结局的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出悬念,这样才显得出你是不是高手,才显得出乐趣”。当然,他的论据就是他自己,很鲜活也很充分——《明朝那些事儿》受欢迎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嘛。最后,明月以一句不无得意的话作为总结陈词——“这个就是水平,这个就是难度!”

看“不好看的历史” 为了写“好看的历史

心无旁骛去写作

凭借《明朝那些事儿》,明月声名鹊起,粉丝如云,然而除了这些外在的改变,当年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下班后回到独自一人的家中,买外卖或者从冰箱里拿晚饭,写《明朝那些事儿》至深夜,明月的心态和生活还是一样平静。明月这样剖白自己:“我还是我自己,我没有变过。即使会有一时头脑发热,但是在我离开媒体关注和公众视线之后,回去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我会意识到,我还是当年那个我,还是刚开始写作时的那个我。我会经常问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开始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写。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会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放弃。”

对于明月来说,如今扑面而来的盛名其实是个意外,是他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在这一点上,明月有着令人叹服的清醒认识:“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 明月相信,只有保有一颗纯净的心,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无旁骛的力量。他认为,写作的时候能做到心无旁骛就已经成功了。

如今,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结集成书了,销量大好。不久此书还要出繁体版,同时很多电视台争相请他去做讲座,明月的面前,是亮闪闪一条金光大道。然而问到他对将来的规划,明月却很是茫然,这个问题显然为难他了,半晌方支吾作答:“还那样吧,生活总要继续的,也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对于辞职专事写作的建议,他也果断否决,因为“知道一旦兴趣变成了工作,兴趣就消失了”。对此我只能说,研究历史久了的人,眼光果然刁钻老辣。

————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写的

不那么一本正经的正史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再跟明月聊天,这番真正领教了什么叫做“文如其人”。明月的诙谐调侃完全融入文字和叙事中,形成了《明朝那些事儿》鲜明的风格。明月的个性成就了《明朝那些事儿》的个性,《明朝那些事儿》的个性成就了它的独特与大行其道。正如明月自己所说,“以这种笔调来写历史是因为我自己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压根儿就不是一个一本正经的人,平时就喜欢调侃。”

交谈中不仅感受到明月的随和幽默,也深感明月的“敬业”。虽然摆明了是我采访他,但他还是知错不改地追问了我很多问题。当我因为个人隐私就这样免费泄漏而懊丧时,他及时解释说这是他接受采访时的个人习惯,因为“写作时需要刻画人物,我平常就很喜欢琢磨人……我身边的朋友都被我琢磨完了。”我不禁对那些难友们深表同情。

虽然对很多历史读物无法认同,但明月也有自己心中的“史学偶像”。他坦言自己很佩服钱穆,他认为钱穆对历史本质精辟的分析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钱穆的《国史大纲》、《历代中国政治之得失》在一系列的论据之后给出一个让人惊讶的答案,与之相比,明月毫不讳言自己的差距:“差距很大,他是着重于历史本质的东西,虽然我的书里也有这样的内容,但跟他还是相差很远。……我的书我希望它能流传很久,但是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我的书卖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钱穆的书虽然可能一年卖不到100本,但是100年以后,他的书还是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还是会被翻出来重新出版。”

至于自己写的这些文字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明月到2010年仍然未能给出一个界定,他只是一再强调“我写的是正史”。那么我们不妨认为,这是一个“不那么一本正经”的人所演绎的一部“不那么一本正经”的正史吧。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一般被认为是体例严谨、史实史见都相对卓越的著作,但是纪传体的断代史,读起来确实令人大伤脑筋,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本子之中穿插寻找历史细节。这注定了正史的读者群少之又少。当年明月开创了一种“白话”事件史,以一人之力,重新完成了明代史的叙述。

《明朝那些事儿》七部自2006年开始出版到2009年全部出齐,历经三年,总发行量过千万册。在某种程度上,当年明月也能说是草根写史的一个趋向,把艰深的历史普及化,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用好看的现代语文传达给读者。这是网络写史的一大特色。从这个角度讲,并不是白话历史成就了当年明月,而是当年明月一手捧红了纯粹的“草根白话史”这种史书的写法,从紧随其后的几部同样是草根白话史的热卖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挂职河北隆化副县长

出生于1979年的“当年明月”名叫石悦,湖北宜昌人。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当年明月”这个笔名要比“石悦”更被人所熟知,但细心的人在隆化县人民政府网站“政府领导”一栏中看到了“石悦”的名字,职务为副县长。

“此石悦是否为彼石悦?”当“知名作家”和“副县长”两个身份联系在一起时,瞬间触发了大家无尽的遐想。燕赵都市报记者经过求证得知,石悦确为《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当代历史著作中的现象级作品,当年红遍了大江南北,相信大家就算是没读过,也肯定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

该作品以史料为基础,通过作者小说式的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原本教科书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至今仍在历史书籍的销售榜单中名列前茅。

但是本该如同其他畅销书作者一样,乘胜追击,继续发布新作,巩固自己文坛地位的当年明月。

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消声觅迹了,他究竟是江郎才尽了,还是准备十年磨一剑,蓄势待发,打造下一本惊天大作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1979年出生,湖北宜昌人。

很多人肯定以为,能写出如此畅销书籍的人,一定很有很高的学历。

但是,当年明月的最高学历却是在职本科,那么他为何能够写出这样一本现象级著作呢?一切都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当年明月5岁那年便展露出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虽然年幼的他还不明白历史是什么,但是在书店里,他却死死抓住那套价值父亲六分之一月薪的《上下五千年》不撒手。

而这本书也陪伴了他整个幼年时光,直至上中学前,他已经反复读了《上下五千年》12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历史的沉迷,他开始阅览其他历史书籍。他发现还是明朝的人和事最为有趣,便开始专攻明史,开始研究起来《明通鉴》。

创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开端

2000年,20出头的石悦考上了广东海关的公务员,因此他不得不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前往异乡打拼。

刚开始,周围没有亲人朋友让他感觉异常孤独。

他在采访中也曾这么说道:“那十几年里,我没什么朋友,可是我仍旧觉得,自己很强大,一种油然而生的优越感从我心头涌出,让我觉得超越了很多的同龄人,因为我懂得很多东西。”

于是在一个同往常一样孤独、无所事事的夜晚,石悦打开了天涯论坛。

浏览着历史版块,灵感即至,在兴趣的驱使下,石悦开始动笔,《明朝那些事儿》正式走上了舞台。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为了排遣寂寞、消遣时光的举动,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不仅为他带来了名利双收,更是带动起了“明朝热”的浪潮。

独树一格的文风,引人入胜的语言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描写了自1344年至1644年这三百年来发生明朝的一些故事。

当年明月用客观史料为基础,各个人物为主线,辅以小说文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

并在其中穿插自己的主观理解,全面地在世人眼前描绘出了明朝——这最后一个封建汉族王朝的兴衰过程。

让人了解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使历史“活了过来”。全书开篇并没有什么类似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壮丽开篇。

仅仅是以平淡的叙事口吻开始,讲述明太祖的出身和早年的穷苦生活经历。

为后面他起兵,一次又一次地胜利,最后建立明朝的高潮部分做了渲染和铺垫。

使得读者越看越好奇,越看越想看,直到最后欲罢不能,让人流连忘返。

因为某些原因,现存比较完整的明史都是由清朝人编写的,所以在客观性上有待考量。

因此,当年明月花费了大量时间,查询各种史料、野史,乃至是古墓开棺的相关资料。

争取还原一个最真实的明朝,从多角度剖析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仅仅只靠这些,并不会使他如此炙手可热。

在此基础上,他运用自己诙谐幽默的语言融合讽刺,将刻板的历史写“活”了起来,使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拨云见日,探寻到历史真相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他还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史观,一字一句都给了读者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他将自己多年对历史的热爱,以及多年所积累的感悟,通过文字一一展露在读者面前,向读者展现出了一段有血有肉的明朝历史。

江郎才尽,还是韬光养晦

3年,上千万字,让当年明月名利双收,但是他却说:“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做是作家。”

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辞去公务员的职务,正式进军文坛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安心地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继续在仕途中摸爬滚打,这并不是因为他江郎才尽了,而是因为他知道,“兴趣一旦成为工作,那么兴趣也就消失了。”

现如今,当年明月早已不在写作,而石悦,作为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老百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石悦只是石悦,不再是那个妙笔生花的当年明月了。

就如同唐代诗人张若虚,一生流传的只有两首诗,但是传世的《春江花月夜》,就有“孤偏盖全唐”的美名。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只此一句,便使其流芳千古,而当年明月不也正是如此?

将自己的心血和热爱完全倾注到了《明朝那些事儿》中,使其得以声名远扬。

也通过这部作品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心血和才华,告诉了人们“历史其实也可以写的很好看”。

因为热爱,所以奉献,点燃了自己胸中的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作品当中。

就这一点来说,当年明月就是幸运的,他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许多人追寻了一生也所无法做到的事情。

而现在的他选择了回归工作、回归生活、回归家庭,让当年明月成为读者们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韬光养晦呢。在此也祝愿石悦今后的人生可以一切顺利。

《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是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共九部,由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当年明月所著,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以史料为基础,但加入了小说的写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明朝那些事》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体的小说,很多内容和故事,是当年明月结合史料和个人联想,推导和戏说出来的。虽然优秀,但还是小说,但是不可否认,作者比较严谨,而且是以史实为基础的。

作者不仅笔调活泼幽默,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及评论,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一读。此书曾获得2007一一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并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等荣誉,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明朝那些事儿》只能说是一本相对客观的书,其中夹杂了大量作者的感情因数在里面。但和传统的《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演义类小说不同,《明朝那些事儿》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刻画人物,更多的是突出事件,更多是以年代为线索来表述相关的事件。比起枯燥的正史确实更能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但如果当小说读只是诙谐有余,人物刻画笔力不足。作者对自己偏爱的人物是不惜笔墨的,但对于一些大众想了解的事件却写的少一些,失去了史书的平均笔墨。全书最大的亮点是让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认识了王阳明,认识了心学,知道了知行合一。《明朝那些事儿》虽不能说是上乘之作,但闲暇翻一翻,闲谈聊一聊还是不错,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总的来说应该算是内容比较详实的一本历史书。只是以小说体写出来,还参照《资治通鉴》的“臣光曰”加入了很多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注解,让全书读起来比较有趣味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