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断舍离的最初阶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现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类的感觉,想一想这些因为不扔东西而造成的损失,你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2、我们每个人都会对别人的东西有种厌恶之情。因为人类也是动物,只要不是独处,就会有争夺地盘的欲望。
3、从加减法日常生活转为减法生活很重要,并并不是内心更改了行动,只是行动产生了内心的转变。
《断舍离》是2013年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下英子。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随着图书的畅销,“断舍离”成为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如今,“断舍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 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参加讲座的学员也日益增多。
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欢迎来到断舍离的世界》、《断舍离减肥法》、《新·生活术 俯瞰力》等畅销作品。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
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
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在理清与身边物品的关系,这本书还令我们不断自问: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对物品断舍离了,那对自己的过去,是否也勇敢地断舍离了?那些令你心酸纠结不已的回忆,你认真思考过吗?若已从中得到教训,何必再耿耿于怀,不肯放手……
每次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断、舍、离是必须的,若你当断不断、当舍不舍、当离不离,宇宙能量自然会制造事件逼你断、逼你舍、逼你离,所以,表面上是灾难,事实上却是上天帮了你一把,把你逼上了梁山,才能激发出后面无穷的可能。
——台湾著名占星师 唐立淇
刚读了两章就忍不住动手行动起来了!只以现在的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其它多余的事物,思路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
——读者 Annie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大一部分东西都是我们不需要的,甚至完全可以说是垃圾和废物,但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处理它们,习惯了,麻痹了,溺死其中而不自知,只是觉得生活像死水一般毫无生气。断舍离有如一道神光,照亮四周的环境,让你清楚意识到你的现状,让你恢复勇气,立即行动,做出改变,重新找回生活的活力。
——读者 千语千寻
断舍离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居住环境,就连意识都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现在,我能放下那些不需要背负着的思想包袱,轻松愉悦地生活了!
——读者 惠子
前阵子很火的房间收纳术书籍《断舍离》,想要找来看一下,以拯救我那凌乱不堪的桌面,却无意中得到了这本《断舍离——心灵篇》,算是原书的进阶版吧,作者山下英子在此书中指出:生活需要断舍离,心灵更要断舍离!阅读后最大的感悟便是,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来自于对自己情感的不理性判断。此书最后仿佛在用振聋发聩的言语向我们叩问:“ 活得太沉重,还谈什么改变?”
感触良多,故将读书笔记和其中的一些感悟写了下来。
1、什么是断舍离?
通过斩“断”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废物的物品,我们就能从物品的拘束中脱“离”出来。
断: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 舍弃多余的物品。
离: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离”的状态: 人会自然而然地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俯瞰的境界。
断舍离的精髓: 先诊断出物品从身上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减少物品进行自我改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断舍能力 —— 俯瞰: 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利与弊,往往会帮助我们在无意识中做出选择。
2、为什么要“断舍离”?
媒体每天都在宣传着大量的不真实的毫无根据的信息,如果我们没有鉴定的信念,便会像一条狗,被牵着鼻子走。物价、医疗、房价、工作等等,生活中充满了无形的压力,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举步维艰”,要在这阴霾下生存下去,我们需要寻找的是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在外在世界中信马由缰地苦苦寻觅。
3、怎么做到“断舍离”?
通过锻炼整理物品的能力,重新审视自我、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以“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替换“不需要、不适合、不舒适”的东西,让生活空间恢复本来该有的清爽与自在,从而达到训练自身俯瞰力的目的。
第一章形体所呈现的“看不见的世界”
第一节:从收拾开始,锻炼生活能力
“把收拾做为一种能力”,当自身未能将家里或者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便会产生负面的情绪,甚至自责,书中主张我们把这种观点可以断舍离了,以俯瞰的位置去看待这件事情。所谓俯瞰,就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看待自己需要收拾这件事情,并且以中立的、不带任何个人情绪的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以把空间里的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
程度。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 7 成。比如,衣柜里只能放满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 5 成。比如,抽屉上放东西的空间不要超过抽屉的一半。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 1 成。比如,桌面上放东西的空间最多就1成,尽量少放东西。
认清自己的位置:加分法与减分法带来的不同效果
我们总是会给自己设定不同的目标,而且总是把目标设定得高不可攀,似乎越美好的想象越能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实不然,目标定得过高,我们则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会适得其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自责——“我怎么那么没用?为什么总是不能坚持?凭什么别人可以,我就不可以”这是一种减分法,过渡执着于最佳选择而无法果断做决定的人,很容易就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良心的不安上。
与减分法对应,断舍离便是一种加分法,它要求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舍弃目前尚无法企及的幻想,把焦点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当我们把预先设定的目标完成,便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幸福。
第二节:重新思考“可惜”这个词
“扔不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扔不了呢?一切的主动权都在自己身上。其实说到底不过是自己内心里的“可惜”情感,理智上说要“断舍离”,情感上却无法同意,此时心里的挣扎便是情感与理智的对抗。这种时候,扔还是不扔,其实是自己的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事实上,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 “ 扔了某件东西后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后果 ” 这种自我想象的悲剧上,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什么“不安”的事情发生。
关注物品,就永远也扔不掉
我们的老一辈们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中走过来的,他们那一代人身上大都有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让他们扔掉东西断然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年代不同了,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21世纪物满为患,如果我们依旧以过去的价值观去生活,自然会与现实社会有所冲突。
我们应该重视的是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而非物品本身。断舍离的目的并非是丢弃,而是重新明确物品与自己的关系,去更加珍惜留下来的物品,而扔掉大量不必要的东西只是一开始的必经之路而已。
第三节 :深刻的洞察物品投射出的人际关系与自我
把父母灌输的观念也断舍离
“感谢”与“喜欢”是两回事。常常会看到有些人因为无法喜欢父母而感到痛苦不堪。作为子女,我们必须要懂得感恩父母,但是父母亲也不是完美的人,或许他们的一些生活陋习我们会不喜欢,或许他们的价值观念会与自己的相互矛盾,此时把“感恩”和“喜欢”混为一谈的人便会感到难受,认为自己非孝敬之人,病陷入深深的自责。
不仅仅是亲子关系中如此,在很多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我们也会陷入类似的迷惑。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其实喜欢一个人和讨厌一个人都是一样不需要理由的,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我们应该勇敢地承认,只要我们能够在一段关系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便可,譬如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可以不喜欢父母的种种习惯和价值观,但是我们一定要感恩他们,给他们一生的守护。
不要对同住者抱以期待
期待和说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的话,其实都是一种责备,这完全是一种对自我期待的执著,所以只能招致反效果。
第二章超越幸与不幸的更深沉奥秘的世界
第一节:什么是真正的积极与乐观
勉强表现出来的积极与乐观,就等于是在麻痹自己。如果能够接纳不舒适和罪恶感,那么感恩感恩之情自然就会涌上心头。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培养勇气和觉悟,做脚踏实地的乐观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再逃避自己的不舒适和罪恶感,去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第二节:不再计较幸与不幸
比如我们在购买特价商品时,我们有想过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吗?即使真能够抢购到了特价商品,往往也是想要靠着划算的感觉证明自己是个走运的人罢了。便宜买到一件原价很高的东西,却不实用,是幸运吗?一件商品,无论价格是贵是贱,无论他人的评论是好是坏,真正评量该商品的还是自身的感觉。只要商品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那它对自己而言就是有价值的存在。无论它是什么样的商品,它的价值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教育家森信三关于缘分:人在一生中一定会遇到应该遇见的人,而且既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
缘不求即不生。内在没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缘亦无从生起。
“要是真的能用俯瞰的观点去看待运气与缘分,留在我们身边的,就是真正纯粹的感激之情了”,读完此句,读到这一页(P090),我越发肯定所谓“俯瞰”就是要我们以客观的、中立的第三者身份去评论我与周遭事物的关系,这样我们会更容易分析一件事物中存在的利与弊,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间的差别,从而既不为“不幸”而伤心欲绝,也不应“幸运”而洋洋得意。我们会以一种更为中庸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也因此有更大的宽容度,有更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正如我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名字作为主语去与他人对话——“一瓶怎么怎么啦;那是一瓶的;帮一瓶拿一下这个等等”(一瓶是本人的小名),即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乐观的一种表现,更是自己时常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表现。很可惜,这种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丢失,原因或者是生活的压力、责任的重担、为家人着想的那份急切,但不管是什么,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时光里重拾乐观,面对阳光,而这恰恰能更加正反馈于自己的奋斗。
客观中立是必须的,但是人总是有感情的生物,若太过绝对便会无情,此中的尺度,便如前文中提到的观点类似——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没有理由,但是必须承认。
第三节:抓住诀窍,涌出干劲
保质期、保存期,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热情
以期限作为“舍”的标准是很有用的。食物的话就是保质期,消耗品的话就是保存期。除此之外,就以自己心中的热情是否冷却作为标准,答案就在自己心中。
禁止“暂时、随便、大概”
如果我们都被特别喜欢的物品包围着,那么住所的环境就会令我们感到舒服。买东西时暧昧不清的动机是导致物品大量囤积的罪魁祸首。这些东西绝大部分是连想要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都不明确的。
要打造“自己的住所”。而非“物品的住所”
自己是“主”的地位,而物品是“从”的地位。物品、家、自己都能自由呼吸的闲适宽敞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保障。
第三章:重新整顿看得见的世界
对于物品的分类,每个人“思维习惯”的不同,则面对同样的物品,产生的观点也会是不一样的。“无意识、暧昧不清、刻意为之”这个三分法,是提高对人、事、物的意识性的黄金技巧。
无自觉: 忘记自己拥有的衣服;重复购买的玩具;废弃的收据
暧昧不清: 别人送的舍不得扔的衣服;不知道会不会去的拍卖广告的宣传单;之去用过一次的商店的积分卡
意识性: 很喜欢的衣服;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文件;钱、信用卡
断舍离的根本就是“现在、这里、我、活着”这些事的感恩。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缺失的地方,而是关注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失恋了,我们可以悲伤,但是更应该“断舍离”,俯瞰此时的自己,是否应该早点抛开执著,去面对新生活?
生病了,是否可以少些抱怨,在康复之后,踏上运动健身的行程?
即便是生活中有所收获,也应该俯瞰一下生活,在庆祝之余,舍掉得意骄傲之感,往更进一步努力。
活得太沉重,还谈什么改变?
红尘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做加法,想要的物质、 情感 和个人关系越多越好。其实从来没有谁真正拥有过什么,一切都是虚幻的,从来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过谁。
得失是相对的。如果谁在这一刻得到了什么,谁就会在这一刻失去其他东西。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做人需要放弃,需要做减法,需要停下来,需要退一步或几步。这时候,断舍离,真的有必要。
真正懂得断舍离的人,会抛弃过去不重要的东西,保留最重要的东西,更加珍惜,明白过去和未来都不重要,但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断舍离,也是顶级的自律。
是不是有太多人,嘴里说着要舍弃,却不见得真能坚持下来,信誓旦旦的说要放下,却总是藕断丝连?说什么“明天开始戒烟酒”,“从今以后金盘洗手不沾*赌”,“现在开始不再行偷蒙拐骗”,但是真正能把它们都断舍离的又能有几个,这是语言上的巨人,行为上的矮子,终究是空谈罢了。真的要对它们断舍离,在听到旁人用嘴起誓言那时,自己内心就被触动,下一步就是真正的行动了。
一个缘字决定人心和人心间的距离。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还有诸多的烦欲与执念放不下,若是不能够放下,自然也解脱不了,终日被欲望与执念的枷锁所困所累,无法涅槃。一位禅师曾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是啊!一个人能够心态良好,抛开烦恼,没有杂欲念,这样世间万物在其眼里也会变得美好起来。
有这样一则故事:
小和尚与禅师一同外出,途中有一头牛在跑来跑去,想吃旁边的草却吃不到,也并没有任何东西拴着这头牛。小和尚不禁感到疑惑。禅师看到小和尚心中疑惑,说:“只因心中的绳索未断。”是啊,经常被绑在树上的牛,还以为自己的枷锁还在,却没有迈出半步。事实上,人不是吗?很多时候,他们被枷锁禁锢,导致他们无法前进。而那些枷锁,有的是名利,有的是金钱,有的是纠结的 情感 。这些枷锁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悲伤。如果你想重生,就要斩断心中的枷锁。人这一辈子,对于一些执念和欲望,当离则离,终会得到解脱。
曾国藩说:“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人生之路,往往是懂得放下,才拥有更多,懂得舍取,才更好的得到。往后余生,生命中的一些人和事,情和缘,当断则断,当舍则舍,当离则离,不要让自己在犹豫和后悔中蹉跎人生。断舍离,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剂良药。学会断舍离,便拥有了最顶级的自律,有最好的方式度过余生!
人生无非都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得到并不意味着可以开心,失去也不代表着可以痛苦,
“表面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山下英子。正常来说,断舍离,是指把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离开,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过上简单、舒适、自在的生活。后来,“断舍离”指的不仅仅是东西,也包括思想、 情感 、关系甚至是人。
断舍离并不是一道必选题,只是生活的一个选项,无论怎么选择,怎样做,做得怎么样,内心高兴便好,生活过得更好便好。
。
初读断舍离,心想这大概就是我心中想要的生活,简单悠然自得。
减法生活确实是我们对当今生活的铺张浪费严重的一个解决方法,减去个人生活中的不要,才能活得自在。
书中所陈述所有观点虽不完全苟同,但确实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一样,大多数人都是凭自己的本能活着,懒惰是我们的通性,我们总不愿意多花时间去想,能怎么简单怎么来,能不动就不动,要实施断舍离最重要还是自律,所谓越自律越自由,但自律何其难,要舍弃舒适就要动起来,要让生活居住简单起来都要靠自律,不然再好的学说也是枉然。
书中也提到“知行合一”,人最难做到的就是知行合一,就如我知道断舍离,我也理解断舍离,我能在很多人面前推崇断舍离的生活,但我自己就是做不到,为何?终究还是自律!
国人对于情感都很重视,所以我们总是舍不得诸多物品,我想这就是中国历史不间断的原因!修行于世,我是真做不到随意舍弃附着着情感的物品,无论这情感是好与坏?为何?不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又怎样面对当今呢?舍去固然会让自己心灵得到干净,因为人总是善忘,一旦与这件事彻底断了关系,很快我们就会完完全全不记得。我们要背负历史的厚重。
自己无法掌控就舍弃,放弃历史的真实性,随意去修改历史的正文,这就是日本!不去承担过去,终究无所改变当今。又如近期,日本要将核废水排向太平洋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我突然想到日本这个寡情薄义的国家,将断舍离应用到这么不道义的事情上。控制不了物品就舍去,这不就正如修改历史教科书一样吗,不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又怎么应对当今?只想自己的国家是多么可怕!
诚然,断舍离还是一本很值得我们一看的书,对于个人而言减法生活确实能让我们心灵得到解放,从容面对生活,精致的生活。从繁琐抽身出来才能更好面对生活,提升自我。
时常听说断舍离,总会想起佛教的四大皆空。自认为自己是凡人,修行远达不到这种高端的思想境界,断舍离似乎离我很遥远,直到看完日本杂物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原来禅修离我们可以如此近,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场所,比如对物品的断舍离。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懒惰的人,打扫、清洁不在话下,对收拾物品也不能说是束手无策,但往往费九牛二虎之力收拾好物品,过几天又恢复原状,一塌糊涂。收拾、乱套、再收拾、再乱套,如此往复。
哪怕整个房间在外人上看上去是整洁清爽的,我心里也是堵塞的。在外人看不见的衣橱、壁柜、抽屉里,塞满了衣物、被褥、各种用得上用不上的物品,每每想起,心气郁结,总想着抽时间再收拾收拾,腾出一些空间来。为此,我特意在阳台上增加了整面墙的壁柜,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善。当我看完《断舍离》,我才明白原因在哪里。
原因就是没有做到“断”和“舍”。
首先,购物要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接受,只添置必需的物品,这就是断。其实就是断绝多就是好的念头。
前段时间流行拼多多,有许多人沦陷其中,眼下临近双十一,你的购物车里有多少是必需添置的物品呢?有没有是因为第二件半价,满多少送多少而格外增加购物?入是断的闸门,每购入一件物品要反复询问自己“我现在需要它吗?”。
其次,收拾没有用的物品,卖掉、捐赠、丢弃都可以,缩小自己的喜好范围。
收藏是一种爱好,钱币、邮票、图书或者其它,但是如果是一些将来或许用得上的物品,就没有必要保留。比如各种购物袋、过季的衣服、多余的用具、一些充满回忆的旧物件等。出是舍的闸门,有入就得有出。
断和舍的目的,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
只有做到断和舍,才会达到离的状态,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心情愉悦起来。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最重要的就是收拾,这里的收拾是指筛选物品。筛选物品有两条轴,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扪心自问这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我们收拾一个房间,一般是收拾、整理、打扫,而问题就出现在收拾上面。以前的收拾,就是将物品分类整理收纳,过程中会丢弃一些物品,判断的原则是这件物品能不能用。断舍离的收拾法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不是这件物品还能用所以留下来,而是这件物品我要用,所以它是必需的。
知易行难,明白了断舍离的概念,我可以做到断,却做不到舍。《断舍离》将丢不掉物品的人分为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我属于后两种。
我的衣橱是满的,当下正在穿的没几件,大量的空间被不穿的衣服占据着。有的还可以穿,至少有几年没穿了;有的衣服已不合时宜,但是充满回忆;有的比较高档,等待合适的场合再穿;有的现在用不着,将来也许用得上。女儿幼时的肚兜、成绩单、已褪色的旧照片,是她成长的足迹,这些都无法让我舍弃。
我的母亲自己舍不得用好的,总是将她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我,比如棉花被。她认为即便我们现在用不上,将来老了怕冷时,肯定能用得上。这样的棉花被有五六床,使用的只有一床。备用的实在有点多,处理吧,有点伤老人家的心,就这么搁着,一搁好多年。
不破不烂还能用的物品,将来也许用得着的物品一旦要舍弃,总有几分罪恶感。但是它们沉寂在各个角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占据着大量的空间,确实与垃圾无二,而我们就与大量垃圾共处一个空间。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空间堵塞,并且我们心情也舒畅不起来。有必要行动起来,对物品实施断舍离。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没用的物品舍弃,能用的物品可以送给需要的人,旧衣物可以捐赠,照片可以上传到云端保存。
通过不断的断舍离,最后留下来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这种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的东西,是自己潜意识的表现,往往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更好地觉察自己。
《断舍离》一再强调的是减少再减少物品,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而是强调当下的概念,提倡少而精。不管是食物还是衣服,都只买最当季的。对自己喜欢的物品精挑细选,并且可以尝试使用高于自己形象的物品,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歌德说:“人类最大的罪恶,是不快乐。”
如何使自己快乐起来?他人不能掌控,外界的环境我们不能左右,我们最力能所及的,莫过于着手收拾自己的住所,给自己一个舒适放松的空间。
我读《断舍离》最大的感悟,是人要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活在当下。除了做物品的主人,还要做自己情绪的主宰,当一些负面思维模式出现时,要马上停止。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总有一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总有一些情感得不到回应,总有一些事情不尽人意,总会被一些不良情绪所困扰,要当断则断。学会接受、放下,这也是一种断与舍。当你摆脱了物欲人欲的控制,你就会得到身心的 解脱,活得轻松自在,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修行。
《断舍离》的理念缘于山下英子二十二岁被传授了瑜珈的“断行、舍行、离行”人生哲学,她在十年后才意识到“断舍离”可以运用到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并经过自己不断实践,总结出断舍离的生活理念。目的是帮助人们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人的一生都在做断与舍的选择,从物品的断舍离,到人际关系的断舍离,情感上的断舍离,心灵上的断舍离。
《断舍离》实际上一种动惮,通过对物品的断舍离,觉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做到心灵上的断舍离。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让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以看得见的世界影响看不见的世界。
人和物品的相处是一种缘分,有缘得到,无缘离去。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缘,缘来珍惜,缘去随缘。
如果你有幸读到这本书,就是一种缘分。如果这本书能影响到你的生话,让你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